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昆虫化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洪友崇 《甘肃地质》1995,4(1):1-13,T004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下白垩统环河-华池组昆虫化石,共有9个属种,其中有3个新属5个新种,包括未正式发表的1个属种的模式标本。这些昆虫化石在鄂尔多斯盆地是首次发现与公布的,不但丰富了该盆地的化石门类,也为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2.
谭励可  于明旭 《地质论评》1997,43(1):33-44,T002
本文报道了在内蒙古赤峰市红花沟石头道村东山,原认为属太古宙的地层中所发现的多门类微体化石群,其大地构造位置的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地轴东部。化石群包括见于我国南方寒武世梅树阶的软舌螺类,似软舌螺类,棱管壳类,齿形壳类,开腔骨类,原牙形刺类,单板类,球形壳类,口盖化石等;也有本区特有蠕虫管类及藻类化石,共计20属20种(其中2新属3新种,1相似种,10未定种)证明该区原太古宇中的部分地层时代应属晚震旦世一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四川龙门山地区D-C界线附近的微体化石新材料,计描述9属(1新属)、8种(4新种)、3亚种(新亚种)。  相似文献   

4.
马俊文 《江西地质》1997,11(1):27-34
本文描述了赣中晚二叠世早期鹦鹉螺5属8种,其中包含有7新种、1新属。本文对江西乐平煤系中的鹦鹉螺,作了简要介绍,该煤系中含鹦鹉螺化石较多,壳体形状直壳和旋卷壳的均有,其中以旋卷壳的鹦鹉螺最为常见,反映旋卷壳鹦鹉螺在晚二叠世早期的鹦鹉螺动物群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昆虫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白垩统环河-华池组昆虫化石,共有6个属种,其中有1个新属,3个新种,分别属于异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这些属种都是首次发表,有一定的生物、地层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儒峰  门凤岐 《现代地质》1995,9(1):11-17,T001
本文记述了采自山东淄博地区晚石炭世太原组双壳类化石15属28种,讨论了化石组合特征.在研究双壳类动物群的基础上,划分了3个动物群落,即:Acanthopecten群落、Palacolima群落和Aitartella群落,并对各群落的生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7.
四川天全地区晚三叠世地层中发现恐龙足迹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全伟  阚泽忠  梁斌  蔡开基 《地质通报》2005,24(12):1179-1180
四川盆地中不仅蕴含有丰富的恐龙化石,同时四川也是中国恐龙足迹化石类型最多的省份。截至1995年,中国已经命名的恐龙足迹化石有28个属、35个种,其中四川就有15个属、17个种。时代最早的恐龙足迹化仃是在四川彭县发现的磁峰彭县足迹(Pengxianpus,Young et Young,1987),分布于晚三叠世须家河组之中,其发现2个足迹形成的单步,被认为是原蜥脚类恐龙所留。  相似文献   

8.
本文记述的晚石炭世早期菊石群采自宁夏中卫校育川、下河沿的靖远组.所采菊石经鉴定计有14属,24个种,其中包括2个新属,14个新种.本文对这些化石进行了描述,其中就属而言,以Reticu-loceras,Bilinguites,Gastrioceras,Cancelloceras最为丰富,它们分属本区的Reticuloceras带和Gastrioceras带的Cancelloceras bisati-Gastrioceras wongi 亚带.此二带分别与广西七圩的Retites catinatus带和Branneroceras branneri带相当,与西欧的R带和G1亚带亦可比较.  相似文献   

9.
我国晚二叠世叶肢介化石,曾发现于甘肃肃南组,有Rostroleaia,Hemicycloeaia属的分子;陕西石千峰组有Sinolimna,Dmnadiopsis,Huangheesheria属的分子;新疆锅底坑组有Polygrapfa,Tripemphigas,Falsiscu属的分子。近年来,在内蒙古昭乌达盟陶海营子组找到Palacolimnadia,Pemphicyclus等属的分子;辽宁锦西红砬组发现Bipemphyiuy,Dictyolimnadia,Polygrapta等属的分子。国外晚二叠世叶肢介化石的报导,以产于苏联境内较多,其中polygrapta,Tripemphigus,Falsiscu  相似文献   

