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下水》2020,(3)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做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的目标。文章以秦巴山区铺沟小流域为例,在对该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实施铺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针对铺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具体综合治理措施。研究结果以期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小流域生态平衡,实现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21,(1)
甘肃牧区因为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和过度放牧、挖掘药植等人为破坏的诸多原因,牧区水土流失情况日益加剧,威胁当地的生态安全、饮水安全和经济建设。通过对甘肃牧区水土流失现状和区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从建立完善合适的项目模式及管理体系、严格落实水保工程建设项目区选择流程和规范、科学设计治理措施,注重综合治理和加强治理成果移交和后期管护工作等方面加强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加快牧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3.
和振海  刘勇 《地下水》2012,(4):135-135,144
针对宜君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实际,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对当地水土流失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规划、制定目标、预防保持水土流失措施,加快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4.
水土保持既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又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将致使生态环境失衡。选取辽宁省北票市大凌河小流域进行流域稳定性、适宜性和汛期影响评价。针对当地的水土流失状况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展开研究,采用水文比拟法对大凌河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了全方位评价,得出结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开展后,大凌河小流域植物覆盖度从12.13%增加到21.31%,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改善;流域地区产量逐渐提高,居民人均收入相应提高,生态治理工作全部收益达到3112.13万元;整个大凌河流域的整体态势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郭健 《地下水》2020,(1):213-214
清河流域位于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区,针对流域存在的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旱涝灾害频发、水体遭受污染破坏河道生态系统、人为活动造成河道水质恶化和生态失衡等问题结合河道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原则,完善水土保持建设方案,加强水土保持法宣传,建立河道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管护机制,实现河道生态工程的综合治理,最终将清河建设成为河中有水、水中有鱼、岸上绿树成荫、游人休憩游玩的生态型和景观型河道。  相似文献   

6.
牛文鹏  高俊  郝名利  杨敏  吴丹 《地下水》2022,(5):250-253
以广佛环线西环段城轨线路工程为例,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可能降低植被覆盖率,破坏原有生态防护体系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隐患问题。基于对该工程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分析预测,提出具体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结果表明:工程建设时段内预测可能产生的土壤流失总量为31 428 t,其中施工期29 507 t,自然恢复期1 921 t,施工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桥涵及站场工程区是工程建设中的水土流失防治重点。为将工程建设期间水土流失降到最低,应分区采取防治措施,将主体工程区划分为8个一级水土流失防治分区,针对分区实际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及临时防护措施相结合防治对策。从同步布设的20个水土保持监测点监测结果看,工程建设区内各项防治指标均可达到或超过方案确定的目标值,防治措施实施后具有显著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20,(3)
目前资源跟环境中的矛盾愈加突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具有时间集中、破坏强度较大和后续维护困难等特点。通过对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的特点及治理对策进行分析,提出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针对具体的水土流失问题,应建立科学预防体制和治理对策,综合数据库进行准确的判断与预测,在保证水利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维持水土的稳定性,降低工程建设对环境的破坏力。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使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与水利工程建设满足“三同时”原则,全力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保持经济正常发展情况下,为人民提供更加稳定的居住环境,推动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15,(6)
煤矿水土保持监督是预防矿区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也是实现煤矿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分析煤矿区水土流失的特征入手,对煤矿区水土流失的原因进行剖析,进而构建出煤矿水土保持监督体系,以期充分发挥监督体系在预防矿区水土流失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17,(5)
以建昌石洞子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的实际水土保持治理状况,利用DPSIR模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投影法对其展开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石洞子小流域第一到第三阶段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的投影值分别为0.155 1,0.183 0,0.221 4。第三阶段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最高,措施结构比例逐渐趋于合理化,其相应的治理措施能够更加有效的遏制水土流失状况,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白银 《地下水》2018,(6):242-243,246
西卓煤矿位于陕西省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澄合矿区中深部,地处陕西省合阳县,矿区的建设和生产对当地的水土保持产生严重影响,本文针对合阳县整个县区水土流失概况和矿区水土流失现状及类型进行分析,通过对矿区地表物质组成、地貌、植被、土地利用现状、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现状等土壤侵蚀环境背景的综合分析,发现矿区内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在治理过程中采用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减轻人为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效果,对同类矿区在水土保持治理工作提供治理经验。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2021,(5)
陇东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本文从地质学的角度探讨了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之间关系,并对防止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区域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思路和对策措施。研究结果认为:陇东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崩塌、滑坡、泥流是一种互为因果、互为促进、互相转化的关系,陇东黄土高原区的水土流失严重区也是区域地质灾害的高易发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主要有预防措施和治理措施,治理效果较为明显。同时,针对治理中存在的水土保持和地质灾害治理监管缺失、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设计和管理措施不到位、治理工程缺少生态化理念等问题,提出应统筹规划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防治思路,因地制宜,继续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保土耕作措施,并充分利用生态化治理新技术,做到源头治理、精准治理,综合治理,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助力区域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以期对治理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月芬  赵淑英 《地下水》2008,30(4):99-101
英格堡河是木垒县6条山溪性河流之一,为前山丘陵区。水土保持工作要以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为中心,以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建设秀美山川为目标,突出预防为主,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依靠科技,深化改革,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还木垒以清山绿水,使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2016,(6)
川口河流域石灰石资源特别丰富,品质又好,沿河分布着许多采石加工厂。但由于开采企业只重生产、忽视治理,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率低,给流域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弃土废渣侵占河道,阻碍行洪,影响环境。通过调查分析采石场的水土流失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规范方案设计、落实方案实施、政府加强监管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梁军 《地下水》2022,(3):248-250+263
为确保吉音水利枢纽工程新建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顺利开展,最大限度降低该工程对地区水土破坏程度,现对项目区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预测。通过调研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保持开展情况,将项目所建设和影响地域分为8个分区,对这些分区按照工程建设时段采用预测法和类比工程法进行了水土流失预测。结果表明:本工程建设可能造成土壤流失总量为70 566 t,其中新增的水土流失量约为51 775 t,从分区看,以道路区和弃渣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从时段看,施工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水保措施应该集中在施工期的道路区和弃渣场区。  相似文献   

