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EOF分析方法对华南(广东、广西、海南)1957~1994年前汛期(4~6月)和后汛期(7~9月)的降水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华南前汛期和后汛期雨量的最主要特征(第一特征向量)都是华南降水趋势一致的形势,前汛期降水偏多(少)中心呈东西向,位于阳江-玉林-龙州一带,后汛期降水偏多(少)中心位于桂东北和粤西北.`` 通过主要特征向量对应的时间系数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西北太平洋海温场和100hPa高度场的相关分析发现,前汛期各主要特征向量与前期8、9月500hPa高度场,9、10月海平面气压场的相关较好,第四特征向量与7、11月海温场的相关较好.后汛期第一、二特征向量与前1年11、12月的500hPa高度场、11月海平面气压场相关较好.海温场明显地影响华南的后汛期降水,各主要特征向量与海温场的相关都较好,其中以与前1年7、10和11月相关最显著.华南前、后汛期的各主要特征向量与前期100hPa高度场的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印度洋海温的偶极振荡与高原汛期降水和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61—2000年近40年印度洋海温距平场资料及对应的青藏高原35个观测站的降水与温度资料,通过相关普查得出,印度洋地区东西海温的偶极振荡与青藏高原汛期降水、温度有较好的相关关系,特别是前期1月、12月~2月的印度洋地区东西海温的偶极指数与青藏高原汛期(6~8月)降水和前一年6月的印度洋地区东西海温的偶极指数与青藏高原汛期(6~8月)温度有很好的相关。分析1961—2002年NCEP/NCAR 500hPa北半球高度场资料发现,印度洋地区东西海温的偶极指数与欧亚500hPa的高度场异常有密切的关系,并通过印度西南季风的强弱,影响到青藏高原汛期降水和温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对华南前汛期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24,自引:10,他引:14  
简要地介绍了全球大气环流模式CCM3,由该模式模拟得到降水、位势高度场和风场,分析它的模拟性能。根据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与西太平洋暖池敏感海区(西区)海温的负相关关系,设计了两组敏感性试验,讨论西区海温对华南前汛期降水影响的确定性和可能的物理机制。模拟结果表明,当西区为冷水年(暖水年)时,华南降水偏多(少),长江中下游相对偏少(多),相关最好的地区是广东省,与诊断分析结果相符。海温对降水的影响是通过大气环流场来实现的,因此,再用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了西区海温异常年大气环流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影响,与CCM3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该文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对太平洋海温场与我国大陆降水场作相关分析,主要基于探讨海气相互作用对我国大陆降水影响的机制和规律,分析发现:太平洋海温不仅与我国东部降水相关,而且与西部高原降水也相关,降水场存在5个高相关区域,海温场存在4个高敏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降水与赤道西太平洋海温呈负相关,与黑潮海温存正相关;不同时期海温与降水相关的敏感区是不同的。这些对我国气候预测分析特别是旱涝趋势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新疆南北疆各季降水与前一年及当年太平洋各区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太平洋海温对新疆季降水的影响因季节不同而影响的相关区域、相关时间、相关程度也不同。太平洋海温对北疆季降水的影响明显大于南疆,对北疆汛期降水的影响明显大于其他季节。最后重点分析了ENSO事件与北疆汛期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汛期降水异常易出现在ENSO爆发年的次年或结束年的次年。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汛期降水与全球大洋海温异常关系的SV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新  王新  王元 《热带气象学报》2006,22(4):367-373
利用中国160站月平均降水量资料和英国气象局整编的1950.1~1998.12全球逐月海温格点资料(格点分辨率2°×2°),采用相关分析和SVD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汛期(7~8月)降水异常与印度洋和大西洋海温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海区对东北汛期降水异常有不同的影响。东北汛期降水与前一年6~7月西南印度洋海温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东北西南部、东北部和西南印度洋KeyⅠ海区(23~13°S,57~77°E)为SVD耦合相关的显著区域。东北汛期降水与当年3~5月北大西洋KeyⅡ海区(21~27°N,61~75°W)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对应了海温分布型是南北“翘翘板”型。两海区的海温异常共同对东北地区汛期降水异常有较好的预示作用。两海区海温异常对应的全国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在东北和华北地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林易  严小冬 《贵州气象》2005,29(Z1):15-17
通过对近半个世纪以来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变化趋势分析,根据海温异常变化,选取5月太平洋区域(135°~171°E,25°~39°N)和印度洋区域(71°~107°E,25°~39°S)的海温变化指数,与中国汛期降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和印度洋对中国汛期降水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别,太平洋的影响大于印度洋的影响,初步建立了一个太平洋和印度洋5月海温变化与中国汛期降水分布的物理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8.
