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上产生了大量带有游客时空信息的"数字足迹".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利用游记数据探究北京市旅游流的时空及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2月、7至9月为北京市的客流高峰期;(2)北京市旅游流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等级分异特征且密度分布不均衡,总体呈"小聚集、大分散"的特征;(3)北京市旅游流网络中,平均每个节点...  相似文献   

2.
针对地理照片元数据对入境游客空间分布特征及旅游行为规律研究不足的问题,该文采用密度聚类(P-DBSACN)、路径追踪、UCINET网络分析等方法探索了2008—2018年黄河上游城市群范围内入境游客热点区域时空分布格局、游客行为规律。研究表明:旅游热点区域(AOI)在空间上形成以西宁—兰州—银川区域之间的"V"状型特征,AOI分布与城市内部的交通枢纽、旅游资源吸引力、季节性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时间上,夏秋季旅游流较大,8月和10月份是入境旅游高峰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运用路径追踪分析法识别出单节点路径、区域内路径、跨区域路径三种轨迹模式;游客偏好于青海湖、雅丹地质公园、丹霞地貌、镇北堡影视城等知名度高的景区(点),且甘青大环线是游客热衷选择的热点旅游流线。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引导黄河上游城市群旅游业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旅游流网络分析对理解游客的目的地选择以及目的地在旅游流网络中承担的角色有重要意义。以中国云南省为例,基于网络游记数据挖掘游客的多维度偏好,并以此对游客聚类,进而划分出不同类型的游客群体。针对各类游客游记中的旅游目的地序列建立旅游流网络,并从多个角度分析各类游客旅游流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各目的地节点的角色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类别游客的旅游流网络在整体结构上各有特点,反映出旅游目的地不同的空间交互模式和网络中心化程度。此外,部分旅游目的地在不同类别旅游流网络中承担截然相反的角色。上述分析有助于优化旅游流网络中各节点的协作机制,辅助旅游目的地制定差异化的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4.
旅游业已经成为推动贵州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旅游客源地和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网络分析和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系统测度山区旅游供需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贵州省旅游供需要素均呈现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两者之间空间位置错配较为严重;2)贵州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可达性呈现典型的核心-外围空间格局;3)贵州省旅游供需联系强度整体较低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随着搜索半径的增大,旅游供需联系强度高值区不断收缩而低值区不断扩张。  相似文献   

5.
探究我国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关系,对于区域旅游资源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31个省(市、区)为研究样本,利用重力模型、二维组合矩阵等地理数学方法,研究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现象。结果表明:(1)从全国角度来看,我国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存在空间错位现象,3个重心均偏向东南方向;(2)从省(市、区)角度来看,在旅游景区与游客接待量的组合矩阵中,同步发展型和偏离错位型数量基本相当,在旅游景区与旅游收入的组合矩阵中,偏离错位型数量明显多于同步发展型,在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收入的组合矩阵中,两种类型数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利用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获取青岛市2004—2019年游客上传的8132张地理照片及其元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法探究游客时空行为特征,获取游客对时间以及目的地的偏好,并对照片标签深入挖掘,筛选出关键词,采用词频统计方法将游客偏好可视化.研究发现:青岛市入境旅游流分布范围高度集中,呈现"南密北疏"的总体格局,具有明显的边缘化特征;游客偏好夏季以及具有城市特色的旅游区,呈现明显的季节和目的地趋向,充分说明照片空间分布与旅游资源吸引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以2010—2020年四川省3A及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探究其时空演化格局并进一步解析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四川省3A及以上旅游景区核密度范围逐年扩展,至2020年宜宾成为全省第二大密度核心区,整体形成双核集聚、带状扩散、集中连片发展的空间结构,但不均衡现象较明显;(2)2010—2020年四川省3A、4A级旅游景区呈倍数增长,5A级增速平缓;(3)3A及以上旅游景区重心运动轨迹总体上由东北向西南移动,近年来甘孜—阿坝—凉山等地区旅游景区爆发式增长,主要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西部大开发、旅游扶贫等政策的大力实施;(4)四川省3A及以上旅游景区时空格局的动态发展与空间演化是政策制度设计、市场供需结构、交通通达度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利用数理统计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探讨四川省221个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结构,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四川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集聚型,且区域间差异较大,空间分布均匀度较低,不均衡性显著;四川省A级旅游景区规模等级结构表现为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形结构,中端的市场供给占据上风;四川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受地理区位、交通条件、景区地域组合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标准差椭圆、可达性模型等方法,从类型、聚集度、关联性等方面对广东省2010年、2013年以及2016年的A级旅游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可达性测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及各分区A级旅游点的空间分布有集聚的趋势,粤北分区的集聚现象则有所缓解。广东省A级旅游点与客源地间的可达性良好区域具有明显的聚集现象,总体格局以珠三角中心区域为核心,呈环状向外扩散的圈层结构。  相似文献   

