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及其盟友为限制中国前出第一岛链进入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采用天基卫星监测、水面舰船监听、水下潜艇区域探测、水下无人航行器及在海峡布设海底监听阵等方式在源头、航路及峡口等多个区域对我潜艇实施监视和跟踪.通过对潜艇不同探测装备分析,提出了一种具备水面、水下诱骗和打击能力的无人潜航器,敌反潜机诱骗、反潜直升机诱骗打击和潜艇...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水下逃生与救援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引言1 995年 5月 ,澳大利亚皇家海军 ( RAN)与澳大利亚港市的澳大利亚潜艇公司 ( ASC)签定了合同 ,由该公司为皇家海军提供水下逃生和救援服务。这项服务包括提供专业援救专家和幸存者救治设备。作为服务的提供者 ,ASC负责使用特定的母船在失事潜艇 ( DISSUB)的海域展开并操作设备。这项服务提供了在澳大利亚周边任何海域进行快速反应的能力。一百多年以来 ,由于突发事故或操作失误 ,全球失事的潜艇已有 2 0 0多艘 ,并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最近的 2 0 a,有 7艘潜艇失踪 (“库尔斯克”号是最近的例子 ) ,还有大量的事故征兆。在…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和神经网络、浅层学习算法、强化学习等技术的发展,结合军事上的水下攻防作战,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潜艇指挥控制和UUV群协同作战中可能的一些应用形式或方向进行了构想,有关构想可供后续更深入的应用方案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反潜作战是世界难题,及早及时发现潜艇是反潜作战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水下预警系统是侦搜潜艇效率高、隐蔽性强的一种手段。针对水下预警系统侦搜潜性能不足、成本昂贵、布设不便等问题,提出了一款新型水下监控器构想,设计了基于此水下监控器的侦搜工作模式,讨论了新型水下监控器的指标要求, 并分析了研制这种水下监控器的关键技术以及实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外的观光旅游业,为适应旅客们想观赏水下世界的需要,又开发了颇有吸引力的水下观光旅游业,在沿海的游览胜地,用各种类型的观光潜艇供人们到水下去旅游。由于这种旅游业既新鲜又有利可图,所以当前正方兴未艾。水下观光潜艇的发展历史,始自在瑞士情人湖的水下观光潜艇“奥古斯特皮卡尔”号。这艘可以乘载40人的潜艇长30米、潜水深度约80米、乘客可以由每人的专用观测窗眺望湖底的美丽景色。从1964年开始大约一年的时间内,共有1112位旅客到湖底观赏淡  相似文献   

6.
介绍潜艇水压式计程仪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分别对SUBOFF潜艇在水面和水下两种航行状态进行了三维粘性数值模拟,获得潜艇计程仪相关部位的流场信息,利用这些信息仿效计程仪的测速过程,得出潜艇水压式计程仪"水上标定,水下用"将会使潜艇测速结果低于实际航速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旅游潜艇业     
1 前言 近些年来,由于遥控潜水器(ROV)的大量涌现,科学研究和商业用载人潜水器的建造已急剧下降,而一种新型水下潜水器——旅游潜艇的建造数量已剧增。 近10多年来,已建造约48艘专用旅游潜艇,并有7艘商用深水潜水器经改装后用来搭  相似文献   

8.
早在17世纪,欧洲的科学家们就幻想着乘坐船只到海底世界考察。1620年,一名荷兰物理学家制造了一条木质结构用牛皮包装的潜水船,能够下潜到水下3至5米处。150多年后,美国人开始试用这种原始的潜艇执行军事任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一些海军力量强大的国家,开始组建潜艇部队并批量生产潜艇。此时的潜艇排水量达  相似文献   

9.
有人–无人协同作战是未来体系作战的必然趋势,UUV 作为当今世界主要海军国家重点发展的水下作战装备,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水下战场,潜艇与 UUV 协同作战将成为全新的水下作战样式。结合潜艇单平台作战存在的弱点,研究了潜艇与 UUV 协同探测、攻击、防御等典型作战任务,围绕战场态势评估对目标运动要素解算的快速性、隐蔽性与安全性要求,提出了基于目标位置线的运动要素协同解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当梦想照进现实张巍从小喜欢水,少年时代在北京什刹海体校打球的时候,天天需要围着什刹海跑圈儿。小孩子谁也不爱跑圈,他就找个地方把衣服给同学,然后自己一猛子扎进什刹海,游到对面去,这样可以少跑半圈。张巍的老师是他父亲的朋友,是这位老师让张巍接触到水下摄影这个概念。张巍的老师从小就喜欢他,因为他身体素质比较好,老师送给张巍一个潜水的面镜。当张巍第一次带上面镜,潜入八一湖时,他立刻就被水下的世界吸引住了。以至于,张巍对八一湖水下的每一块水域都了如指掌,从此,他与潜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1.
从潜艇反鱼雷防御的角度出发,主要介绍和分析了潜艇反鱼雷防御的战术背景、对抗措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3个方面的内容,针对潜艇面临的鱼雷和反潜威胁,对潜艇主动和被动防御的技术特点进行了总结,重点对潜艇针对未来反潜作战需求构建网络中心化、多层次、多平台、智能化的综合防御体系进行了思考和设想,为潜艇水下反鱼雷防御技术发展、体系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有问必答     
《海洋世界》2010,(3):F0003-F0003
1.第一套潜水装备是怎么发明的? 答:法国海洋学家库斯托是第一套潜水装备的发明者。古斯托曾在布雷斯特海军学院学习.毕业后他到土伦海军基地的“康多杈”号战舰上工作。古斯托对潜水有浓厚的兴勰。他与好友杜马就地取材。制作橡胶潜水衣,在做水下调查时。拍摄了一部名为《在水下18米的地方邀游》的短片。  相似文献   

