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为顺利取出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中熔落的核燃料(燃料碎片),日本政府将于今秋启动大规模实验以实现向反应堆安全壳内灌水。实验中将使用安全壳下部压力控制室的等比例模型。如果实验成功,有望在今秋开始的实验中在圆环室下部空间里注入水泥加固,增强压力控制室的耐震性。明年春季开始,将用气球及水泥填塞与反应堆安全壳相连的管道,并用水泥填充压力控制室。实验中将使用机器人等设备开展远程操作  相似文献   

2.
小熊 《海洋世界》2012,(12):64-68
2002年,由好莱坞拍摄的潜艇电影《K-19:寡妇制造者》在全球上映,片中剧情描写了苏联第一代战略核潜艇658型(北约代号Hotelclass"旅馆级",又译H级)首艇K-19号在北极地区执行任务时发生事故,艇长和官兵们奋不顾身地抢救自己的潜艇。遗憾的是,影片在俄罗斯上映后,几乎是收到了原K-19号潜艇上事故幸存老兵的一致口水,大部  相似文献   

3.
自从1975年10月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30多年来苏联的空间探测和地球资源遥感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在许多领域里,苏联都保持着世界第一令人瞩目的优势,截止1988年底,苏联进入太空对地球直接观察和拍照的宇航员超过200  相似文献   

4.
随着船舶运油数量不断上升,溢油事故日益多发。船舶溢油事故发生后,必然要对其采取应急反应措施,而我国船舶溢油应急反应机制的资金来源缺乏制度保障。在借鉴国外做法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关于船舶溢油应急反应机制的资金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5.
一、海洋预报与石油勘探 随着海洋开发日益兴起,海洋预报工作也日趋重要。尤其是海洋水文气象预报,直接影响海上作业的安全,不可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据统计,历史上海洋石油钻井装置发生事故,有约一半是由于没有预测到恶劣海况而造成的。1955~1982年的27年里,48次重大事故中有25次与预报失误有关。 近几年来,海上事故接连不断,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一次,而且多因海洋预报不准所致。1980年3月,“亚历山大·基兰德号”半潜式浮动钻井船,在挪威近海的恶劣海况中发生事故,123人遇难。1982年2月15日,加拿大的一艘半潜式钻井装置“海洋徘徊者号”在芬兰近海被掀起50英尺高的巨浪打翻,84人丧生。1983年10月26日,美国钻井浮船“格洛玛·爪哇海号”在8316号台风中沉没,70余人葬身海底。  相似文献   

6.
海上油田开采和石油运输过程中发生的意外泄露事故,会污染周围海域的环境,并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甚至毁灭性损害。近年来,国内海上溢油事故时有发生,但缺少针对溢油事故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系统研究。而2007年"河北精神"号油轮在韩国境内发生泄漏事故后,政府部门不仅迅速启动了油污清理工作,同时对溢油在海洋环境中的行为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跟踪研究。本文以此次溢油事故为例,介绍事故发生至几年后溢油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赋存和浓度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损伤,以阐述海上溢油事故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石家庄地区输电线路雷击事故发生的气象条件,利用该地区1990—2018年输电线路雷击事故发生的详细资料和地面、探空气象资料,分析了输电线路雷击事故的时空变化,确定了容易发生输电线路雷击事故的天气系统配置和探空物理量阈值;通过输电线路雷击事故发生的气象条件,检验了2019—2020年输电线路雷击事故预报的准确性。结果表明:石家庄输电线路雷击事故主要发生在夏季傍晚前到前半夜,夏季发生概率明显高于春、秋季;输电线路雷击事故发生日数自西向东逐渐减少,集中发生在西部山区的井陉,其次是市区,井陉发生概率远高于其他地区;对流天气影响系统主要为高空槽型和冷涡型,探空物理量同时满足首要条件和附加条件时,引发输电线路雷击事故概率较高;输电线路雷击事故发生的气象条件在2019—2020年得到较好的预测检验,对防范雷击事故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1971—2011年期间发生在我国沿海海域内溢油量在50t以上的海洋溢油事故数据的收集调查,分析了海洋溢油事故的年际变化、事故原因、油品种类、事故发生地区、事故等级等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1年我国50t以上海洋溢油事故共发生81起,溢油总量为49 667t;碰撞是造成海洋溢油事故的最主要原因,占总溢油次数的48.2%;污染物类型主要为燃油、原油和柴油;广东省和山东省是发生溢油事故的大省;特别重大溢油事故发生频率为0.32次/a。  相似文献   

