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地下水》2016,(3)
为给冬小麦节水和调亏灌溉指标及灌水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据,在移动式防雨棚条件下,采用小区试验,以小堰22号冬小麦为试验样品,分析土层中含水量与灌溉水量、灌溉水量与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等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层中含水量与灌溉水量基本成正比关系,产量与水分利用率间是一对博弈项,推荐采用苗期低定额、拔节期高定额、扬花期和灌浆成熟期中定额的节水灌水制度,以匹配冬小麦全生育期的需水特性,为其高产节水提供良好的灌溉水环境和生长条件。  相似文献   

2.
赵廷式  荣丰涛 《地下水》1996,18(4):143-147
节水灌溉对于干旱半干旱、缺水极缺水的山西来说十分重要,节水灌溉将是“九五”期间水利建设的重点。节水灌溉是一种用尽可能少的水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模式。节水灌溉的目的是减少从水源到田间输水系统的渗漏和蒸发损失;减少田间储水损失;采用先进灌溉技术减少作物株间蒸发量;优化作物灌溉制度减少作物的无效蒸腾。节水灌溉的技术措施是管灌、喷灌、微灌和渠道防渗、平整土地、划小畦块等。关于节水灌溉的技术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1999,(4)
本文通过地中仪对不同地下水埋深种植地膜棉的灌水均衡试验,得出在棉花生长期内,其灌溉渗漏量及棉花利用地下水量的变化特征。在水量平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灌溉水的消耗主要为棉田蒸腾和深层渗漏。从节水灌溉出发,以试验中充分供水条件下的棉花为模型,建立棉花日耗水回归方程f(t),并依据棉花根系利用土壤水的能力,确定最佳灌溉湿润深度,通过对回归方程积分计算,制订出棉花不同时期的灌水定额。  相似文献   

4.
曹楠 《地下水》2011,33(5):81-82
针对关中地区井灌区的灌溉用水管理粗放,田间灌水损失大,大量水资源消耗于渗漏和蒸发等诸多原因,导致井灌用水效率低下与效益不明显,通过对井灌现状及影响井灌用水效率的主要因素分析,提出实施科学节水灌溉技术、充分改进田间地面灌溉技术及强化机井管理体制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魏守忠  王东亮 《地下水》1999,21(4):169-174
本文通过地中仪对不同地下水埋深种植地膜棉的藻水均衡试验,得出在棉花生长期内,得出在棉花生长期内,其灌溉渗量及棉花利用地下水量的变化特征。在水量平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灌溉水的消耗主要为棉田蒸腾和深层渗漏。从节水灌溉出发,以试验中充分供水条件下的棉花为模型,建立棉花日耗水回归方程f(t),并依据棉花根系利用土壤水的能力,确定最佳灌溉湿润深度,通过对回归方程积分计算,制订出棉花同时期的灌水定额。  相似文献   

6.
干旱区膜下滴灌棉田SPAC系统水分通量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新疆干旱区现行一膜六行滴灌方式下棉田的土壤水分运移过程及SPAC系统水分通量,为实施农业节水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在新疆典型棉花种植区田间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构建Hydrus-2D土壤水分运移模型,探讨膜下滴灌棉田SPAC系统的水分通量。结果表明,在距地表50~70 cm处由周期性滴灌产生了一个发散型零通量面。整个模拟期内,灌溉是主要水分输入来源,占模拟区域输入水量的87.6%。70%以上的水量均被作物吸收利用,土壤蒸发量及渗漏量仅分别占8.2%和20.8%。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可达85.2%。综合模拟结果表明现行一膜六行的滴灌方式能有效减少土壤蒸发量及深层渗漏量,提高了区域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以河北省石津灌区为研究对象,以2007-2009年两季冬小麦生育期为研究时段,基于Hydrus-1D和Modflow模型模拟分析了井渠结合灌溉模式下冬小麦的净入流量水分生产率和净灌溉水分生产率的尺度效应(作物、田间、分干、干渠和灌区尺度)。结果表明:①从作物尺度到灌区尺度,损失水量越来越多,使得净入流量水分生产率和净灌溉水分生产率分别减少了9.49%和16.59%;②由于研究区地下水埋深较大,冬小麦生育期内渗漏补给地下水库的重复利用水量很小,而净灌溉水分生产率因为考虑了这一小部分重复利用水量,比传统的灌溉水分生产率有了小幅提升;③在多年时间尺度上,由于渗漏水量能够全部进入地下水库被重复利用,净入流量水分生产率随尺度增大而增大,而不同空间尺度的净灌溉水分生产率也比冬小麦生育期时间尺度上提高37%~65%。  相似文献   

