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国际 Argo 计划由“核心 Argo”向“全球 Argo”的拓展和国产北斗剖面浮标的成功研制,为西北太平洋重要边缘海———南海 Argo 区域海洋观测网的建立提供了契机。 介绍了南海 Argo 区域海洋观测网的总体设计,以及利用相关调查航次在南海布放了首批北斗剖面浮标,初步建立了由我国主导建设的“南海 Argo 区域海洋观测网”。 此外,利用调查航次获得的船载 CTD 和实验室盐度计分析结果以及周边海域历史资料验证了国产北斗剖面浮标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全球海洋观测计划(Argo)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在 2 0 0 1年 3月 2 0~ 2 2日召开的第三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上 ,澳大利亚和美国宣称已率先在东印度洋和东太平洋施放了 2 1个 Argo浮标 ,从而正式拉开了 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建设的序幕。在本次会议上 ,有 1 4个国家和团体表示愿意提供浮标 ,并参与 Argo计划。到 2 0 0 1年末 ,全球即将布放或已经布放的 Argo浮标有 871个。未来三年内有计划布放的 Argo浮标为 2 0 0 9个 ,累计浮标总数已达 2 880个 (表 1 ) ,与 Argo计划当时设想的在全球大洋中布放 3 0 0 0个浮标的目标已相距不远。此外 ,丹麦、挪威等国也表示将提供浮标参与 Argo计…  相似文献   

3.
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服务系统主要由北斗剖面浮标数据自动接收/监视子系统和北斗剖面浮标数据解码、处理及分发共享子系统组成,具备自动、批量、业务化接收国产北斗剖面浮标数据,以及业务化处理和分发浮标数据的能力,为我国主导建设南海或“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Argo 区域海洋观测网提供了关键技术保障。催生的中国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服务中心,也为北斗剖面浮标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世界上 3 个有能力为全球 Argo 实时海洋观测网提供剖面浮标观测数据服务的国家平台之一。  相似文献   

4.
国际Argo计划执行现状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Argo计划自2000年实施以来,世界上25个国家和团体已经在全球海洋中布放了5000余个Argo浮标,其中在海上正常工作的浮标已经超过3000个。这标志着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已经全面建成。文中将系统介绍国际Argo计划主要成员国在浮标布放、回收和Argo资料管理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以帮助读者对这21世纪的重大国际海洋观测计划有一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HM2000 型剖面浮标是一种新颖的国产海洋观测仪器,可以长期在海上自由漂移并连续测量 0~2 000 m 水深内的海水温、盐度剖面数据,已被国际 Argo 组织用于全球 Argo 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和维护。 详细介绍了该型浮标的工作原理、结构、功能和主要技术指标等,并与 APEX 型浮标进行了比较分析, 表明了 HM2000 型剖面浮标具有明显的功能优势,且测量的温、盐度质量是有足够保证的,完全可以替代国外浮标用来主导建设我国的 Argo 区域海洋观测网。  相似文献   

6.
据最近在加拿大锡德尼结束的第三次国际 Argo科学组会议宣称 ,澳大利亚和美国已率先在东印度洋和东太平洋施放了2 1个 Argo浮标 ,从而正式拉开了 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建设的序幕。且在 2 0 0 1年将有 11个国家和团体提供的约 5 6 0个Argo浮标陆续布放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未来 3年 ,这些国家和团体还将继续提供约 2 0 0 0个浮标投放于上述海域和南大洋海域。这与 Argo计划当时构想的用 3年时间 ,在全球大洋中布放 30 0 0个浮标的目标已相距不远。国际 Argo科学组成员姓  名国 家 名 称供  职  单  位Olaf Boebel美…  相似文献   

7.
据最近在加拿大锡德尼结束的第三次国际 Argo科学组 (其成员见表 1 )会议宣称 ,澳大利亚和美国已率先在东印度洋和东太平洋施放了 2 1个 Argo浮标 ,从而正式拉开了 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建设的序幕。2 0 0 1年由 1 1个国家和团体提供的约 560个 Argo浮标已陆续布放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未来 3年 ,这些国家和团体还将继续提供约 2 0 0 0个浮标投放于上述海域和南大洋海域。 这与 Argo计划构想的用 3年时间在全球大洋中布放 3 0 0 0个浮标的目标已相距不远。表 1 国际 Argo科学组成员  姓  名国 家 名 称     供职单…  相似文献   

