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引言巴彦县是东北的重要产粮基地,农业气象尤其是土壤墒情指标规律的建立对农业生产具有积极作用。作物的水分供应主要来自土壤,土壤水分含量丰歉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直接的影响,当土壤水分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作物就会出现旱象。换言之,农业干旱的关键在于土壤水分的亏缺状况目前一般认为当土壤相对含水量〈40%时,作物受旱严重: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0—60%时,作物受旱呈现中度: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70%时,作物呈现轻微旱象;当土壤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9年4、5月美国浅薄低云观测项目(RACORO)的层积云飞机观测资料,使用两种方法对气溶胶间接效应进行了估算:根据云滴数浓度定义的值(AIE_n)和根据有效半径定义的值(AIE_s)。AIE_n几乎都比AIE_s大,尤其在中等含水量条件下。理论推导表明,AIE_n与AIE_s的偏差应与气溶胶对云滴谱离散度的影响有关,即离散度效应。当AIE_n加上离散度效应后,数值与AIE_s十分接近,证实了理论预期。离散度效应对气溶胶间接效应的贡献主要为抵消作用,这种抵消作用在中等含水量时最大,当含水量为0.24 g/m~3时达到37%左右。该研究成果增强了对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的理论认识,将有助于增强对模式和观测中气溶胶间接效应的准确评估。  相似文献   

3.
叶片光合作用的准确模拟对陆地生态系统模型及全球变化对植被影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水分是影响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目前研究多采用土壤含水量表示,而非直接起作用的叶片含水量,这限制了光合作用的准确模拟。以玉米为研究对象,利用2014年6—10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固城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玉米6个水分梯度持续干旱试验数据,结合光合生化机理模型,定量研究最大羧化速率与叶片含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呈显著二次曲线关系,其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达0.88;参数不同时,最大羧化速率的绝对值不同,但归一化后的叶片含水量修正函数与参数无关,当叶片含水量为80%左右时,其修正函数值为1,当叶片含水量降至70%左右时,其修正函数值为0。研究从叶片含水量影响方面完善了碳四植物光合生化机理模型,可为进一步提高光合作用模拟的准确性和玉米干旱监测预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产田小麦千粒重农业气象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象条件与小麦千粒重的关系极为密切。乳熟期为综合气候关键期,土壤含水量和温度日较差为影响千粒重的主导农业气象因子,土壤相对湿度在55 ̄75%、温度日较差〉12℃为千粒重高度值年;而土壤湿度〉80%或〈52%及温度日较差〈10.5℃时为千粒重的低值年。提出,浇透抽穗,扬花水或早浇灌浆水均有利于千粒重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根据表征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土温方程一阶近似解,提出一种利用一日中任意时刻NOAA-AVHRR图像数据估计地表温度日较差的简易推算方法。该方法尤其可用于反演土壤含水量的计算,当图像数据的时次与热惯量法所要求的最高、最低温度时次配不准的情况下,近似地估计地表温度日较差,进而计算地表热惯量及相应的土壤含水量。用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次爆发性气旋的发展与湿位涡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通过对一次陆地爆发性气旋的数值模拟与湿位涡的诊断分析发现,气旋的爆发与湿位涡的平流关系密切,气旋的发展并不是在湿位涡中心位于气旋上空时才开始,而是当湿位涡中心位于气旋的后部,并在200hPa对下有明显的倒圆锥形下伸区时,才有利于气旋的发展。当湿位涡中心位于气旋上空时,气旋发展开始减慢。湿位涡局地变化的大小与水平方向位涡梯度的大小有关。湿斜压位涡负值区的上下贯通与气旋发展也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使用黑龙江省林业生态监测站网的可燃物数据,分析了大小兴安岭林下可燃物含水量,得出结论:大兴安岭林下地被物含水量最低值出现在5月上旬,小兴安岭在5月中旬。0—10 cm地层含水量大兴安岭7月上旬最低,小兴安岭6月上旬最低。10—20 cm和20—30 cm地层含水量4月中下旬较高, 5月下旬-6月上旬和8月下旬-9月下旬较低。腐蚀层含水量5月和8月中旬最低。腐蚀层含水量最高,其次是地被物,地下各层越深含水量越低。  相似文献   

