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中国新生代的伸展构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简要论述了中国新生代的伸展构造。新生代期间,中国东部在板块的分离运动和伸展构造作用下发生了区域裂陷,起初由于地壳残薄引起地壳沉降,随后由于热缩减使沉降加速进行。在中国西部,尤其是青藏高原,裂谷系发生在一个以板块聚合运动为主的造山环境中,因大陆碰撞和地体横向逃逸以及巨大的陆内转换边界而相应发生裂谷作用。中国的伸展构造可归为15个地堑系,东部11个,西部4个。它们呈现不同的构造样式:线形裂谷、盆—岭构造和走滑断裂伴生的拉分盆地。本文讨论了中国大陆拉伸作用的几何特征、伸展的运动学和机制。塔魔尼尔(Tapponnier)等提出(1982)的新生代挤出构造模式很好地解释了中国西部的构造轮廓和地堑系的构成。然而,考虑到早第三纪中国东部盆—岭区总的应变格式,一种大尺度的简单剪切运动模式可能比纯剪断裂模式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2.
伊舒地堑早第三纪盆地的结构、充填形式和充填序列以及区域构造格局表明,它属于我国东北部(东部)新生代裂谷系中的一部分,其发育级别低于辽河裂谷盆地带,而优于佳伊地堑北段,为一初始裂谷盆地。该盆地经历了裂谷前隆升剥蚀(晚白垩—古新世)、张裂深陷(始新世)、充填淤积(渐新世)和后期改造(早第三纪末)四个阶段的演化。与我国东部其它新生代裂谷盆地的演化近同时同步。地堑中5000多米厚的早第三纪陆相沉积物具有良好的生储油条件。同时地堑的构造-沉积演化决定了所形成的油气藏具有个体多而细小的特点,在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形成复式油田。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北部新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北地区处于欧亚大陆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接触带,把大洋、岛弧和大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板块俯冲作用下,形成了一个以松辽地堑为主体,联合伊通—依兰裂谷、抚顺—密山裂谷及一系列地垒、盆地呈北东向平行分布的大陆裂谷系。在这样一个构造环境中,广泛发育新生代火山岩。大陆  相似文献   

4.
基于东非裂谷系西支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对比研究,发现该生长型裂谷盆地受基底属性影响,主要发育陡断面地堑型盆地结构,沿边界主控断裂走向发育背离型和接近型两类主要调节构造,沿边界主控断裂倾向主要发育地垒式和地堑式两类调节构造。构造样式控制了主要成藏条件:陡断面地堑式裂谷能够形成沉积范围广、厚度大的湖相优质烃源岩;裂谷间走向调节构造属于一级调节带,控制长轴辫状河三角洲的展布;裂谷内错断的边界断裂带属于次级走向调节构造,控制中小型扇三角州的发育。倾向调节构造形成的断鼻、断块圈闭,为该类盆地的主要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东北大陆裂谷系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嘉麒 《地质科学》1989,7(3):209-216
自中生代末期以来,东北地区形成了以松辽地堑为主体,联合下辽河裂谷、伊通-依兰裂谷、抚顺-密山裂谷以及邻近断陷盆地的大陆裂谷系,并向南北两端延伸,在亚洲东部构成一条大的裂谷带。这个大陆裂谷系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中央向两侧展开的,与板块俯冲、弧后扩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中部宝鸡—南阳一带,有一个长垣状地质体,东西长大于700公里,南北宽20~50公里。出露地层主要为前震旦系的秦岭群、宽坪群、陶湾群和下古生界草滩沟群、云架山群。黄汲清先生原划为“秦岭地轴”,现划为秦岭褶皱系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它以其建造和改造(构造运动、变质作用、变形作用、火山喷发、侵入岩活动)具有独特之处而引起中外地质界关注。我国地质学家早已认为它是中国东部华北与华南长期地质地貌差异的主要分界线。张文佑将地堑系作为裂谷系。他指出地堑相当于地槽系的皱形,优地槽相当于大洋型地壳的地堑,冒地槽相当于大陆地壳的地堑。笔者根据原划“秦岭地轴”所囊括的地层、  相似文献   

