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许杰教授对笔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系统记述了许杰教授在笔石学研究领域内所做的大量工作:论述了他的名著《长江下游之笔石化石》的科学及实践意义;阐述了他在笔石地层、笔石演化分类、笔石体的复杂化、笔石的发源中心问题诸方面所做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三叉笔石科(新科)(Tridensigraptidae fam. NOV. )是笔者新建立的一个科,它包括两个属,即Tridensigraptus Zhao和Triaenograptus T. S. Hall,前者是笔者1964年建立的属,发现于浙江衢县;后者是霍尔建立的属,发现于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这两个属有什么区别,它们的分枝方式及笔石体的复杂化,建立新科的依据等,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方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广泛沉积了以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为代表的笔石页岩。基于对重庆巫溪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段中近400件页岩样品中笔石丰度的统计及100件页岩样品有机碳含量(TOC,%)的分析测试结果,选择其中23件不同笔石丰度与TOC的页岩样品开展页岩中笔石体与围岩(非笔石体部分)TOC的对比实验,并结合能谱分析测试结果,探讨笔石与有机质富集的关系。初步研究认为:①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笔石体的C、O等元素含量较高,其TOC明显高于围岩,是页岩有机质的贡献者之一;②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全岩TOC与笔石丰度及笔石体TOC相关性均较差,而与围岩TOC相关性较好,这指示着页岩中笔石丰度对有机质富集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下古生界缺失高等植物来源的镜质组,其有机质成熟度的确定一直是油气源岩评价的难题之一。基于对含笔石页岩的反射光显微镜观察和低成熟度含笔石页岩与煤共置的热压模拟实验,研究了下古生界海相页岩笔石表皮体的光性特征及其热演化规律,探讨了笔石表皮体随机反射率作为有机质热演化参数的可行性。下古生界海相页岩非粒状笔石表皮体呈条带状顺层或者碎片状产出、颗粒较大,光学特征类似于镜质组,适合于测量反射率。非粒状笔石表皮体随机反射率■换算为等效镜质组反射率■的关系式为■。采用笔石表皮体随机反射率分析了上扬子地区东部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有机质成熟度分布特征,认为非粒状笔石表皮体随机反射率是一个实用的下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指标,为确定下古生界有机质成熟度提供了一种可信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五峰组-龙马溪组含笔石富有机质页岩是中国目前最成功和最重要的页岩气勘探目标.由于缺乏镜质体,该地层的成熟度一直存在争议.以雪峰山西侧北缘富含笔石的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例,采用笔石表皮体反射率来表征其成熟度特征.该套页岩笔石含量丰富,以非粒状笔石表皮体为主,其具有二轴晶光性特征,最大反射率(GRmax)和双反射率之间表现出正相关关系,成熟度越高的笔石表皮体表现出更强的各向异性.同时,该套地层中也含有丰富的沥青颗粒,其随机反射率与笔石表皮体的最大和随机反射率也呈现了正相关性,其各向异性更弱,但其成因复杂,且颗粒细小,测定较困难,因此,相对而言,作为热成熟指标,笔石表皮体反射率更占优势.雪峰山西侧北缘五峰组-龙马溪组含笔石页岩的成熟度较高,EqVRo值均为3.10%以上,达到了过成熟阶段,是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6.
浙西及邻区下奥陶统牙形刺序列及不同相区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姚伦淇  杨达铨 《地层学杂志》1991,15(1):26-34,T002
<正> 浙江省常山县黄泥塘,江山市拳头棚及江西省玉山县山头底等地(图1)下奥陶统宁国组主要为笔石相,偶夹石灰岩透镜体,化石丰富,化石带齐全。少量的牙形刺可直接采自页岩层面,大部份从灰岩中酸解出。由于页岩中含笔石,灰岩透镜体中产牙形刺,使笔石带和牙形刺带得以相互引证,进而为笔石相和壳相地层的对比提供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7.
应用反射率十字图解研究了中国部分地区下古生界地层中动物有机碎屑笔石的光学各向异性。研究结果表明 ,在成熟度较低时 ,笔石呈现双光轴中性特征 ,即Rmax-Rint≈Rint-Rmin;随成熟度的增加 ,笔石具有明显的双光轴负光性特征 ,即Rmax-Rint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南郊福成奥陶系-志留系界线的笔石组合和笔石体形态等的研究,再次论证了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性工在G.persculptus带之底为宜,并对界线附近的部分重要和特征笔石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9.
Sinograptus一属是穆恩之(1957)建立的,产于浙江常山大坞的下奥陶统宁国组Amplexograptus confertus带。二十多年来,经过多次研究,Sinograptus已做为笔石胞管复杂化的具背褶和腹褶代表属,并以它建立了中国笔石科。笔者近年来在浙江江山黄泥岗村附近的下奥陶统Amplexograptas confertus带的Didymograptus ellesae亚带中采到不少完整的Sinograptus,其中一块Sinograptus typi-  相似文献   

10.
萨克马尔谱系弓笔石的数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ickards等人曾将早志留世晚期至中志留世早期以笔石体始部紧密环绕为特征的那些弓笔石所组成的谱系称为萨克马尔谱系。作者在该谱系演化趋向的研究中,注意到这个谱系中的弓笔石有清晰的几何线条,且与数学上的对数螺线非常相近。将度量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相关系数显著。随后对该谱系的各个弓笔石一一进行数学模拟,结果是各个不同种的弓笔石,均可求得与其主枝形态相应的对数螺线。这样,就使弓笔石  相似文献   

