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6 毫秒
1.
全面总结和回顾了“十五”以来全省气象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并在客观分析江西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对2007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气象工作进行了科学部署。报告指出,《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赣府发〔2006〕26号)两个文件,是新时期指导江西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江西气象部门要切实承担责任,充分发挥贯彻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和省政府26号文件的主力军作用,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强化气象观测基础,提高预报预测水平,加快科技创新,丰富气象服务内涵,努力提升气象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服务能力,为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江西崛起的新跨越提供一流气象服务,从而为富民兴赣、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为构建“大气象”格局、实现中国由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迈进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为了使江西的气象工作在原有基础上,上一个新的大台阶,经过几个月的认真调查研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反复讨论,省局党组审时度势,形成了“再创江西气象事业辉煌的决定”。《决定》勾画了我省“九五”期间气象工作的蓝图,它集中体现了全省气象部门广大干部职工“工作创一流,生活奔小康”的意愿,是加快我省气象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是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是硬道理”在我们部门的具体实践。要实现再创辉煌,必须“两翼”齐飞。一翼是气象工作的生命线,即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另一翼是气象科技服务和产业。目前全省各级气象部门事业费都较为紧张,在现有经费条件下,既要维持日常业务工作,又要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改善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显然难以为继。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抢抓机遇,拓宽科技服务领域,大力发展部门产业,  相似文献   

3.
认真贯彻国务院25号文件积极支持地方气象事业的发展廖志成(广西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南宁530012)去年5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工作的通知》(1992)2号文件)中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既有对气象部门要求,也有对各级政府的要求;既有对气象事业...  相似文献   

4.
全面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江西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并在客观分析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的基础上,对2008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进行了科学部署。报告指出,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加快江西气象事业发展,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意义深远。各级气象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需求为牵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49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实施意见》(赣府厅发[2007]92号)文件精神,以及全国、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大会精神和熊盛文副省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加快建立完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气象灾害应对防范体系等“三个体系”,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综合防御等“三个能力”,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机制,努力形成政府统一领导、气象等相关部门协作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从而为实现江西气象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和谐平安江西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而努力。  相似文献   

5.
在充分肯定江西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就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49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实施意见》(赣府厅发[2007]92号)和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大会精神提出了具体要求。讲话指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办发49号文件和赣府厅发92号文件的要求,以中尺度区域气象站建设为重点,加强气象灾害监测基础设施建设;以灾害性天气预报为重点,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测水平;以全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为重点,强化公共气象服务;以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全省气象灾害应急体系;以中小学校雷电灾害防御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防雷安全工作;以增雨抗旱防雹为重点,大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气象防灾减灾范围广,牵涉部门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全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及时研究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强部门协作,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新格局,从而为保障江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和《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并结合江西实际,对江西气象事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刻分析和翔实阐述。认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精神,对不断增强江西气象事业的发展能力,破解在实施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进程和推进“三大战略”中的难题,继续保持江西气象事业在全国的较为先进地位,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全省气象部门要积极学习、宣传、贯彻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并在这项工作中把握好“因地制宜、虚事办实、实事办成”3个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江西气象部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和《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的具体内涵和实际行动任务:一是要加快公共气象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立体化综合探测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大力拓展综合减灾工作,积极实施生态环境监测、大气成分观测和信息服务计划,加强气象灾害应急能力建设,大力开展气象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努力提高气象行业管理和减灾综合协调水平;二是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气象队伍整体建设,加强江西气象文化建设,建立和谐的气象队伍;三是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密联系气象工作的实践,加强领导,坚持学习,不断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从而进一步加强气象部门的自身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气象事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气象为党执政兴国服务的能力,为加快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和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结合部门实际。对江西气象部门如何领会和贯彻落实2005年全省领导干部会议精神,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讲话指出,全省各级气象部门干部职工,要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全省领导干部会议精神上来,围绕为全民创业提供优质气象服务,找准自己的位置,为不同创业主体提供精细化、个性化的气象服务产品。拓宽为全民创业服务的气象信息传递渠道,强化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服务,开展全民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资讯服务,营造优化有利于全民创业的气象政务环境。努力满足全民创业对气象服务的迫切需求。讲话还强调,全省气象干部职工要强化创业理念,大力培育气象创业文化;加强气象能力建设,加快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和效益;适应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加快全省新一轮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坚持改革创新,做大做强做优气象科技服务;加强队伍建设,为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组织保证,努力在全民创业的热潮中,实现江西气象事业在新的起点上更快更好的发展。另外。讲话在总结分析上半年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全省领导干部会议精神。对2005年下半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认为2005年下半年,全省气象部门要狠抓目标管理,积极做好气象服务工作,下大力气促科技服务上新台阶;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共建共享工作。及时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大力推进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要加强党建和气象文化建设,并根据《江西省气象局关于加强基层台站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全省县(市、区)气象局“五大工程”建设考评办法》。抓好基层台站建设。  相似文献   

8.
2007年7月5日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简称国办49号文件)是继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3号文件)之后,又一个指导气象工作的重要文件,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气象事业和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一重大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9.
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气象部门可以向社会开展有偿气象服务的通知)(国发1985[25]号文件)下发以来,我国气象科技产业发展已有10多个年头,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条件下,气象科技产业究竟该如何定位,又该如何确定和把握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直是气象部门各级领导和气象科技产业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并及时寻求对策,将直接关系到气象科技产业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也将关系到气象部门事业结构调整的深化。现结合我国大中城市气象科技产业发展的实际,就气象科技产业…  相似文献   

