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总结国内外企业层面温室气体核算指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指出了确定正确的核算边界、选取合适的排放核算范围以及选择准确的排放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数据,是中国编制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指南面临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完善中国企业层面温室气体核算体系的对策建议:一是完善中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的相关制度安排;二是现阶段选择企业作为核算边界,建立并完善重点企业和设施的温室气体直报系统;三是将外购电力和热力消费引起的间接排放也纳入核算体系中,并根据行业具体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确定所包括的温室气体种类;四是完善数据计量及收集工作,加强统计工作能力建设;五是统一排放因子的选择规则,逐步建立中国的排放因子数据库;六是建议设定企业温室气体报告门槛。  相似文献   

2.
交通运输行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双碳”目标对交通领域碳减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耗统计和温室气体排放测算的统计数据基础较为薄弱,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公布统一的交通运输温室气体核算方法,温室气体排放存在底数不清的问题,其核算边界、范围、方法都有待进一步明确。文中通过梳理国内外交通运输领域温室气体核算边界及测算方法,提出了适用于我国交通运输不同子领域温室气体的测算研究思路。并针对我国交通运输温室气体核算工作现存问题,从健全行业能耗与排放核算方法体系、建立交通运输能耗与碳排放数据共享机制、加强交通能耗与碳排放核算方法培训、强化数据质量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电力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研了主要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和国内相关经验,结合我国电力行业特点和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目标、尺度、方法等,提出以IPCC推荐的详细技术为基础的第二类(T2)方法为主,更精确的第三类(T3)方法为辅的我国电力行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的基本原则;借鉴国外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优良做法,结合我国电力行业实际情况,对我国电力行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进行实体分类和分析,根据清单编制的范围、定义和数据可得性等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力行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4.
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是确保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和顺利开展碳交易、推动企业碳减排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研究表明,通过明确法律制度保障、完善信息披露路径、加强监管等措施,可以有效建立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制度。建议在综合考虑国内碳市场信息披露、省级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环境信息披露等工作基础上,推动我国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在法律基础、制度框架、重点要素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并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5.
美国加州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阐述了美国加州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历程、清单边界界定原则、清单采用的方法、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数据来源、清单报告格式和最新的强制性温室气体报告制度。结合中国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现状,提出了尽早确定电力转移排放归属地、改善统计数据基础、做好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IPCC部门分类对应工作、研究重点排放源温室气体报告制度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度量不同参与者已使用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是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重要问题。从人际公平视角,基于人年均温室气体排放,本文提出了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使用比率及其计算公式,利用142 个国家1950-2013 年温室气体排放和人口数据进行了具体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对这些国家进行了排序和分类。计算结果表明,美国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使用比率在3.33以上,占用的排放空间远高于142 个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处于0.50~0.70,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印度在0.30 以下,远低于平均水平。本研究表明,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使用比率可支持决策者和社会各方了解参与者使用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的程度,也有助于提高排放信息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进展—IPCC第四次评估综合报告解析   总被引:69,自引:2,他引:67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于2007年11月17日在西班牙正式发布。综合报告将温室气体排放、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与地球表面温度直接联系起来,综合评估了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的最新研究进展。综合报告指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行动刻不容缓;能否减小全球变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在今后二三十年中在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投资。这对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有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甲烷作为油气生产中的主要气态污染物和增温潜势较强的一类温室气体,其逃逸排放检测与核算是中国油气行业温室气体控制与减排过程中的首要问题。通过比较国内外油气行业逃逸甲烷排放核算方法,以及总结当前国内外油气田现场开展的甲烷排放检测研究,对油气行业企业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提出了建议。在甲烷逃逸排放核算方面,由于生产过程、工艺等出现的变化,建议加快建立符合我国油气生产实际情况的排放因子,纳入放空气燃烧的周期变化、绿色完井措施使用、陆上/海上油气生产等内容,鼓励油气生产企业通过设备组件统计、现场实测等方式进行排放因子更新。针对逃逸甲烷现场检测数据不足,影响核算结果对比的现状,在开展油气生产过程现场检测时,建议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检测方法相结合,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验证性、可重复性,并谨慎看待针对部分油气生产区块的检测结果进行大尺度区域甲烷逃逸排放量的推算结果。  相似文献   

