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59年11月9日至1960年8月12日,在松江县袜子弄施工了市郊第一个最深钻孔,孔深1018.42米。上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厚224米,下部基岩为松江组白垩纪的泥质粉砂岩及泥岩。 1971年2月22日至1973年1月22日,在上海化工学院内施工了一个深达1001.41米的钻孔,这是讫今市区最深的一个钻孔。该孔0~239.48米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239.48~300.25米为灰色硅化白云质灰岩,溶洞极为发育,并充填白色粉砂;300.25~361.00米为触变英安玢岩;361.00~500.81米为灰色硅化白云质灰岩夹石英岩,岩性较破碎,溶蚀现象明显,小溶洞发育;500.81~546.89米为灰黑色硅化自云岩,溶洞裂隙发育;546.89~692.06米为灰色硅化白云质灰岩夹石英岩;592.06~829.12米为灰色白云岩;829.12~832.39米,浅灰绿色泥灰岩;832.39~1001.41米为灰色白云岩。在692.06~736.47米和909.13~956.02米这两段。有比较大的破碎带,是开展岩溶含水层深井回灌试验的钻孔。  相似文献   

2.
一产出的地质环境该区位于向西突出的弧形构造分布区的一个弧形断裂的顶部.区内地层有泥盆系呼兰群小三个顶子组大理岩及第四系.小三个顶子组大理岩为白色及灰白色,风化表面呈灰黑色,中粒至细粒,花岗变晶结构,厚层状,碳酸盐矿物为方解石,含量95%以上,夹硅质条带,成层断续排列,最长10~20厘米.第四系为坡积层,层内含金最高达12克/米~3,厚度1~6米.冲积层为砂砾及泥土,下部砂土层含金,厚1~3米.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闪长岩侵入体,呈岩株,岩脉状.岩石深灰色、灰绿色,中细粒或斑状结构,块状、斑杂状构造.矿物成分有斜长石、角闪石,呈等粒状.有时含屑石、磷灰石、石英等.斑状结构者,基质呈半自形粒状结构,斑晶为粗粒的斜长石及角闪石.  相似文献   

3.
一、溶岩塌陷因原的分析 1.塌陷与土洞有关 经大量勘探资料统计表明,严重塌陷区溶洞集中发育在50米内,岩溶串占47%其中19—28米、33—35米两段溶洞最集中发育,沿灰岩顶面及浅部形成大小不一、深度不同的溶洞、漏斗、落水洞,导致上覆的土层发育串珠状“土洞”,土洞中软泥充填,具有极差的物理力学性质。是构成岩溶塌陷的物质基础。土层厚度变化悬殊,尤其在灰岩与非灰岩接触带上最大厚度达49.41米,使地基产生不均匀下沉,也促使产生集中的塌陷。若地下无土洞咸溶洞发育在深郎,情况就不一样。如观21孔。在71—  相似文献   

4.
小型溶洞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勇  阎长虹  许宝田  王宁  郑军 《地质论评》2012,58(3):519-525
根据钻探、物探资料,拟建南京地铁3号线滨江路站—五塘村站沿线穿越的灰岩地层中有数量较大的洞径为2~3m的小型溶洞。通过对该地区地质背景的分析发现,岩溶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溶洞发育规模小但数量多,对开挖后隧道的围岩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采用数值分析法研究了小型溶洞尺寸、与隧道位置关系等不同因素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溶洞尺寸和位置变化时,围岩塑性区也发生变化,塑性区面积随着溶洞尺寸的增大而增大。溶洞位于拱肩时塑性区面积最大,对围岩的稳定性影响大,位于拱腰时最小。隧道开挖后拱顶和拱底处最易破坏,相近条件下串珠状溶洞比单个溶洞的危害性要大。  相似文献   