9.
我国从70年代开始对真鲷(Pagrosomus major)进行人工育苗研究,近几年来,真鲷养殖发展迅速,成为我国主要海水养殖鱼类之一。但是,随着养殖环境的恶化,各种病害的发生,真鲷的养殖也受到潜在的威胁。孙耀等1993年报道了合成洗涤剂中十二烷基磺酸钠对真鲷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而有机磷农药是一种应用很广的农用杀虫剂,可随地下水和地表水进入海水中。因此它也是近岸海域的主要污染物之一,1986年在青岛胶州湾曾发生有机磷农药污染使几百公顷对虾死亡的事故。有机磷农药主要降低动物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天气形势图、雷达资料和闪电定位系统资料,对2012年7月30日下午蒙阴县联城镇沙沟峪村发生的雷击事故的天气条件和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此次雷击事故的强对流天气是由于地面倒槽和高空槽的激发而引起的;山区孤立建筑物遭受雷击后,雷电流下泄时产生的闪络和击穿,导致了雷击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西北太平洋灾害性海浪的监测和预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许富详 《海洋预报》1991,8(1):36-42
一、灾害性海浪监测和预报的意义 灾害性海浪是指由于强烈大气扰动形成的巨浪(有效波高≥4m),是造成海难事故的最主要原因,它给海上航船、军舰和海上石油平台以及沿岸港工和军事建筑等带来巨大威胁,中外历史上由灾害性海浪造成的严重事故不胜枚举。1780年英、美海军在安的列斯群岛附近海战时,突然遭遇大飓风的袭击,双方并未接战就被巨浪卷沉400余艘战舰,死亡4万余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12月17日,美国海军第三舰队在菲律宾以东洋面,遭到巨大台风浪的袭击,在海面高达18.3m的怒涛中舰身横摇十分剧烈。在近两天的海难中舰队损失惨重,有790名官兵丧生,3艘驱逐舰沉没,100多架飞机被毁。1955~1982年的28年时间里全球因巨浪发生的石油平台翻沉事故有36起,平均每年1~2座,最多的一年有8座。我国类似的海难事故也有发生,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2台石油钻井平台分别沉浸于渤海和南海,丧生百余人。经济损失惨重。从1949~1982年的34年时间里就我国近海由恶劣海况翻沉的船只就有2000多艘。据日本报道,从1969~1982年的14年时间里,就有  相似文献   

12.
二次大战前期,苏联与日本签订短期临时协定,允许日本渔民在堪察加海域捕捞鲑鱼。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这一协定终止。 1952年,在旧金山和约生效之后,日本恢复了在北太平洋的渔业活动,并不断加以扩大。日本的鲑鱼船队1952年为3个,1956年增为19个。1956年,两国同意缔结一项双边临时渔业协定,目的在于维护西北太平洋  相似文献   

13.
基于长江口及上海港附近海域1984年—2013年间船舶溢油事故资料,开展事故事故高发区统计、主因分析及事故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过去30年间,长江口及上海港附近海域船舶溢油事故频次呈逐年下降趋势;年溢油量、单次平均溢油量、年单次最大溢油量均逐年上升;事故分布相对集中,吴淞口附近是典型的事故高发区,金山石化码头与长江口锚地附近次之;大/中型事故所占比重逐年增大,大型事故仅在吴淞口附近、南槽附近水域发生过,中型事故多集中在吴淞口附近;大型事故原因唯一,是碰撞,中型事故主因是碰撞,次因为恶劣天气,小型事故主因是操作不当。  相似文献   