8.
利用不同形状冰晶的散射特性,获得了非球形冰晶云的94/220 GHz测云雷达双波长比,探讨了非球形冰晶云的双波长比与云内微物理参数的关系,分析了衰减前后的星载雷达反射率因子及双波长比的垂直廓线。结果表明:(1)双波长比可以反映小到0.1 mm中值尺度的冰粒子,对粒子总数、谱的形状参数不敏感,对粒子大小、形状、云衰减较敏感。(2)雷达灵敏度一定时,星载雷达可测云厚与雷达波长、冰含水量(IWC)的垂直分布、云厚及衰减有关;没有进行衰减订正时,双波长比和衰减有关,冰含水量越大,波长越短,衰减越大,双波长比最大值与可探测云厚有关。两部雷达可探测冰含水量为0.001—0.1 g/m3、厚2 km的冰云;当云厚5 km、冰含水量垂直分布在0.001—0.2 g/m3时,云厚的94%基本可以被220 GHz云雷达探测到。(3)如果两部雷达气象方程中用水的介电因子,测量回波强度应进行介电因子的订正后再计算双波长比。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蒸腾速率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修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找到不同土壤含水量对蒸腾速率的影响程度,通过对L1-6200便携式作物生理测定仪在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的蒸腾速率观测值与气象条件计算得出的理论值进行比较,确定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蒸腾速率修正系数.分析发现:①在不同的土壤含水量下,未考虑修正系数的情况时,土壤含水量越小,理论计算误差越大;土壤含水量越大,理论计算误差越小.②土壤含水量小时蒸腾速率计算值的修正系数大,而土壤含水量偏大时修正系数小.③考虑修正系数后,计算误差显著减小,除了土壤含水量为14.89%稍有偏差外,其它土壤含水量状态下的理论计算值非常接近实际观测值.同时验证了不同土壤水分下的修正系数足显著的.  相似文献   

10.
祁连山林区大气降水特征与森林对降水的截留作用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通过对连山寺大隆林区定位站1975-2000年的降水特征与森林对降水的再分配分析,建立了祁连山大隆林区降水与温度,降水与湿度,林冠截留的关系式。该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33.5mm,年变幅在326.4-539.7mm;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70%;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年了量平均递增4.55%,林区温度和湿度均与降水有较好的拟合关系。青海云杉林与祁连圆柏林林冠对大气降水的平均截留率分别为37.5%,31.7%,灌木林的截留率平均高达66.5%。青海云杉林林冠层平均截留率随着降雨量的增大逐渐减小,当降雨量为18.67mm时,林冠截留量达到最大,为14.72mm;青海云杉树干径流量占降水量的0.51%,当降雨量超过12.0mm时,才开始产生树干径流。青海云杉林枯枝落叶层对降雨的截留量随降雨量级增加而增大,截留率则随降雨量减小而增大,枯枝落叶层所具有的截留降雨和调蓄降雨作用使祁连山林区基本不发生地表径流。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林区对水源涵养和水流出山的时间调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降水对雾中能见度参数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雾的能见度是雾滴数浓度和含水量的函数,可以利用雾滴数浓度和含水量进行参数化得到能见度拟合值。但是当雾中有降水存在时,降水会影响雾滴数浓度和含水量,进而影响能见度参数化。2009年1月19日至3月5日在湖北恩施雷达站进行了包括雾微物理特征、雨滴谱及雨滴末速度、能见度以及基本气象要素的观测。利用不同的能见度参数化公式得到能见度拟合值,并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考虑雾中降水影响时的能见度拟合值要比不考虑降水时的能见度偏差大,因此在有降水伴随雾产生时,降水的效应可忽略不计。同时,利用40%的雾滴谱观测数据建立了良好的模型用于拟合当地的能见度,并利用Gultepe公式得到相应的参数,对当地的能见度进行了计算和预报。  相似文献   

12.
含水量对冰晶增长影响的风洞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树旺  龚乃虎 《气象学报》1992,50(4):442-449
用小型垂直过冷云风洞及其测试系统,使冰晶在自由悬浮的情况下生长。在实验温度为-5℃—15℃、含水量为0.5—2.0g/m~3的范围内,结果表明:在水面饱和条件下,冰晶的形状决定于所处的环境温度,含水量的大小对冰晶的基本形状没有影响,只是当含水量加大时,冰晶上会出现更加明显的碰冻增长的痕迹;冰晶的质量和速度增长的峰值和谷值温度分布与含水量的大小无关;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冰晶的质量和下落速度的增长会加快,但没有发现含水量的增加有加快冰晶2a轴增长的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3.
建立成都市夏季风流场不同监测点风向、风速数据库和风矢量数据库,采用Wendlell反平方内插法,在AutoCAD上绘制测试区域风矢量图,并与成都市地图叠加,分析夏季地面风场的特征。认为当地面风速处于1.5~2.0m/s时,市区容易形成风的辐合切变,其发生频率为90%;小风时,市区出现风辐合切变的频率为11.8%;当地面风速≥2.0m/s时,市区几乎不出现风的辐合和切变。  相似文献   

