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津牡蛎礁是全新世以来海侵海退过程中在天津滨海平原留下的重要地质遗迹,是海陆变迁的佐证,对推演天津滨海平原的成陆史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选用物探高密度电法探测手段对宁河县七里海罾口河南岸的牡蛎礁分布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布设了7个钻孔对高密度电法的探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高密度电法技术能经济、快速、有效地探测地下牡蛎礁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正隶属于国家海洋局、正在筹建的国家海洋博物馆,拟在其一楼正厅展出具有地方特色,记录了近7 000年来渤海湾西北岸海陆变迁的牡蛎礁。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所根据多年来的研究积累,主动提供获得礁体大样的合适地点(照片1),保障了牡蛎展品前期布展工作的顺利完成。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所还参加了天津市宁河区正在筹建的"七里海牡蛎礁博物馆"野外选址与钻探勘察工作,配合其他单位调查了近1万平方米范围内的48个12 m全取心孔的牡蛎礁分布,统计了各孔礁体顶、底板的深度,绘制了礁体的三维分布图  相似文献   

3.
为天津市宁河区在俵口-罾口河间拟建的"七里海牡蛎礁博物馆"进行了详细的全取心钻探调查和高程测量等前期勘查工作。结果表明:1)在面积约80 000 m~2、地表起伏仅0.7 m的调查区内,全部36个钻孔均钻遇并穿透牡蛎礁体。礁体顶板和底板的平均埋深分别是3.1 m和8.1 m(相当于现代黄海85高程-2.737 m和-7.684 m),礁体平均厚度约5 m。调查区东部,尤其是东南部礁体顶板埋深浅、底板埋深大,礁体较厚。已有的年代学证据显示,俵口牡蛎礁体发育于全新世早期,约4 000 cal BP时结束建礁;罾口河礁体发育于7 120 cal BP,约4 210 cal BP时结束建礁。两处礁体的终结均因为被潮间带泥质沉积物掩埋。根据俵口-罾口河礁体的时空展布,将此处的大范围礁体归属于渤海湾西北岸牡蛎礁平原第VI礁群。2)全新世以来,该地区相继经历了海侵和海退过程,可辨识出因海水进退与深度变化造成的潮上带盐沼→潮间带→潮下带浅海至潮间带中下部→潮间带中上部→潮上带沼泽-盐沼环境的完整的沉积相演化过程。在这一过程的中期,发育了牡蛎礁体。  相似文献   

4.
为有针对性对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古海岸、牡蛎礁进行保护,对天津古海岸带的牡蛎礁进行钻探勘察和地质调查,获取了古海岸牡蛎礁的平面分布特征,主要分布9道牡蛎礁,揭示了牡蛎礁以典型的二元结构为主,且牡蛎礁体层内含有部分夹层的结构特征,同时解释了牡蛎礁主要形成于水流相对静止状态的宽屏浅滩或堆积平原海岸,且有零散牡蛎逐渐聚集形成小群体牡蛎,形成牡蛎层,然后继续聚集附着、密集簇生,最后形成牡蛎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天津滨海地区牡蛎个体组成成分的分析与研究,根据其与围岩间明显的电阻率差异,采用高密度电法进行探测.相比其他方法而言,高密度电法具有有效、快速、准确的特点,对其探测结果采用少量钻孔进行验证,可以达到大面积普查和节省大量勘查费用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全新世牡蛎礁:时空分布和海面变化标志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他人和本研究小组对渤海湾西北岸牡蛎礁平原、毗邻浅海区的全新世埋藏牡蛎礁和现生牡蛎礁的研究为基础,重新考订了与礁体有关的数据的沉积学意义及年龄,进一步厘定了牡蛎礁的形成时间、礁体顶板和底板的高度.在原有的9个礁群的基础上,增加了目前发现的最老的早全新世晚期礁群;在沿海低地新发现的滨海湖、空港牡蛎礁,暂作为北淮淀礁群的亚...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西北岸划分出了第Ⅰ道—第Ⅵ道牡蛎礁的平面分布(图1);对牡蛎礁壳体的几何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图2),并将牡蛎礁壳体进行了剖面切割(图3);对牡蛎礁壳体进行了X光衍射与激光拉曼(活—古)矿物晶型的对比分析(表1,图4);对俵口村BKP20-2剖面(-2.84m)牡蛎礁一个体右壳:在双目镜下对其内部结构与矿物组分进行了分析(图5);通过机械挖掘剖面及钻探获得:牡蛎礁体的空间堆积厚度与赋存的海拔高度及其各剖面垂直方向上的14C年代数据;并获得牡蛎礁体堆积的内部结构特征(图6);以及牡蛎礁体水平夹层与CaCO3含量变化(图7),其中水平夹层CaCO3含量往往偏高,初步分析可能与气候偏冷有关。对牡蛎礁壳体内充填物及壳外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表3),粒度组分及概率累积曲线等(图9)为分析牡蛎礁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佐证:即牡蛎礁基本以潮下带生活环境为主。以俵口BKP20剖面为例分析了牡蛎礁体堆积物从埋深-2.14~-6.90m的生物组合特征(表4)。以上资料为获得牡蛎礁堆积体的生长-发育-消亡等演化模式提供了依据(图10)。  相似文献   

