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1 毫秒
1.
靳立亚  吴永森 《高原气象》1996,15(4):404-413
利用1959-1993年冬半年(10月一次年3月)南海高原15个台站的月平均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距平资料,采用时空综合的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对青南高原地区冬半年降水,气温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得到了降水与气温异常的典型配置及其反映这些典型场的年际演变规律的时间系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降水、气温异常的时变特征与青南高原不同区域出现较严重雪灾年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南高原地区发生  相似文献   

2.
东北春夏季降水气温异常的时空分布以及与旱涝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利用东北地区19个测站的1951--2000年逐月降水、气温资料,采用综合的经验正交函数展开等诊断方法,研究了春、夏季节降水、气温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变化规律以及与旱涝年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所得到的降水、气温异常的典型配置场及其时间系数能较好地反映东北地区降水、气温异常的时空特征,且夏季时间系数出现极值的年份与东北地区不同区域发生较严重旱涝的年份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1995~1996年冬季高原地区雪灾气候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兴芳 《气象》1997,23(6):40-43
分析了1995-1996年冬季我国高原东部地区形成雪灾的降水和平均环流异常的关系,以及雪灾与高原地我冬季降水气候振动及其背景关系。结果表明,高原雪灾和冬季降水从60、70年代至80、90年代有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利用1951~2003年逐月降水、气温资料,采用综合的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研究了春、夏季节降水、气温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降水、气温异常的典型配置场及其时间系数能较好地反映广西地区降水、气温异常的时空特征。然后利用广西89个站点1971~2003年的“10.1”黄金周内逐日平均气温记录,分析研究了广西1971~2003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近33年中,平均气温总的变化不大。1974年是近33年黄金周中平均气温最高的年份,1993年是平均气温极端最大值出现站点最多的年份。对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点进一步分析表明,桂林是国庆黄金周中日平均气温起伏最大、最明显的地区。沿海的日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利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北两侧6个气象站1971-2007年逐月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异常及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北两侧年、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冬半年升温幅度大于夏半年。年及夏半年平均气温均为随年代升高趋势,而冬半年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较70年代略偏低,90年代后又逐渐升高。21世纪前7 a升温最为显著,较20世纪70年代升高0.6~1.1℃。1997年该地区南侧年平均气温发生突变,突变后增温趋势更加明显。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异常偏暖年份出现的几率明显增加,且南侧多于北侧。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侧年及冬夏半年降水均呈增多趋势。南侧年和夏半年降水呈减少趋势,冬半年为增多趋势。降水异常出现在20世纪80、90年代,21世纪后降水出现异常的概率明显减少。近40 a,北侧气候具有暖湿化趋势;南侧冬半年与之类似,但夏半年及全年呈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NCEP资料计算的1951—1995年青藏高原季风(下称高原季风)指数序列^[1]及长江上游22个测站的气温距平和雨量距平百分率资料,应用MHF(墨西哥帽)小波分析及最大熵谱分析方法,研究了高原夏季风和长江上游夏季气温及降水的时间一频率多层次年际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夏季风、长江上游夏季气温和降水均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高原夏季风以22年低频变化和2.5年高频振荡为主,长江上游夏季气温变化以2~3年占优,而长江上游东、西部夏季降水第一主周期则表现为6~8年和2.5年,三者在时间域上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高原季风年代际变化对长江上游气候变化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1冬季气候概况2005年冬季(2005年12-2006年2月,下同),青海省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是有气象资料以来最暖的冬季,也是连续出现的第9个暖冬;降水除东部农业区、海北东部、柴达木盆地中西部偏多外,其余地区偏少,全省平均降水量较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偏少18.2%;日照时数,除青南高原大部偏多以外,其余地区偏少,冬季平均日照时数较1971- 2000年气候平均值偏少了4%。主要的天气气候事件是玉树称多等地、都兰、门源的雪灾,2005年12月省内北部地区持续低温、干燥等天气气候,2006年1、2月本省的异常高温天气,2006年1月3-5日出现大范围寒潮强降温天气等。1.1气温  相似文献   

8.
