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青藏高原是我国生态建设型禁限止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农村居民收入变化是当前国内主体功能区研究和"三农"问题研究的热点。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值区青藏高原东缘生态建设型禁限制开发区岷江上游地区为例,运用Gini系数法测度1978—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并从收入结构变化的视角,对2003—2011年收入差距变化进行因子分解,解释收入因子结构效应和集中性效应变化对收入区域差距变化的贡献,揭示生态建设型禁限制开发区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距变化内部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工资性收入是影响岷江上游农村收入差距格局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对区域收入差距扩大有正向作用,这与收入结构性增加及集中度增大趋势有关;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岷江上游农村居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是对收入差距影响最大的因素,结构性和集中性协同作用使近年来区域收入差距呈现缩小趋势;财产性收入是比较稳定的因素,对区域收入差距的贡献较小,且处于缩减态势;转移性收入对岷江上游农村收入差距影响较大,结构性变化和集中性变化的影响都较显著。随着青藏高原地区生态建设型禁限制开发区形成和发展,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受到严格限制和禁止,加大转移性支付力度必然成为了保障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转移性收入将成为区域差异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根据泰尔系数和基尼系数可按地域和收入来源进行分解的特性,对我国1997—2009年间各省份农民收入时空差异进行地域和因子结构双重解析。结果表明,省际间农民收入呈小幅波动增大态势;三大地带内差异是构成农民收入差异的主导部分,尤其是中部地带内省际间差异和贡献居首要地位;因子结构分解则显示工资性收入对总体非均衡程度的贡献最高。着力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或向非农产业转移,提升其工资性收入水平,并从政策、财政和科技等方面支持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家庭经营是缓解农村地区省际收入差距并促进农村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我国农民收入结构演进的省际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我国各省区农民收入结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静态和动态偏离—份额法对我国1997~2009年各省区农民收入结构及演进态势进行探讨。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在降低,工资性收入逐步成为大多数省区的重要收入来源。静态偏离—份额分析显示东部省区农民收入结构优势高于西部省区,尤其是工资性收入的结构优势对收入增长贡献较大,而中西部省区的地区竞争优势高于东部省区,尤其是工资性收入增速较快;根据结构和竞争偏离分量的优劣势把各省区分为收入快速增长型、收入增长滞后型、结构优势推动型和竞争优势推动型4种类型。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显示东部省区农民收入的增速在降低,竞争劣势更加突出,部分中西部省区竞争优势逐步增强,但结构优势并不明朗,对收入增长贡献不大。由此认为,加大力度提升农民收入结构层次,尤其是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对于协调农民收入增长区域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乡收入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宋伟轩  陈雯  彭颖 《地理科学》2013,(9):1037-1042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74个县级地域单元1989~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资料,采用变异系数和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收入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9年以来,城镇收入的整体区域差异水平先升后降,农村收入区域差异则持续降低;城镇收入格局由以上海为中心的核心-边缘结构,转变为从沿海到内陆收入递减的地带式结构,一体化发展以后俱乐部增长趋同现象明显;农村收入格局渐趋均衡,高收入极化现象有所缓解,但低收入俱乐部向上移动困难;农村收入增长依托于城市,但增长速度相对落后,导致城乡差距持续拉大。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国内旅游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安徽省2000~2010年国内旅游收入为例,从区域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和区域差异程度等数理特性及区域空间中心、极化格局、地带差异格局和市域间差异的发散与收敛格局这一从整体到局部的空间特征上分析了安徽省国内旅游经济增长过程中区域差异的演变特点。结果显示安徽省国内旅游经济区域绝对差异上升,基本收入相对差距和目标收入相对差距演变态势相反;旅游购物收入对总基尼系数贡献趋大,是今后缩小区域差异的重要对象;合肥、黄山、安庆是安徽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的极化中心也是旅游空间中心南移的主要因子;地带空间格局演变分2000~2005年的收敛趋同、2005~2006年的发散分异、2006~2010年的收敛趋同3个阶段;市域间差异分析表明淮北、宿州、淮南、阜阳、蚌埠、六安、马鞍山7城市呈向下发散,是现阶段国内旅游经济发展较弱的城市,有待扩大旅游规模。  相似文献   

6.
利用Theil指数分解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比较分析了近年来中国地市入境、国内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两者的高度空间集中性都具有总体下降的趋势,且其时空演变过程以东部地带内的差异和变化为主要来源;入境旅游经济较之国内旅游经济具更强的空间极化特征及更慢的差异缩小趋势,入境旅游经济的空间极化格局以点状高度集中分布为主要特征,国内旅游经济的空间极化格局主要呈轴状延伸趋势;在缩小东、中、西部地市间社会经济差异的作用上,前者并不明显,后者的空间经济效应相对明显,但作用程度有限。  相似文献   

