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0cm球载红外望远镜(BIT)是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原星的红外观测研究”课题面作。由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天文仪器厂联合研制,是国内首创的点源观测,有偏置导星,能精密指向和跟踪的空间仪器。本文叙述了BIT的指向,偏置导星,跟踪,地平装置倾斜后的影响。几种误差分析,还叙述了BIT的仰角轴装置,偏置导星轴系,驱动系统,轴角指示,润滑等。这些内容对地面的地平式望远镜亦能适用,且可简化,仰角的工作范围为0°~90°,偏置量的工作范围皆为±10°;仰角轴的转速为0.08°/min~6.3°/min,偏置轴的转速皆为0.05°/min~3.75°/min。 1990年6月15日BIT首次飞行试观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施密特望远镜导星系统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光路导星系统的设想。在这种导星系统中,引导星位于视场的中心,避免了由于大气较差折射引起视场尺度变化对导星精度的影响。这种导星系统的另一个显著优点是不需要任何运动机件来搜索所需的引导星,从而使导星系统结构简化。文章还对导星系统相关的其它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型号为XX1340三级象增强器被加装在云南天文台一米望远镜20厘米导星镜上,提高了导星镜认星、导星能力。导星星等增加2.76等,可看到14.5等星(目视星等)。它可用于恒星导星及目视观测,也可以用于其它天文观测的导星及目视观测。  相似文献   

4.
丽江2.4m光学望远镜自动导星系统升级改造需要计算CCD图像中实际星像中心的位置,在现有导星定心算法的基础上,利用机器视觉Canny边缘检测和椭圆拟合的方法识别星像轮廓,然后对星像直接二维高斯拟合,计算星像中心位置.研究了导星算法中涉及的天光背景参数、星像轮廓识别所需阈值、星像拟合边界参数的整定方法,总结出有效的自动导星定心方法,并开发了基于Linux平台的高速自动导星定心系统软件.软件对星像的高斯拟合结果与IRAF软件高斯拟合结果一致;同一天区相邻时间图像中星像中心偏移量计算结果也表明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一套完备的深空拍摄系统,一般包含相机、光学系统(镜头或望远镜)、赤道仪、导星设备与电脑。具体来说,三脚架与赤道仪支撑起所有的拍摄设备,并负责自动跟踪、自动寻星(Goto)与导星的执行。光学系统上装有相机与导星设备,并通过鸠尾板与赤道仪连接。电脑可以控制赤道仪的指向与相机的曝光,并且发出导星指令。  相似文献   

6.
光电导星装置是自动化光电测微器中星仪中的主要部份。本文介绍它的基本原理,并对电路进行了分析。实际观测使用表明,导星精度达到优于10″。结构简单,工作可靠。  相似文献   

7.
针对1 m太阳望远镜导星镜光轴与望远镜光轴在跟踪过程中的相对变化对光电导行系统的影响,从数值模拟和实测两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介绍1 m太阳望远镜及其光电导行系统的基本结构,并建立主镜镜筒的基本有限元模型,分析弯沉随镜筒指向高度的变化规律,模拟有弯沉存在时引入的跟踪误差及变化规律.然后根据该望远镜的系统结构,提出了望远镜光轴相对于导星镜光轴变化的实测方法.最后通过实测数据获得了望远镜光轴相对于导星镜光轴变化随镜筒指向高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三年八月我们把光增益高的三级象增强器引用到天文仪器中。设计了象管导星装置。经过实验证明:它的运用使一米望远镜的导星能力提高了三个星等。一九八四又设计研制了象管摄谱系统,并在一米卡焦摄谱仪上进行了试观测。 经过实验室和试观测证明:使用该系统后使一米望远镜卡焦摄谱能力对不同的波段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丽江1.8 m自适应光学望远镜在天文或天体物理研究领域的可能应用,使用误差基本标度理论对其性能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一般观测条件下,系统分辨力可以达到近似衍射极限。同时对在其上配置激光导星系统后可获得的性能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激光导星自适应光学系统将大幅度提高系统的天空覆盖率。  相似文献   

10.
PHD以简单、傻瓜般的操作而知名,也是笔者最喜欢的导星软件,在PHD仍然是老版本的时候操作还相对繁琐,但是升级2.O之后简单得令人不可恩议。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PHDGuiding2.1.1a版本的导星操作。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20颗星的两次观测资料,计算了一米望远镜的定位误差,主光路与导星镜的相对弯程以及相对弯程与地理纬度φ,恒星的赤纬δ和时角t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丽江1.8m自适应光学望远镜在天文或天体物理研究领域的可能应用,使用误差基本标度理论对其性能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一般观测条件下,系统分辨力可以达到近似衍射极限.同时对在其上配置激光导星系统后可获得的性能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激光导星自适应光学系统将大幅度提高系统的天空覆盖率.  相似文献   