8.
高阳 《地下水》2019,(1):253-254
大洼灌区是以稻田为主的灌区,农业用水以水稻为主。为预测水稻耗水量,须分析育苗期、稻田期和生长期耗水量等定额。采用水稻生态肥控节水灌溉技术和节能灌溉技术,使灌区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15%和15%~20%。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利用率,减少深层渗漏,降低土壤酸化和地下水污染的风险,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实现精准化和产业化经营。对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水稻灌区节水灌溉的尺度效应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节水灌溉尺度问题,指出产生节水灌溉尺度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灌溉过程中回归水的重复利用.结合漳河灌区的实际,讨论了水稻种植区在不同尺度下的水平衡要素及其在节水尺度效应中的作用;说明随尺度的增大,水平衡过程变得复杂化,节水尺度效应现象也更突出.利用漳河灌区田间试验数据和灌区长系列的历史资料,分别从田间、中等、灌溉干渠和灌区共四个尺度,定量地分析了水稻节水灌溉对水分生产率以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不仅可以提高田间尺度的灌溉水分生产率,也促进了漳河灌区灌溉水分生产率的整体上升.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野外实测资料的分析计算,用多元非线性回归的方法,拟合了作物根系吸水的数学模型,建立了有作物生长条件下不同生育阶段表土相对蒸发强度E/E0与表土含水率θ的经验公式,为进行田间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值模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ANDSIGNIFICANCEOFSALINEWATERUTILIZATIONHeilonggangregion,asemi-aridareawith500-600mmannualprecipitation,liesintheEa...  相似文献   

12.
吕书君  田广玉 《地下水》2007,29(4):45-47
通过对陕北毛乌素沙地不同农业措施土壤水分的观测分析,揭示出沙区土壤水分受补(灌)水量与农业措施如地下衬垫与地表覆盖的双重影响与控制,地下衬膜和地表覆膜抑渗、抑蒸保墒效应促进了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系中水分有效循环,增加了耕层土壤贮水量,加大植物可利用的土层水分,从而使苜蓿增产,并可节水32%~40%,为沙区推广地下衬垫(膜)与地表覆盖(膜)节水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非充分灌溉制度设计优化模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缺水地区冬小麦灌溉问题.分析了作物模型,作物水分影响函数,并以农作物产量最大为目标,提出了非充分灌溉制度优化设计二维动态规划模型和相应的动态规划逐次逼近(DPSA)求解方法.针对山东省临沂市小埠东灌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求得了冬小麦三个典型年不同供水水平的最优灌溉制度、排水过程及相应产量.实例表明,模型及方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节水条件下土壤氮素的环境影响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康  沈荣开 《水科学进展》2003,14(4):437-441
土壤无机氮素的损失主要是铵氮的挥发损失和硝氮的反硝化和淋失.土壤水分和氮素含量的增加,都将增加氮肥淋失的潜在威胁,如处置不当,获得高产可能需要以环境的污染为代价.节水条件下土壤无机氮素的损失量有所减少,但是氮素利用效率也同时受到了土壤水分状况的限制.探讨了作物产量、氮素损失和农业生产要素(水分、氮素)实际投入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节水条件下土壤氮素损失和环境评价概念型模型,通过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永乐店灌溉试验站3年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参数求解及校验.  相似文献   

15.
沟底膜孔灌水条件下土壤水入渗规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土壤水动力学原理为基础,研究了沟底膜孔灌水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建立了二维入渗模型。对模型检验表明,试验实测数据与模型计算值吻合较好,说明所建立的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杜琦  薛明霞 《地下水》2007,29(4):114-116
对山西省小灌区农田土壤水分在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降水、农田灌溉、作物蒸腾和田间土壤蒸发是影响土壤水分变化的主要因素.农田土壤水分分布随着作物的种类而变化.  相似文献   

17.
膜孔灌溉点源入渗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膜孔灌溉的田面人渗属于充分供水条件下的点源三维人渗问题。根据对点源人渗所做的系统室内试验研究,建立了包含有膜孔直径、土壤质地及土壤初始含水量等多因子的点源人渗模型,经检验模型具有一定的拟合精度,从而为膜孔灌溉理论与灌水技术要素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河套灌区井渠联合运用优化灌溉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河套灌区的地面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问题,提出了井渠结合优化灌溉模型,以最佳种植模式和最优工程运行策略,达到控制地下水位、防治土壤盐碱化、获得农作物稳产高产的目的.模型有调蓄地面水源、土壤贮水层、地下含水层的能力.优化计算成果与266.7hm2试验示范区的实际运行结果相吻合,节水、节能、增产及控制地下水位、改良盐碱地等效果十分显著,这对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灌水定额对玉米膜孔灌土壤水氮运移特性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俊  费良军  脱云飞 《地下水》2009,31(4):99-102
通过玉米膜孔灌测坑试验,分析了灌水定额条件下的膜孔灌农田土壤垂直剖面水氮分布规律。经研究表明:灌水定额越大,土壤含水量越大,分布范围越广,土壤80~100 cm层的含水量越高;灌水定额越大,土壤表层(0~20.0 cm)含水量变化越大,硝态氮含量越小,变化越大,对深层80~100 cm硝态氮含量影响越大;随灌水定额的增加,硝态氮累积峰越靠下,低、中、高灌水定额的硝态氮累积峰分别出现在30 cm4、0 cm5、0 cm左右,高灌水定额时,增加了硝态氮的淋失,不利于作物对水氮的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