7.
利用1998-2007年山西省农民收入和工业数据,运用灰色关联理论,研究了农民收入与工业的灰色关联度。结果发现:(1)在1998-2007年,工业与农民收入的关联度为0.823,属于较强关联,工业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2)2004年以后,工业与农民收入的关联度处于下降状态,下降速度为0.063,不利于农民收入提高。(3)轻工业、小企业、制造业比重工业、大中企业、采掘业有利于农民增收。(4)不同工业行业对农民收入组成影响程度不同,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产业更有利于促进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等产业更有利于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专用设备等制造业更有利于增加转移性收入;造纸及纸制品业等制造业更有利于财产性收入的增加。最后,提出了在目前社会发展阶段下,山西省应加大发展工业步伐、发展机制灵活的小企业和具有规模效益的大企业相结合、大力发展制造业与采掘业等措施和加大"以矿补农"力度以促进农民收入增收。  相似文献   

8.
防止致贫返贫、建立脱贫长效机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落脚点。探究低收入农户收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建立预防致贫返贫机制提供思路和借鉴。基于青海省3县18个行政村农户调查数据,从农户角度将所访低收入农户收入特征进行分析。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和Tobit模型研究影响农户收入和收入结构的影响因子,确定因子的解释力和显著性,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低收入农户的家庭总收入增长明显,增收效果明显,脱贫攻坚成效显著。(2)通过扶贫资源配置,农户增收意愿与内生动力明显提升,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3)收入影响单因子解释力有很大差异,且双因子交互作用驱动力均高于单一因子。其中劳动力人数和建档立卡人数交互后影响力最大。(4)公共性扶贫资源配置对农户的收入结构影响显著,不同的收入渠道影响因子各不相同。在收入提升阶段应重点关注贡献程度较高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
山东乡村居民收入地域差异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收入差异是地域空间分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结构以及形成机制出发,研究乡村农民人均收入的空间差异,是当前农民人均收入差异研究的新趋势。通过研究发现,山东省农民人均收入差异主要由地市间的差异造成;从收入来源来看,农民经营性收入以及农民工资性收入差异已经成为造成山东省农民人均收入差异的主要根源。山东省城镇化空间格局可以通过城市夜间灯光图进行直观反映,通过对比发现,山东省农民收入差异的空间格局与山东省城市化空间格局相类似,呈四点两带分布,即青岛、烟台、济南、济宁、胶济带、沿海带的农民人均收入最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受非农化与非粮化影响,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民增收机会较多。  相似文献   

10.
采用表观能源消费数据进行分能源品种和分行业类型的碳排放总量核算,利用基于IDA理论和Kaya恒等式的LMDI模型对碳排放总量变化进行多要素的分解分析,在解析人口规模效应、经济产出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影响机理的同时,进一步纳入人口结构性因素、产业结构性因素和能源结构性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以广州市为例,对其2003—2013年产业活动和居民消费2个部门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并定量研究各个影响因子在2003—2005、2005—2010和2010—2013年3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广州市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前期以煤炭为主,近年来以石油为主,同时外购电力对广州市的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影响显著。2)各影响因子对广州市碳排放总量变化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机制在3个发展阶段各不相同,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措施和政策背景对于各个影响因子的碳排放效应影响显著。3)总体分析,经济产出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是产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因子;工业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工业能源消费结构效应和经济结构效应是遏制产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因子。城镇居民收入效应是居民消费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因子,城镇居民能源消费强度效应是遏制居民消费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因子。  相似文献   

11.
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REDD+) is a global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strategy. Under the proposed REDD+ framework, financial incentives are provided, primarily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 forest conservation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Projects labelled as REDD are being implemented in a wide variety of setting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Developing an effective benefit-distribution mechanism between implementing agencies and local communities is a key challeng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DD+. We examined whether the REDD+ payment mechanism adopted in a REDD+ pilot project in Nepal is beneficial to the local forest users. We estimated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the REDD+ payments to the total household income, calculated the role of payment in reducing income inequality at the household level and examined socio-economic heterogeneity represented by wealth and ethnicity among the payment recipient households. REDD+ payment provided economic benefits to the poorest households but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the payment to the household economy is very nominal and is insufficient to invest in livelihood enhancement activities. REDD+ payment to some extent helps to reduce income inequality among the households. Social heterogeneity of a household overshadowed household wealth status during the payment distribution among the sampled households creating social tension. Therefore, either alternative payment models or investment in community projects might yield better outcomes.  相似文献   