10.
疫情期间如何通过旅游电子地图的形式,实现景区、景点的地图展示、位置信息查询和旅游线路规划,保证公众通过互联网络进行线上旅游体验,是公众的迫切需求.本文基于新疆旅游资源数据,通过核密度空间模型,分析了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特征;根据旅游资源中景区、景点的资源禀赋特征,进行景观美学价值重要度评估,实现旅游景区、景点的美景度分级;运用电子地图制图的理论和技术,根据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特征和景区、景点的美景度特征,深入探讨旅游资源电子地图的多尺度分层、符号注记设计、色彩渲染原则,提出新疆旅游资源电子地图的制作流程和方法,试图通过科学的分析进行地图要素的分层显示,为后期电子地图系统的制作提供理论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旅游经济持续火热,开发景区查询系统的必要性日益突显;当游客游览时应用该系统可以很方便地查询景区相关信息,景区管理者的工作效率也会提高。地理信息系统(GIS)具有强大的空间信息管理、空间信息分析、空间信息查询及三维影像显示等功能,成为旅游信息化的首选平台。本文根据GIS的思想,以C#和Arc GIS Engine为工具,结合景区信息的特征,对开发的景区查询系统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5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最邻近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对5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其空间结构呈集聚型分布,且人文旅游景区分布的集中程度要高于自然旅游景区;借助相关性计算,研究了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对其空间分布结构的影响,提出了更合理地布局5A级旅游景区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选取安徽省2001年、2004年、2007年、2011年和2014年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样本,系统分析全省近13年来A级旅游景区演变特征;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和热点分析,探讨其空间分布类型、集中程度和均衡程度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1年以来安徽省A级景区总量逐年上升,其中3A级和4A级旅游景区增加数量最多;A级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皖中和皖南地区,整体上呈现"少—多—多"的格局;2007年以后,景区等级结构逐步形成以4A、3A、2A中间等级旅游景区为主,两端高级和初级旅游景区较少的纺锤型结构,趋于相对稳定、合理;全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从随机分布趋于聚集分布,同时地理集中指数表明各个时期在各地市分布愈加集中,基尼系数表明在三大地理区域中分布愈加集中不均衡,全省A级景区在2004—2014年十年间逐渐由景点分散和热点区域集聚不明显演变为以黄山市和合肥市为核心的多极热点区域。  相似文献   

