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测船倾斜对地形图精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利用数理统计理论水下地形测量中测量船倾斜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根据施测中流速、风速等主要因素对测船倾斜影响、地形图成图精度影响给予了描述,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融合多源海洋重力数据是提升极地、近岸和海底地形复杂区域卫星测高反演海洋重力场模型精度的重要途径.利用国际公开的船测重力数据与测高重力场模型,以琉球群岛附近海域为例,本文分析了点质量密度和船测重力数据分布对点质量模型融合精度的影响,结合船测重力数据分布,构建了基于迭代移去恢复的非均匀密度点质量模型.在相同船测重力约束下,非均匀密度点质量模型融合精度较均匀密度的点质量模型提升可达12%.  相似文献   

3.
针对海岸线修测工作中耗时耗力的无人机倾斜照片查阅分析问题,本文以2019年广东省海岸线修测项目为例,设计了一套基于ArcPy的广东省海岸线修测辅助软件。通过ArcPy实现了自动无人机倾斜照片可视域分析,并通过空间叠置分析,将每段海岸线涉及的无人机倾斜照片自动存储在海岸线属性字段中,提高了人工参阅无人机倾斜照片和海岸线赋值与检查工作效率,可为广东省海岸线修测项目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宋中华  田慧  王静 《测绘通报》2020,(11):120-123
为了解决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区测验中测船姿态对单波束数字测深数据的影响,本文利用姿态传感器对测船的姿态进行了有效改正。试验结果表明,姿态修正技术对数字测深仪瞬时水深进行改正后,其测深结果与传统的人工水深曲线改正后成果比较,中误差为0.089 m,试验段面0 m线以下面积相差不超过0.22%,符合国家规范要求,提高了海区测验中测深成果的精度,为数字技术在海区测量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5.
从三角高程测量时目标倾斜引起高差变化的影响机理出发,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影响关系,并推导了其对高差影响的大小。由目标倾斜所引起的测距和竖直角变化不应归结到测距和测角误差范畴,以目前技术条件,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三角高差测量时目标倾斜对高差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6.
针对海洋大地基准点位置标定的各项误差影响因素难以直接线性化为数学模型的问题,该文基于我国首个深海海底大地基准点的标校试验数据(水深3 000 m),利用公式推导结合数值方法定量分析了主要误差因素对海底定位精度的影响。声速误差对海底定位精度的影响很大,其中影响约为0.3 m的声速短周期时变误差难以消除;航迹几何结构对称性会对定位结果精度造成分米级影响;测船位置的系统偏差对海底定位结果具有等量级的影响(小于0.2 m);测船姿态的系统偏差在5°以内时影响小于0.4 m;观测值时标误差在0.5 s以内时影响为厘米级;时延测量值系统偏差小于0.1 ms时仅在垂向造成0.11 m的影响。为实现准确度优于2 m的海底绝对定位目标,测船航迹结构应保持对称,声速剖面精度应优于0.1 m/s,测船位置精度应优于0.1 m,时延观测值精度应优于0.1 ms,并对姿态测量安装角、杆臂矢量偏心值和观测数据时标偏差进行严格标定。  相似文献   

7.
根据船测方法在MODIS影像上提取模拟船测海冰密集度,并与船测数据联合验证AMSR-E海冰密集度产品。结果表明,AMSR-E海冰密集度与模拟船测海冰密集度的一致性高于其与船测海冰密集度,且相同时间、相同尺度下的海冰密集度之间一致性较高,不同时间、相同尺度下的海冰密集度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卫星测高反演海洋重力异常的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卫星测高技术中由于大地水准面取值受各项误差影响导致精度较低的问题,该文联合多源多代卫星测高数据,基于逆Vening-Meinesz公式确定海洋重力异常,进一步对海洋重力异常进行内部和外部检核。结果表明,卫星测高反演的海洋重力异常与EGM2008比较的精度为±7.116mgal;与船测重力异常比较的精度为7.417mgal,这与国际上对测高重力异常与船测重力异常比较精度一致。  相似文献   

9.
海洋磁力测量中,磁测点位置是影响磁测成果精度的一项重要因素。根据磁测点位置与测船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基于大地主题解算的磁测点位置计算新方法。通过实验数据对计算方法的精度进行了评定,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应用重力仪进行海洋重力测量,主要困难是仪器不断遭受到波浪运动和船运动的扰动影响。这样的扰动有:船只倾斜、周期性水平加速度和垂直加速度等。在研究水平加速度对重力仪读数的影响时,讨论了长周期和短周期平衡架两种情况。由讨论的结果得知,平衡架周期足够长时,可以消除水平加速度的影响;而采用短周期平衡架,则必须附加水平加速度二次项改正,并且还应考虑由平衡架的有限周期和阻尼所引起的倾斜改正。而垂直加速度对重力仪读数的影响和c—c效应,可以在仪器的结构和测量的过程中予以消除。同时,也研究了船与地球作相对运动时的速度改正及计算重力异常时所需的深度改正和海深改正。  相似文献   

11.
Tilt invariance is a stringent constraint that second-order scattering models such as the integral equation method (IEM) should satisfy in order to expand their domain of applicability. Moreover, second-order scattering models must reproduce elementary limits such as the small perturbation method (SPM) and the high-frequency Kirchhoff approximation. Tilt invariance is met if and only if a scattering model yields the same asymptotic limit whether the scattering surface is tilted before or after the limiting process. In particular, the tilted SPM coefficients are well determined by simply tilting the reference frame. If it is tilt invariant, a second-order scattering model will reproduce these tilted coefficients by simply tilting the surface explicitly present in the expression of the scattering model before reducing it to the SPM limit. In this letter, we demonstrate that our nonlocal curvature approximation (NLCA) is formally tilt invariant up to first order in the tilting vector. Satisfying the tilt invariance property can extend the applicability of scattering models to account, for example, for scattering from multiscale surfaces and polarization mixing due to out-of-plane tilting. It is also suggested that replacing the field coefficients of IEM by the curvature kernel of NLCA introduces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technique that includes multiple scattering up to double reflections from the rough surface, while remaining analytically compact and formally tilt invariant.  相似文献   

