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土地整理是一项反哺农业、反哺农村、反哺农民的"民心工程",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土地整理的有益实践,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展示了令人振奋的光辉前景。土地整理,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崭新事业!在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对绝大多数农民来说,土地仍是生存的保障,是"定心丸"。对于当前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来说,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如果农民没有土地来经营种植,就失去了致富之本,党的富民政  相似文献   

2.
土地整理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一项新的事业。“十一五”国家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也是农牧区拓展土地领域的最好时期。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实行最严格土地的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行动;是一项符合区情,顺平民意,利国利民的事业。因而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管理和指导,推动这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分区评价——以河北省为例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刘玉  刘彦随  王介勇 《地理研究》2010,29(1):145-153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区域范围内待整理农村居民点分区研究,对于指导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有序整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河北省136个县(市)为研究单元,选取农村居民点用地自然条件、区域经济实力和整理迫切度等8个指标,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计算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综合评价值。进一步基于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和综合评价分值,运用层次筛选法将研究区划分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适度整理区、生态型整理区和优化调整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可为制定农村土地整理规划以及确定、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浙江省政府《关于鼓励开展农村土地整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开展1000万亩商品粮基地建设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嘉善县依托土地整理,狠抓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全县人民五年多的努力,不仅建成了大面积的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商品粮基地,而且大大改善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生产面貌,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一、标准农田建设主要特点1.范围广,影响大嘉善县土地整理工作自1998年6月开始启动,到2003年11月结束。全县共实施土地整理项目123个,整理区域面积3.53万公顷,建成标准农田2.22万公顷,新增耕地2680.39公顷,农田标准化率81.92%。全县164…  相似文献   

5.
农村居民点作为当前国土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重要潜力空间,对其进行调控研究是促进可持续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城镇作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中心,村城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居民点发展的空间潜力;土地作为农村居民点发展的支撑条件和空间载体,村地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居民点布局的适宜性及资源利用的协调性。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背景下,将“城—村—地”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有利于统筹不同空间尺度要素对居民点整理的影响。本研究立足农村行为主体的空间关联性,综合“城—村—地”三级空间对象,提出农村居民点整理策略分析框架;基于对农村居民点地域系统要素构成和结构层次的分析,从城镇发展辐射性、村域布局适宜性、土地利用协调性等三方面构建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体系,进而探讨了相应的农村居民点整理途径。最后选取江苏省新沂市进行实证分析,将其划分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适度挖潜区、优化调整区及特殊整理区等居民点用地整理类型,提出相应的整理模式及优化路径,以期为农村居民点的整理优化提供有益借鉴,助推可持续的城乡空间重构。  相似文献   

6.
国土资源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休戚相关,矿产、土地尤其是耕地,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国土资源部门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紧密结合国土资源工作实际,采取有力措施,服务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一是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完成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继续深入开展盟市、旗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在粮食主产区,开展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的编制,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统筹规划城乡用地,落实…  相似文献   

7.
钱凤文 《西部资源》2014,(1):181-182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以及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给原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承包制度带来了新的难题。有的人进城打工造成土地荒芜,有的人想对土地进行投资,可苦于缺少集中连片的土地。如何在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和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促进和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笔者在农村工作多年,对赤峰市翁牛特旗梧桐花镇集体土地流转进行了走访调查,他们通过多种形式,对土地搞集约化经营进行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更好地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研究方法述评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结合我国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研究现状,将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研究归纳为综合潜力评价与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计算方法两项主要研究内容;评述政策指标测算法、闲置宅基地抽样调查法和建筑容积率法3种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计算方法,并探讨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理论缺乏系统性、综合潜力研究中土地整理适宜性评价与综合潜力评价重叠及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计算方法尚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研究应与耕地整理等其他土地整理领域相结合,使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计算方法更系统、更精确。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土地规划要先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土地,使用土地不能没有土地利用规划。可以说,规划是建设之母,在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规划要先行。当前,农村一些地方缺少村庄土地利用规划,有的地方虽然有规划,但却处于经常变动之中,“搞村建,没规划,乡村干部说话顶规划”。以至于一些地方的村  相似文献   

10.
以区位条件为基础,应用GIS空间分析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频率直方图法对江西省鄱阳县农村居民点进行区位评价,以此为依据得出不同区位条件下的农村居民点土地整治模式,为鄱阳县及类似区域农村居民点规划与整理、发展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鄱阳县南部区位条件评价等级高于北部,随着等级的降低,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及面积均减少。结合农村居民点区位评价结果及当地实际,将鄱阳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划分为城镇化发展模式、改造发展模式、内部挖潜模式、迁村并点模式、整体迁移模式。  相似文献   