11.
王健  孟勇  王欣  黄洪平  傅力浦  张欣 《地质通报》2011,30(8):1233-1237
在陕西紫阳新发现一块更为完整的强壮弓笔石(Cyrtograptus robustus)化石,对其始部、主枝、幼枝、胞管等特征进行了描述和数据统计,并与国内外相似的弓笔石进行对比。该种弓笔石主枝较宽,一级幼枝发育,相邻幼枝间隔胞管数为1~7个不等,随着主枝的延伸相邻幼枝间隔胞管数增大。笔石体没有二级幼枝,胞管形态为较矮的三角形。该种化石的补充研究为C. lapworthi带的弓笔石种类和弓笔石早期发育情况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应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对Muenzhigraptus一属的一些构造进行研究发现,在其原胎管和线管壁上均发育有纵脊,线管纵脊是原胎管纵脊向线管的延伸,纵脊的形成晚于原胎管壁及线管壁的形成。Muenzhigraptus的副胞管呈简单管状,随着正胞管在笔石体始部呈末端孤立至笔石体末部变为直管状无孤立部分,相应地,副胞管在笔石体始部至末部绕过正胞管背缘弯曲生长逐渐转为直管状  相似文献   

13.
应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对Muenzhigraptus一属的一些构造进行研究发现,在其原始管和线管壁上的发育有纵脊,线管纵脊是原胎管纵脊向线管的延伸,纵脊的形成晚于原胎管壁及线管壁的形成,Muenzhigraptus的副胞管呈简单管状,随着正胞管在笔石体始部呈末端孤立至笔石体末部变为直管状无孤立部分,相应地,副胞管在笔石体始部至末部绕过正胞管背级弯曲生长逐渐转为直管状。  相似文献   

14.
<正> 1985年,笔者在南京汤山汤头村上奥陶统五峰组Dicellograptus szechuanensis带中发现双头笔石(Dicranograptus),标本保存在灰色硅质泥岩中,呈棕色,相当完整,其 特征是:笔石体始部两对半胞管攀合,末部分开成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笔石动物群在早一中奥陶世之交全球分布的控制因素,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①分析了穿越扬子地台笔石动物群的分布特征;②在对笔石体形态功能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水体深度对笔石动物群分布的影响;③根据当时的古地理格局,并参考现今的洋流分布,建立了早一中奥陶世之交的洋流分布图.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前人以水体深度作...  相似文献   

16.
赣西南下奥陶统樟木曲组笔石带的修正和补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笔石作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樟木曲组的笔石带进行了补充和修正。由原来的9个笔石带划分为11个笔石带,厘定了各笔石带的范围和笔石群的总体面貌,并逐带与国内外进行了对比。文内还涉及到宁国阶的顶界、上下两层下垂时笔石以及关于肿笔石与心笔石混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 笔者在《四川二郎山地区志留纪地层及古生物》一文中曾划分出 Diversograptus si-chuanensis带,认为相当于Spirograptus turriculatus带(金淳泰等,1989)。1989年9月笔者与金淳泰、万正权、陈继荣再次考察了二郎山地区的志留系,在罗圈湾剖面的罗圈湾组下部、即原划分的 D.sichuanensis带中上部发现了塔形螺旋笔石 Spirograptus turricu-latus(Barrande)(图1)。该笔石体作螺旋形转曲,为锥形,末部未保存,笔石体高度大于  相似文献   

18.
上扬子地区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富含笔石,多以碳质薄膜形式富集于富有机质层段。前期研究多关注笔石形态和成岩后的演化过程,对笔石埋藏和早成岩阶段所经历地球化学作用的研究较少,笔石成因仍缺乏直接证据。本文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技术对宁203井龙马溪组笔石进行原位微区多元素扫描成像,对主量成矿元素分布与富集程度进行解析,发现了碳质薄膜笔石体表面富集Mg、Al、Si、Fe元素,富集倍数在1.5~10倍以上,Sr/Ba值(1.4~2.3)则明显低于围岩(5.0),指示黏土矿物包埋是笔石碳化的主要途径,包埋形成的硫化微环境导致部分笔石发生黄铁矿化。结合面笔石率、有机质、黄铁矿、黏土矿物含量和δ~(13)C_(org)值的剖面垂向变化及相关性分析,提出早期微生物席繁盛和后期硫酸盐还原菌繁盛导致水岩界面孔隙水普遍缺氧,是笔石和有机质大量埋存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龙马溪组笔石的埋藏矿化机制,也为有机质富集和黑色页岩形成的控制因素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笔石化石所以引人注意,不仅是因为它有高度的地层价值,同时也因为它是一类指相化石,代表着一种比较特殊的沉积环境。笔石的生活环境是和笔石的生活方式,以及含笔石岩层的沉积情况有着密切关系的。因此,在谈笔石的生活环境之前,需要谈谈笔石的生活方式和含笔石地层的性质。要谈笔石的生活方式,还先要谈谈笔石  相似文献   

20.
关于笔石的演化和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恩之 《地质论评》1950,15(Z2):171-183
笔石的研究,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由於各国笔石学家的努力,现在已由描写阶段进入解剖阶段了。中国笔石的研究,刚刚四十年。1933至1935年间孙云铸、许杰二氏的笔石论著问世,为笔石研究的鼎盛时期。后来因为受了战争的影响,无形中陷入停顿状态。关於笔石的演化和分类,各家意见虽未完全一致,但已相差不远。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