14.
作为繁忙的海上运输通道,渤海海域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溢油事故。文章通过分析渤海区域1973-2009年船舶溢油事故的统计数据,初步估算了该区域各级别船舶溢油事故的发生概率;通过建立风险矩阵的方法对船舶溢油进行了风险评估。根据国际石油行业环境保护协会(IPIECA)提供的数据,分析了船舶载重与潜在溢油量之间的关系,假定在最坏的情况,计算出30万t油轮发生溢油后的潜在溢油量为78,794t。结果表明,该种大型事故一旦发生,将带来严重的后果,相关部门必须对此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5.
浒苔漂流聚集绿潮现象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由石莼科绿藻大量增殖形成的绿潮已成为全球常态发生的生态现象之一.中国近年来也发生的孔石莼、浒苔等大型海藻异常增殖和聚集的现象,与国外报道的发生生物种类、发生基本过程和方式完全不同,可以作为绿潮一类新的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文中分析和探讨了漂流聚集浒苔绿潮发生的基本现象,浒苔因管状中空藻体内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气泡增加了其浮力而进行漂浮生活,通过营养生殖的方式不断进行藻体的增殖,在适宜条件下日生长速率高达10%~37%,并在风场、流场以及潮汐的作用下不断聚集形成大规模的连片;漂浮聚集的浒苔会因藻体衰老死亡、光合作用速率下降、海水盐度降低以及水体泥沙等悬浮物附着使其聚集藻体浮力发生改变,而由海面表层沉降在水体表层以下.  相似文献   

16.
为保护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以及更好地开展海洋溢油污染防控工作,文章调查并整理1974—2018年我国近海沿岸发生的50 t及以上海洋溢油事故资料,并从溢油次数、溢油总量、年际变化、区位分布、发生原因、油品类型以及同期相关经济数据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海洋溢油事故资料的综合性分析可为新时期海洋溢油污染防控工作提供重要依据;研究期内有效统计海洋溢油事故共117次,溢油总量达到186 105 t;溢油事故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连续大规模溢油出现在1996—2005年;山东溢油事故的发生次数最多,广东溢油事故的溢油总量最大,福建和环渤海水域受灾点较多;船舶碰撞是溢油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非船舶性原因的海洋溢油过程更加难以控制,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巨大;柴油、燃油和原油为主要溢油油品,新时期海洋溢油油品向多元化转变。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评估深水井位工程地质灾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快速发展,因地质灾害而发生的石油钻井事故也不断增加。据统计深水钻井大约30%的花费用于解决安全事故,其中大部分用于因地质灾害而引起的安全事故。在钻探之前通过对设计井位进行井场及钻井工程地质灾害评估,找出潜在的危害钻井安全的地质因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采用以油气勘探为目的的三维地震数据,经二维高分辨率处理,对尼日尔三角洲井场区及钻井过程中可能引起的工程地质灾害因素进行评估,这些因素包括海底滑坡、浅部断层、浅层气、天然气水合物、浅层高压水流、古河谷、泥穿刺与泥火山、异常高压等。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三维地震数据经二维高分辨率处理,可得到较为丰富的地质信息,可以满足深水井位对工程地质灾害评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海洋人物     
普夏罗夫斯基,1916.12.31~ )苏联地质构造学家。1916年12月31日生于彼得堡(今列宁格勒)。1941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土壤系。1946年起在苏联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69年起任该所滨太平洋海岸带地质构造研究室主任。195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76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84年  相似文献   

19.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事故后,世界各国都开始重新审视本国的核电设施规划,全球的核电发展将进入一个“后福岛时期”。在后福岛时期,核电发展停滞带来的电力缺口将由可再生能源填补,风力发电面临着一次大好的发展机遇。江苏省盐城市审时度势,在原先几年不断对沿海风能资源禀赋进行调查研究和认证开发利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风力发电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的力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海上石油的开发,溢油事故不断发生,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喷洒溢油分散剂(oil spill dispersants)是处理溢油事故的常用方法之一,但是分散剂的使用会造成对海洋生态的二次污染。因此,本文基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阐述了分散剂及分散原油对海洋藻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等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研究。以期为以后溢油事故中分散剂使用的风险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