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巴西桑托斯盆地与西非纳米贝盆地属于南大西洋中部被动大陆边缘共轭盆地,其构造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裂谷期、过渡期和后裂谷期,过渡期发育阿普特阶盐。南大西洋不对称裂开控制了桑托斯盆地和纳米贝盆地在盐下早白垩世裂谷地堑、盐发育和盐上晚白垩世地层厚度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控制了桑托斯盆地和纳米贝盆地盐下早白垩世湖相烃源岩发育及盐上晚白垩世海相烃源岩成熟度,进而控制了桑托斯盆地和纳米贝盆地油气富集规律。桑托斯盆地深水区盐下下白垩统构造或岩性圈闭是寻找巨型油气田的有利勘探方向;浅水区盐上上白垩统地堑深凹陷盐活动相关构造或岩性圈闭是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2.
东非海岸主要含油气盆地属典型大陆裂谷层序和被动陆缘层序叠合的断坳型盆地,是在冈瓦纳大陆裂解及印度洋扩张的区域构造演化背景下形成的,均经历了卡鲁裂谷期、马达加斯加漂移期和被动大陆边缘期三期构造演化。但是,南、北盆地在构造及沉积演化特征及石油地质条件、油气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北部盆地早期受特提斯洋海侵影响,沉积发育了侏罗系潟湖相盐岩、浅海相泥页岩,而南部盆地处于强烈火山作用区,二者油气富集规律存在差异,烃源岩、储盖组合由北向南年代逐渐变新,目前北部油气发现明显更为丰富。初步分析认为,构造环境不同使得烃源岩发育北富南贫,断裂及塑性岩体作用形成的通源断层和有利圈闭存在差异,导致了东非大陆边缘南、北部盆地油气成藏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据IHS全球能源数据库(2010)统计,坎普斯—桑托斯盆地贡献了巴西83%的油气储量和62%的油气产量.坎普斯—桑托斯盆地位于巴西东南部沿海,属于中生界裂谷盆地基础上叠合形成的大西洋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两盆地地理位置相邻,具有相似的构造演化历史和油气地质条件,但油气富集规律呈明显的差异.其中,坎普斯盆地油气主要富集于上...  相似文献   

4.
宽扎盆地为南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构造演化可划分为裂谷期、过渡期和后裂谷期3个阶段,过渡期发育阿普特阶盐岩.宽扎盆地主要发育3套烃源岩:盐下下白垩统阿普特阶湖相烃源岩、盐间早白垩世阿普特期海相烃源岩和盐上古近纪始新世海相烃源岩.宽扎盆地油气田均围绕烃源灶分布,烃源岩是该盆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宽扎盆地发育4套含油气系统(盐下下白垩统、盐间下白垩统、盐上上白垩统和盐上古近系)以及2种成藏模式(古生新储和自生自储).宽扎盆地深水21区块Cameia-1井、Cameia-2井以及21区块Azul-1井盐下地层获得重大油气勘探突破,表明该盆地深水区存在盐下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并发育优质湖相烃源岩,提高了宽扎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5.
利用地震剖面对东海陆架盆地长江坳陷新生代构造进行解析,认为长江坳陷新生代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尤其古新世末的瓯江运动对该区构造定型尤为突出,其中,该坳陷中的挤压反转、地垒等构造对油气的圈闭、运移和保存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东海陆架盆地长江坳陷进行盆地原型的恢复.最后,结合长江坳陷的构造演化的特点,得出长江坳...  相似文献   

6.
应用盆地原形分析、区域地震资料解释和石油地质综合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赤道几内亚里奥穆尼盆地构造演化和成藏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裂谷、过渡—漂移和裂后被动大陆边缘3个阶段,主要充填了中新生代沉积地层,中生界白垩系主要发育2套烃源岩,为裂谷期的湖相泥页岩和过渡—早期漂移期的海相泥页岩,已发现的油气主要储集在上白垩统浊积砂体。盐构造和重力滑动构造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在区域上,油气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带,该带勘探程度低,成藏条件优越,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尤其盐构造与重力滑动构造区具有较大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
应用盆地原形分析、区域地震资料解释和石油地质综合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赤道几内亚里奥穆尼盆地构造演化和成藏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裂谷、过渡—漂移和裂后被动大陆边缘3个阶段,主要充填了中新生代沉积地层,中生界白垩系主要发育2套烃源岩,为裂谷期的湖相泥页岩和过渡—早期漂移期的海相泥页岩,已发现的油气主要储集在上白垩统浊积砂体。盐构造和重力滑动构造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在区域上,油气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带,该带勘探程度低,成藏条件优越,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尤其盐构造与重力滑动构造区具有较大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8.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位于西非被动大陆边缘,是典型的裂谷与被动陆缘叠合盆地。该区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盐上层系,对基底断裂研究较少。以构造分析为基础,探讨了基底断裂复活及其对盐上层系构造变形和油气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盐下裂谷层系具有"两坳夹一隆"的构造格局,大西洋枢纽带夹持于内裂谷带和外裂谷带之间;基底断裂复活主要发生在紧邻大西洋枢纽带西侧、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基底断裂复活带,断裂复活形式主要表现为继承性,其次为构造反转;基底断裂复活不仅对盐上层系的构造变形具控制作用,而且为油气从盐下层系向盐上层系运移提供了良好的垂向通道条件,是外裂谷带盐下油气向盐上层系运移的关键部位。  相似文献   

