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紫云运动是贵州境内发生于泥盆纪末石炭纪初的一次以地壳相对垂直抬升为主要特点的构造运动。经对比研究,发现紫云运动受控于全球海平面下降和区域构造沉降的联合作用,其断裂特点与区域断裂构造特点相一致,且紫云运动与广西、湖南境内的柳江运动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阿帕拉契亚褶皱-逆掩带和前陆盆地中密西西比河谷型(MVT)矿床是卤水盆地向克拉通边缘或前陆盆地迁移的结果.奥陶纪塔康运动使岩石圈挠褶,板块聚合引起前隆上升和正断层形成创造了成矿有利条件.中国秦岭地槽系西部成矿带,铅锌矿化受东西向基底断裂带上南北地堑或益地控制并形成大矿床.此类矿床矿体受溶解角砾岩、古岩溶、礁岩等构造控制,分布于大的不整合面上下。  相似文献   

3.
碳酸盐型铅锌矿床成矿的构造制约因素和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阿帕拉丰契亚褶皱逆掩带和前陆盆地中密西西河谷型矿床是卤水盆地向克拉通边缘或前陆盆地迁移的结果。奥陶纪塔康运动使岩石圈挠褶,板块聚合引起前隆上升和正断层形成创造了成矿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华南地区加里东期造山运动时空分布的新认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华南地区加里东期造山运动,多认为发生于志留纪末。通过粤中及其邻区构造发展史的长期研究,我们认为其时空分布可分为三幕:第一幕发生于晚奥陶世末,称为台开运动,涉及闽粤大部分地区和赣中南,湘东南及桂东北地区,是广泛而强烈的一次运动。第二幕发生于中志留世末,称崇义震动,涉及湘中南,赣西和桂东北等地。第三幕发生于晚志留世末,称广西运动,涉及桂东南以外的广西境内,这三次运动在空间上形成了不同时期的造山带。第一  相似文献   

5.
目前浙赣三山地区“金钉子”尚无精确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基于钾质斑脱岩SHRIMP锆石U-Pb测试,三山地区早-中奥陶世宁国组Azygograptus suecicus带中部、Exigraptus clavus带底部、Acrograptus ellesae带中部的同位素年龄分别为482.9±6.1 Ma、477.6±8.3 Ma和467.0±4.4 Ma,为华南地区中奥陶世大坪阶和达瑞威尔阶底界的全球界线层型(GSSP)开展地层对比提供了精确的同位素年代学依据.结合生物带对比,大致将浙西地区早-中奥陶世普遍存在的地层缺失事件的发生时限界定于482.9~477.6 Ma之间,即杭州-嘉兴台地缺失牙形刺Oepikodus evae带-Lenodus anticariabilis带(或笔石Azygograptus suecicus带-Acrograptus ellesae带)地层,其代表了郁南运动在浙西地区的具体表现,拉开了华南地区早古生代构造运动的序幕,也可能是欧洲加里东造山过程中亨伯运动和塔康运动的远程响应.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板块及其周缘地区有关的构造运动简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刘训  王永 《地球学报》1995,16(3):246-260
本文从板块运动及板块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塔里木板块及其周缘地区构造发展过程中的几次主要构造事件。研究表明,在塔里木的演化历史中,有多次重要的构造事件,他们的发生和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及相互作用是密切相关的。中元古代以来,塔里木在和周缘的地块不断碰撞增生和拼贴的过程中不断扩大,同时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构造运动,最终形成了塔里木周缘的山系及内部的盆地。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生代的伸展构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简要论述了中国新生代的伸展构造。新生代期间,中国东部在板块的分离运动和伸展构造作用下发生了区域裂陷,起初由于地壳残薄引起地壳沉降,随后由于热缩减使沉降加速进行。在中国西部,尤其是青藏高原,裂谷系发生在一个以板块聚合运动为主的造山环境中,因大陆碰撞和地体横向逃逸以及巨大的陆内转换边界而相应发生裂谷作用。中国的伸展构造可归为15个地堑系,东部11个,西部4个。它们呈现不同的构造样式:线形裂谷、盆—岭构造和走滑断裂伴生的拉分盆地。本文讨论了中国大陆拉伸作用的几何特征、伸展的运动学和机制。塔魔尼尔(Tapponnier)等提出(1982)的新生代挤出构造模式很好地解释了中国西部的构造轮廓和地堑系的构成。然而,考虑到早第三纪中国东部盆—岭区总的应变格式,一种大尺度的简单剪切运动模式可能比纯剪断裂模式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8.
西天山吐拉苏火山盆地金成矿系列成矿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天山伊尔曼得金矿、恰布坎卓它金矿、阿希金矿和塔吾尔别克金矿形成于晚古生代吐拉苏火山盆地构造环境.这些金矿在同一期火山作用下成矿,成矿热液来源、成矿物质来源和陆缘岩浆带的构造背景都存在相似性和共性.但由于流体受成矿区孔隙或断裂构造的影响,如伊尔曼得金矿和恰布坎卓它金矿发育孔隙构造、阿希金矿发育断裂构造、塔吾尔别克金矿发育斑岩原生裂隙和微裂隙,成矿流体在成矿过程中,流体沿着不同构造流动,其运动方式也不同.伊尔曼得金矿和恰布坎卓它金矿的成矿流体沿孔隙以渗透方式运动,产生大量的交代作用,矿体呈穹丘状和似层状,为酸性硫酸盐型金矿;阿希金矿沿断裂构造以两个大平板间的流动方式运动,产生充填作用,矿体呈脉状,为冰长石.绢云母型金矿;塔吾尔别克金矿成矿流体沿着斑岩体的原生裂隙和微裂隙以缓慢流动和渗透方式运动,矿体呈细脉状和细脉浸染状,为斑岩型金矿.导致成矿物理化学环境、成矿机理和矿床类型上存在差异、这些矿床类型构成了金矿成矿系列,建立金矿成矿系列的成矿模式,具有重要的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多种影响壳体演化运动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解释壳体演化运动以及一些特殊的构造现象和重要的地质事件发生等方面总因的力源模式,阐述了壳体演化运动的动力过程和重要地质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合肥盆地沉积构造样式与大别造山带的演化历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大别造山带的成生演化已有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和认识,但对印支运动期后大别山的构造演化却涉及较少,其工作基础是以大别造山带内的地质研究为基础;笔者以大别山北缘合肥盆地的沉积构造样式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印支运动期后大别山的成生演化历史。在吸收前人对大别山成果的研究基础上,以合肥盆地沉积和构造样式为主线,结合大别山北缘和合肥盆地的诸多地质特征,对中生代以来,大别山至少存在有四次造山运动:分别发生在印支期、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和喜马拉雅中期。四次造山运动的强弱也明显不同:以印支期最强烈,其次为燕山晚期的挤压推覆,而喜马拉雅期的两次隆升运动较弱。四次造山运动的样式也存在明显差异:印支运动表现为自南而北的大规模挤压推覆运动,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早期则以小规模的挤压运动为主,喜马拉雅中期则以整体升降为主。  相似文献   

