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攀枝花太阳能资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攀枝花太阳能资源,本文在广泛搜集国内相关地区太阳辐射资料的基础上,整理了攀枝花几十年的太阳能相关气象数据,通过天文辐射量、日照百分率、经纬度、水汽压等因子建立相关辐射量计算模式,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攀枝花地区太阳能辐射量的主要分布特征和优势,对大力开发利用攀枝花太阳能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就如何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等综合开发利用方面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探明朝阳地区太阳能资源时空变化规律及特征,旨在对朝阳市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提供重要信息,在能源布局的宏观决策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81—2020年朝阳国家基准气候站辐射资料和日照资料、朝阳市辖区其他气象站的日照资料,通过气候学方程估算、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对朝阳地区太阳能资源进行评估。按国家标准《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GB/T 37526—2019),分析朝阳地区太阳能资源时空分布特征,计算并评估太阳能资源相关参数。结果表明:朝阳地区太阳能资源储备很丰富,稳定度一般,可开发利用日数较多,农村太阳能资源利用市场前景广阔,其中北部山地气候区最适宜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适合大规模光电开发,助力节能减排和朝阳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太阳能资源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25万DEM数据和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实现了江苏省100mX100m分辨率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式模拟,并分析了江苏省太阳总辐射量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江苏省气候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4749MJ/m2,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递增的特点,连云港市最高(5063MJ/m2),无锡市最低(4514MJ/m2)。太阳总辐射量在年内变化特点为,5月最高,12月最低。结合常规气象站日照时数观测资料,从年日照时数、年日照时数i〉6h的天数以及日照时数〉16h的最多天数月份与最少天数月份的天数的比值分析了江苏省太阳能资源的稳定度特征,其总体规律依然是西南至东北走向,即江苏省东北部地区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优势最高。  相似文献   

4.
粤东地区太阳能资源及其利用气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丽佳  林巧美 《气象科技》2008,36(4):491-494
利用1971~2000年广东省汕头站日射观测资料,计算了粤东地区太阳总辐射,从太阳总辐射、气温、天空状况等方面分析了粤东地区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特点.指出粤东地区具有太阳总辐射量大、气候环境温度高,天空状况良好等自然气候条件,太阳能资源丰富,热状况优越,太阳能利用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内蒙古托克托县气象站近30a的常规气象资料和同期的太阳辐射资源计算数据,依据太阳能资源评估标准就该地区的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稳定度及开发利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估,得到了该地区太阳能资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太阳能资源很丰富、稳定性好、利用价值高、资源品质优良,属于太阳能资源利用性较好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当前能源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客观评价赤峰市太阳能资源的储量与开发潜力,利用赤峰市1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86—2015年的日照时数资料,采用GIS技术和气候学方法,分析了当地太阳能资源的储量和稳定程度。结果表明:赤峰市太阳能资源储量丰富,年总辐射量在5600.78~6262.45 MJ/m2,平均为6025.16 MJ/m2,属于太阳能资源很丰富区且非常稳定,但太阳能资源的空间差异非常显著,特别在西部和北部的多山地区表现尤为明显。基于地形的太阳能资源开发适宜性区划分析表明,次适宜开发的面积最高达41.4%,最适宜和次适宜开发的总面积占全市面积的76.8%。同时考虑开发建设成本及环境保护因素,适合太阳能开发建设的草地和裸地,在最适宜和次适宜开发利用类别中占比分别达26.4%和30.7%,因此,赤峰市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太阳能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利用潜力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利用山西省近30 a 3个辐射观测站的太阳总辐射资料和105个站的日照资料,采用气候学方法计算了山西省的太阳总辐射,在分析山西省太阳总辐射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的基础上,计算了山西省太阳能资源的各种参数,对区域太阳能资源潜力进行了客观评估。结果表明山西省太阳能资源储备丰富、稳定、可开发利用日数较多,特别是山西北部地区,尤其适合进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1970—2012年大连国家基准气候观测站历年逐月太阳总辐射和日照百分率实测资料,应用统计方法计算出大连地区各月太阳总辐射气候学公式,进而计算出周边无辐射观测地区的太阳总辐射量并了解大连地区太阳能资源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大连南部、长海和瓦房店太阳能资源较好,中部和黄海沿岸较差;春夏季好,秋冬季差,5月份最好,12月份最差;太阳能资源各年代呈小幅度波动,近几年逐渐下降。 根据QX/T 89-2008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大连地区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区。  相似文献   