9.
2023年5月17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法规正式生效,年底就要进入试运行阶段。法规要求出口特定产品到欧盟的企业为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支付费用。根据各国学者的建模分析,这将增加所有销往欧盟市场的相关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成本,对欧盟以外国家的生产、贸易、就业和收入产生不利影响,而欧盟国家的企业则获得相对的竞争优势,这引发了诸多争议。对此,中国应在多边主义框架下积极与欧盟开展磋商,争取全球各国在公平的前提下提升减排雄心,同时加紧全国碳市场建设,促进国内的碳价提高到足以反映国内减排成本的水平,促进相关行业的碳排放核算能力建设,以求降低增加的管理成本,并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以降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完整性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公共建筑运营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进行了案例分析,并对其在中国未来碳排放交易市场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研究表明,公共建筑运营企业排放核算主要采用活动数据法,核算范围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排放、逸散型排放、新种植树木的排放抵消、外购电力和热力的排放。案例分析表明,电力和热力引起的排放占88.32%;制冷剂逸散排放、灭火器使用引起的排放、化粪池CH4的排放、树木吸收的CO2(即排放量为负值)占比都较小;汽车移动源的排放占11.99%,是否应纳入主要依据核算排放量的用途。对中国未来碳排放交易市场,公共建筑物排放的核算范围,初期仅考虑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外购电力和热力的排放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
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国际上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进展。分析了城市清单主流方法体系、模式以及编制原则、边界、范围,并且比较了城市清单和国家清单在方法体系及模式上的差异和其自身特点。重点分析了城市清单编制的“混合模式”和3个尺度范围。最后提出国内城市清单研究面临的困难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能源发电生命周期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比较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各类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开发、建设、运行过程,也会带来一定的温室气体排放,这引发了人们对于新能源发电技术“低碳”属性的担忧。遵循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在对国内外大量资料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火电和主要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根据国家发展规划目标,对新能源发电替代火电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进行了估算。分析结果表明,即使考虑生命周期内的排放,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仍远远低于火电,新能源发电技术替代火电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3.
Governmental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argets are typically developed with the aid of forecasts of greenhouse-gas (GHG) emissions. The robustness and credibility of such forecasts depends, among other issues, on the extent to which forecasting approaches can reflect prevailing uncertainties. We apply a transparent and replicable method to quantify the uncertainty associated with projections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rowth rates for Mexico, a key driver of GHG emissions in the country. We use those projections to produce probabilistic forecasts of GHG emissions for Mexico. We contrast our probabilistic forecasts with Mexico’s governmental deterministic forecasts. We show that, because they fail to reflect such key uncertainty, deterministic forecasts are ill-suited for use in target-setting processes. We argue that (i) guidelines should be agreed upon, to ensure that governmental forecasts meet certain minimum transparency and quality standards, and (ii) governments should be held accountable for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forecasting approach applied to prepare governmental forecasts, especially when those forecasts are used to derive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argets.

POLICY INSIGHTS

  • No minimum transparency and quality standards exist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GHG emission scenario forecasts, not even when these forecasts are used to set national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argets.

  • No accountability mechanisms appear to be in place at the national level to ensure that national governments rely on scientifically sound processes to develop GHG emission scenarios.

  • Using probabilistic forecasts to underpin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represents a scientifically sound option for reflecting in the target the uncertainty to which those forecasts are subject, thus increasing the validity of the target.

  • Setting up minimum transparency and quality standards, and holding governments accountable for their choice of forecasting methods could lead to more robust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nationally and, by extension, internationally.