11.
江西玉山早奥陶世笔石动物群的分带及分异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正> 江西玉山具有完整的下奥陶统宁国组含笔石地层,陈旭、韩乃仁(1964)建立了下奥陶统笔石带,限于当时的标本采集,分带尚不够精确。1979年秋,笔者与邹西平、李罗照在玉山山头底(李家蓬)、会英亭、牟家坞等地测制剖面,获得了比较可靠的笔石分带。本文  相似文献   

12.
秦岭的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53,自引:9,他引:5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项中瑞合作研究成果表明,中国秦岭属碰撞型造山带。秦岭是在中生代造山运动早期由华北大陆板块与扬子大陆板块碰撞而成。原存于两大板块之间的古特提斯洋在泥盆纪时即已开始消减,仅部分洋壳残余于碰撞混杂岩中。  相似文献   

13.
新疆塔里木西北缘柯坪地区上奥陶统印干组碳酸盐岩发育良好,不同地区岩性变化较大。通过对其不同剖面位置的微相类型进行研究,识别出10种微相类型,与威尔逊标准相模式对比,将其划分为5种沉积相,在印干组中首次识别出台缘浅滩相、台地边缘斜坡相。印干组沉积期古地理特征为南西水浅(主要为台缘浅滩-台缘斜坡相)、北东水深(主要为广海陆棚-盆地边缘相)。通过沉积相变化规律,识别出在印干组沉积中晚期,存在一次大规模海退事件。  相似文献   