14.
在对称单体雹云中,冰雹形成前对流云进行了长时间的发展,一般为20~40分钟.取决于大气热动力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可形成强的上升气流,含水量增大.粒子凝结增长。我们将此过程称作”雹胜生长环境条件的形成阶段”,当雹股形成并开始重力碰冻增长时,出现对流单体的初上台雷达回波,其反射率(15~20dbz)。这时上述阶段将结束。在成熟不对称雹大中,这一阶段在主体引导云中出现,引导云的初始回波与主体云悬挂回波前沿相汇。统计分析表明,在新单体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液态或固态降水,取决于初要台回波的高度,当初始回波出现在一SC…  相似文献   

15.
印刷业与气象条件纸张贮藏及印刷装订、照像制板要求适宜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为60%~65%,当湿度过大时,堆积的纸张周围呈波状,平板印刷时要起皱、纸张对油墨的浸透性、干燥及色调制版规格等都会受到影响。湿度小时,由于纸张和机器的摩擦产生静电事故非...  相似文献   

16.
TDR(TimeDomainReflectometry),即时城反射水分测量仪,是8O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能快速测定土壤水分含量的新仪器。近几年,我国的一些科研机构也开始引进这一技术。这一技术的探测原理为土壤基质的介电常数(ka)与容积含水量密切相关。水的介电常数较高(Ka=80)。与土壤(ho丝3-5)和空气(Ka=l)相比,水的人在土壤中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土壤湿度越高,ha值越大,沿波导的电磁波传播时间就越长,因此通过测定土壤中电磁波沿波导的传播速度就可以确定土壤容积含水量。具体测量时是由同轴电缆线末端的两根(或3根)不锈钢棒(波导)…  相似文献   

17.
魏重 《大气科学》1995,19(1):21-30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三波段(0.86,1.35,3.2 cm)地基微波辐射计联合反演雨天大气的水汽总量Q,云路径积分液水含量L和雨的垂直路径参数的物理迭代方法。134份样本数值检验结果表明:当雨强小于20 mm/h时,反演的Q,L及雨参数值与模拟真值的相对误差分别在4%,18%,13%以内;当雨强超过20 mm/h时,相对误差分别是25%,57%和3%。文中还特别指出,单独用3.2 cm辐射计测小雨雨强时,相对误差很大,而联合反演能大大提高测雨精度。最后,讨论了该方法的实际应用可能性,表明三波段联合,为全天候监测大气中的水,提供了实际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废水中不同含盐量对生化处理效果以及生物学变化规律的影响。在废水含盐量低于22g/L时,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对COD的去除率可稳定在70%左右,污泥活性良好;随着进水盐浓度的增加,含盐量达到22g/L时,污泥活性开始受到抑制,COD去除率急剧下降到50%左右;当废水含盐量达到31g/L时,污泥活性明显受到抑制,污泥絮体开始部分解体,COD去除率下降到40%左右。  相似文献   

19.
廖铭燕 《广西气象》2007,28(A01):38-39
根据对八步区1971-2000年5月逐日08时、14时的可降水量进行分析,并结合气压、温度、湿度等地面观测要素,总结出预报24h内暴雨开始和结束的预报指标,暴雨开始和结束的预报拟合率分别为51.6%和72.6%,用上述指标对2001-2006年5月进行预报检验,暴雨开始和结束的准确率分别为52.2%和69.8%。  相似文献   

20.
选取8次冀中南地区低槽冷锋类降水过程,基于实况资料、微波辐射计资料、毫米波测云仪资料,利用EC-thin模式资料,分析研究EC-thin资料在人工增雨潜力区识别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低槽冷锋类降水过程的共同特征为中高层30°—50°N、100°—120°E低槽东移,地面冷锋以西北路径或偏西路径南下影响冀中南地区;无论平原还是山区,低云量、气柱总含水量、大气可降水量、850 hPa比湿总体上呈现随降雨量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当冀中南地区受低槽冷锋类天气系统影响时,在平原地区,当低云量、气柱总含水量、大气可降水量、850 hPa比湿预报平均值分别为6成、31 kg·m-2、37 kg·m-2、6 g·kg-1以上时可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在山区,当低云量、气柱总含水量、大气可降水量、850 hPa比湿预报平均值分别为5成、21 kg·m-2、29 kg·m-2、4 g·kg-1以上时可进行人工增雨作业;此外最佳人工增雨阶段为各物理量值达到最大并开始减小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