10.
该书系统描述了内蒙占清水河地区和山西河曲晚古生代植物化石共53属162种,其中2新属25种为本区特有的种型。这些植物化石几乎包括石炭纪和二叠纪维管植物的主要门类,作者通过对该植物群的分析和化石层位的对比,总结了本地区晚古生代植物分布的规律。这项研究成果丰富了华夏植物群的内容,对东亚晚古生代植物群的阶段发育和某些属种分类提供了最新的佐证;丰富了对华夏植物群面貌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描述中国辽宁省北票市晚中生代义县组的化石蜻蜓1新属2新种。新属因与阿拉里佩蜻科(Araripelibellulidae)的模式属非常相似而被归人该科。它与该模式属有以下区别:径脉(RP)与前中脉(MA)在弓脉(Arc)处分离;臀圈较宽短,内有Y形脉;MA与IR2不呈锯齿状;后翅三角室后区出现数条插脉;翅室更小更密,尤其在翅端与翅后缘处;体型更大。本文首次对这个科种类的头部、腹部与部分足的具体特征进行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12.
邓涛 《第四纪研究》2011,31(4):577-588
甘肃临夏盆地的晚新生代沉积物厚度巨大,其中富含从晚渐新世到早更新世各个时代的哺乳动物化石,目前已知包括10目42科131属172种,在种级水平上全部是绝灭类型,仅少数属有现生代表.这些化石是研究哺乳动物群演化及其与气候环境背景关系的重要材料.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和形态特征与气候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对温度、湿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笔者近年来在准噶尔盆地的札依尔山、哈拉阿拉特山、北天山及博格达山晚古生代地层中发现了14种遗迹化石属。它们的产出常与浊流沉积有关。长期以来,人们对上述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一直认为属浅海—海陆交互环境,而对其中的遗迹化石研究甚少。因此,笔者这一  相似文献   

14.
浙江天台盆地蛋化石与恐龙的绝灭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综合报道了浙江天台盆地产出的蛋化石,其中包括新建立的龟鳖化石蛋科(新科)Tesmdoolithidae ram. nov.和天台蛋属(新属)Tiantaioolithus gen. nov.,以及5个新种:Dendroolithus shuangtangensis sp. nov.,Elongatoolithus chichengshanensis sp. nov,Elongatoolithus laijiaensis sp. nov,Spheroolithus jincunensis sp. nov,Tiantaioolithus jiangi sp. nov。这批蛋化石以赤城山组出现的类型最为丰富,有长形蛋、树枝蛋、圆形蛋、龟鳖类化石蛋等;赖家组蛋化石数量少,仅见长形蛋和圆形蛋类,其时代均为晚白垩世。推测天台蛋化石消失的原因是由于气候变冷,受精卵不能正常孵化所致。孵化率降低,生殖链打断,可能是引起恐龙绝灭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北美西部内陆海盆上白垩统Niobrara组中的钙质超微化石十分丰富,且多保存良好,呈现典型的晚白垩世远洋钙质超微化石组合面貌,经系统鉴定,计有60属100余种和亚种。为适应不同的环境,Kansas西部和South Dakota东部的钙质超微化石组合面貌稍有不同。经与白垩纪颗石藻化石带对比,可将Kansas西部的Niobrara组划分为6个化石带(CC13~CC18)和8个亚带,其中,根据本文研究地区的化石序列,CC15和CC16带被进一步划分。根据与同一剖面所建立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带对比,钙质超微化石CC17带的时代被重新厘定,即该带应始于中Santonian的晚期,结束于晚Santonian的早期,并据此将Santoniatr/Campanian的界线划在CC18带之内。  相似文献   