14.
论汉南古陆及大巴山隆起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陈旭  徐均涛 《地层学杂志》1990,14(2):81-116
<正> 一、前言 大巴山和米仓山位于扬子碳酸盐台地北缘,是研究扬子地区和秦岭早古生代地层的关键地区之一。从早古生代地层的发育来看,镇巴以西和以东有所不同,在地质上常称为大巴山西段和东段,而大巴山的主要山脉均集中在镇巴以东的大巴山东段。米仓山虽位于大巴山的西北,但在早古生代地层特征上与大巴山东段颇为近似,因此常为人们笼统地包括在大巴山地区之内。中外地质学家们早就注目于这一地区(Richthofen,1882;赵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壳结构构造与形成过程:来自构造变形的约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中国地壳结构构造与形成过程,一直是地质界关注的重大地质构造问题。然而已有研究主要侧重于构造单元划分和构造演化,而对各个构造单元构造变形以及相互之间的构造关系,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文章基于对已有资料的综合研究和笔者研究积累,分析和总结了华南、华北、东北、西北、青藏高原和苏鲁-大别-秦岭等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与地壳结构构造,根据构造变形特征,结合其他方面的资料,提出松辽盆地两侧构造单元可以对比连接,东准噶尔与西准噶尔以及东天山与西天山构造单元分别属于不同古陆的增生边缘不应该对比连接,牡丹江缝合带不存在,以及中国东部发育两个方向的隆起-坳陷构造等新认识。基于不同时代构造变形特征,对华北古陆基底结构和形成时代、塔里木和扬子古陆基底形成时代、古生代至三叠纪中国大陆主体聚合过程以及侏罗纪以来中国东部构造变形对已有构造的叠加改造和现今中国地壳结构构造最终形成,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6.
古陆、古隆与古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质历史中有两种性质不同的陆源区:一是格林威尔期或更早期的构造事件,导致陆块拼合、固结、基底克拉通化,在边缘形成古老剥蚀区,称之为古陆;二是震旦纪至显生宙期间,由于洋陆转换、盆山转换构造事件,原沉积盆地反转成隆起,形成新的物源区,称之为隆起,可分为克拉通边缘隆起和克拉通内隆起。克拉通内隆起具穿时性,制约下伏盆地沉积物进积和上覆晚古生代海侵上超边界。穿时的界面在三维空间上即是沉积和层控矿床的储集空间,也是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克拉通边缘隆起则具有构造障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扬子海盆奥陶纪末期生物集群绝灭事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积金  王琨 《地层学杂志》1993,17(4):292-301
<正> 近年来,奥陶纪末期生物集群绝灭事件的研究,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Raup和Sepkoski(1982)认为,在晚奥陶世大约有22%科的生物绝灭,是显生宙生物集群绝灭5个最大幕之一。这次事件造成了所有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分异度和丰度的降低。Brenchley(1990)把晚奥陶世绝灭的若干类群的重要变化作了如下概述:阿什极尔中期的38科三叶虫,仅有14科存活到志留纪;在或接近奥陶-志留系界线,有13科腕足类绝灭,27科穿  相似文献   

18.
胶北蓬莱群的变形与变质及其区域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构造与变质研究及伊利石结晶度和同位素年龄测定。分析胶北蓬莱群的变形,变质及其区域大地构造意义。作为胶北唯一盖层的蓬莱群,在晚石炭世(299±4Ma)北北东—南南西区域挤压下首次遭受了强烈的蓬莱事件变形及低绿片岩相变质。其后的后蓬莱事件在胶北地区仅造成了局部的北北东—南南西向变形构造。作为华北板块南缘的胶北带,其上的蓬莱事件是华北与扬子板块沿胶南带碰撞的结果。这表明郯庐断裂带以东这两扳块碰撞发生在晚石炭世。在秦岭—大别山碰撞带以北的华北扳块南缘,由于碰撞也出现了类似胶北带的挤压变形。  相似文献   

19.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时的中上扬子地区,是一个周边被前陆隆起围限的浅海陆棚,沉积环境受武陵-雪峰及黔中前陆隆起带的控制.前隆间的隆后盆地为滞留、还原环境的海域,为黑色页岩沉积提供了空间.上奥陶统凯迪阶五峰组黑色页岩厚度薄而稳定,含笔石生物层和丰富的放射虫,沉积环境为浅海深水盆地;下志留统鲁丹阶龙马溪组下部的黑色页岩为五峰组的继承性沉积,其上部及埃隆阶的龙马溪组为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由潮下带潮汐沙坝-潮坪环境黑色含粉砂质页岩、灰色粉砂岩薄互层所构成.沉积序列的变化和时空演化受边缘古隆起的制约.晚奥陶世前陆隆起范围小(平缓),至早志留世鲁丹期,前陆隆起不断扩大并导致盆内构造分隔,发育了大致与前隆平行的坳陷,造成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厚度变化大;至埃隆期晚期,海平面相对下降,水体变浅.除个别地区外,中上扬子地区基本结束了黑色页岩沉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前中生代海相烃源岩发育的构造-沉积条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前中生代主要发育海相沉积,发育多层系、多沉积类型的烃源岩,展示了中国海相层系广阔的油气资源前景。但受构造背景和沉积环境的差异性控制,这些烃源岩的品质和分布规律也存在很大差异。震旦纪—早古生代早期(Z-O2),中国主要板块处于洋盆扩张、陆块离散的构造—沉积阶段,围绕华北、扬子、塔里木等主要陆块周围,发育被动大陆边缘斜坡相烃源岩,这类烃源岩具有宽带状分布、范围广、品质优、长期继承性发育的特点。早古生代晚期(O3-S),为洋盆俯冲消减、古中国陆汇聚形成阶段,受板块边缘隆起围限,主要发育台内坳陷烃源岩,这类烃源岩具有面状分布、持续时间较短的特点。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D-T),华北以相对的稳定构造背景为主,主要发育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此类烃源岩具有面状分布、分布面积大、以生气为主的特点;南方以离散构造背景为主,华南台地裂解成“盆包台”格局,在深裂陷内部发育深水盆地相烃源岩,此类烃源岩具有窄带状分布、品质优、分布面积较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