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对基岩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震学理论和强震观测者表明,强震反应谱在形状主要取决于震级、震中距和场地条件。由于我国现行的各种行业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中对标准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Tg作出的规定中一般只考虑场地和震中距的影响或只考虑场地影响,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由规范所得到的反应谱特征周期与由专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所得到的结果相差较大。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的算例,讨论了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对基岩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影响。所得到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王亚勇  刘小弟 《地震研究》1992,15(1):104-118
本文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程法所需的输入地震波提出一种基于规范反应谱的、与设防烈度、场地条件、设计近震或远震、结构自振特性有关的选择原则和方法。按远、近震和四类场地标定了反应谱、延性谱和积累损伤谱。通过对六幢不同高度的剪切和弯曲型结构模型的弹塑性分析,表明离差很小。建议在进行结构时程法分析时,按地震加速度反应谱特定的分布规律选择4条加速度记录作为输入计算。两个实际的例子表明按上述方法计算的结果与按底部剪力法计算的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3.
澜沧-耿马强震地面运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澜沧-耿马地震中记录到的强震加速度数据,对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和反应谱进行了统计分析。文中研究了震级、震中距、地震方位和场地条件等各种因素对加速度峰值和反应谱形状的影响,提出了适用于本地区的地震加速度峰值和反应谱值的哀减公式并和过去的一些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文中证明了地面运动加速度矢量峰值的衰减与烈度等震线或主发震断层走向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震源机制和场地条件对近场强震地面运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欧洲数百条地震动记录按震级、震中距、场地类别及震源机制等条件分类,通过对地震动记录加速度峰值比、加速度峰值衰减规律及反应谱比等内容的统计分析,研究了震源机制、场地类别等因素对竖向地震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震源机制和场地类别这两种因素在近场区对竖向地震动特性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015年4月15日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发生M 5.8地震,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获取39组强震动记录。对此地震进行反应谱和傅里叶谱分析,得出峰值加速度图和仪器烈度图,得到仪器烈度值最大为6.5度,震中距最小的地震台仪器烈度为6.2度,与震中现场灾害评估烈度7度、大部分地区6度一致,充分体现了强震动台网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6.
对西北强震动台网中心收集的2013年9月20甘肃肃南与青海门源交界5.1级地震的44组三分向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给出了126条零基线校正后的三分向峰值加速度值。距震中37 km的63 MEY台加速度峰值约为50 gal,可得出该次地震震中烈度约为Ⅴ度,与震后的实际调查结果基本一致;选取了近场典型台站的加速度记录进行分析,绘制出了校正后的加速度时程曲线以及加速度反应谱,反应谱幅度及卓越周期的差别体现了震中距对地震传播和地震在不同场地环境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2017年6月3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发生5.0级地震,位于甘肃天祝-古浪一带的"西部烈度衰减台阵"得到充分触发,甘肃强震动台网的50台强震仪获得了主震加速度记录。本文首先对150条强震动记录进行常规处理,计算出近场强震动记录的加速度峰值随震中距的分布情况;根据4个典型台站的加速度时程记录及其加速度反应谱,分析本次地震的基本特征;然后将实际观测数据与意大利新一代地震动衰减公式对比,分析峰值加速度(PGA)及谱加速度衰减关系;最后结合已有的工程场地地质资料,采用H/V谱比法对4个不同类别的典型台站进行分析,发现该方法能很好地反映实际台站场地的反应特征。  相似文献   

8.
竖向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33次地震中的地表地震动记录为数据基础,考虑场地条件、震级和距离的影响,分别对竖向地震动的加速度规准化反应谱和双规准化反应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规准反应谱明显受到场地条件、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不同场地、距离和震级的平均规准反应谱之间差别显著;相比较而言,不依赖于场地、距离和震级的平均双规准反应谱之间却表现出良好的规律性和一致性。双规准反应谱的统一特性可以为竖向地震动设计谱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广西北流5.2级地震中获取的强震动记录进行数据校正、带通滤波处理,计算分析各强震动台记录幅值、震动持时及地震动反应谱特性,并根据水平向合成峰值加速度PGA_H相应的烈度值绘制地震仪器烈度图。结果表明,此次地震记录最大峰值加速度的台站为玉林乌石台,仪器烈度达6度;持时在1.9~32.8 s之间,不随震中距增大而增大;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集中在2~9 Hz,对震中区域低矮钢混结构房子有影响,高层建筑危险性不大。  相似文献   

