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渤海湾西岸海岸带第四纪地质研究成果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所(海岸带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研究小组)自1998年承担国土资源大调查任务以来,以滨海新区及渤海湾西岸海岸带为主要研究基地所取得的基本成果:(1)确立了泥质海岸带(沿海低地-潮间带-浅海区)地质环境变化(大致划分为(a)晚更新世以来-"小冰期"、(b)"小冰期"结束-现...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质》2011,(1):46
2011年3月11日及14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海岸带与第四纪研究所承担的908专项的"天津市海岛调查(908-TJ-01)"、"天津市海岸带调查(908-TJ-02)"、"天津市海域地质地貌调查(908-TJ-06)"和"天津市潮间带后备土地资源评价与选划(908-TJ-07)"四个专题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工作。  相似文献   

3.
<正>为配合海岸带地质调查工程的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重点实验室/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所从今年开始发行《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研究动态》内部材料,从全球视角关注海岸带地质工作,推动泥质海岸带地质研究的进展。目前,已经编发两期,其中3篇文章内容涉及全球变化影响下的海岸带现状、前景,一篇是关于美国地球关键带与海岸带地质的参访材料。每篇文章均图文并茂,编译者又补充了相关照片及文字解释,希望能对从事海岸带和全球变化地质研究的读者有所帮  相似文献   

4.
为天津市宁河区在俵口-罾口河间拟建的"七里海牡蛎礁博物馆"进行了详细的全取心钻探调查和高程测量等前期勘查工作。结果表明:1)在面积约80 000 m~2、地表起伏仅0.7 m的调查区内,全部36个钻孔均钻遇并穿透牡蛎礁体。礁体顶板和底板的平均埋深分别是3.1 m和8.1 m(相当于现代黄海85高程-2.737 m和-7.684 m),礁体平均厚度约5 m。调查区东部,尤其是东南部礁体顶板埋深浅、底板埋深大,礁体较厚。已有的年代学证据显示,俵口牡蛎礁体发育于全新世早期,约4 000 cal BP时结束建礁;罾口河礁体发育于7 120 cal BP,约4 210 cal BP时结束建礁。两处礁体的终结均因为被潮间带泥质沉积物掩埋。根据俵口-罾口河礁体的时空展布,将此处的大范围礁体归属于渤海湾西北岸牡蛎礁平原第VI礁群。2)全新世以来,该地区相继经历了海侵和海退过程,可辨识出因海水进退与深度变化造成的潮上带盐沼→潮间带→潮下带浅海至潮间带中下部→潮间带中上部→潮上带沼泽-盐沼环境的完整的沉积相演化过程。在这一过程的中期,发育了牡蛎礁体。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质》2011,34(4):320-320
受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1001项(INQUA1001)的邀请,2011年11月28日-2011年12月3日,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所王福、陈永胜参加了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588:"海岸变化的准备"、  相似文献   

6.
为有针对性对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古海岸、牡蛎礁进行保护,对天津古海岸带的牡蛎礁进行钻探勘察和地质调查,获取了古海岸牡蛎礁的平面分布特征,主要分布9道牡蛎礁,揭示了牡蛎礁以典型的二元结构为主,且牡蛎礁体层内含有部分夹层的结构特征,同时解释了牡蛎礁主要形成于水流相对静止状态的宽屏浅滩或堆积平原海岸,且有零散牡蛎逐渐聚集形成小群体牡蛎,形成牡蛎层,然后继续聚集附着、密集簇生,最后形成牡蛎礁。  相似文献   

7.
华南沿海第四纪工作开展较迟,过去只分散零星地对局部地区作过一些研究。近十年有许多新的进展。1980年以来,闽、粤、桂三省(区)先后开展了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第四纪地质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海岸带第四纪地质调查内容丰富,区域广阔(按全国规定为向陆10km和向海至10—15m等深线),基本成果包括1/20万第  相似文献   

8.
<正>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所积数年的努力,近日编辑了《海岸带研究进展》译文集,本刊2013年已对文集内容作了简要介绍(详见本刊36卷4期304页)。该译文集现已在局属东部6个涉海单位(沈阳、天津、南京和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沿海省市(自治区)地调院和承担局海岸带地调项目的有关单位内部发行,并通过读者群向大家征询意见建议。目前,已经收到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于谦博士的反馈。于谦博士建议依已故任美锷教授将inlet译作"潮汐汊道"(任美锷、张忍顺,潮汐汊道的若干问题,海洋学报,1984,6,3,352-360)。关于Bruun  相似文献   