12.
船舶测量环境的特殊性给船舶测量带来了挑战,如何快速高效地完成船舶测量任务十分关键;本文采用全站仪配合球棱镜进行测量,在船头、船尾和船上分别架设仪器建立测站坐标系,通过公共点对各测站坐标系进行转换,统一建立龙骨坐标系,使船上所有测量点坐标均在龙骨坐标系下,以便在后期的安装测量及检测中能快速恢复龙骨坐标系并直接进行后续测量工作。事实表明该方法可以满足船舶测量的要求,准确可靠地完成了船舶测量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船舶可视化和分析在现代航海管理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目前主流的船舶符号栅格表达方式存在失真、不易交互等弊端,本文提出一种面向大范围船舶实时动态数据的矢量标绘方法。基于时空GIS技术实时接入船舶数据流,创建一个不断更新的船舶要素服务;在前端通过WebSocket建立与服务间的双向通信,低时延获取最新船舶定位信息;并结合多空间尺度表达规则和标绘算法进行符号重绘,实现对船舶位置、尺寸、航向在不同显示级别下的精确表达。测试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支撑较大地理范围内船舶数据的动态可视化,满足船舶避碰、海事管理和应用分析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主要讨论了两种利用遥感技术提取水面运动船舶的航速方法:利用波高谱信息提取航速和利用船尾迹中的横波信息提取航速。作者介绍了这两种方法的原理,描述了利用遥感技术提取船舶航速的工作流程,并利用模拟和实测的船尾迹波高数据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验证。从计算结果看,两种方法精度都能满足仅要求航速量级的需求者,利用波高谱信息的方法误差(10%左右)小于利用横波信息的方法误差(20%左右)。该项研究为实时或近实时探测运动船舶航速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的发展,无人机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人们对无人机数据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数据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本文根据倾斜摄影测量的工作原理,阐述了小型无人机搭载倾斜摄影设备进行数据获取的工作方法,并对获取的影像进行三维建模处理,通过对倾斜摄影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数据获取与处理的探讨,对影像处理效果分析,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船舶数据的管理和可视化对航道、船舶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大量快速更新的船舶位置信息和影像数据,对数据存储、检索以及可视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基于非关系型数据库MongoDB和开源地图API设计并开发船舶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将船舶和热点区域数据存储在MongoDB中,可在浏览器中高效同步显示大量空间数据,提供属性查询、空间检索和统计制图等功能,并且可在线编辑数据库中的热点区域数据。本系统主要解决了MongoDB数据库中空间数据高效检索,BSON文档格式和Geo JSON地理要素格式的转换,数据库中空间数据在线编辑等问题,为船舶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7.
欧盟船舶遥感探测技术与系统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风丽  张磊  吴炳方 《遥感学报》2007,11(4):552-562
船舶探测与监视有着广泛的军事和民用意义,遥感技术是船舶探测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在渔业活动监测的推动下,欧盟开展了一系列的船舶遥感探测研究,特别是IMPAST和DECLIMS项目,集中了欧盟内外多家相关领域的研究力量,发展和完善了一系列船舶遥感探测、分类及识别的方法和技术,评估了现阶段船舶遥感探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水平,指出了现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SAR系统的研制提出了需求。此外,目前在欧盟范围内已经建立了多个船舶遥感探测和监视系统,包括在IMPAST和DECLIMS项目执行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英国Q inetiQ的M aST、挪威FFI的E ldhuset、挪威Kongsberg的M eosV iew、欧盟JRC的VDS、法国Kerguelen的CLS和法国BOOST船舶遥感探测系统等;此外,还有非项目合作单位所发展的系统,如英国DERA、罗马大学和意大利A len iaAerospazio公司的船舶探测系统等,文章对这些系统的构成和运行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文章分析了欧盟船舶遥感探测技术和系统发展现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船只衰落尾迹遥感图像是弱反差纹理图像,检测强尾迹的方法不具有适用性。基于区域特征统计比较的思想,构建了一种会聚衰落尾迹异常的小波多尺度广义分形特征提取方法。该方法由小波多尺度分解、细节图像融合、多尺度基本特征计算、多尺度分形特征计算和广义分形特征计算等5步骤组成。仿真实验表明,该特征能完整表达尾迹并体现强弱差别,是一种有效的船只衰落尾迹检测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各国海洋贸易的持续发展,船舶A IS系统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由此产生海量的船舶轨迹数据.如何对这些多维、动态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利用,成为当前时空数据挖掘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文中在经典DBSCAN空间聚类算法的基础上,对船舶轨迹数据进行清洗、压缩等预处理,并将其划分为特征点相连的子轨迹段,然后引...  相似文献   

20.
针对尺度自适应选择分层多阈值方法,有时检测目标不完整且存在较多虚警目标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尺度分层多阈值和SVM分类相结合的舰船目标检测与识别方法。首先使用尺度自适应分层多阈值方法进行初检测;其次根据样本学习生成舰船目标特征及最佳分类特征组合;最后使用SVM样本学习分类实现舰船目标检测与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比单一使用样本分类法降低了虚警率,提高了检测效率,能在近岸舰船目标与背景对比度较低的情况下实现虚假目标有效剔除,且在突堤式码头停放的舰船目标识别中更有效和更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