9.
于1986-1991年,应用地震地质方法,对台湾海峡的地震地层和地质构造进行调查,采用地震剖面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对台西盆地的构造演估进行研究,认为该盆地由厦澎坳陷,乌丘屿坳陷,新竹坳陷和台湾坳陷等组成,其构造演化经历了中生代末-中始新世初始张裂,晚始新世一渐新世全面断裂,中新世构造调整,以及中新世末以来挤压-收缩-封闭等阶段,现今已成为残留陆缘裂谷盆地,是陆缘裂谷从产生到衰亡的一个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10.
南黄海盆地发育于前南华纪变质基底之上,是一个大型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成盆和多期构造改造,形成了海相盆地和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叠合改造型残留盆地。盆地演化历经南华纪—早、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发育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箕状断陷发育期和新近纪—第四纪坳陷发育期,为一典型地台—断陷—坳陷多层结构的复合型盆地。通过对地震资料解释、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分析,综合烃源条件和后期保存条件,探讨了南黄海盆地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巴西东部大陆边缘地区、西非被动大陆边缘地区、墨西哥湾地区及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地区共15个深水盆地圈闭类型的归纳分析,总结出深水盆地具有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和复合圈闭3大类共8种圈闭类型,其中以构造圈闭为主,包括背斜圈闭、断层圈闭和盐体刺穿圈闭;墨西哥湾盆地、巴西坎波斯盆地和桑托斯盆地及西非地区的阿尤恩—塔尔法亚盆地、塞内加尔盆地、RioMuni盆地、加蓬盆地、下刚果盆地和宽扎盆地均为含盐盆地,盐岩的运动形成大量的底辟拱升背斜圈闭,盐体刺穿圈闭和与盐运动相关的地层圈闭及复合圈闭。  相似文献   

12.
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北部断阶带主要定型于古近纪末期,在2条同向正断层持续强烈活动控制下,形成一个断背斜样式的坳中隆构造,并被坳陷期新近系和第四系地层覆盖,具有烃源岩后期埋藏较深、离深凹近和双向供烃的特点。同时,局部发育断背斜圈闭、鼻状构造圈闭、超覆和不整合等,这些圈闭与生储盖组合形成了很好的空间匹配关系,有利于油气聚集。通过对该北部断阶带中—新生代断裂活动特征、局部构造活动演化和石油地质意义的研究,探讨该区的勘探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下刚果盆地油气资源非常丰富,有较大勘探前景。但由于其储层是碳酸盐岩储层,受复杂的盐岩活动影响,其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特征也非常复杂,因此给地质认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此文通过对该区区域地质背景、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的综合分析,认为下刚果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前裂谷期、同裂谷期、过渡期和漂移期四个时期。主要发育盐下和盐上两套主力烃源岩。盐上及盐下地层均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盐上地层构造经历了三期构造演化和两个演化序列。研究区主要发育盐下生-盐下储、盐下生-盐上储、盐上生-盐上储共三种成藏组合。认为白垩系碳酸盐岩构造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盐上地层是下一步勘探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盐下构造也是较好的潜在勘探领域。研究成果对我国石油公司参与下刚果盆地或类似盆地的研究和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湾盆地中、古生界或前古生界潜山油气藏非常发育,到目前为止共探明67个油气田(藏)。其油气富集规律①是冀中坳陷富集程度最高,济阳坳陷、辽河坳陷次之,黄骅坳陷、渤中坳陷最低;②是中位序潜山油气田(藏)富集程度最高,低位序次之,高位序、顶位序最低;③是潜山油气田(藏)以断块山圈闭为主,以褶皱山圈闭为辅;最后是潜山油气田(藏)以大、中型为主,以小型为辅。盆地内潜山油气富集原因是“新生古储”的结果,即是古近系多套烃源岩覆盖多位序潜山地层,并经断层、地层不整合通道将极为丰富的烃类运移至不同位序潜山圈闭成藏。指出了多个有利勘探目标,为下一步的潜山油气勘探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潮汕坳陷是以中生界为目标的新的油气勘探领域,其地层时代、产状、岩性以及构造特征等都与珠江口盆地其他坳陷差别很大。鉴于该坳陷内尚无探井,该文充分利用地震资料,结合区域研究成果合理选择参数,利用Basin2盆地模拟软件,对该坳陷沉积充填史、温压场演化史和有机质演化史进行了正演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坳陷内中生界白垩系经历的二次成烃作用提供了主要烃源,而且由于新生代的构造运动,形成了良好的构造圈闭,因此该含油气系统生储盖的时空配置有利于在晚白垩世地层中形成自生自储或下生上储的岩性圈闭和构造圈闭油气藏,应作为该坳陷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  相似文献   