16.
鄂南蒲圻、通山、崇阳等地晚二叠世地层发育,含(竹蜓)类化石9个属40个种,其中新种8个,未定种7个,根据它们的地层分布位置,可分两个带、两个亚带,即吴家坪阶Codonofusiella带,长兴阶Palaeofusulina带;后者,下部为Palaeofusulina-Reichelina亚带,上部为Nankinella-Staffella亚带。Codonofusiella及Palaeofusulina混生现象只限于长兴组下部。代表区内长兴阶最高层位不是palaeofusulina,而是新建立的Nankinella-Staffella组合化石亚带。笔者认为,我国南部各地域内都以Palaeofusulina来确定二叠系和三叠系的界线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17.
文中描述的遗迹化石是河北区调队1/25万萨噶幅(2001年)和中国地质大学1/25万江孜幅、亚东幅(2002年)野外地质调查过程分别的。遗迹化石的产地和时代是:萨噶和吉隆附近的晚白垩世,冈底斯弧前盆地日喀则群昂仁组复理石(化石点1);和产自康马地区马拉雅拉轨岗日带晚三叠世捏如组,早中侏罗世田巴群,早白垩世加不拉组和晚白垩世宗卓组复理石(化石点2),少量标本产自北喜拉南带岗巴?定日晚白垩世岗巴村口组(化石点3)。文内共计描述上述地区中生代遗迹化石12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包含4个未定遗迹种其中多数(5个遗迹属,7个遗迹种)为首次在中被发现和描述(包含有两个新遗迹种)。本文详细研究了各遗迹属的行为习性特征,其中数(有9个遗迹属)过去经常产于世界各地中新生代深海复理石内,根据不同的埋和保存环境它们又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浊流形后(Post-turbidite)形成的遗迹,它们都是深海食沉积物动物的觅食(Fodinichnia)和游动的牧食迹(Pascichnia)如Gyrophyllites,Phymatoderma,Helminthoida和Phycosiphon,它们的主要特是都具有主动回填构造(active backfill);另一类为流形成前(Pre-turbidite)形成的雕画迹,它们的主要特征是生活时期形成复的多孔的水道系统,并在其中培养细菌形成园艺式(Gardening)觅食或称为耕作迹(Agrichnia)Megagrapton,Rhabdoglyphus,Helicorhaphe,其中还包括适应低氧环境的化学共(Chemosymbiosis)类型如Chondrites和Cladichnus。在描述的遗迹中还包括住兼觅食(Dwellingandfeedingstructures):Schaubcylindrichnus和Syringomorpha以及一种经常趋向水流的停栖迹(Cubichnia)Sagittichnus。深海相中生代复理石地层(尤其晚三叠世,侏罗白垩纪),在我国除西藏地区特别发育外,内地其他各省区很少发育,因此上述中代遗迹化石资料显得特别珍贵,研它们相信会对今后西藏的地层学,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8.
乌兰乌拉湖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在原划若拉岗日群分布区内新发现混杂有二叠纪外来岩块,在构造透镜体灰岩中见有晚二叠世长兴期有孔虫化石。在晚三叠世苟鲁山克错组中采集到丰富的植物化石,其中以种子蕨纲的属种Hyrcanopteris最多,与唐古拉山结扎群、土门格拉群及藏东甲丕拉组、巴贡组以蕨类Neocalamites,Equisetites为主的晚三叠世植物群有所差异。侏罗系是调查区内分布面积最大、地层系统发育最完整的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2个生物组合、3个生物组合带、3个组合亚带。建立了一条高精度古地磁控制的地层剖面,为第三系陆相红层沉积时代的确定和对比提供了依据。据新的同位素测年数据和分析结果,确认藏北面积最大的新生代火山熔岩的形成时代为45~40Ma,它源于EMU型富集地慢。发现乌兰乌拉湖构造混杂岩带,为区域构造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杨铁汾  赵江天 《地球科学》1994,19(4):421-426,T001
在甘肃合作地区早三叠世地层中发现了钙质超微化石,共属3种,共文描述了2个新属3个新种。它们位于斜坡脚-盆地的深海沉积环境中,与早三叠世早期双壳类Claraia共生,其下部有具早三叠世面貌的孢粉组合。经能谱成成分分析,这些化石为钙质。这些钙质微化石的发现使钙质超微化石的时代分布的可靠记录延至早三叠世。为今后中生代地层的划分对比及钙质超微化石的演化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资料。文中依据所发现的钙质超微化石对沉  相似文献   

20.
四川若尔盖巴西—求吉地区晚三叠世首次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化石,经鉴定有22个遗迹属、34个遗迹种。根据不同遗迹属在不同层位中的相对丰度,建立了4个遗迹组合:(1)Helminthopsis—Phycosiphon组合;(2)Dendrotichnium—Neonereites组合;(3)Paleodictyon组合;(4)Taenidium—Cosmorhaphe组合。上述遗迹组合大致相当于Seilacher的Zophycos遗迹相和Nereites遗迹相。依据遗迹化石进行了沉积环境分析,认为该区晚三叠世的沉积环境经历了大陆斜坡中下部—大陆斜坡下部—深海盆地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