9.
新疆太阳辐射特征及其太阳能资源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佳  何清  刘蕊  陈向军 《干旱气象》2008,26(4):61-66
对新疆地区太阳能资源分布和利用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调查和分析,结合新疆地区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太阳能开发利用的若干适宜途径和符合区情的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太阳能资源分布及区划初探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71—2006年沈阳、大连和朝阳太阳辐射观测站历年逐月太阳总辐射和日照百分率实测资料,应用统计方法计算辽宁无辐射观测地区的太阳总辐射量,进而了解辽宁省太阳能资源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辽西和沿海地区及长山群岛太阳能资源较好,辽北次之,东部山区较差;春夏季较好,秋冬季较差,5月最好,12月最差。太阳能资源历年变化相对平稳,各年代呈小幅度波动,其中20世纪80年代偏小、90年代偏大,近几年回落。根据各地太阳总辐射年总量,将太阳能资源定为4级评估指标,并将辽宁省太阳能资源划分为丰富、较丰富、一般和贫乏4个区域。  相似文献   

11.
山地地表太阳辐射受坡度、坡向及地形遮蔽等影响,导致区域地表所接收的连续分布的太阳辐射量较难测量,而针对山地地表太阳辐射估算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重点。为定量分析山地地表太阳辐射,本文利用Landsat8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及气象观测数据计算相关参数,采用已有的太阳直射模型、天空散射模型和周围地形反射模型,综合估算研究区山地地表特定时刻的瞬时太阳辐射,同时根据气象站点获取的逐时太阳辐射和日总辐射量数据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估算的山地瞬时太阳辐射误差均值为13.56 W/m2,日总辐射量误差均值为1.49 MJ/m2,估算值与观测值存在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误差小,精度高,参数可靠。山地太阳辐射分布与地形地貌密切相关,总体上阳坡大于阴坡,山脊大于山谷。山区太阳辐射随坡度增大而递减,同时受坡向、植被覆盖度等因素影响,坡面辐射量在一定坡度有略微上升趋势,当坡度大于太阳天顶角时,辐射量下降明显。山区受植被覆盖影响,随着地表植被的增加,地表辐射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几种水平面太阳总辐射量计算模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中国区域1961-1999年39 a间98个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建立6个模型分别以天文辐射、干洁大气总辐射和湿洁大气总辐射为起始数据,进行太阳辐射日总量的模拟,对比分析了6个水平面太阳总辐射量计算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在三种起始数据中,干洁大气总辐射和湿洁大气总辐射均能较好地体现宏观地势对太阳辐射空间分布的影响,以湿洁大气总辐射为起始数据的计算模型拟合精度相对较高.对6个水平面太阳总辐射量计算模型的对比分析发现:2个以日照百分率为主导因子,气温日较差为修正项的综合模型拟合误差最小,精度最高;经典的日照百分率模型次之,但其模型系数最稳定可靠;3个气温日较差模型拟合效果最差.最终选用经验系数稳定、拟合精度较高的日照百分率模型,制作了2001年中国水平面太阳辐射日总量空间分布图.  相似文献   