  相似文献   

14.
国际气候谈判背景下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附件I和非附件I缔约方提交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要求不尽相同。2007年以来,发展中国家自主减缓行动透明度、以国家温室气候排放清单为核心的国家信息通报提交频率及其磋商分析问题成为气候谈判争论的焦点之一,发展中国家承担的相关义务有不断增加的趋势。通过阐述该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排放清单编制的不同要求,特别是通过对目前发达国家所接受的清单审评制度和我国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情况的分析论述,明确我国国家清单编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国际碳市场建设的初始决策环境,从政治诉求、决策环境、经济基础、市场根基等4个维度的32个子指标构建了碳市场建立背景与条件指标体系,据此深入挖掘了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美国西部行动倡议(WCI)等国际典型碳市场建立的背景与基础条件,并归纳出各国建立不同类型碳市场的必要条件,进而判断中国建立各类碳市场所具备的条件和不足之处。研究发现:跨界联盟型碳市场建立通常具备经济联系紧密、单个地区减排成本过高和地理位置临近等3个要点;国家型碳市场建立通常考虑到了国家强制减排责任、能源结构转型需求强烈和稳固的国家立法保障等方面;地区型碳市场的建立需满足地区减排诉求强烈与国家层面排放权立法缺失等条件;行业型碳市场建立的基础条件则包括温室气体排放集中度高、行业竞争力保护、重点行业排放需求增长和行业排放数据基础稳固等4个特征。当前,中国碳市场应重点考虑行业型与跨界联盟型碳市场并行的建设模式,进一步完善碳市场监管法律体系,加快各省市排放数据清单制作,加强地方碳市场能力建设培训,尽快完善国家型碳市场建立的基本条件,进而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6.
自2011年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其中基准线法被确定为全国碳交易初始配额分配的主要方法。钢铁行业作为仅次于电力行业的第二大碳排放部门,加快对其开展基准线法碳交易的测算、设计和评价,对纵深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2018年钢铁企业直报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和单位产品碳强度这一关键指标,确定了中国钢铁行业开展全国碳交易的基准线方案。结果显示,钢铁行业碳交易基准线应包括炼钢及之前的6个工序,基准值宜采用效率较高的前70%至80%范围内的企业碳强度均值,在配额确定时无需考虑行业区域差异,但针对企业间碳强度差异较大的工序应设立从历史法到基准线法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17.
《Climate Policy》2001,1(4):481-497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sector-based framework — called the multi-sector convergence approach — for negotiating binding national GHG mitigation targets after the first budget period defined by the Kyoto Protocol (2008–2012).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approach are that: (i) it is based on the distinction of different sectors within the national economy; (ii) it prescribes that, in principle, the amount of per capita emission assignments should ultimately converge to the same level for all countries; (iii) it accounts for differences in national circumstances by offering the opportunity to grant additional emission allowances to countries facing specific circumstances that justify higher emission assignments; and (iv) it offers a framework for negotiating mitigation commitments among parties of the UNFCCC, including a (gradual) particip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hat pass a certain threshold level of per capita emissions. In addition to briefly discussing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of promising proposals to differentiate future GHG mitigation commitments, the paper outlines the methodology and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lti-sector convergence (MSC) approach, followed by some numerical illustrations. The paper is concluded by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the MSC approach.  相似文献   

18.
周祥龙 《气象科学》2010,30(2):234-238
中国是沙尘天气频发、观测记录历史悠久的国家,有关沙尘天气术语经过不断的演变,日趋完善、规范。根据2003年修订出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6年发布的"沙尘暴天气监测规范"(GB/T20479—2006)、"沙尘暴天气等级"(GB/T20480—2006)等国家标准,发现在行业规范和国家标准中,有关沙尘天气术语定义存在互为掣肘的现象,对此展开分析和讨论,并对相关术语提出了一致的定义,为推动国家标准的应用和今后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