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广东现有143条政区名称按照政区地名、命名规律、名称出现最早时间和距今(截至2007-12-31)时限等属性建立广东省政区地名数据库,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省143条政区名称中,有一半政区地名在明代及明代以前就已产生.改革开放以来,出现大量以“市”和“区”为通名的新政区地名,但专名多保留不变.在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2.
根据广东省下发的关于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广东卷》的工作要求,大浦县民政局高度重视,拨出专款,组织专门人员全力抓好大埔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广东卷·梅州大埔篇》的编纂工作。6月5日  相似文献   

3.
陈田  王开泳  陈妤凡 《地理科学》2018,38(5):654-661
行政区划调整是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由此改变政区的位势和发展轨迹,重塑城市发展活力和区域发展格局。政区位势的测度可以较好的评价行政区划调整的效能。建立基于生产函数的政区位势模型,以重庆市为案例,测算其设立直辖市前后的政区位势及其区划调整的相对区位势能,以探析影响政区位势变化的机制。研究表明:① 政区位势与该地的交通通达度、资源控制能力及综合发展规模有关;② 行政区划调整对政区位势变化具有正向作用,但该影响效果具有滞后效应;③ 设立直辖市对重庆市而言不仅意味着行政级别的提升,政区位势也不断上升,相对区位势能均大于1,但该提升幅度正从快速优化趋于平缓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我国区域差异最明显的省区——陕西省现有117条政区地名的命名规律、命名缘由和命名时间等属性的分类统计分析,发现陕西全省现有半数以上政区地名在明代及其以前就已产生,且越早出现的政区名称,以自然地理实体特征得名愈突出;越晚出现的政区名称,因社会人文事象得名越明显。从时空分布看,陕西政区地名随时间变迁呈现出明显的与三大地域开发序列相对应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区域开发、地缘政治形势以及全国政区体制变化是陕西省政区地名文化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地理研究》1985,4(2):95-98
论交通过对西汉史的全面考察,分析了西汉政区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以此弥补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的不足,复原了此时郡国一级政区面貌,描述了二百年间郡国置废离合及领域伸缩的全过程,亦略及县邑政区沿革的若干问题,全书约十八万字,由四部分组成。 本文针对西汉政区变动在地域上的差异性,将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城市型政区设置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区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关系到行政管理效率和政权的稳定性,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城市型政区的设置与调整是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客观要求,城市型政区不仅包括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等各级城市,还包含市辖区、建制镇和街道等。建制市是城市型政区的主要类型,中国的建制市仅有百年历史,却有着极其复杂的演变过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数量的快速增加,城市型政区设置变化较大。本文在辨析城市型政区相关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城市型政区的演变过程、设置模式、层级与管辖幅度,并对国内外城市型政区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在此基础上,评述了国内外城市型政区研究的主要特征与存在的不足,得出以下启示:合理设置城市型政区、创新大都市区管理体制以及减少城市行政层级。最后,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型政区的行政区划研究进展的总结,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行政边界地带跨政区协调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区域发展面临跨政区整合及其协调机制重构的挑战,区域发展的冲突和矛盾在"行政边界地带—地方政府—跨政区协调"这一主题下交织和渗透,并在行政边界地带被聚焦和放大,行政边界地带成为跨政区矛盾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该文聚焦于国内外行政边界地带跨政区协调的研究成果,构建了行政边界地带跨政区协调体系。地方政府、企业机构、当地居民和民间组织构成跨政区协调的利益相关者,通过技术途径、组织途径和社会途径等方式,通过冲突、边界共生资源开发与利用、多边经济合作与竞争、边界生态环境治理等议题展开边界协调讨论。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上海浦东地区为典型地域的研究表明,政区演变具有内在与外在两种动力机制,它们对政区不同要素的作用有所侧重,而环境变迁、经济开发等背景因素对政区设置产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为乐教授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2002)》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62万字,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余年来政区沿革的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五个部分。第一阶段,1949年至1955年为省区及中央直辖市大幅度调整阶段。这一阶段,县级以上的政区变化频繁,而且变化幅度也相当大。初期,省级政区设置较多且繁复。当时不仅有沿袭民国年间设置的热河、绥远、察哈尔、宁夏、西康等省和解放战争时期设立的松江、辽东、辽西、平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相似文献   

10.
许桂灵  司徒尚纪 《热带地理》2006,26(4):384-388,394
在以近代产业和公民思想的区域集聚为特征的城市型政区理论诠释基础上,阐述1925年广东省江门设市的历史地理基础,包括明清以来潭江流域商品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活跃,海关设置、铁路兴修、侨资投入,近代产业兴起等,由此改变近代广东政治地图,并产生强化江门城市近代治理形式,采用西式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形成经济生长极,带动区域发展等多种效应,是近现代广东政区建置史上一件盛事.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城市生长和形态的径向维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生长与形态是地理学规模与形状研究的重要内容,分维则是刻画城市形态、反映城市生长的标度指数。论文以城市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采用2000、2005、2010年3个年份的遥感数据,利用分形理论的径向维数和相应的标度区概念分析京津冀城市和城镇体系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其一,北京市第一标度区的范围最大,10 a间增长幅度也最大,对周边城市产生阴影效应;其二,以北京为中心,距离越远,第一标度区范围有越小的趋势;其三,几乎所有研究区内城市的第一标度区空间都被建设用地过度填充,外围则各有特色;其四,经济水平对京津冀整体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最大,但北京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已经由经济因素主导转变为人口因素主导;其五,随时间推移,第一标度区拟合径向维数效果提高,第二标度区拟合效果降低。由此得出结论:①北京在京津冀体现了城市首位效应和阴影效应的双重效应。一方面,京津冀地区城镇化区域体现出了以北京为核心的中央集聚特征,另一方面,北京市的巨大吸引力抑制了毗邻城市的生长。②城市中心和外围都出现二元化格局。地区内各个城市的中心部分过于紧凑,而外围则相对凌乱,中心-边缘缺乏一体化过程。③人口可能成为未来京津冀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人口集聚的规模效应未来可能替代经济报酬递增效应。这些结果和结论有助于学术界和管理部门从新的角度认识京津冀城市化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便制定更为合理的城市发展政策和方针。  相似文献   