7.
青藏东缘昌都-思茅构造带中新生代陆内裂谷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三叠世末,三江联合地体形成,昌都—思茅构造带进入陆内演化阶段,堑垒相间的古地貌、具双峰式火山岩的火山-沉积组合、显双峰特点以及普具伸展因子的岩浆作用等显示,其在晚三叠世至新生代发生了广泛的陆内裂谷作用。裂谷岩浆活动主要为两侧火山地堑发育的双峰式火山活动,同期的岩浆侵入活动也呈双峰态势。岩浆喷发活动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其中东部江达—云岭—绿春地堑带,因局部出现洋壳而具有陆间裂谷性质;岩浆侵入活动自印支晚期向燕山期具有规模减小、范围增大的特点,到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中央地带也发生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中央热隆带。岩浆侵入活动具有明显继承性,由于昌都—思茅地体两侧于晚海西期至中三叠世发育陆源岩浆弧,岩浆岩在岩石化学上或多或少显弧岩浆特点。陆内裂谷作用在中生代经历了火山-地堑、陆内岩石圈挠曲凹陷演化阶段。裂谷作用持续到了新生代。  相似文献   

8.
裂谷     
自从发现大洋中脊后,地球裂谷带引起地学者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它已被列为地质科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在地质界掀起了“裂谷热”。什么是裂谷,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确切定义。在构造地质学中所指的裂谷,与地堑同义。大陆地堑曾一度被视作地壳的奇异构造。在大地构造学中,裂谷一词系指有火山活动和地震  相似文献   

9.
Kamp.  AB 曲燕 《世界地质》1991,10(1):141-142
Suess(1891)所确定的东非裂谷系由东裂谷(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和西裂谷(乌平达西部、坦桑尼亚西部、扎伊尔东部和马拉威)组成。东裂谷的形成在埃塞俄比亚始于晚始新世、在肯尼亚中部始于中新世、而在肯尼亚东部和坦桑尼亚北部则始于晚中新世至上新世。西裂谷比东裂谷年青,其形成均晚于中新世,并且,西裂谷的地壳拉张程度及伴随的火山活动均较强。一条活化的大陆韧性剪切带(转换断层)将西裂谷不连续的北部边界连接起来,并向东南一直到东裂谷;另一条韧性剪切带沿Rukwa裂谷以左旋方式取代了西裂谷。凹裂谷地堑不如东裂谷发育,表现在宽度上仅约50km(cf.70km),并缺乏内部地堑。尽管东非裂谷系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但仍可鉴别出四个主要火山岩套,其划分基于  相似文献   

10.
汾渭地堑系位于我国东部阴山与秦岭纬向带之间,自北向南,由集宁、怀来、大同、蔚县、忻州、太原、晋中、汾渭、天水、礼县、西和、成县等10余个NE向斜列的新生代断陷盆地组成,它们呈"S"形展布,反映华北地块在新生代时期发生了顺时针旋转,使古老地块发生裂解,可称之为"S"型旋转拉分构造体系。这个构造体系对中国东部构造格局和构造发展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强烈改造了秦岭—大别山纬向构造带和江南地块北缘的构造格局,使新华夏系形成分段特征,启动了华北地块伸展构造发展模式,影响所及直达琉球海沟。无独有偶,亚洲中部俄罗斯、蒙古境内有贝加尔地堑系,由反"S"形分布的新生代断陷盆地组成,它们也发育于古老结晶地块之中,可与之对比,是逆时针旋转的反"S"型旋转拉分构造体系。说明它们是同一类型的旋转构造型式,是古老地块裂解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形成的东非裂谷是威尔逊旋回萌芽阶段的典型陆内裂谷,长期以来备受国内外地质学家关注。Albert湖凹陷位于东非裂谷系的西支最北端,整体呈北西向带状展布的不对称(半)地堑。目前,该区已有较好的工业性油气发现,分析其沉降演化规律对进一步揭示该凹陷的构造沉降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钻井资料,结合地震资料解释、沉降史、埋藏史与断层活动性分析,重新划分了构造单元,总结了构造沉降特征,探讨了沉降与断裂的关系、沉降中心迁移的规律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指示意义。研究表明:Albert湖凹陷东部的次级构造单元主要受到东部边界断裂的控制,F_1、F_2断层对东部陡断带、东部断阶带以及三个构造调节带的沉降变化及其形成起主要控制作用;南部次凹在早期沉降速率较大,有利于晚中新世形成巨厚的烃源岩,随着沉降中心向北迁移,北部次凹发育了上中新统和下上新统烃源岩;沉降中心周缘的构造带是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研究成果为东非裂谷系Albert湖凹陷油气进一步勘探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黔渝毗邻区杨家湾-老木湾南华纪含锰地堑系南华裂谷盆地(Ⅰ级)中的武陵次级裂谷盆地(Ⅱ级)、松桃—古丈次级地堑盆地(Ⅲ级)中的众多Ⅳ级含锰地堑之一。运用锰矿裂谷气液流体喷溢沉积成矿理论与找矿预测模型,对该含锰地堑中的含锰岩系、锰矿体厚度等变化规律进行综合研究,圈定了杨家湾-老木湾Ⅳ级含锰地堑的空间分布范围。含锰地堑长轴沿北东70°左右方向展布,长大于10 km,宽3~4 km。由于后期地质作用,该含锰地堑大部分已被剥蚀掉,仅含锰地堑的中部、南部和南西部残存小部分。预测在贵州境内含锰地堑南部的石宝坪一带、含锰地堑南西部的沙湾河一带及重庆市秀山县境内含锰地堑中部的老木湾一带,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可望找到2-3个中小型锰矿床。  相似文献   

