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应用微波网络理论导出了重建纯导电媒质电导率剖面的一个新的近似解析式.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公式比文献[1]的结果更精确.  相似文献   

2.
瞬变电磁拟地震子波宽度压缩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导电媒质中电磁场所满足的扩散方程与无耗媒质中电磁场所满足的无阻尼波动方程之间存在着数学转换关系式,可以实现瞬变电磁法拟地震资料解释.但是转换出的虚拟波往往波形较宽,使分辨能力下降,影响了瞬变电磁拟地震方法的发展和推广.本文针对虚拟波形展宽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认为虚拟波形展宽的原因,不是由于波在介质中传播时能量损耗所致,...  相似文献   

3.
多层垂直对称轴横向各向同性介质精确走时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巍  李磊 《地震学报》2008,30(4):367-376
给出了计算多层垂直对称轴横向各向同性(VTI)介质精确射线路径和走时的方法,所用的体波相速度公式、群速度公式和Snell定律都是严格的显式解析公式. 任意基本波的射线路径和走时计算问题都可以转化成一个等效的透射问题,再用文中的公式来计算,具体实现方法用一个多次波和一个首波的实例给出. 最后分别用精确公式和Thomsen近似公式计算了相同模型相同基本波的走时曲线. 比较两者计算结果可发现, 近似公式反复使用会使误差积累,同时揭示了近似公式适用范围的局限性,强调了使用近似公式需要注意其适用范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用三分量检波器接收到的地脉动信号的水平向与垂直向(H/V)谱进行反演来估计地下土层S波速度(VS)剖面的方法。为此,推导出了计算层状半空间中传播的面波H/V谱的理论公式,并且同时考虑了基阶及高阶振型的影响。然后提出了一种用地脉动H/V谱估计地下土层S波速度剖面的反演分析方法。假设浅部土层的VS值或厚度已知,求其余未知量。在6个不同场地上对观测的地脉动H/V谱进行了反演分析,获得了场地的浅部S波速度剖面。该结果与这些场地上已有的速度测井资料相一致,它和反演值之间的标准误差小于0.1,最大误差为0.2。  相似文献   

5.
玛沁-靖边剖面S波资料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玛沁——靖边剖面深地震测深S波资料处理解释,获得本区S波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结果表明,该区S波二维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沿剖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剖面西段和海原地区下方呈现S波速度偏低,而波速比偏高的结构特征;剖面中段和东段的S波速度和波速比正常.根据S波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的横向变化特征,讨论了两大异常区岩性的变化.推测海原大地震孕育发生不仅与构造活动有关,而且与该区的岩石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6.
共炮检距二维弹性波地震剖面的偏移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共均匀各向同性介质的分界面上入射纵波时,除产生纵波反射P-P波外,还会产生转换横波的反射P-SV波。同样,当入射波为SV横波时,在分界面上会同时产生SV-SV反射波和SV-P反射转换波。对这种二维弹性波地震记录如何进行偏移是探讨的问题。为了能够处理实际地震数据,本文提出在共炮检距剖面上进行二维弹性波记录的偏移方法。  相似文献   

7.
共炮检距二维弹性波地震剖面的偏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均匀各向同性介质的分界面上入射纵波时,除产生纵波反射P-P波外,还会产生转换横波的反射P-SV波。同样,当入射波为SV横波时,在分界面上会同时产生SV-SV反射波和SV-P反射转换波,对这种二维弹性波地震记录如何进行偏移是正在探讨的问题。为了能够处理实际地震数据,本文提出在共炮检距剖面上进行二维弹性波记录的偏移方法。具体做法是,首先用弹性波方程将两分量的地震记录分解为P-P(或SV-SV)波和P-SV(或SV-P)波,然后用我们已导出的适合于处理共炮检距剖面的叠前偏移方法对它们进行处理。用模拟数据进行的试验说明方法正确,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岩上层波速有随深度增加的总趋势。用浅层折射法记录到的折射波均属回折波。本文采用垂向速度梯度为不同正的常数多层水平层状介质模型,推导出回析波正反演公式,有简单解析表达式,据此解释的实测剖面,与验证孔波速测井资料相当吻合。表明在岩土层保持天然结构和横向比较均匀地区,回折波探测方法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云南思茅—中甸地震剖面的地壳结构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智  赵兵  张晰  刘财 《地球物理学报》2006,49(5):1377-1384
云南思茅—中甸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切割松潘—甘孜、扬子和华南三个构造单元的部分区域. 我们利用初至波和壳内反射波走时层析成像获得地壳纵波速度结构. 在获得新的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基础上,利用地震散射成像思想和低叠加次数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重建了研究区的地壳、上地幔反射结构. 综合分析研究区地壳P波速度模型和壳内地震反射剖面发现:沿测线从北至南地壳厚度从约50 km减薄至35 km左右,地壳厚度的减薄量主要体现在下地壳,剖面北段下地壳厚度约为30 km,剖面南段下地壳厚度仅为15 km左右;上地幔顶部局部位置P波速度值偏低,一般为76~78 km/s,反映出云南地区是典型的构造活动区的特点.剖面沿线地壳内地震反射发育,其中莫霍强反射出现在景云桥下方;在景云桥弧形断裂带8~10 km深处出现宽约50 km的强反射带.  相似文献   