5.
黄泥粘金     
我分队在川北木羊矿区共施工砂钻孔303个,用黄泥进行孔底粘金共84个孔,其中38个孔里有金粒,最多一个几粘金0.02294克。原孔金重量为0.05645克,混合砂平均品位0.3649克/米~3,粘金后品位为0.5133克/米~3,增加品位为0.1483克/米~3,即品位提高29%。其余钻孔粘金一般在0.0005~0.005克范围内。我分队使用SH—30型钻机,套管内径为130毫米,用抽筒取样,钻进遇大砾石用石凿破碎,常使部分金粒随钻下沉。另外,抽筒的筒脚距活门3~5厘米,活门  相似文献   

6.
某铁矿赋存于昆阳群大龙口灰岩地层中,属中低温热液型矿床.大龙口灰岩可钻性一般为4~5级,部分6~7级,地层较老,被屡次构造运动破坏,不仅断层多,而且裂隙极为发育,有溶洞,掉块严重,坍塌.钻孔全漏,稳定水位在200米以下.矿层为褐铁矿和菱铁矿,褐铁矿可钻性为3~5级,菱铁矿5~7级.矿层层数多而破碎,成粉状、砂状、碎块状、蜂窝状,无标准顶板.钻探事故多,台效低,在灰岩中钻进钻具往往"下不去,上不来",矿层中则"钻得进,取不上".最近,在党的一元化  相似文献   

7.
武汉地区表层岩溶带发育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罗小杰  张三定  沈建 《中国岩溶》2018,37(5):650-658
为查明武汉地区表层岩溶带发育特征,利用大量工程钻孔资料及水文地质试验成果,对武汉地区表层岩溶带进行了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地区表层岩溶带平均厚度为11~16 m,每米深度平均线岩溶率为3.93%~10.52%,最大为5.83%~17.25%,岩溶中等—强发育,带下岩溶微弱发育;带内约1/2的溶洞高度小于1.8 m,平均洞高1.50~2.18 m,具有规模较小、数量多的特点;2/3的溶洞全充填,无充填和半充填溶洞约占1/3,充填物主要来源于上部覆盖层。表层岩溶带内岩体和土同存,作为建筑物地基均一性差;渗透系数平均为0.04~6.60 m·d-1,总体具弱—中等渗透性;岩土工程施工等级较高且跨度较大。   相似文献   

8.
广东石菉铜矿为覆盖型岩溶露天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岩溶发育。预测矿坑最大涌水量可达15.2×14米~3/日。采用地表深井疏干中石炭统的黄龙群灰岩承压含水层。目前,矿床排水量已达9.50×10~4/米~3/日,地下水位中心降深达42米。由矿床疏干排水而引起的地面塌陷问题已日趋严重,在矿区疏干漏斗内形  相似文献   

9.
综合利用马坑矿区积累的水位、水温资料,结合前期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查明了矿区岩溶水在疏干条件下的补给的变化特征。矿区岩溶含水层以石炭系船山组至二叠系栖霞组灰岩为主,大气降水为其主要补给来源。矿区开采过程中由于矿山采石场开采灰岩造成的溶洞出露地表、采空塌陷裂隙、第四系扰动及沟谷堵塞等使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增大;断层破碎带使分布于灰岩含水层上部的二叠系文笔山组泥质砂岩地层具有了良好的含水性及导水性,致使其上部加福组砂岩裂隙水通过小娘坑断层及F3断层等破碎带补给岩溶水;溪马河河水沿河床与F1断层交汇段渗漏补给岩溶水;深部花岗岩低温热水也沿F1及F10断层破碎带进入矿坑。   相似文献   

10.
我队施工地区为湘中石炭纪测水煤系,上部覆盖壸天灰岩,厚层状,中部为梓门桥灰岩,中厚层状、煤系地层以下为石磴子灰岩。在这种地层钻进,孔漏失,以壸天灰岩为甚。多年来所遇到的溶洞大小不等,大者二十余米,小则一米左右,多数溶洞二至三米之间,有的钻孔穿过溶洞群,或从溶洞内溢出流沙,导致施工困难。多数钻孔采用下入金属套管隔绝壸天灰岩溶洞,梓门桥灰岩遇到漏失,采用常规堵漏方法即可见效。以往下入金属套管甚多,难以全部起出,造成套管浪费。1981年以来,我队试验用地勘水泥固结同经套管办法进行堵漏,效果较好,减少了套管下入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