13.
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华南裂谷系的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运用地层、构造与地质事件的综合研究方法,对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华南裂谷系的格局及其演化进行了研究。该裂谷系发生于晋宁期造山(约820Ma)后不久的青白口纪晚期(约815Ma),有皖浙赣堑垒带、湘桂台阶式斜坡带和南华裂谷海盆3个部分。皖浙赣堑垒带由"两谷两隆"组成,火山活动强烈,消亡于"青白口纪"末(约780Ma)。湘桂斜坡带拥有武陵(红板溪)、雪峰(灰板溪)和钦杭西段(黑板溪)3个台阶式斜坡。南华裂谷海盆以南岭中央海盆为核心,外侧有武夷、岭南两个水下裂陷块体和闽中裂谷等。海盆于志留纪时由东向西逐渐闭合造山,以"北贴西拼"为主要运动方式,形成了复杂的复合构造格局。由于南岭与岭南块体不同步的向西推移并南北贴合形成了河池-定南挤压转换式拼接带,出现了南岭东西向构造带的雏形。钦杭裂谷是华南裂谷系的主干和主要海水通道,其南端的钦州残留裂谷海槽于中二叠世末才宣告封闭。华南裂谷系的形成发展是华南地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后期地质构造以及岩浆成矿活动都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山西地堑系因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成为研究中国东部晚新生代变形的热点地区,然而受露头剖面的局限,目前少有报道地堑系盆地完整的沉积环境演化的工作,对进一步认识地堑系演化过程造成了困难。【方法】通过太原盆地ZK01钻孔揭露的约8.1 Ma以来的详细沉积记录,开展了沉积环境和物源分析工作。【结果和结论】沉积环境分析表明太原盆地经历了河流—三角洲/湖泊—河流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其中分别在5.8~4.4 Ma和2.2~1.6 Ma发育两期覆盖整个太原盆地的湖泊。物源分析表明在5.8 Ma前后存在物源转变。5.8 Ma以前物源主要来自东部太行山脉的侏罗系石英砂岩;5.8 Ma以后物源转为以三叠系长石砂岩为主,同时吕梁山北部的变质岩和火山岩碎屑进入盆地,表明汾河开始流入太原盆地。太原盆地沉积环境演化与区域古气候和构造的关系,表明盆地的湖泊扩展过程主要受构造沉降控制,是青藏高原东向扩展作用的构造—地貌响应。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新生代结构特征及构造动力学模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揭示黄骅坳陷新生代构造动力学机制, 本文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 对黄骅坳陷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做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骅坳陷的古近系可视为发育在沧东断层上盘的地堑—地垒构造系统。不同区段的盆地结构特征有显著的差异, 南区总体表现为两个地堑式断陷, 断陷结构与基底断裂产状的变化有关; 中区南部表现为由3条SE向倾斜的正断层控制的半地堑系, 向北变为地堑断陷结构; 北区盆地结构主要受NE向和NW向断层控制, 表现为半地堑或地堑断陷结构。在黄骅坳陷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进一步讨论盆地结构演化过程和动力机制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黄骅坳陷新生代构造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段复式断陷层序地层与油气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立  付荣 《古地理学报》2001,3(1):71-77
辽河盆地为中国东部大陆裂谷渤海湾裂谷系的北延部分,是中、新生代发育起来的断陷盆地。 东部凹陷北段是辽河盆地的一部分,也有人将其称为裂谷段,具典型的裂谷盆地的发育特征。经过多条横切构造走向的剖面研究,证实了东部凹陷北段为复式断陷,断陷的走向与盆地走向基本平行。所谓的复式断陷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半地堑以某种方式组合而成,在一定时期内,相邻的次一级半地堑各有独立的沉积物供给系统,但当各个次级半地堑充填满以后,相邻的次级地堑具有统一的物源供给系统和水系联通特征,以较大的整体断陷形式继续发育。在控盆断裂一侧的断陷内层序发育较全,而斜坡及边缘地带层序发育不完全,通常缺失低水位体系域或水退体系域。复式断陷不同断陷内的层序,主要受旋回内不同级别幕式构造运动和气候周期性变化的控制,两者的共同作用影响着湖平面的升降和可容空间的变化。由于相邻断陷对物源侵入的阻挡作用,在一定的时期内,各断陷发育独立沉积体系和构造部位的差异,导致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生储盖层及其组合的发育差异。厚度最大的密集段发育在TST与HST之间,是区域性的生油岩; LST,TST底部,HST顶部、RST通常构成有利储层;密集段也通常成为较好的盖层。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东部凹陷北段复式断陷湖盆中的油气,主要富集在有利构造岩相带的水退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低水位体系域中。层序地层格架内油气藏类型及发育规模存在一定的规律:在缓坡一侧的断陷内,易形成地层超覆型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在陡坡一侧的断陷内,易形成透镜状油气藏、背斜油气藏,起决定作用的是生储盖层的发育状况及其与有利的构造圈闭条件的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系统分析西滨太平洋带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结合作者以往对汾渭地区、贝加尔—东萨彦岭地区的一些观察,还综合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及苏联地质学者有关本区的研究成果,本文拟从比较构造学角度出发,试对东亚地区喜马拉雅期深部作用的两个窗口——汾渭地堑与贝加尔裂谷系的相似特征及其意义,进行初步剖析*。  相似文献   