12.
王强  周侃  林键 《地理学报》2022,77(2):457-473
能源转型是中国如期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必然路径,也是缩小城乡居民能源消费差距、实现能源平等的关键举措。基于2013年和2017年的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基尼系数、局部加权回归以及逐步回归等方法,在揭示中国城乡家庭能源平等的时空特征、能源转型效果基础上,定量评价影响地区间、城乡间家庭能源平等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 中国城乡家庭的能源消费水平总体呈明显不平等特征,但随着能源转型政策实施以及城乡融合进程加速,城乡家庭间能源不平等程度有所减小。② 对10609个城乡家庭样本、9类分区的比较显示,除长三角地区的家庭能源平等性较高外,其他地区均呈不同程度的非均衡性,尤其在云贵等西南地区的家庭能源不平等现象尤为突出。③ 家庭收入、家庭规模、城乡居住区位、气候条件以及现代化能源可获得性显著影响家庭能源支出,进而对区域间的家庭能源平等性造成影响,而当地的能源资源禀赋对家庭能源支出的影响并不显著。④ 尽管农村地区气态能源、电力资源普及有效推动了城乡家庭能源转型,但农村家庭需担负相较于城镇家庭居民更大的能源转型经济压力。  相似文献   

13.
区域差异测度方法与评价   总被引:85,自引:16,他引:69  
刘慧 《地理研究》2006,25(4):710-718
在分析了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综合熵指数、塞尔指数和艾克森指数等不同区域差异测度方法在构造上的差异之后,通过计算不同测度方法所描述的19802002年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差距的变动轨迹,发现它们对较长时段不平衡性变动的描述是比较一致的,但对较短时段存在差别;对不同测度指数的进一步分解,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两方面探讨了不同测度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在区域差异分析中的优势和局限。  相似文献   

14.
Spatial inequality has drawn renewed scholarly interests and societal concern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regional inequality, with a focus on spatiality of regional economic/income inequality, to make a timely contribution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y and dynamics of spatial inequality. We find that existing theories disagree over temporal trends and underlying forces of regional inequality, and spatio-temporal models have been favored by economic geographers. It also shows that the research on regional inequality covers all continents of the world, including both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scope of research has also been broadened, expanding to household and environmental inequalities. The paper proposes components of spatiality of regional inequality, including scale, location, physical geography, place, space, spatial network, and spatial-temporal models. The paper also proposes area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5.
Hui Liu 《Area》2006,38(4):377-389
Regional rural inequalities in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re examined based on Theil's regional inequality index. By using data from the three zones (east, central and west) and provinces in the period 1980–2002, I find that China's rural regional inequality has an overall increasing trend with a short period of decrease during the entire reform period. However, the trends vary in different indicators and different geographical scales. The trend of income inequality does not always match that of rural economic inequality.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il's regional inequality further reveals that, since 1987, interregional inequalities betwee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have been more serious than provincial inequality within the regions themselves. For example, when rural non-agriculture inequality decreased substantially within the east, it increased greatly within the west. Similarly, the income inequality increased within the west and the east but decreased within the central region. China's regional rural inequality remained at a high level and the coastal/interior income differential continued to increase.  相似文献   

16.
在推导中国水果产业布局演变的影响模型基础上,以1985—2019年中国22个水果主产省为研究对象,探讨农业劳动价格、非农劳动价格和工资收入占比对我国水果产业布局演变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农业劳动价格、非农劳动价格和工资收入占比的提高对东部水果种植产生替代效应,造成东部各省区水果种植面积减少或增幅不明显,比重下降;农业劳动价格、非农劳动价格和工资收入占比对中部水果种植的影响具有省际异质性,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相互抵消,导致中部整体水果种植比重无显著变化;西北、西南地区较低的农业劳动工价和非农劳动价格使其具有劳动成本比较优势,工资收入占比提高产生收入效应,使西北、西南地区水果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比重上升,促成我国水果种植布局“西移内扩”。因此,优化水果产业布局要解决水果适宜区农村劳动力价格过高和非适宜区农村劳动力价格过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疆地、州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2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采用计量经济方法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居民收入差异两个方面对新疆地、州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鲁凤  徐建华 《地理科学》2005,25(4):401-407
用锡尔系数对1978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在此基础上,基于三大地带——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区(市、区、自治州)三级结构的地域行政单元,运用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定量测度,将中国地区差异分解为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差异和三大地带内省间的差异以及各省区的省内差异,发现省内差异对于中国整体区域差异的影响较三大地带间差异和三大地带内省间差异显著得多,是构成全国整体区域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