12.
以城市中心变迁和阶层居住分化为研究视角,探究了非洲近代、现代2个时期的城市二元社会空间结构特征与模式。结果表明:不同时期,非洲城市内部的二元社会空间结构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欧洲殖民进程的结束,社会空间结构从旧二元向新二元转变。近代时期,非洲城市空间形态表现出典型的双城模式,殖民者与本地人的居住空间被严格区分;现代时期,非洲城市表现出新旧中心并存模式,中上阶层与贫民居住空间存在明显分异。政治、经济、人口与社会等因素是城市二元社会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驱动力。最后,为促进非洲城市社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云大修 《地理研究》1993,12(3):80-88
本文探讨海南省主岛上城镇体系的产生、组成、序列(等级)及城镇间的引力(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The Boyce-Clark shape index was employed to study changes in the shapes of twenty-three Chinese cities between 1934 and 1974. With the aid of shapes curves and cluster analysis, types of city growth since 1934 were identified. It was found that, on the whole, city shapes have changed only moderately, although cities in the north and northeast tended to experience greater changes. This suggests that these have been priority areas of Chinese urban planning. City shape and population size were employed to produce a simple typology of Chinese citi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e persistence of square or rectangle shapes, although some cities in the south and north also experienced linear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基于城市经济能级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内各城市进行等级划分,借助引力模型分析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变化,并利用城市群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京津冀城市群和群内城市发展质量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内核心城市发展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城市群内一级中心城市北京、天津的辐射影响突出,集聚效应明显,城市间联系的网络化趋势在增强;城市群内各城市发展质量分为发展良好、发展中等、发展一般3个层次,北京和天津的城市发展质量指数高于河北11个城市,北京城市发展质量指数高于三大城市群内其他中心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化的发展促使城市群内城市发展质量和城市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呈"带状"结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转型期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婧  李诚固 《地理学报》2012,67(8):1021-1030
2000 年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城乡互动与统筹发展的转型期。以中国中心城市为样本, 城乡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为研究视角, 中心与外围区域为空间范围, 利用时间序列数据, 采用多元变量分析模型方法, 对中国区域中心城市城乡关系要素变化进行了动态分析, 建立了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模型, 划分了中国中心城市城乡关系地域类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心城市外围县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总量、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开始超过中心市区, 经济要素过度集聚中心市区的格局发生转变。但中心城市外围县区的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与中心市区仍有较大差距, 公共设施与服务的非均等化是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性障碍因素。依据城乡要素中心市区与外围县区空间变化, 中国中心城市城乡关系可以划分为中心市区集聚型、外围县区快速成长型、中心外围相对均衡型、中心外围整体发展型等4 种类型, 反映出中国各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阶段、城乡结构特征与空间形态的地域差异变化。  相似文献   

17.
当前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从战略高度统筹全省各城镇的发展定位,是实现城镇和谐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全国城镇化加速前进时期的到来,各种城市问题也相继出现,这就对城镇体系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分析云南省城镇体系发展的现状,结合当前的城镇发展形势,提出进一步完善规划以促进全省城镇体系的快速、和谐发展的建议:重视乡村发展,加强城乡统筹;进一步加强中小城市的发展,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利用区位优势,加强对外贸易与合作;统筹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谐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利用变异系数法构建旅游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同时构建旅游经济贡献率模型、旅游化水平与旅游经济贡献率错位指数模型,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市域旅游化水平、旅游经济贡献率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测度.研究表明:山东省17个地级市旅游化水平、旅游经济贡献率市际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旅游化水平与资源禀赋条件密切相关,山东省旅游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在沿海地区和陆域腹地数量分布较为均衡;沿海地区旅游经济贡献率市际差异明显高于内陆腹地,少数高旅游经济贡献率的城市带动提升了山东省整体旅游经济贡献率;山东省各地级市旅游化水平与旅游经济贡献率之间均存在错位关系,依据错位方向和错位程度的不同可划分为正向强错位、正向弱错位、负向弱错位和负向强错位4种类型,分析每种错位类型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促进旅游化水平和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Urban geography》2013,34(6):493-515
Most studies of the size, growth, and distribution of cities have been based on Western economies and have identified 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scale and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major determinants of urban growth.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ese generalizations are applicable in socialist economies.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institutional factors have played key roles in shaping China's city system,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declining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across cities and by tremendous vertical (population growth of cities) and horizontal (addition of new cities) expansion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focuses on describing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cities, estimating a multivariate model predicting the population growth of cities, and performing a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new and existing cities. The findings underscore the effects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socialist institutions, changes in the urban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interests, and suggest that they as a whole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economic factors in explaining the attributes and changes of China's city system. [Key words: urban growth, city system, institutional factors,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