13.
影响太阳总辐射各主要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白建辉  王庚辰 《高原气象》1994,13(4):483-488
本文通过分析北京地区1990年1-12月晴天与实际天气条件下的太阳辐射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得到了描述晴天和实际天气条件下的太阳总辐射的一种关系式,并着重分析了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各因子的主次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广州鼎湖山近地面O3、NOx、太阳辐射,气象参数等项目的观测和理论分析,研究了地面O3与NOx等微量气体及太阳可见光辐射的变化规律,详细讨论了可见光波段、不同天气条件地面O3与NOx、光化学反应、气溶胶、可见光辐射等之间复杂的关系.提出以光能量传输与守恒的观点来考虑大气中与可见光辐射有关的主要过程,并以此来研究大气光化学过程中所遵循的能量规律,建立了一个简单、实用、省时的统计模式,用于计算地面O3浓度.结果表明:不同情况下,计算值与观测值吻合得均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15.
Daily values of net radiation are used in many applications of crop-growth modeling and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Measurements of net radiation are not part of the routine measurement program at many weather stations and are commonly estimated based on other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Daily values of net radiation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ree net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models and compared to measured values. Four meteorological datasets representing two climate regimes, a sub-humid, high-latitude environment and a semi-arid mid-latitude environment, were used to test the models. The long-wave radiation models included a physically based model, an empirical model from the literature, and a new empirical model. Both empirical models used only solar radiation as required for meteorological input. The long-wave radiation models were used with model calibration coefficients from the literature and with locally calibrated ones. A measured, average albedo value of 0.25 was used at the high-latitude sites. A fixed albedo value of 0.25 resulted in less bias and scatter at the mid-latitude sites compared to other albedo values. When used with model coefficients calibrated locally or developed for specific climate regimes, the predictions of the physically based model had slightly lower bias and scatter than the empirical models. When used with their original model coefficients, the physically based model had a higher bias than the measurement error of the net radiation instruments us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mpirical models was nearly identical at all sites. Since the empirical models were easier to use and simpler to calibrate than the physically based model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mpirical models can be used as a good substitute for the physically based ones when available meteorological input data is limited. Model predictions were found to have a higher bias and scatter when using summed calculated hourly time steps compared to using daily input data.  相似文献   

16.
利用重庆地区1999年和2018年气象数据, 分别采用薄盘光滑样条、协同克里金、普通克里金、反距离加权4种方法, 从年和月两种尺度对气温、降水、太阳总辐射三个要素进行空间插值; 采取交叉验证方法, 用MAE、MRE、RMSE评估插值精度, 确定各要素最优插值方法。结果表明: 气温和太阳总辐射最优插值方法为薄盘光滑样条, 降水为反距离加权; 插值精度上气温、太阳总辐射高值月份优于低值月份, 降水则相反, 但三个要素均表现出年尺度优于月尺度。MRE检验表明, 插值精度为气温>太阳总辐射>降水, 1999年年尺度插值精度分别为1.86%、4.60%、6.87%, 月尺度插值精度分别为2.79%、5.82%、17.42%;2018年太阳总辐射年、月尺度插值精度分别为3.03%、4.88%, 区域站加密后气温、降水年尺度插值精度分别为2.03%、11.20%, 月尺度对应插值精度分别为3.20%、23.14%。  相似文献   

17.
热气候指数在人体舒适度预报中的适用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提高夏季舒适度预报质量,该文根据国际生物气象研究学会制定的体感指标计算软件和国内现行指标的计算方法,引进并修正了热气候指数(UTCI),根据对2009年8月21—25日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5名军训大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资料,对比验证了国内外多种指标,结果表明:国内指标基本能够表征人体热感觉,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热气候指数较其他体感指标能更好地表达人体实际热舒适度,结合天气数值预报结果和SolAlt模型预报的太阳辐射,非常适宜作为南京市人体舒适度的预报指标。热气候指数的建立,提高了南京市的公共气象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8.
利用白银市区2003年3月~11月所采集的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辐射数据,分析了白银市区紫外辐射的月、日变化规律以及气象因子对紫外辐射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一年中,夏季的紫外线辐射最大,春季次之,秋季偏弱,冬季最弱;一日中,早晚时段辐射量小,中午时段辐射量大:云、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与紫外线辐射强度密切相关,尤其是云对紫外线有很大衰减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