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佳木斯地块是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一个重要的中间地块,其西缘通过嘉荫—牡丹江缝合带与松嫩地块相连,其东缘通过大和镇缝合带与完达山中生代板片相连。近年来,亚洲大陆东缘的构造及演化已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本文试就佳木斯地块东缘晚古生代陆缘构造性质及其演化提出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2.
一、地质背景 研究区属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板块之间的乌拉尔-蒙古-鄂霍茨克显生宙地槽褶皱区的一部分。晚古生代,两大板块沿二连浩特-贺根山一线碰撞拼合,形成本区晚华力西褶皱带。自晚古生代以来,该区构造带岩浆活动频繁,形成了一系列的花岗岩。  相似文献   

3.
一、地质背景及找矿潜力分析 黑龙江多宝山地区位于兴一蒙海西期造山带的东端。该区早古生代的演化受制于兴一蒙洋向东偏北消减于布列亚—佳木斯地块之下,火山弧呈近北西向;晚古生代的演化受制于兴—蒙洋向北西消减于克鲁伦一额尔古纳地块之下,构造线为北东走向。多宝山地区的金属金是多来源的,主要矿源层是中奥陶世弧火山岩,次要矿源层是早泥盆世裂谷火山岩。  相似文献   

4.
一、地质背景 研究区属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板块之间的乌拉尔-蒙古-鄂霍茨克显生宙地槽褶皱区的一部分。晚古生代,两大板块沿二连浩特-贺根山一线碰撞拼合,形成本区晚华力西褶皱带。由于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板块之间的许多微板块在碰撞造山中的缓冲作用,致使该区造山作用并不强烈,具有“软碰撞、弱造山”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东昆仑造山带是一个经历多期构造活动的复杂造山带,大致划分为昆北花岗岩浆弧带、昆中双型俯冲带、昆南混杂岩带。其地质特征反映了昆中断裂带在历次构造演化中的主导性。。晚元古代华北、华南两大古板块沿昆中断裂一线俯冲碰撞,为后期构造演化奠定了基础。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演化别具一格。经整体分析、现位恢复,具有泥盆—早二叠伸展滑覆、早二叠纪末—中三叠纪B型俯冲、中三叠纪末—早侏罗纪A型斜向俯冲三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6.
伊宁地块是西天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上广泛出露晚古生代火山岩浆岩和沉积建造,对剖析该地块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伊宁地块以中部近EW向展布的乌孙山—塔勒得断裂为界可划分为南、北两大构造带,两者在基底建造、岩浆岩的组成与时代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盆地形成和构造演化等方面均呈现显著不同。其中,南构造带由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早期大哈拉—喀勒峻岛弧带和阿腾套弧后伸展盆地构成,推测海沟位于岛弧带之南(那拉提南缘断裂附近);北构造带由早石炭世中晚期阿吾拉勒叠加岛弧带、特克斯—新源弧前盆地和清水河—苏布台弧后盆地-扇三角洲构成。在重新梳理并详细总结伊宁地块的最新划分依据及方案基础上,首次提出伊宁地块形成与演化的南、北构造带两拼接和演化三阶段新认识:①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早期,南构造带初始弧-盆构造体系形成;②早石炭世中晚期,北构造带的沟-弧-盆构造体系形成并增生;③早—晚石炭世,初始的南构造带与增生的北构造带拼贴缝合,完成地块拼贴与增生,最终形成统一的伊宁地块。  相似文献   

7.
溆浦—靖州断裂走向NNE(北段转为NE—近EW向),倾向SE,是雪峰造山带内部一条长期活动的重要断裂。基于与断裂相关的沉积作用、构造变形、岩浆活动等,研究溆浦—靖州断裂的活动历史,进而探讨断裂的构造属性。结果表明:溆浦—靖州断裂自早至晚经历了南华纪伸展、志留纪晚期加里东运动中逆冲、晚古生代伸展、中三叠世晚期印支运动中逆冲、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左行走滑-逆冲、中侏罗世晚期早燕山运动中逆冲、白垩纪伸展、古近纪右行走滑等多期构造活动;溆浦—靖州断裂以西块体相对强硬或不同壳层具刚性焊合,断裂以东块体相对软弱或不同壳层之间焊合较弱,导致断裂东侧在伸展事件中具有更强烈的伸展减薄并相对沉降,在挤压事件中则具更强烈变形和更大幅度抬升,且断裂以东具多期花岗质岩浆活动,而断裂以西无花岗岩发育;溆浦—靖州断裂为扬子陆块与东南缘岛弧之间的分界断裂,是武陵(晋宁)运动中扬子陆块与东南侧岛弧的弧-陆碰撞带内主断裂。  相似文献   

