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烈度分布的几何特征和震源参数的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考虑环境刚度效应和非匀阻效应的情况下,采用椭圆形震源简化模型,研究了走滑断层的地震烈度几何要素与震源参数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了估计断层有效发震段长度、错动角、应力降和错动距离等参数的等震线法,并结合唐山、通海、炉霍和永善等震例进行了试算  相似文献   

2.
发震构造类型与震型预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发震构造类型与其所发生的地震的类型之间的关系,认为弧形构造的地震类型主要为主余震型和主震—强余震型;平直构造为主震—弱余震型;拐折形构造为续发性大震型;当构造间交角区为拉应力区时,共轭形构造一般为双震型;破碎形构造为震群型。另外,本文还讨论了震源端部构造条件对震形的影响。作者认为震源端部构造一般起调整作用,其能否为地震时断层的错动提供足够的让位条件,决定了其发震类型的差别。在本文中作者还讨论了不同发震构造的地理环境与最大地震强度的关系及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三维空间的角度,从昌马地震发生的区域构造背景和构造应力场,震源断裂和震源应力场,地震的动力来源,震源介质条件、震源闭锁形式和地震发震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昌马地震的成因,提出了“三维空间四方受压的震源闭锁模式和“倒楔型”劈裂的发震机制。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后震源区应力水平估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地震力学和数字地震学理论,利用视应力和应力降,估算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S8.0级地震前后震源区的应力水平,结果表明,震前震源区应力值约为1.5~2.0MPa,地震破裂过程中,由于断层发生错动过头,使地震发生后震源区应力低于动摩擦力,降至-1.2~-0.1MPa。  相似文献   

5.
震源断层的长度和错动幅度是震源参数中两个重要的量,寻找它们在震前的指标对地震预报具有要重的意义。这两个量的比值代表了地下断层错动的协调性,因此有助于了解震源环境。本文通过对中国、日本、美国三地区的大震断层资料的处理,得到了震源断层的长度与错动幅度之间近似地存在着线性关系的结论,震源断层的错动幅度是其长度的10~(-5)数量级。另外,本文根据地震过程中震源断层的长度与错动幅度之间的协调关系,讨论了1976年唐山地震前的断层蠕滑问题,以及郯庐断裂带上几百公里的水平错距是否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溧阳地震区北北东和北西西向两组活动性断裂构成的空间“X”型闭锁结构,为释放应变能创造了特殊的启动条件。闭锁菱面体端部分别造成高应力、高应变累积区,在总体超越屈服限前仍可近似地用弹性型式进行解析。1974年和1979年两次中强震分别偏于“入”字型发震断裂的下盘和上盘,余震沿派生的共轭剪破裂系发育。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和计算了大震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震源断层面与深部同面立接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发震后促使深部断层发生错动从而对震源区近场横向活动断层致锁的结果,得到以下结果:(1)临近大震前震源断层面端部调整单元下方的深部断层有较高的剪应力水平,造成震时对震源断层面发生底辟作用的条件,即调整单元区对应的深部断层单元首次满足破裂条件并发生破裂。(2)震源端部的调整单元和具有蠕能力的横向  相似文献   

8.
张超 《地震学报》1983,5(2):185-194
为了探讨浅源构造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力学过程,本文提出了一种力学模式,其中把发震断层的震前状态划分为几个阶段,即相对稳定的闭锁区内应力积累——滑动区逐渐扩展、闭锁区收缩并造成闭锁应力高度集中——剩余闭锁区缩小至一定程度而导致断层剧烈错动的几个阶段.计算并分析了震源力学状态这种变化在其周围产生的附加应力场,以及反映这一过程的地应力变化特征.其结论与多年来地应力观测实践中取得的某些经验性认识相符,并较好地解释了1975年海城地震前的若干实测资料.   相似文献   

9.
2013年10月吉林省前郭强震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13年10月31日开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吉林省前郭县就发生了5次5级以上地震,最大地震为11月23日的Ms5.8地震。根据震源机制解、余震序列特征、震中区地质构造特点以及历史地震情况,对这次强震群的发震条件进行探讨。认为震源区位于松辽盆地中部滑脱面上部的推覆构造系内,我国东北块体应力应变状态受2011年日本9级巨震影响,应力使滑脱面上部的隐伏铲形断层面组发生错动,从而发生这次隅露群.  相似文献   

10.
震源应力降、错动速度及突发失稳判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绳祖 《地震地质》1990,12(3):237-242
震源参数的构造物理方法分析结果和实际震例资料表明,断层错动速度Vsei与应力降△τsei成正比关系,而二者的比值Ω(=Vsei/△τsei)受主应力作用方向(以错动角θ表示)的影响。对于大量震例来说,比值Ω的频数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其平均值约为0.092,相当于震源的优势错动角60—61°。Vsei与△τsei之间的正比关系进一步证明选用应力降作为震源突发失稳判别指标的合理性。Ω对θ的依存关系,则有可能为估计主应力方向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