8.
Argo浮标技术研究初探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1 引言近年来世界沿海国家对 Argo计划响应迅速 ,该计划欲用 3年时间 (2 0 0 0~ 2 0 0 2年 )在全球大洋每隔 3个经、纬度布放一台 Argos卫星跟踪浮标 ,总计为 3 0 0 0台 (现已修订为至 2 0 0 4年布放 3 3 0 0台 ) ,组成一个庞大的 Argo全球观测网。我国当前已经开展或即将开展的几个大型海洋调查研究项目均要求收集南海、西北太平洋、赤道海域乃至整个太平洋和全球海洋次表层的一手资料 ,因此 ,发展我国的 Argo剖面浮标技术 ,不仅可以为我国开展的海洋调查提供技术支持 ,而且还可为我国正式加入全球的 Argo计划做技术储备。图 1  Argo…  相似文献   

9.
中国Argo计划:Argo观测和资料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回顾了中国Argo计划已经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中国Argo观测网的建设、浮标技术、数据质量控制及共享等。同时,讨论了Argo数据产品的开发以及数据在海洋、气象和大气研究中的应用,特别是在热带气旋(台风)、海洋环流、中尺度涡、湍流、海水热盐储量与输送、大洋水团,以及海洋、天气/气候业务化预测预报中的应用。最后,文章阐述了中国Argo海洋观测网长期维护和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在印度洋增加浮标数量,同时建立南海Argo区域海洋观测网,促进Argo资料在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Argo剖面浮标观测资料的接收、处理与共享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不仅承担着中国Argo计划的浮标布放任务,而且还承担我国浮标资料的实时接收和处理,同时,还兼顾国际Argo计划成员国布放的浮标观测资料的延时处理,并将处理后的资料及时分发到用户手中。文章将就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对浮标资料接收、处理和分发过程等作一系统介绍,以帮助用户对Argo资料有一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汪嘉宁  王凡  张林林 《海洋与湖沼》2017,48(6):1471-1479
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建成的大洋观测网络。深海数据的连续获取和实时传输对海洋与气候预报和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意义重大,世界海洋大国纷纷致力于其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的攻关。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资助下,中科院海洋所经过统筹安排和周密部署,3年多来先后组织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3次,成功布放和回收深海潜标73套次,建成了由16套深海潜标组成的我国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并实现稳定运行,获取西太平洋代表性海域连续3年的温度、盐度和洋流等数据。在2016年航次中,中国科学院又攻克了潜标数据长周期稳定实时传输的海洋观测难题,实现了深海数据的"现场直播",截至2017年9月,深海数据已成功连续实时回传260余天。以此为标志,我国的大洋科学观测网建设实现了批量化、标准化和常态化。深海观测数据的长时间连续积累和实时化传输,将提升我国深海科学研究能力,加速我国海洋与气候预报业务系统建设步伐,满足海洋强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对海洋环境安全保障的重大需求。"十三五"时期,我国正全面推进深海进入、深海探测和深海开发的深海战略,深海科学观测网建设技术和潜标数据实时传输技术对我国深海探测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PROVOR型剖面浮标检测及布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建设中常用的一种剖面浮标,即PROVOR型浮标,在布放前的检测过程,以及海上布放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等,以便为今后大规模布放ARGO剖面浮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海洋遥测浮标是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海洋观测工具,它具有在海上无人管理、长期、定点、连续、定时、全天候观测等优点。深海资料浮标以其投放深度为特色,可步放于台风常经海域,为海洋数值预报,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的准确预报,提供事实可靠的数据,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同时对研究台风的变化与发展,灾害天气的形成机理也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机电部五十四所、华中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等单位合作,共同完成了深海资料浮标研制这一“七五”攻关项目。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单点漂带形软体结构深水锚泊系统,并将浮标成功地布放在南海4,000  相似文献   