10.
充分肯定了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西气象部门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对新时期江西气象事业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全省气象部门认真总结50年来的发展经验,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和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强气象能力建设。以实现江西气象事业新跨越,从而为江西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61—2020年江西省逐日降水资料,基于Z指数分析确定了适用于江西省的旱涝指标。运用M-K检验、小波分析和EOF等方法分析了江西省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61—2020年江西省降水量年际变化大,20世纪90年代出现突变,但未出现显著的持续增加或减少。江西省干旱、雨涝事件存在准20 a主周期,从90年代开始偏涝年份明显增多,且雨涝呈增强的趋势。江西省旱涝主要存在4种空间分布型,分别为全区型、北涝(旱)南旱(涝)型、西涝(旱)东旱(涝)型、中心涝(旱)南北旱(涝)型,累计贡献率为83.61%。Z指数作为表征江西省旱涝指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60—2012年江西省89个气象站逐日雾的观测资料以及高速交通气象站的能见度观测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析了江西省雾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西省雾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江西的地形地貌密切相关,分布特点总体是高海拔地区或山区雾日数多,丘陵平原湖泊地区雾日数少。雾日数最多的季节为冬季,其次为秋季和春季;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雾日数明显偏多,21世纪以来雾日数呈明显减少的趋势。雾日数的年际变化受地形的影响较大,高海拔地区或山区雾日数变化比丘陵平原湖泊地区的要大,属于雾日数异常敏感区域;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表现为丘陵、平原、湖泊等地区的雾日数偏少,高海拔地区或山区的雾日数偏多,80年代以后则呈相反的分布型式。  相似文献   

13.
论江西气象预报预测体系改革与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改革思路、主攻方向和业务分工等方面,对江西气象预报预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论述,认为预报预测体系是整个基本业务系统的核心,是实现预报预测准确率提高的关键,应按照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结合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农业气象与生态、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多轨道的预报预测业务,并紧紧依托气象基础业务系统,加强与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合作,围绕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以信息处理技术为依托,综合利用多种监测资料和预报预测技术方法,以预报人机交互系统为工作平台,加强雷达、卫星等遥感应用产品对多轨道业务的支持,充分发挥预报员的作用,发展多轨道、无缝隙、精细化预报预测业务,连续滚动制作空间上完整、时间上连续的预报预测产品。  相似文献   

14.
对江西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内容和方向进行了论述,认为江西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改革与建设,应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明确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定位,深入实施科技兴气象战略,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业务与科研的结合,形成科技创新引领事业发展的研究型业务,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气象科技水平和气象业务的科技含量,提高气象队伍素质,培养造就具有创新能力、既懂科研又懂业务的学科、技术带头人和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80—2020年秋季江西省83个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数据,利用EOF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秋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西省秋季降水场主要有4种类型,分别为全区型、北湿(干)南干(湿)型、西湿(干)东干(湿)型、中心湿(干)南北干(湿)型,累计贡献率为86.7%。1980—2020年,全区型和中心湿(干)南北干(湿)型降水呈增加趋势,而北湿(干)南干(湿)型和西湿(干)东干(湿)型降水呈下降趋势。其中全区型降水分布的年份占比75.6%,主要受大尺度大气环流的影响。北湿(干)南干(湿)型降水分布的年份占比17.1%,这是由于赣北地区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较多,而中南部在背风坡,降水较少,同时秋季赣北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且受到台风外围的影响,易发生降水,使得南北降水呈反相位变化。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1—2017年江西省基本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江西省区域霾天气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选取典型个例进行天气学分析及模拟。结果表明:江西省区域霾天气过程的月、季变化特征明显,呈北多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霾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可分为高压类、低压类和均压类,其中高压底部类出现次数最多。3个典型个例中江西地面分别处于高压底部、冷锋锋区和均压场,配合500 hPa高度层的平直西风气流、西北气流或西南气流控制,925 hPa高度层的反气旋控制,整层大气处于非常稳定的状态。江西中北部上空为弱的气流下沉区,相对湿度非常低,为逆温或中性层结。后向轨迹模拟显示,高压底部与冷锋锋区个例过程输送带均为西北路径,均压场个例过程污染物气团为西南气流输送。  相似文献   

17.
关键技术在江西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中的应用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的业务工作要求,江西省气象台开展了雷达定量降水估测、山洪沟等小流域提取、小流域临界雨量确定、基于SWAN山洪版的二次开发等关键技术研究并完成了业务化运行,实现了从典型区域的风险预警服务向全省所有中小河流、山洪沟、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的扩展,为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庐山云雾观测站2015年重新开始观测试验。利用2015年11月—2018年2月庐山云雾试验站观测的云物理资料和九江站的雷达资料,统计研究了庐山云雾及降水的日、季节变化和宏微观物理特征。结果表明,庐山强降水多发生在夏季,降水强度超过100 mm/h,而云雾天多发生在秋冬春季,最高云和雾天数达25 d/月,最低能见度仅20 m,东北风有利于水汽的冷却凝结。云雾辐射影响下的日最低温度出现在09时前后,即云雾消散前。利用雷达资料对降水分类,庐山秋冬季层状云、积层混合云和对流云降水分别占29%、44%和27%,春夏季的对流云和积层混合云降水分别占83%和17%。与城市降水和雾相比,庐山降水的中、小雨滴多,云雾滴谱的数浓度较低,双峰结构显著,且谱较宽。随着云内降水量级的增大,雨滴的数浓度和尺度不断增加,更易于启动碰并机制,使小于11 μm和大于30 μm云雾滴减少,导致11 μm的峰值更为显著。降雪期间的小云雾滴较为丰富,固态降水更容易通过凇附过程消耗大的过冷云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