13.
伪装色——军舰“隐形衣”。现代军舰的舰体,上层建筑及武器都有涂成灰蓝色或浅灰色,不仅使军舰显得更加威武雄壮,而且由于这种颜色与海水颜色差不多,尤其在阴雨天或能见度低的条件下,不易被敌人发现。而潜艇一般漆成深色,因为海水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如果潜艇色彩太鲜艳,即使是在水下20米的深度潜水航行,也很容易被飞机从空中发现。潜艇涂上黑色或较深的颜色,就能使潜艇与暗礁在深度海水的颜色一样,从而提高了潜艇的隐蔽性。  相似文献   

14.
指控系统是潜艇作战的核心,对潜艇的战斗力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潜艇指控系统必须要满足潜艇作战的需要。通过研究美国和英国潜艇指控系统的发展,分析美国和英国指控系统发展的技术特点, 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从支持无人装备、系统结构、系统智能化和智能化显示方面得出潜艇指控系统未来发展的几点启示。这对潜艇指控系统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屠强 《海洋世界》2008,(6):42-44
1977年的某一天,美国科学家毕肖夫博士等3人一起乘坐“爱尔文”号潜艇下潜到了东太平洋海隆,准备在那里开展海底热泉考察。潜艇下潜到了水深2500~2700米的海底附近,在通过水下观察镜进行环境观察时,毕肖夫意外地发现,在海底的热液溢口周围,“伫立”着许许多多长柱状、短柱状的“烟囱”,乍一看,就像一片“烟囱森林”。这些烟囱,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那样,  相似文献   

16.
尚野 《海洋世界》2004,(10):37-37
神游海底是人们由来已久的愿望。1700年前的中国史书《魏志倭人传》中。就已经有了海边渔夫在海里潜水捕鱼的场面描写。到了1720年,一个英国人利用一只定做的木桶潜到水下20米深的地方成功地进行了海底打捞。数千年前人们漫步海底的愿望,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更新,已经成为现实。人们穿上潜水服,背上呼吸器,漫步海底,探索神秘多彩的海底世界。那种新奇、  相似文献   

17.
阴影潜水员     
陶然 《海洋世界》2005,(10):32-34
自称“深海沉船潜水员”的美国深海潜水员约翰·查特顿和里奇·科勒于1991年在新泽西州海域深达70米的水下发现了1艘潜艇残骸。经过长达7年的艰苦考证,他们终于证明该残骸是一向被认为1945年在直布罗陀水域沉没的德国“U-869”号潜艇,解开了一个二战历史遗留悬念。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Ⅱ》节目记者米卡·布热津斯基对他们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8.
进退两难在探索深海世界的过程中,横在人们面前的障碍主要有两个:一是海水的压力随深度增加而变大,超过一定限度,潜水者就有生命危险;二是人的肺在水中无法呼吸,在没有潜水装置的情况下,人在水下只能屏住呼吸作非常短暂的停留据计算,水深每增加10米,1平方厘米面积上水的压力就要增加近10牛顿,而1平方米面积上的压力就要增加10千牛顿,在水下1000米深处,每平方米的压力则高达10兆牛顿大家知道,海洋的深度一般有几十米到几千米甚至还存在一些万米深渊。人类要征服这么深的海洋,不解决水下压力对人体的影响问题是不…  相似文献   

19.
深潜救生艇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国内外深潜救生艇的发展现状,分析深潜救生艇援救失事潜艇的方法及其优缺点,得出结论:母潜艇驮载深潜救生艇水下援潜救生模式是最佳选择。在对比分析国际上先进深潜救生艇的基础上,预测了深潜救生艇的发展趋势,认为瑞典的S-SRV型深潜救生艇和北约的LR7是成功的典范,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内陆水库、江河、湖泊的水下施工抢修作业任务一直较为繁忙,因此需要开发一种适合快速调遣、运输及现场作业使用的潜水设备系统。本文描述了国内第一套移动集装式潜水设备系统的研制开发概况,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准则与依据,并根据近年来的应用实践,对该系统进行了客观的综合评价。该系统的主要特色在于:功能齐全、作业安全、机动性强、投资成本低。因此,特别有利于我国内陆水域小型水下工程项目的施工作业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