9.
1996年春,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所参加了新疆地矿局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下水勘查工作,负责沙漠中心区KT1孔(塔中南侧38km处,38°47′N,83°57′E,孔深653.8m)的野外岩芯编录、取样和综合研究。KT1孔基本上是砂层与泥质沉积的互层,大致划分为212层、106个互层、53个中  相似文献   

10.
《华北地质》2006,29(2):114
受天津市塘沽区排灌管理处委托,我所水环室海岸带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研究小组(Coastal GeoˉEnvironmental Change Research Group,CGEC)承担了塘沽区滨海湖风景区埋藏牡蛎礁的地质勘查任务。2006年6月28日,来自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赵希涛研究员(1970年代对渤海湾牡蛎  相似文献   

11.
采用旁侧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单波束水深测量多种物探仪器联机,同步调查天津大神堂浅海区的水下活牡蛎礁资源,为合理保护活牡蛎礁资源提供科学依据。调查结果表明,该区活牡蛎资源由3个分散礁体组成,总面积仅约3km2,礁体最大厚度1.2m,平均厚度0.6m;调查区海底地形平坦,水深介于3.4~5.6m之间,因受人类活动严重破坏,仅在有礁体发育的局部范围内有高程约1m的起伏波动。为了生态资源的完整,必须对现存的活牡蛎礁体进行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西北岸大吴庄牡蛎礁测年与古环境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对位于渤海湾牡蛎礁平原东部的大吴庄牡蛎礁一个完整剖面的系统^14C年代测定与校正表明,该礁体的持续时间约为1600年(7200~5600calBP)。以壳体生长纹层氧、碳同位素获得的礁体平均建造速率1cm/yr来计算礁体的持续时间,结果仅为^14C计年历时的三分之一。^14C测年与壳体同位素计年结果的对比表明,礁体的每一水平层平均占据了一定的时间(约200年),这一时间段是不适宜礁体正常建造的“缓变型地质环境恶化期”。礁体正常建礁层及水平夹层的时空分布与地区性气候变化曲线对比结果表明,水平夹层与正常建礁层的转换与地区性气温波动相对应。水平夹层代表的“缓变型地质环境恶化期”,对应着地区性气温偏冷时期。  相似文献   

13.
王宏 《华北地质》2022,(1):1-17
以1980年代中期为界,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的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以第四纪冰川与地层学为主,后一阶段则逐渐转为海岸带地学调查与研究.本文简要回顾了历经全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在第二阶段的泥质海岸带地层学、年代学、古生物学和地球物理学等领域以及在服务海岸带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接着,通过对渤海...  相似文献   

14.
正经过10余年的努力,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海岸带与第四纪研究所李凤林先生编著的《渤海湾西岸环境地质图集》将于年内出版。该图集由15幅图件和详尽的文字说明组成,涉及渤海湾西岸的遥感影像、前第四纪与第四纪地质、新构造、地貌(地表形态、水系、湿地)、海岸线与海陆变迁、考古及气象等内容。对顺直水利委员会20世纪初期地形图经数字化处理、并按0.5 m等高线间距精细着色的"20世纪初地表形态图",详尽地描绘了自然景观在现代大规模人类活动前夜的"最后一幕",提供了进行环境变化比较研究的"本底""。全新世海侵范围图、古岸线变迁图、古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西北岸划分出了第Ⅰ道—第Ⅵ道牡蛎礁的平面分布(图1);对牡蛎礁壳体的几何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图2),并将牡蛎礁壳体进行了剖面切割(图3);对牡蛎礁壳体进行了X光衍射与激光拉曼(活—古)矿物晶型的对比分析(表1,图4);对俵口村BKP20-2剖面(-2.84m)牡蛎礁一个体右壳:在双目镜下对其内部结构与矿物组分进行了分析(图5);通过机械挖掘剖面及钻探获得:牡蛎礁体的空间堆积厚度与赋存的海拔高度及其各剖面垂直方向上的14C年代数据;并获得牡蛎礁体堆积的内部结构特征(图6);以及牡蛎礁体水平夹层与CaCO3含量变化(图7),其中水平夹层CaCO3含量往往偏高,初步分析可能与气候偏冷有关。对牡蛎礁壳体内充填物及壳外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表3),粒度组分及概率累积曲线等(图9)为分析牡蛎礁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佐证:即牡蛎礁基本以潮下带生活环境为主。以俵口BKP20剖面为例分析了牡蛎礁体堆积物从埋深-2.14~-6.90m的生物组合特征(表4)。以上资料为获得牡蛎礁堆积体的生长-发育-消亡等演化模式提供了依据(图10)。  相似文献   