8.
福建深沪湾牡蛎礁的测量与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福建深沪湾发现7000多年前的古油杉林遗迹的同一海滩的稍南部, 保存着与其生境截然不同的牡蛎礁。这种陆上古油杉林与海上古牡蛎礁出现于同一海滩部位的现象, 乃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对于研究该区的海岸演化、海面变化和地壳运动, 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我们于1998年10月上旬对上述遗迹进行了12000的地形测量、采样和研究, 从而对该牡蛎礁取得了如下的新认识: (1) 不但海底林有3片, 牡蛎礁也有两片, 二者呈北东向相间排列。新发现的北片牡蛎礁面积小, 仅约100m2左右, 礁体已被侵蚀破坏, 支离破碎地出露在中-低潮带附近, 南片为牡蛎礁主要分布区, 礁体保存较好, 由三大块礁体组成, 也沿海岩岸露在中-代潮带附近.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西北岸大吴庄牡蛎礁是近年来研究程度最高的礁体,天津空港物流中心牡蛎礁则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礁体。该两处礁体上部的牡蛎个体内部充填的泥、个体之间的泥以及礁体上覆沉积泥层中的硅藻研究表明,礁顶上下(即礁体的上部-顶部和上覆沉积泥层的下部)均富含潮间带环境指示种的Auliscus caelatus,表明礁体发育后期和上覆沉积泥层的初期,均为潮间带环境。尽管如此,从礁顶向上覆沉积泥层转换方式在两处礁体却不相同:(1)大吴庄:Auliscus caelatus种向上逐渐减少,暗示着大吴庄剖面由礁体上部的潮间带中上部、直至上覆沉积泥层下部的潮间带上部、进一步向上覆沉积泥层上部的潮上带转化的趋势。(2)空港:牡蛎礁上覆沉积泥层出现了比例达6%~23%的河口咸水-半咸水种Achnanches brevipes,而下伏礁体内则未见该种,暗示此处泥层受河口作用显著影响。此种不同揭示了礁体停止发育的原因有所不同:在5 520cal BP时,大吴庄礁顶进入潮间带中上部,礁体经常脱离海水而发育停止;在约4 000 cal BP时,空港礁体所在位置因河流作用突然增强,在时间上看很可能是黄河改道在天津入海,古黄河携带大量泥砂入海,掩盖了潮间带的牡蛎礁而导致牡蛎礁发育停止。  相似文献   

10.
采用旁侧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单波束水深测量多种物探仪器联机,同步调查天津大神堂浅海区的水下活牡蛎礁资源,为合理保护活牡蛎礁资源提供科学依据。调查结果表明,该区活牡蛎资源由3个分散礁体组成,总面积仅约3km2,礁体最大厚度1.2m,平均厚度0.6m;调查区海底地形平坦,水深介于3.4~5.6m之间,因受人类活动严重破坏,仅在有礁体发育的局部范围内有高程约1m的起伏波动。为了生态资源的完整,必须对现存的活牡蛎礁体进行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