利用世界气象组织划分气候异常的标准, 统计了广西86站1961—1998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 得出了广西近40a气温、降水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 发现异常的出现以局部性较多, 全区性较少, 90 年代的4 月、7 月、9月、10月月平均气温异常较频繁, 月降水量异常较多的是1 月、3月、6 月、7 月  相似文献   

9.
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风、压场资料得到1958—1997年5—10月月际场的局地型相似系数(LPAC)。多年平均LPAC表明了对流层和平流层低层印度夏季风环流的建立、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北进和南亚高压上高原的过程,这些区域LPAC值较同纬度非季风区明显偏低。在平流层中层,夏季型环流表现出纬向对称性和由高纬向低纬的传播特征。对东亚LPAC气候变率时空剖面及3个涝年LPAC异常的分析反映出环流型季节转变异常及其与东亚月降水异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冬半年中纬度西风带在青藏高原地区产生南北两支绕流,即动力性的南支槽和北支脊,这样的绕流对其周边及下游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本文先分别用600 hPa动力性的南支槽和北支脊各自所在的关键区域的平均涡度与多年平均涡度的差异,表示南支槽和北支脊的强度,然后直观地将南支槽和北支脊强度之差定义为高原绕流强度指数,利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讨论高原绕流在冬半年平均(10月至次年4月)、秋季、冬季和春季的演变与中国降水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绕流在冬半年10月至次年4月期间定常的存在,年际变化明显,冬季最强。全球变暖背景下,各时间段绕流强度的变化与中国西北、西南和华南部分地区的降水和气温的关系明显,特别是在冬季。降水关联性最好的是中国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与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的气温变化关系明显。探讨各时间段各层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和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的异常场,亚洲大部分地区自下而上的正压性特征显著,可以很好地解释各时间段高原绕流的异常与中国降水和气温关系。绕流的异常也可能是引发中国冬半年期间高影响天气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吴凌云  余志豪 《气象科学》2001,21(3):291-298
利用改进后的大气环流谱模式(简称SF-AGCM)进行长时间积分,分别在青藏高原冬季感热、潜热减少,夏季感热、潜热增加和地形减半等三种情况下,求出其相应的我国温度情况,结果表明:夏季感热、潜热增加,相应次年我国冬季普遍温度程升高,冬季感热潜热减少,相应次年夏季青藏高原地区温度升高,我国中东部区温度降低,只有东部沿海的温度有少量增加,降低最多地区在黄河中游,青藏高原地形高度减半,冬季青藏高原地区温度增加,0℃线沿青藏高原穿过黄河和长江的中上游,我国的东部地区温度均降低,降低最大处是在渤海和黄海附近的地区;夏季我国普遍温度都降低,青藏高原的西部温度降低最为显著,此外,在淮河附近也有较大降温。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热状况与青海东部春季降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武林 《高原气象》1994,13(2):212-216
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主体上的长波射出辐射距平指数和高原气温距平指数表征青藏高原热状况,它们都与大气环流和副热带高压的活动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普查高原热状况与下一年青藏东部春季降水的相关关系,得到4个预报因子,建立回归方程。经1992年预报检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温度场与贵州干旱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方之芳  李超 《高原气象》1996,15(4):496-502
应用SVD等统计方法,探讨高原温度场与贵州春,夏旱的联系。分析表明,贵州春旱分布特征是以西部为中心。向东减少,夏旱以中,东部为中心,高原前一年3、9和11月大规范温度异常分别对春、夏旱的分布预报有相当高的统计相关,可作为预报参考因子。贵州夏旱的高原异常增温,高原暖高压的辐散下沉气流和下坡地形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地表热状况的卫星资料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2,他引:12  
江灏  王可丽 《高原气象》2000,19(3):323-330
在云辐射强迫→地表热力强迫→气候变化→云辐射强迫这一反馈过程中,地表热力过程是一个要环节。青藏高原地表热状况集中集现了青藏高热力作用的基本状态,因而 热力强迫作用下的气候变化如降水、季风等密切相关。因此,研究青藏高原地表热状况的变化,对深入了解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及其对周边气候环境的影响,进而对气候变化预测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1983年7月至1990年12月菜90个月的ISCCP-C2卫星观测地表温度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热力状况与四川盆地汛期降水的联系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15  
叶月珍  方之芳 《高原气象》1999,18(2):162-170
应用高原积雪日数和高原气温、四川盆地逐月降水量资料,应用SVD等方法,探讨高原热力状况分布异常与四川盆地汛期降水分布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高原积雪日数场分布特征是以巴颜喀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为中心。该区域冬季积雪日数异常与川中盆地汛期干旱有相当好的联系。春季青藏高原北部和祁连山的温度场的大范围异常则与川西的洪涝和川东的干旱均有较好的相关,均可作为四川降水长期预报综合考虑的重要参考因子。一般而言,积雪  相似文献   

16.