16.
以石油地质理论为基础,利用区域地质、地震以及钻井资料,对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海上坎宁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以及石油地质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盆地经历了陆内裂陷期、克拉通边缘坳陷期、被动裂陷期和漂移期4个演化阶段,主要充填了中生界沉积地层。目前,已证实发育2套生储盖组合,已发现油气均集中在三叠系含油气系统中,平面上仅在Bedout坳陷内分布。盆地整体勘探程度较低,油气地质综合分析表明,Bedout坳陷以及Rowley坳陷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7.
奥坦尼瓜盆地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为典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晚侏罗世,盆地随着东西冈瓦纳大陆的解体,由非洲、南美和南极洲三大板块的裂开而形成。盆地经历了裂谷期(J3-K1凡兰吟期)、过渡期(凡兰吟期)和漂移期(K1欧特里夫期至今)三大构造演化阶段,发育漂移期下白垩统欧特里夫阶和巴雷姆—阿普特阶2套烃源岩,以Ⅱ2/Ⅲ型干酪根为主,偏生气。主要储集层为下白垩统凡兰吟阶浅海相砂岩,其次为下白垩统阿尔比阶深水浊积砂岩。圈闭发育具有典型的两分特征,裂谷期以构造圈闭为主,漂移期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截至2014年,盆地已发现41个油气田/藏,石油可采储量2 042万m3,凝析油可采储量2 016万m3,天然气可采储量1 160亿m3。平面上,油气呈现西多东少的特点;垂向上,绝大多数油气发现集中在裂谷期顶部凡兰吟阶储层中。通过对盆地南部阿古拉斯走滑带的分析认为,阿古拉斯走滑带的活动是造成盆地东、西部油气富集差异的主要因素。在对盆地油气分布特征基础上,认为勘探前景区应聚焦盆地西部。  相似文献   

18.
东海陆架盆地是位于中国东部华南大陆边缘的一个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具有较大油气潜力。目前东海陆架盆地油气的发现均来自于新生界,对中生代残留地层的各方面特征认识不足:在空间上通常集中于特定构造单元,且基本位于盆地西部;在时间上主要涉及白垩纪和侏罗纪,且多是定性或半定量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了研究区目前最新、最全的反射地震资料和钻井数据,从钻遇中生界井的标定出发,以地震资料的层序划分和解释为基础,进行残留地层的研究,空间上统一盆地东、西两大坳陷带,时间上统揽白垩纪、侏罗纪以及前侏罗纪三个时期。结果表明,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残留地层遭受了后期严重的剥蚀改造,总体呈现东厚西薄、南厚北薄的特征,残留地层范围随时间不断东扩。对比各时期残留地层平面展布特征,揭示了东海陆架盆地的演变过程:三叠纪时期盆地原型为被动大陆边缘坳陷型盆地,早、中侏罗世时期为活动大陆边缘弧前盆地,晚侏罗世—晚白垩世时期为大陆边缘弧后伸展盆地;与此相对应,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肇始于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时期,板块后撤始于晚侏罗世。东海陆架盆地在中生代的东侧边界位于钓鱼岛隆褶带的东侧。  相似文献   

19.
澳大利亚大澳湾盆地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低勘探程度大型沉积盆地,其中塞杜纳坳陷是近几年各大石油公司高度关注的区域。受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前人对塞杜纳坳陷的地层结构、构造演化和构造样式方面的研究还不清楚。本文以重处理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开展大面积的构造解释,通过"回剥法"平衡剖面恢复和重建了塞杜纳坳陷的构造演化历史,与其他类似构造和沉积背景的被动陆缘盆地类比确立了塞杜纳坳陷的双重重力滑脱构造模式。在对塞杜纳坳陷构造特征进行解析的基础上,结合对塞杜纳坳陷的构造差异性分析,总结出塞杜纳坳陷发育的3类共8种主要的圈闭类型,并指出有利圈闭类型发育带的分布,为下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塞内加尔盆地是位于西北非大西洋沿岸的一个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叠合型盆地,其中的北部次盆在非洲的大西洋沿岸盆地中,其以陆坡地貌多变、碳酸盐岩发育而盐构造相对欠发育为特征。本文通过地震、钻井资料解释与构造沉积学分析,研究北部次盆南段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发育期的陆坡地貌与沉积充填演化特征,明确其主控因素,为系统揭示塞内加尔盆地发育特征、西北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规律提供地质依据。研究表明,研究区在白垩纪经历了台地边缘斜坡、同沉积断坡、宽缓沉积斜坡等陆坡地貌阶段,发育了早白垩世Neocomian-Aptian期的碳酸盐岩台地建设期、Albian-Santonian期的断坡-碎屑岩陆坡内外分离式沉积期、Campanian-Maastrichtian期的碎屑岩缓坡沉积期等构造沉积演化阶段,各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沉积格局。全球海平面变化与陆源碎屑供给相对欠发育是造就研究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沉积充填特征的首要因素;区域构造运动对该区陆坡地貌的演化、不整合的发生、物源的进退有着直接的控制作用;古气候与物源区条件则间接影响着盆内沉积物的类型、规模与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