15.
周显贵 《地下水》2010,32(5):136-137
林口水库在施工期,对施工区域进行了全面的水土保持规划,并对渣场、石料场,采取拦渣、护坡和排水工程的综合治理措施,对施工区各类用地,采取了植物治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有效地防治了施工区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2021,(1)
运行期间风力发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低,其对环境的破坏主要集中于风电场建设时期。风电场建设带来的水土资源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在分析风电场工程建设中的水土流失典型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风电场建设特点提出了水土保持措施防治体系,希望为风电场水土流失防控及其方案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营口市侵蚀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法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水》2020,(2)
根据流域一体化管理的要求,水土保持规划中要将水土保持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土地生产率的提高、江河污染治理、饮水安全保障以及改善贫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统筹考虑。以营口市侵蚀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为例进行水土流失整治规划及效益研究,结果可知:通过实施治理工程,预计到到2030年,可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分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促进地区生态实现良性循环。最终预计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53 km2,林草植被得到保护与恢复,林草覆盖率达到39. 2%以上,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150万t。  相似文献   

18.
李经歧  吴静  李俊杰  田超 《地下水》2006,28(4):105-107
本文针对茌平县存在水土流失等问题,对沙荒地、盐碱涝洼地等实施了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三荒资源的开发治理上实行了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建立了责、权、利相统一,治、管、用相结合的新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开发"三荒"资源的积极性,简要介绍了茌平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做法和经验,并对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2021,(5)
渭北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西铜高速公路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人文环境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铜高速公路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实践为例,结合项目区水土保持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和影响因素状况,依据基本的实施原则,对项目区水土流失区域进行防治责任区划分,针对主体工程防治区、取土场防治区、弃土(渣)场防治区和临时工程防治区这4个区,提出具体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对防治水土流失、蓄水保土、坡面防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制约,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水土保持任务迫在眉睫。为了解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状况,探寻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果,从经济特征和自然环境出发,选取辽宁省宽甸县杨林小流域进行实地生态监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效益评价。通过进行实地考察和收集基础资料,利用生态经济学和层次分析法定量评价该示范区的水土保持治理综合效益。评价结果显示: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的综合效益指数分别为50,60,73,生态经济系统进入初级良性循环阶段。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大效益指数分别从2013年的55,77增加到2015年的96和100。流域植被密度由31.2%增加到43.12%,预计2020年将达到70%以上。表明流域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改善,与最初预测情况符合,评价结果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