14.
根据5739条创新主体兴趣点(POI)数据,利用文献查阅、核密度、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厘清广州市创新空间的发展脉络、格局特征和集聚差异,并利用“城市人”理论和“四因说”探讨了创新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广州市创新空间经历了点—面—带的进程。2)广州创新空间形成“一主多节点”的空间格局,极化与扩散趋势并存。3)广州创新空间的集聚特征存在明显的类别差异和行政区差异。4)创新空间与创新活动人员的相关性较高;高校、科研机构和孵化器等是创新活动人员集聚的第一动力,并自我极化;空间集聚带来负向接触机会增加,促进了创新活动人员远离“中心”聚居(业)以及创新空间的扩散;创新产出效益导向推动了创新空间向生态网络发展。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游城市群科研人才空间集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科研人才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显得愈发重要。基于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论文作者数据和专利发明人(发明专利)数据,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空间密度分布和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上述科研人才的空间分布以及集聚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内,科研人才分布集中于区域中心城市,且分布随时间变化呈集聚性增加特征;此外,论文作者和专利发明人在城市群内的时空分布也呈现了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地铁网络构建OD矩阵,定量化计算地铁可达性,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展开地铁可达性以及餐饮网点空间分布的核密度分析,最后运用Geo Da空间计量工具对二者核密度分布做空间上的关联性分析,以此揭示地铁可达性与微博餐饮签到网点各自的空间分布规律及二者的耦合性特征。研究得出:地铁可达性各指标的核密度分布规律存在相似性,均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结构特征;餐饮网点核密度分布趋向于"一个核心、多个中心"的多中心、多层次空间格局;地铁可达性各指标与微博签到网点整体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空间正相关,并在局部范围内呈现出高-高集聚、低-低集聚、高-低集聚、低-高集聚4种不同类型的空间关联模式。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基于时空影响范围的网络构造方法,构造了一种基于节点影响强度的犯罪传输网络,并引入复杂网络的度、平均度、聚集系数等特征参数分析犯罪传输网络。提取了犯罪预测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节点,分析了其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近邻的时空单元的犯罪率具有一定的关联关系。其中,节点的出度与入度具有正相关性,因此可以引入邻居时空单元的犯罪密度以量化和分析犯罪规律。(2)节点的度分布具有无标度特性,犯罪较少的小区也可能出现度较大的节点,而节点的度与未来犯罪率具有较大的关联性。因此,即便犯罪率较低的小区也要关注节点的度变化情况。(3)犯罪聚集系数大小与未来犯罪率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较高的聚集系数意味着未来犯罪状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以福建省为研究区,以中等分辨率MODIS NDVI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及其他辅助数据为数据源,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光能利用率估算模型——CASA,定量研究了该区域历史序列(2001—2012年)NPP时空变化格局,探索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1—2012年该区域NPP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03年和2005年为历年变化下降率最大的两年;该区域NPP时空分布特征明显,在空间上表现为由南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且沿海经济发达区域NPP普遍较低;时间上表现为春秋两季具有相同的空间分布,夏季具有最高的NPP,占全年NPP的56%,冬季平均NPP在120gC·m~(-2)·a~(-1)以下;降水和温度与NPP的线性相关性较小,且线性相关性随空间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福建省NPP对气候因子的响应随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区域,其主要的胁迫因子不同,NPP总体受到辐射量的驱动因素要比其他胁迫因子强。  相似文献   

19.
自驾游以自主性、灵活性、选择性以及多样性等内在特点吸引着许多人,而它的线路设计质量直接影响自驾游者的心理满意度。通过收集、梳理河南省优秀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景区详情、交通道路等信息,依据旅游学中旅游行为空间模式、数学中图论和旅行商问题、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科学理论,设计河南省自助游的最佳旅游线路。本研究以具有河南代表性的旅游景区为实际空间数据源,以ArcGIS系统为空间分布、交通等属性信息的可视化工具,以图论和旅行商问题为路线设计的数学基础,构建出自驾游线路设计的模式。本研究方法简单科学,为广大自驾游者规划旅游线路提供了有实际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老龄化指数为研究指标,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变异函数研究方法,对我国339个地级市(包括直辖市)2000年、2010年老龄化程度及2000~2010年老龄化变化情况进行时空演化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老龄化及其变化幅度总体上表现出很高的空间集聚性,但集聚状态有减弱趋势;2)我国地市级老龄化局部差异扩大;3)我国地市级老龄化格局演变不稳定,空间自组织性减弱,引起人口老龄化空间差异的内部随机性减小,老龄化空间变异强度以及结构化分异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