11.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建设占用耕地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亟需寻求有效的耕地占补途径。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农村经济需要更加有力的投资拉动,新农村建设也需要找到更加高效的着力点。村庄整治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村庄整治建设及其后续的土地整理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利用格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城乡一体化理念指导下开展村庄整治建设,有利于高效配置城乡土地资源,缓解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促进土地要素在城乡(区域)间的高效流动,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探索总结村庄整治建设的优化模式和途径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三亚市为例,提出了统筹城乡视角下村庄整治建设需要遵循的8项原则:依据村庄发展演变的主导驱动力差异,提出三亚市村庄整治建设的4种模式,即城镇扩展模式、项目带动模式、中心村集聚模式和移民拆建模式。为推动各种模式顺利实施,从农村产业培育和农民就业、多元融资渠道以及土地利用机制创新3个方面探讨了村庄整治建设的长效机制,旨在为其他类似地区的村庄整治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模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样本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及土地利用特点的研究 ,从丘陵山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 ,提出两种土地整理模式 :一是农林综合开发整理模式 ,即居民点闲置土地的复垦利用与抛荒地利用结合 ,与山地区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结合 ,进行退宅还林 ;二是新村建设整理模式 ,即由政府对新村统一规划 ,供给道路等基础设施 ,引导农民集中建房的“政府引导型”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 ,并对重庆市渝北区新春村的新村建设的运作和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土地发展权建立农村居民点整理利益分配理论,并以武汉市谦森岛典型项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为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构建和实践优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点整理实质上是土地发展权的转移和交易过程,该过程中土地发展权的价值体现为"建设用地出让价格-(农用地征收价格+开发成本)";(2)农村居民点整理中产生的利益经过了政府和村集体之间、集体和农户之间、农户内部之间的3次分配;(3)现状分配存在土地发展权接收区和发送区衔接方式需多样化、建新区村民需参与土地发展权价值分配、农户之间分配需合理化的优化空间;(4)未来分配可通过设定土地发展权系数、建立挂钩指标交易平台、配置村民标准发展面积、设置土地发展权分配费的政策设计进行优化。基于土地发展权的转移建立农村居民点整理利益分配理论,有利于理顺项目中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显化利益分配存在的问题,为利益分配优化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及整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环境,农村居民点整理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优化空间布局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措施,大都市区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途径之一。综合北京市自然、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因素,围绕中心城区构建了城乡交错区、远郊平原区和生态山区3个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并根据区位条件,确定了它们的功能定位,提出分区、分模式的整理方案,该方案对于加快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联邦德国,19世纪的土地整理主要是变分散、零碎的农用地为集中连片易于机耕的农田,主要任务是农业结构和农村地产的重新调整,以改善农业和林业的生产和劳动条件,促进农村和人口密集地区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结合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开展土地整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土地整理理论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土地整理的内容增加了景观生态保护。进入20世纪90年代,土地整理更加综合,如通过田块调整、村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的合理规划,在克服和减轻土地利用中的结构性障碍,降低农林经济的生产费用和劳动消耗的同时,帮助改善乡村…  相似文献   

16.
2月22日,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表示,按照《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有关部门安排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7项重大工程,这7大工程的建设范围覆盖了我国50%以上的县(市),将补充不少于97.33万公顷的耕地。新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国际经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中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①农村土地空心化和人口过疏化现象不断加剧,耕地资源浪费严重;②农村发展资金短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滞后;③农村组织建设不健全;④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落后,各类乡村公共物品供给缺乏;⑤农村建设决策体系不完善,缺乏规划引导;⑥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主体性不强,公众参与程度较低。结合问题分析,总结得出中国新农村建设存在3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即保障力短缺、参与力短缺和服务力短缺。随后,针对各制约因素在国际典型地区农村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梳理,就德国、比利时、以色列、荷兰、法国、匈牙利、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等国在土地资源供给、人才资源供给、农业产业化、农民合作组织构建及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等方面的具体做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通过综合分析世界各国的农村建设经验和教训,从政府、社会机构和农民个人3个层面对中国今后如何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北京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与政策驱动机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优化城乡土地资源布局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在城市化进程中,针对北京市不同区位农村居民点的特征,提出土地一级开发、城乡一体化综合开发和乡村整治3种整理模式,设计了“整理基金”和“指标交易”2种政策驱动机制推动农村居民点的整理.进而,从规划引导,指标交易,专项基金和配套政策4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土地整理中心主要负责全区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的技术审定、业务咨询、技术指导和成果验收等工作。开展的主要业务有: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规划和可研论证,施工设计、施工监督和检查验收,国家建设项目征地服务,城镇土地前期开发,土地定级估价,土地规划、勘测、设计,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20.
由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1号文件引发的土地大整治工作,促使国家编委和原国家土地管理局下决心于1998年元月成立了土地整理中心,并陆续出台系列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暂行办法、指导原则、技术执行标准等,而且在《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中就土地整理概念、职责、内容、目标、方法等进行了确定,使土地整理工作步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运行状态中。随着整理工作的深入和承担责任的扩大及众多问题的出现,土地整理工作已不适应《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的需要。为此经国家批准2012年5月份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更名为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虽然,名称上从"整理"变为"整治"相差了一个字,但是,实际工作的内涵却发生着巨大变化。本文就此变化谈一下看法,希望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