10.
根据钻孔资料,将各国强震记录按照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的规定进行场地分类,利用这些强震记录,统计分析了Ⅰ、Ⅱ、Ⅲ类场地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的衰减关系并分析了其特点。当震级和震中距相同时,土层场地的反应谱在大多数周期上要比基岩场地的大一些,这也说明了,设计反应谱的最大值随场地条件是变化的。文中结果为我国土层场地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估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收集了从南北地震带川滇甘陕地区263个有详细场地资料的强震台站获得的802组强震动记录,按照场地、震级和震中距等因素统计分析了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比的形状以及不同场地、震级和震中距下不同周期段内的谱比平均值,并与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10规定的0.65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比受场地、震级和震中距等因素的影响; Ⅰ类和Ⅱ类场地在全周期段的谱比均值基本上大于0.65;无论何种分组情况谱比均值在0.1—1.0 s周期范围内基本低于定值0.65,周期大于1.0 s的谱比均值基本上远高于0.65。因此对于大部分抗震规范直接把竖向地震作用取为水平向地震作用的0.65倍,有待商榷。本文建议根据水平向反应谱的标定方式来确定现有竖向强震动记录的竖向地震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地震烈度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提出了地震烈度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定的方法,并建议将烈度评定因索集U分为四个子集:子集U_1包括若干种典型结构(如一般房屋、砖烟囱等)的平均震害指数;子集U_2包括各种地面运动峰值和一些反应谱参数;子集U_3包括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持续时间等;子集U_4包括人的感觉、地面裂缝、断层情况、地形条件等。在第一级综合评定中求出或给出各因素子集的模糊烈度向量B_k,然后以各B_k组成的评价矩阵和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第二级综合评定,求出最终的模糊烈度向量B。这个方法不仅比较合理,而且非常灵活、简便和实用。  相似文献   

13.
强震地面运动频谱特性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国内外56次地震的147个重要地面运动加速度记录进行统计回归分析,得到反映强震地面运动加速度富氏振幅谱和伪速度反应谱与地震震级、震中距和记录场地条件的统计关系。这些记录中7级以上大震、震中距小于20公里的近场记录和基岩场地上的记录占有一定比例,统计样本各类数据的分布比较合理。采用场地等效固有周期(以下简称场地固有周期)代替常用的场地分类形式进行统计,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场地分类标准不明确的缺点。场地固有周期依据地质钻探资料计算,从而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与场地特征有关的强震地面运动的频谱特征随震级、震中距和场地固有周期的变化规律,为实际工程应用和抗震理论研究提供可靠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4.
姚安6.5级地震中房屋震害差异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牟定、大姚、南华三县人民银行办公楼为相同的、同期竣工的2~5层钢筋砼框架结构建筑,原设计梁截面配筋满足设计荷载要求。在2000年1月15日姚安6.5级地震中同处在等烈度线Ⅵ度区内,受到的破坏却有显差异,破坏程度并不随震中距增大而渐轻,反之有随震中距增大破坏还更重的情况。指出,主要原因在于场地条件不同,其依据是:在相同地震动力作用下,三个场地的地震反应不同,地表加速度峰值愈大破坏愈重。  相似文献   