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对1961-1995年西南汛期(6-8月)降水大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1-8月印度洋海温距平场与西南汛期降水场的遥相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南汛期降水的地域差异显著,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明显,其变化与印度洋海温变化有一定联系,分析还进一步表明,当印度洋海温呈某种特定的配置时,特别是南印度洋中西部海温的异常变化对西南汛期降水的发觉分布有一定作用,揭示了印度洋海温变化在西南汛期降水异常分布中的信号现象,说明特定的印度洋海温分布可以作为西南汛期旱涝预报的信号因子。  相似文献   

9.
利用全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51~2000年50年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旱涝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无论是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还是华北雨季,旱(涝)事件频率相当,华南和江淮洪涝强度大于干旱强度,华北干旱与洪涝强度相当,华南前汛期降水和华北雨季总体呈趋旱的趋势,而江淮梅雨呈趋涝的趋势;华南前汛期降水年际变化最为显著,江淮梅雨次之,华北雨季最弱,年代际变化的情况正好相反;从同期500 hPa高度场来看,华南前汛期降水多少与其北侧有无低值系统向南发展关系密切,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均与副高相关显著,不同在于前者还和鄂霍茨克阻塞高压呈显著正相关,而后者受其西北侧中高纬地区的环流影响较大;从前期海温来看,华北雨季与大西洋西部和北太平洋海温关系比华南前汛期降水和江淮梅雨更为密切,江淮梅雨与中国近海海温相关关系最为显著,而华南前汛期降水与孟加拉湾附近海温相关最明显.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9—2013年海南岛7个基本气象观测站前汛期(4—6月)的月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Had ISST海温资料,分析了华南前汛期印度洋海温异常与海南岛降水的联系,并利用ECHAM5对印度洋海温与海南岛降水的关系进行了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1969—2013年海南岛前汛期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5—6月,降水极大值分布在海南岛东部及北部地区。华南前汛期印度洋海温与海南岛降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印度洋海温异常增暖,对应较弱的印度季风和赤道太平洋地区较强的东风异常,导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北部存在异常的反气旋环流,不利于海南岛对流发展,同时反气旋南侧的异常东风不利于孟加拉湾水汽的输送,使海南岛降水偏少,反之亦然。数值模拟实验表明,印度洋海温异常增暖有利于西北太平洋低层反气旋的维持和发展,导致海南岛在华南前汛期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11.
利用秦巴山区安康市十个地面观测站1963-2015年共计52年时间的汛期(5-10月)逐月降水量数据、汛期暴雨日数据及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的海温资料,研究安康汛期降水和暴雨与ENSO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NINO3.4区海温与安康汛期降水6月份呈负相关,7月份呈正相关;El Ni? o衰减年对安康汛期降水异常影响显著,特别是6月安康降水异常偏少,7月、8月、10月安康降水异常偏多;La Ni? a发展年,安康6月降水异常偏少,7月、9月和10月较常年略偏多;在El Ni?o衰减年和La Ni? a发展年,安康出现暴雨的概率较大,同时也容易产生极端偏多的暴雨事件。  相似文献   

12.
顾薇 《气象》2016,42(5):548-556
通过分析处于厄尔尼诺事件发展阶段的我国东部汛期(6—8月)降水异常与海温的关系,指出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厄尔尼诺发展阶段汛期降水的异常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尽管已有研究显示,处于厄尔尼诺事件发展阶段的夏季容易出现长江以南少雨的分布特征,但本文利用最新资料(1951—2014年)对于所有处于厄尔尼诺发展阶段的夏季降水的分析显示,降水与ENSO指标(Nino3和Nino3.4指数)的关系并不显著,却与热带西太平洋海温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同样处于厄尔尼诺发展阶段,降水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异常特征,当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偏冷时,夏季降水容易出现以长江为界"南少北多"的分布特征,而当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偏暖时,降水则容易出现以长江为界"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分析还指出,当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冷、暖不同时,热带(太平洋至印度洋)海温的分布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而对热带大气及东亚副热带大气产生不同的影响,最终导致我国东部降水出现不同的异常分布。对于刚刚过去的2014年夏季,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可能是导致降水异常分布的原因之一。2014年夏季处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阶段,同时热带西太平洋海温是1951年以来历次厄尔尼诺发展年夏季之中的最高值,而相应于热带西太平洋偏暖的特征,降水呈现出明显的"南多北少"的异常分布。夏季降水与海温的这种显著关系说明,除了用来定义厄尔尼诺事件的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之外,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对于汛期降水的预测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沿海地区降水量与北太平洋海温场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永康  毛秀凤 《气象科学》1990,10(3):295-303
本文利用月降水资料讨论了我国沿海地区降水量的年变化、年际变化以及各地相关性等气侯学特征。分析了各地汛期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场的关联,得出汛期降水与前期海温的相关场的三类代表型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汛期降水的印度洋SSTA信号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用EOF和CCA方法研究了印度洋洋海表温度距平场与中国汛期降水场的遥相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印度洋SSTA场与中国汛期降水相关明显,海温场异常分布对中国汛期南北经向雨带的变化及中国西北,西南和长江黄河下游地区汛期旱涝的影响明显,揭示了中国汛期旱涝异常分布的印度洋海温变化的强信号现象,说明特定的印度洋海温分布可以作为中国汛期旱涝预报的强信号因子。  相似文献   

15.