着重讨论了冬季青藏高原积雪日数和前期(4月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与江西北部6~7月降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及其四周的近代气候变化   总被引:24,自引:10,他引:24  
本文首先研究了近千年来高原及其四周的气候变化,表明青藏高原是百年尺度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并用有近百年记录的Leh和Srinagar两站间的温度垂直递减率与降水距平百分率的10年滑动平均求相关,结果表明高原上的降水与气温垂直变率密切相关,降水多的年代高原内部温度高、外部低,反之亦然,完成一个振荡的周期约40年。其次分析了近30多年高原及其四周的气候变化,发现在北半球降温的60年代随着行星西风的加强,背风下沉区降水明显减少,向风区则增多。到了70年代高原北部夏季风开始增强,沙漠区降水开始增多。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对中国西部至本世纪末的气候变化趋势作了初步预测,认为中国西部至少到本世纪末将继续升温,高原东西两侧的降水呈现“东升西降”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高原季风强弱对南亚高压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马振锋 《高原气象》2003,22(2):143-146
分析了高原季风强弱对夏季南亚高压活动和三峡库区旱涝的影响,揭示了如高原夏季风偏强(弱),育藏高原上空及其以东地区100hPa南亚高压也偏强(弱),位置偏北偏东(偏南偏西)。高原季风强年,南亚高压脊线6月北跳比多年平均早1候,8月南撤晚1~2侯;高原季风弱年。脊线北跳晚1~2候,南撤早1候。同时显示了高原夏季风强年,5~6月三峡库区降水随着南亚高压脊线北移而增多,7~8月三峡库区降水减少;高原夏季风弱年,主汛期前期库区降水少,后期降水略有增多。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异常与我国夏季低温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利用改进后的大气环流谱模式,进行长时间积分,模拟青藏高原积雪的年际变化。分别对模拟结果的多雪年和少雪年夏季温度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冬春多雪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夏季气温比常年低,而南方地区夏季气温比常年偏高,少雪年则结论相反。同时结合历史实况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东北夏季低温易发生在青藏高原多雪年,而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夏季低温与青藏高原积雪异常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we simulate the regional climate in summer and winter in northwestern part ofChina and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with regional climate model(MM4)nested with GFDLdata,and compare the simulated results with observed data and GFDL data.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regional model reproduces the regional climate systems,such as the high pressure on theplateau and the low pressure in the north of the plateau in winter,the warm-low pressure over theplateau and pressure ridge in south and north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in summer.Theseregional climate features could not be distinguished by the GCM.The simulations of precipitationdistribution are reasonable.Bu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imulated and observed precipitationvalues in some places are obvious.The precipitation in south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isunderestimated,and in north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the precipitation is overestimated.The simulation of height field is better than temperature fie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