15.
以四川、云南、甘肃和陕西地区263个有详细场地资料的强震台站获得的2 388条强震记录为基础资料,对每一条水平向强震记录采用差分进化算法确定了加速度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在考虑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基础上,统计不同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的特征周期值,并研究其对特征周期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这一地区,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均值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场地类别的增加而增大;Ⅱ类场地的特征周期随着震中距的增大而增大;远场比近场的反应谱特征周期偏大;这一地区大震远场反应谱特征周期的统计结果较我国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大震远场反应谱特征周期值偏高,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合理确定加速度反应谱的特征周期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SMART-1台阵记录的长周期反应谱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台湾SMART-1台阵的数字强震仪加速度记录分析了同类场地上的地震动长周期分量特性,结果表明:同一次地震震中距基本相同的同类场地加速度反应谱短周期部分有较明显的差别,长周期部分则基本相同;震级和震中距对短周期反应谱影响明显,对长周期反应谱也有一定影响。最后将SMART-1台阳场地的平均谱与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稿中提出的设计反应谱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加速度反应谱(Sa)和伪加速度反应谱(PSa)在结构抗震设计中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大多数抗震规范都只规定了其中一种反应谱。明确两者的关系有助于从规定谱得到所需的另一种谱。现有关于Sa与PSa关系的研究大多只局限于分析结构阻尼比和周期的影响,最近研究表明,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对两者的关系也有影响。文中首先通过对大量地震动记录(16 660条地震加速度时程)的统计分析,系统地探讨了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对Sa与PSa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震级对Sa与PSa关系的影响非常显著,Sa与PSa的差异随着震级的增大而缩小;(2)场地类别的影响弱于震级且与震级大小有关,不同震级条件下场地类别对Sa与PSa关系的影响规律不统一;(3)震中距的作用很小,可以忽略其对Sa与PSa关系的影响。最后基于这些结论,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考虑震级和场地类别的Sa与PSa的转换表达式。  相似文献   

18.
震级、震中距和场地条件对地面运动反应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日本强震观测资料,对于影响加速度相对反应谱(放大系数)形状的各种因素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震级和场地条件对反应谱形状的影响要远比震中距的影响明显。并在此基础上建议了可供设计使用的改进反应谱曲线。  相似文献   

19.
当前,合理确定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反应谱特征周期是工程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工作的主要内容。本文以北京地区典型中硬场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场地条件对不同周期地震动反应谱值的影响。首先,计算不同震级、震中距条件下的基岩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合成基岩输入地震动时程;再利用110个工程场地的钻孔资料进行土层地震反应计算,分析中硬场地条件对不同输入环境下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值的放大效应。结果表明,中硬场地对高、中频震动放大效应明显,尤其是对0.2-0.5s周期段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值的放大倍数大多在1.3以上;场地覆盖层厚度变化对不同频段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值的放大倍数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与场地自振周期的相关性很强;在不同的地震动输入环境下,中硬场地对不同频段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是不同的,这一结论对实际的抗震设防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选用2021年云南漾濞6.4级地震强震动数据,经校正预处理后,对典型记录的幅值、反应谱和持时进行分析,得到此次地震的地震动特性。结果表明:(1)与我省烈度速报系统自动产出的仪器烈度分布以及实际震害情况相比,近场测点强震动数据所计算出的仪器烈度值与快速仪器烈度分布、现场实际情况基本吻合。(2)三个分量的PGA等值线形态分布大致相似,长轴均沿西北至东南向展开,逐渐衰减,且对于PGA,在近场震中距100 km以内,主震记录高于选用的衰减关系,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此地震近场高频成分的卓越特性。(3)在震中附近100 km内,结合四个强震动测点距离震中的地理位置可知:随着震中距的增大,地震反应谱峰值周期也在逐渐增大,地震动的高频成分随着距离逐渐衰减。同时,破坏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方向,其次为西南方向,东北方向基本不受震害影响。(4)此次地震呈中长持时特点,三个分向的持时随着震中距增大而逐渐增加,在震中距超过300 km处逐渐衰减,其中北南方向的持时衰减最快,竖直方向的持时衰减最慢。(5)研究主震地震动持时空间分布,持时受场地条件影响不大,地震破裂主要是沿西北到东南向的右旋走滑,长持时分布在破裂传播方向的东北侧,破裂传播的西北侧持时较短。同时,地震动持时受上盘效应的影响较弱, 在断层上盘和下盘的持时长度没有明显差别, 持时长度都接近拟合得到的平均值。在断层附近持时很小,平均在10s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