10.
云南思茅—中甸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切割松潘—甘孜、扬子和华南三个构造单元的部分区域. 我们利用初至波和壳内反射波走时层析成像获得地壳纵波速度结构. 在获得新的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基础上,利用地震散射成像思想和低叠加次数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重建了研究区的地壳、上地幔反射结构. 综合分析研究区地壳P波速度模型和壳内地震反射剖面发现:沿测线从北至南地壳厚度从约50 km减薄至35 km左右,地壳厚度的减薄量主要体现在下地壳,剖面北段下地壳厚度约为30 km,剖面南段下地壳厚度仅为15 km左右;上地幔顶部局部位置P波速度值偏低,一般为76~78 km/s,反映出云南地区是典型的构造活动区的特点.剖面沿线地壳内地震反射发育,其中莫霍强反射出现在景云桥下方;在景云桥弧形断裂带8~10 km深处出现宽约50 km的强反射带.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西重力潮汐剖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检验体潮与海潮的理论模型,分析了中国东西重力潮汐剖面(1981年9月-1985年1月)。同时,为研究LaCoste ET-20和ET-21重力仪的格值系统,建立了一条由17台LaCoste G型和2台LaCoste D型重力仪观测的重力垂直基线。在基线上标定的结果表明,ET-21重力仪的格值大了1%。由标定得到的格值计算剖面上各测站的潮汐因子,经海潮改正后,接近Wahr模型值,振幅因子的残差:O1波小于0.3μGal,M2波小于0.4μGal。但是上海和拉萨的观测经海潮改正后,相位迟后有很大的改善,振幅因子却更偏离于模型值,其潮汐异常主要是近海的海潮模型不完善,以及在海潮计算中,所采用的地球模型未考虑地壳与上地幔的横向不均匀性所引起。  相似文献   

12.
栅状地震剖面的投影制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无论是正常测网的地震勘探,还是三维地震勘探,都可以组成栅状剖面。这种剖面能帮助解释人员想像地下地层的形态,确定断点的组合,进行测网内的追踪及闭合。轴测投影是机械制图中的常用方法,下面介绍如何用这种方法在计算机内制成栅状剖面。  相似文献   

13.
应县~淄博剖面重力、地震测深联合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应县~淄博地震测深解释的二维速度结构,并将速度值转换为密度值,提供初始基本模型。运用任意多边形截面的块状二度体模型计算重力异常值,反演二维块状密度分布。计算结果表明:上、中地壳之间的滑脱面是一较明显的密度界面;下地壳底部的强速度梯度层──壳幔过渡带是一高密度层;五台山下部中、下地壳内的低速度块体是低密度块体  相似文献   

14.
From the wealth of information which can be deduced from VSP, the information most directly comparable to well logs is considered: P-wave and S-wave interval velocity, acoustic impedance, and the velocity ratio γ=Vs/Vp. This information not only allows better interpretation of surface seismic sections but also improves processing. For these results to be usable a number of precautions must be taken during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the sampling in depth should be chosen in such a way that aliasing phenomena do not unnecessarily limit the spectra during the separation of upwards and downwards travelling waves. True amplitudes should be respected and checked by recording of signatures, and the interference of upwards and downwards travelling wave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for the picking of first arrivals. The different steps in processing and the combination of result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urface seismic results are described with actual records.  相似文献   

15.
16.
西藏-日本剖面的岩石圈构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克忠  姚政生 《地震学报》1989,11(2):161-169
利用长周期数字地震仪的面波记录,研究了西藏——日本剖面的岩石圈构造,在资料处理中采取了纯路径效应提取和反演连续速度模型的计算技术,分别得到了大陆边缘、华北和青藏高原的岩石圈速度分布.前二个地区上地幔的速度结构相似,不仅岩石层较薄,而且存在高低速度层的相间分布,表现出活动构造的特点;青藏高原具有稳定地台的上地幔构造,但其地壳部分却属活动构造.这三个大地基本单元在构造上的差异可以从地壳追寻到上地幔200km深处,反映出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不同运动.据此推断华北、日本的地震活动在动力源上属于壳-幔性质,而青藏高原的地震属于壳内性质。   相似文献   

17.
18.
For 27 hillslope profiles located within four first-order drainage basins on the dip slope of the South Downs in East Sussex, contour curvature (P), measured in degrees per 100 m, is highly variable within any one hillslope. Hillslopes may be described as wholly concave in plan where P is less than ?40, wholly convex in plan where P is greater than +40 and convexo-concave in plan where P lies between ?40 and +40. One measure of P taken at the profile sampling line is found to give a better estimate of P than measuring P at the steepest point on the hillslope. P is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lope in 38 per cent of cases, correlated with distance from the divide in 55 per cent of cases (positively where P <0 and negatively where P <0)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rofile curvature in 70 per cent of cases. Implications of these correlations for hillslope process-response model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在Ⅰ测线观测资料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测区特点给出了高程校正及沉积层校正方法,利用反射波与莫霍面折射波运动学特性进行一维、二维地壳结构的正、反演计算,获得了自甘肃夏河至灵台460公里范围内的分层地壳结构,认为西部地壳厚度约51公里,东部仅为44公里,已属鄂尔多斯地台区结构,与地槽区的分界线大致对应地表陇县固关镇。武山与张家川之间在15-20公里深处存在低速层。结合地震波的动力学特性,可判定本测线通过的超壳断层有鄂尔多斯西缘-六盘山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和武山南北向断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引进含谷电离层群、相高关系式以及含谷实际分布与单调等效分布“剖面差”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从频高图估算谷电离的一种程序,并从理论上说明了相高曲线在剖面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利用本程序对实测频高图既可作分片处理也可作模式换算。它可用于确定剖面的精细结构以及日常的剖面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