14.
剖面浮标被广泛应用在国际"Argo"计划中,通过在海洋中上浮下潜运动来收集海水温、盐、深等物理参数。为了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将常规2 000 m的剖面观测深度延伸至更深的海区十分有必要。为了设计一款性能优越的4 500 m深海剖面浮标,文章针对深海剖面浮标的特点,以液压系统的性能参数为依据,以100个测量剖面为设计目标,同时考虑到浮标露出水面的干舷高度、在深海环境下体积压缩以及其内部各模块之间的关联与耦合,建立深海剖面浮标概念设计的多学科设计优化模型,应用BLISCO多学科设计优化算法框架进行总体设计优化,优化后的总重量为48.773 kg,与日本的4 000 m的深海剖面浮标相比,重量减小了2.52%,测量剖面数增加了30个。设计优化结果表明,该型深海浮标的设计能满足深海环境下的测量要求,且性能优于日本的4 000 m级深海剖面浮标。  相似文献   

15.
国际Argo计划自2000年底实施以来,到2004年2月,11个国际Argo计划成员国和7个非成员国布放并在海上正常工作的Argo浮标数量已达1117个,比上年同期增加445个。另据一份统计资料表明,至2003年底,各国在全球海洋中布放的浮标已达到2062个。在浮标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各国在Argo资料的质量控制以及应用研究等方面也正在积极开展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Argo全球海洋剖面浮标观测网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前言Argo,一个大范围的全球温盐剖面浮标观测网 ,已被计划作为海洋观测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并已于 2 0 0 0年开始投放浮标 ,目前尚在建设之中。实际上 ,Argo计划是基于现存的海洋上层热量观测系统 ,并对其在时间、空间、观测深度和准确性上进行了扩展 ,同时还增加了对盐度和速度的观测。命名 Argo,主要是为了强调全球浮标网与 Jason卫星高度计任务的密切关系 ,这是第一次人们可以几乎实时地系统测量和收集上层海洋的物理状态信息。1 Argo的诞生和设计全球剖面浮标观测网是在如下三方面技术的最新发展促使下诞生的 ,从而使得海洋和气…  相似文献   

17.
文中主要研究Argo用CTD在实验室内进行海洋工作状态的模拟。由于Argo用CTD温度传感器布放在深海区域,在高压低温的状态下,在剖面测量中曾经出现低温温度跃迁的现象,因此在CTD实验室对其温度性能测试评估方法加以改进。具体方法如下:先以常规测试评估方法检验,将已经确定达到指标要求温度传感器在压力罐内反复加压、保压、泄压,对其进行长期温度性能测试。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出Argo浮标用CTD温度传感器的海洋环境温度测量特性及具体测试评估方法,使实验室温度测试水平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我国船型海洋资料浮标浮标体和锚泊系统的设计方案 ,该浮标可适用于远海、深海海域布放 ,定点实时获取布放海域的水文、气象等有关要素的现场参数  相似文献   

19.
海底观测网因其实时、长期、连续、高精度时钟同步及原位等优势而逐渐成为人类研究海洋的新型平台,建设规模和应用水深都在不断扩大。海底观测网系统建设中,深水设备的精准定点布放及湿插拔作业是施工的难点。针对国内海底观测网精准定位布放作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国内现有施工条件,提出一种大深度海底设备精准定点布放安装方法,实现南海深海海底观测网试验系统深水设备精准定位布放与ROV湿插拔作业,对未来大规模海底观测网及其它深水工程中设备的精准定点布放和安装,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Argo浮标即自沉浮式剖面探测浮标,长期工作在海上自动沉浮,专用于海洋次表层温度、盐度和深度的剖面测量。我国国产第一代Argo浮标由于结构布局引起浮标重心偏高、偏离中心线、电池容量小等问题,导致浮标在海面漂浮时稳定性降低,探测周期不及国外最新浮标。针对以上问题,文中主要介绍了Argo浮标结构的形状优化设计、相关计算和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