13.
试用CCD导星     
我跟许多朋友一样,也是在《天文爱好者》的指引下才跨入天文学大门的。我是一名中学教师,辅导天文小组活动已有五年多的时间了,天文摄影是我们天文小组的一项重要的活动项目之一。起初,我们只能对太阳、月亮、土星、木星等亮天体进行短时间的曝光,使用我们自己的200mm折射镜对同一天体进行多种快门速度的拍摄,通过比较来确定最佳的曝光时间;想尽各种方法提高调焦精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导星对各方面条件要求较高,我们在长时间跟踪拍摄方面效果不理想,然而,一次偶然的“发现”使我们的导星技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实拍证明,效果很好!在此,愿通过《天文爱好者》杂志,与大家共同探讨。 这一方法是:用CCD摄像器和监视器(带音视频输入的电视机亦可)取代导星镜上的导星目镜[注:CCD摄像器可以将光信号转变为视频信号,为便于与望远  相似文献   

14.
陈培生 《天文学报》1995,36(4):394-399
本文利用红外天文卫星点源表及哈勃望远镜导星星表对1990年新发表的75个S星进行了IRAS红外源及GSC光学对应体的证认,给出41个S星有IRAS对应体,12个S星有GSC光学对应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中星仪观测中自动放置天顶距的一种装置,一般可准确到±5′,偶然会有较大的偏差将造成光电导星的失误,则可通过自动寻星装置补救。文中主要叙述其电路原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叙述根据较差测量法,试用柯达103a—D GG11、103a—O GG13及103a—O UG2组合,对本台口径15厘米折光镜进行 U、B、V 系统照相测光.结果表明,前两种组合的有效波长约为5610及4440,比 B、V 系统的长.焦点照相结果,星等与标准值有系统差.这具望远镜消色差在蓝紫波段,当在其他波段测光时,焦距调节对星等测定极为敏感.但存在一个焦距调节范围,在此范围内照相,可以消去系统差.这个范围对三种组合都不同.103a—D GG11,约在该组合的焦点以外2毫米处,可变范围约±0.2毫米;对103a—O GG13,从该组合焦外1.5厘米到星象显著变大的焦外;对103a—O UG2,从该组合焦外约1毫米到星象显著变大的焦外.为校验上述结果,拍摄了疏散星团M45, M45,NGC752和IC4665.用103a—D GG11还观测了红化 O 星协 CygⅥ.在我们使用这架望远镜进行照相测光工作所要求的精度下,这个方法是可以应用的.我们使用萨尔托累光瞳光度计(Sartorius Iris Photometer)测量底片,讨论了测量方法及误差.此外,还考察了导星不好的初步后果,在我们所要求的精度上没有发现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我第一次把照相机接上望远镜对准星空拍摄,时间已经过去了六七年。为了拍出好的深空作品,我做了很多努力:望远镜从普通折射换成了无色差的叩折射镜;赤道仪由手动导星到实现了电脑控制的自动导星;相机也改装成了拍摄天文的专用滤镜;为了对抗上海郊区的光污染,还用上了进口的深度光害滤镜。可最终的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每每看到星空照上总也擦不净、抹不完的光害噪点,心中不由得感慨:环境啊环境,只有好的环境才是决定作品效果的终极因素。  相似文献   

18.
Alcock 彗星是英国人 Alcock 于1963年3月19日在天鹅座星附近发现的,本台在3月20日用口径15公分、焦距1.5米的折光望远镜对它进行了照相观测.观测时均以彗星为导星,露光10—20分钟.至目前已有13次观测资料列于下表.  相似文献   

19.
作者认为,有五种误差会影响LAMOST工程光纤定位:(1)光纤的机械定位误差;(2)输入星表与导星星表的误差;(3)焦面坐标系与理想坐标系的转换误差;(4)较差大气折射对观测目标的影响;(5)导星的跟踪误差。并提出在LAMOST工程中有关天体测量的三个研究课题:(1)星表系统差的研究,以提供适合LAMOST使用的导星星表和输入星表;(2)望远镜光学系统畸变的研究以及焦面坐标与理想坐标间关系的确定,提出用国内外观测资料,建立5°×5°的几个标准天区;(3)从现有的光学图象和测光资料中给出LAMOST输入星表中星象的类别,如双星、聚星、变星、星系等。建议LAMOST工程中采用GSC-Ⅱ作为导星星表,而输入星表的精度应好于0.54”。  相似文献   

20.
本文叙述了APPLE-Ⅱ微机控制光电等高仪观测的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导星、定位、跟踪与换星。在控制系统中应用了高精度的圆感应同步测角器和简单的恒星时钟卡。该系统的望远镜定位精度达±3″,跟踪精度达±5″。该套设备现在已投入正常使用,对改善观测条件和提高观测质量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