18.
在深入研究洪浩尔舒特凹陷大量岩芯、测井和地震资料的基础上,证实这一半地堑相似于北美东部裂谷,而不同于东非裂谷。同时发现边界断层各段位移量最小处为古河流入口地点,后者堆积横向的粗粒三角洲,使断陷被分割成若干次凹,导致构造和沉积的复杂化。断陷中,体系域发育受枢纽断层控制,LST主要分布于下降盘。在等时格架内,进行地震地层学-沉积相分析是掌握储层分布,揭示深部、隐蔽油藏的有力手段。最后判定该凹陷远景在于勘探LST的多种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东部分布有汾渭地堑系,华北、渤海、黄海等断陷盆,东海老第三纪边缘海(即早第三纪褶皱带)和冲绳边缘海等,三者都是中国板块东部的组成部份且都形成于新生代,其基本特征是那些?成因有何不同?而三者都位于同一板块内部,如何从板块运动方式和地壳动力学原理进行统一的、互有联系的进行认识是非常重要的。一、基本特征(见表1) 几点说明: 1.斜整合接触关系是半地堑、半地堑一半地垒形成过程中特有的构造接触关系,并具有其特征。 2.应力场资料来自震源机制群,东海及冲绳边缘海的震源机制群资料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的活动有关。 3.汾渭地堑系形成于新生代,其中渭河地堑始于早第三纪,汾河地堑系始于晚第三  相似文献   

20.
藏南裂谷作为青藏高原最显著的伸展构造样式之一,是研究高原生长过程的重要窗口,但目前其深部成因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利用沿错那—沃卡裂谷中部的大地电磁数据,分析裂谷区域的大地电磁测深曲线特征和相位张量,并通过三维大地电磁反演获得邛多江地堑和沃卡地堑深部电性结构。三维大地电磁反演结果显示,沃卡地堑和邛多江地堑深部存在一条连续的显著高导异常,并呈现“俯冲”形态,且上覆高阻结构体,而在邛多江地堑两侧浅部则分布低阻异常。结合早期的研究结果,本文支持错那—沃卡裂谷深部的高导异常为地壳部分熔融,可能与南向地壳流相关,并研究认为在南北向持续挤压作用下,裂谷下方的弱地壳层,通过解耦上地壳和下部地壳,促进了藏南裂谷系的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