影响陕西汛期降水空间分布的强信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寻找影响陕西省汛期降水空间分布的前期强信号,应用陕西省1959~2003年36个气象代表站汛期(6~9月)降水量标准化资料,进行经验正交EOF分解.根据特征向量分布,确定陕西汛期降水典型分布场为"全省一致"型、"南北振荡"型和由北向南的"两头多(少)、中间少(多)"型.通过分析关键区的海温异常和大气环流变化等因子与EOF分解前3个时间系数的相关性,得到了汛期降水预测的一些重要前期强信号,如西风漂流区海温,Nion 3区海温、北太平洋涛动、东亚冬季风等,对陕西汛期降水分布预测具有明显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广州汛期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8,自引:12,他引:18  
利用1908~2000年广州市逐月降水资料、Hadisst海温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讨论了广州前汛期(4~6月)和后汛期(7~9月)降水的旱涝等级分布特征、长期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百年来广州前汛期旱涝事件出现的连续性和间歇性比后汛期明显.前、后汛期降水分别经历4个偏湿时期、3个偏干时期和2个偏湿时期、2个偏干时期变化.前汛期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后汛期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但两者均没有达到0.1显著性检验标准,所以年降水量仍处在自然振动变化范围之内.机制分析表明,前期春季(3~5月)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后期(4~6月)的大气环流,导致广州前汛期的降水异常.南海夏季风则通过与北半球500hPa位势高度场的遥相关来影响广州后汛期的降水异常.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51-2006年岷县、天水、汉中和西安4站(7—9月)降水量资料、南方涛动指数(Iso)和北太平洋海温资料,分析了南方涛动和热带海温与西北地区东部汛期降水的关系。发现Iso和NIN04区海温与西北地区东部汛期降水关系密切;5—6月南方涛动强弱变化及热带海温距平分布对西北地区东部汛期降水具有很好的预测指示意义;Iso与热带不同海区的海温相关程度不同,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5—6月NIN03区和NIN04区海温的异常变化对7—9月南方涛动强弱变化有很好的预测指示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汉江流域16个气象观测台站1961—2010年秋汛期(9—10月)逐候降水资料,计算了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并建立了相应的序列,结合秋汛期降水距平百分率,确定汉江流域秋汛期典型旱涝年。同时,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及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提供的同期海温和500 hPa高度场资料,采用合成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典型旱涝年与前期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印度洋、赤道中太平洋、北太平洋为3个海温关键区,当这3个海区海温发生异常时,影响汉江流域秋雨的主要系统(印缅槽、贝湖槽、东西伯利亚高压和乌拉尔山高压)也相应发生变化,从而导致PCD和降雨量异常,引发汉江流域洪涝或干旱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可将前期海温异常作为判断汉江流域秋汛期降水量多少及PCD强弱的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19.
余曼平 《气象》1999,25(9):21-23
以西北太平洋海温和湖南洞庭湖区汛期降水为基本资料,分析前一年秋冬季黑潮暖流区海黑与洞庭湖区沁期降水和洪涝的关系。结果表明,洞庭区汛期降水与前一年秋冬季黑潮暖流区涨温之间存在着十分显著的遥相关关系,黑潮暖流区海温异常是异致大气环流异常,造成洞庭湖区汛期降水异常和洪涝发生的重要气候背景之一。  相似文献   

20.
引言 每年4—6月(称前汛期,下同)是东亚大气环流从冬半年向夏半年调整、变化阶段,而逐年大气环流的变化不同,又造成每年前汛期降水不一样。众所周知,太平洋海面温度(称海温,下同)深刻地影响大气环流,从而造成天气的异常。本文着重讨论西北太平洋海温对南宁地区前汛期降水的影响。 一、资料和分析方法 1)海温资料 本文所用的1957年1月~1980年12月西北太平洋地区海温系取自广西气象台《长期天气预报资料选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