16.
王福  吴良英 《华北地质》2009,32(4):310-316
现代沉积物测年已经成为海岸带地区百年以来的现代地质过程重建的重要定量方法。笔者系统总结了利用低本底高纯锗γ能谱仪进行比活度测试样品的取样、样品前处理、测试、比活度计算和数据解释方法的全过程,并介绍了由此获得的测年数据在海岸带地区经济建设中的实际应用。以天津海岸带为例,现代沉积物测年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开展的工作是针对天津港附近海区的现代沉积速率研究。此后,处于停顿期,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的支持下,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复又开展了现代沉积速率的研究。至今,已基本掌握了天津沿海低地、潮间带及部分浅海区的现代沉积特征,从而填补了现代地质环境演化和趋势预测的一个重要定量指标—现代沉积速率的空白。同时,天津地调中心还籍此在海岸带地区开展了探索性的应用研究,如对活动断层百年以来活动性的评价和对海区活体牡蛎礁所处的建礁阶段的判定等。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西北岸全新世牡蛎礁研究概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环太平洋西岸,特别是渤海湾西北岸沿海平原全新世地层中广泛分布着由Crassostrea gigas牡蛎形成的礁体.总结了渤海湾西北岸30余年来众多研究者的主要成果.论述了C.gigas的定名沿革、生态习性、礁体特征、礁体与海面的关系.测定了C.gigas壳体的18O和13C同位素组成,发现了壳体生物碳酸钙的年际变化规律,结合可靠的14C数据,建立了正常建礁与个体分泌壳体之间的线性函数关系(约1 cm/a)、水平夹层的平均历时(约200a/层)等定量参数,进而提出"礁体历时假说",并将该地区时间跨度约7750~950 calBP的化石牡蛎礁划分为8道礁群,论证了礁体内部水平夹层和礁体之上泥质"转换层"可能记录的百年尺度的"缓变型"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8.
天津空港牡蛎礁:中全新世环境恶化与新构造控礁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发现的天津空港埋藏牡蛎礁体和下伏、上覆泥层的沉积学、AMS14C年代学研究显示,厚2.3m的礁体分为3部分,起讫年龄是6170~3980cal BP。5900~4100cal BP的中部,是受全新世冷事件4环境恶化控制的缓慢发育期。礁体的结束,则与冷事件3在时间上大致吻合。根据新的年龄数据,将该礁体的归属重新厘定为Ⅲ-2礁群。探讨礁体主要发育区与新构造活动的关系,表明全新世牡蛎礁平原主要位于海河-宝坻-工部-蓟运河断裂圈闭的北西-南东向区域内。这一认识,进一步从实证角度证实了牡蛎礁形成于渤海湾"湾中之湾"的推测。  相似文献   

19.
渤海湾全新世牡蛎礁:时空分布和海面变化标志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他人和本研究小组对渤海湾西北岸牡蛎礁平原、毗邻浅海区的全新世埋藏牡蛎礁和现生牡蛎礁的研究为基础,重新考订了与礁体有关的数据的沉积学意义及年龄,进一步厘定了牡蛎礁的形成时间、礁体顶板和底板的高度.在原有的9个礁群的基础上,增加了目前发现的最老的早全新世晚期礁群;在沿海低地新发现的滨海湖、空港牡蛎礁,暂作为北淮淀礁群的亚...  相似文献   

20.
福建深沪湾牡蛎礁的测量与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福建深沪湾发现7000多年前的古油杉林遗迹的同一海滩的稍南部, 保存着与其生境截然不同的牡蛎礁。这种陆上古油杉林与海上古牡蛎礁出现于同一海滩部位的现象, 乃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对于研究该区的海岸演化、海面变化和地壳运动, 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我们于1998年10月上旬对上述遗迹进行了12000的地形测量、采样和研究, 从而对该牡蛎礁取得了如下的新认识: (1) 不但海底林有3片, 牡蛎礁也有两片, 二者呈北东向相间排列。新发现的北片牡蛎礁面积小, 仅约100m2左右, 礁体已被侵蚀破坏, 支离破碎地出露在中-低潮带附近, 南片为牡蛎礁主要分布区, 礁体保存较好, 由三大块礁体组成, 也沿海岩岸露在中-代潮带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