8.
研究区属中天山褶皱断裂隆起带的一部分,北邻准噶尔阿拉套晚古生代岛弧,南毗伊犁地块。博罗霍洛褶断带的发展演化与天山造山带密切相关,它的雏型可追溯到晚元古代已展现出东西向隆起带,早古生代成为大陆裂谷,到晚古生代随着天山地槽的封闭开始褶皱隆起,中新生代以升降运动为主,造成强烈的构造复活并产生大量新断裂。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北大西洋极地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研究的前沿领域,而扬马延矿区勘探程度极低。基于中海油冰岛矿区新采集的地震及重磁资料,结合其他有关扬马延微陆块最新的研究资料,开展了扬马延微陆块的地层和构造特征分析,以及与共轭盆地的对比,建立了扬马延火山型被动陆缘远端带的构造演化模式。研究表明:位于北大西洋格陵兰与挪威之间海域的扬马延微陆块,与北大西洋两侧陆架盆地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具有共轭特征;构造呈NE-SE向展布,发育拆离断裂体系,与挪威西部陆架盆地中生界拆离断裂体系具有相似性;构造内部受岩浆侵入及喷出等强烈影响,发育向海倾斜反射层(SDR)及岩浆溢流相沉积。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扬马延微陆块与格陵兰古陆和波罗的海古陆拉断分离的构造演化过程,认为扬马延在古生代-中生代与格陵兰古陆和波罗的海古陆为一体,在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陆内碰撞、弱伸展到陆内裂谷和陆内热沉降后,受北大西洋拉开影响,经历了古近纪和新近纪火山型被动陆缘远端带的形成演化过程,在55 Ma第一次洋中脊扩张期,与波罗的海古陆挪威陆缘盆地分离,在25 Ma第二次洋脊跃迁时期,新生洋脊扩张导致扬马延微陆块与格陵兰古陆分离,在沉积与构造上开始与北大西洋火山型被动陆缘盆地产生分异,最终扬马延微陆块成为孤立在洋壳上的一个"弃子"。本次关于扬马延微陆块的研究揭示了火山型被动陆缘远端带在岩浆活动、拆离断裂作用下,减薄-破裂的残余陆壳及内部新生洋壳的构造面貌及板块构造背景下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一、区域地质背景 工作位于大兴安岭一内蒙古褶皱带额尔古纳地块北部,额尔古纳金、有色金属成矿带内。区内出露地层有;中生界下一中侏罗系统绣峰组;中侏罗统二十二站组、漠河组;中一上侏罗统塔木兰沟组;下白垩系统光华组;第四系全新统。区域构造发育,主要有火山构造、断裂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以北西、北北西向断裂为主。区内侵入岩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斑岩;晚侏罗世石英闪长岩。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的分析研究,综合运用岩石学、沉积特征分析的手段,结合与前龙门山构造带、碧口地块、米仓山构造带和汉南地块的沉积特征对比,探讨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的沉积环境,查明其形成环境。结果表明:在南华纪—早古生代后龙门山构造带沉积环境可分为南华纪—震旦纪裂解-稳定沉积和早古生代伸展裂陷沉积两个阶段,其中在早古生代伸展裂陷阶段后龙门山构造带经历了裂解→抬升→局部裂解→抬升→裂解的反复过程,最终形成了志留系茂县群裂陷槽沉积,主要沉积了一套代表伸展裂陷环境的沉积岩系,并有少量的陆内火山岩系。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龙门山构造带在南华纪—早古生代总体是一个陆内裂谷带,不发育与古缝合线相关的构造混杂岩和蛇绿混杂岩带,是在陆内裂谷的基础上于印支期—燕山期形成的陆内造山带。  相似文献   

12.
双湖-澜沧江缝合带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板块缝合带,在带内的白云母石英构造片岩中获得251.5±2.6Ma年龄,表明韧性变形的时代为晚二叠世,认为是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双湖-澜沧江缝合带A型俯冲碰撞期构造变形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在欧亚大陆形成过程中,位于西伯利亚和华北板块之间的洋壳曾长期向华北板块之下俯冲消减,致使板块北部不断抬升,(竹蜓)带也呈现有规律地缺失。(竹蜓)带缺失揭示:①华北板块自中石炭世晚期开始抬升,至晚石炭世晚期变华北地势由北、东部低,南、西高(C_2)为北、东部高、南部低;②随着板块北部的不断抬升,海浸中心不断向南迁移,煤层和海相层也由北而南层位逐渐变新;③郯庐断裂以西几乎全部缺失中石炭世早期和中石炭世晚期早时(竹蜓)带,因此,石炭纪华北海浸是中石炭世晚期中时向山西及华北腹地推进的;④(竹蜓)带缺失的相对上升区一般为浅滩相,这是由于华北石炭纪的构造振荡运动振幅小,频率大,而仅表现为海陆环境的频繁交替,并未能脱离沉积盆地环境,故一般不存在沉积间断;⑤石炭纪郯庐断裂活动对这一时期的沉积起了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在稳流河地区发现一系列古近纪推覆体。这些推覆体主要以昆中、昆南断裂为依托,其中以昆南断裂为主推覆面的推覆构造向北发生推覆作用,使中三叠世马尔争组地层发生强位移至古近纪雅西措组地层之上,以昆中断裂为主推覆面的推覆构造向南发生推覆作用,使早古生代纳赤台群地层向南位移至中三叠纪马尔争和古近纪沱沱河组地层之上,在此之前地质界普遍认为夹持于"昆中缝合带"和"昆南缝合带"之间,物质组成主要为加里东、华力西期两次板块裂离及俯冲过程中形成一个复合型俯冲碰撞杂岩带,从而忽视了推覆构造对杂岩带的再造作用,本文通过稳流河中沟上游向南逆冲推覆构造和博卡雷克塔格向北逆冲推覆构造的实例,从推覆方面、物质组成、推覆时代等方面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为东昆仑地区新构造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论述中国沿海及其邻侧火山作用的构造背景、火山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其有关的成矿作用。认为该区自震旦纪以来的火山作用,尤以中新生代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最强,与板块俯冲、裂谷作用有关,并伴随丰富多彩的成矿作用。指出,由于太平洋-库拉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形成的晚侏罗世巨厚的中酸性火山岩建造是西环太平洋火山岩带外带的主体组成部分,由大陆板块边缘至内部,离俯冲带愈远,幔源组分逐渐增加;从白垩纪至新生代,火山作用主要与裂谷作用有关。由大陆至海洋,裂谷拉张规模愈来愈大,时代愈来愈新,呈现出由陆内裂谷→陆间裂谷→大洋裂谷、由双峰式火山岩→玄武岩的演化规律。还指出,形成于不同构造背景的火山作用具有不同的成矿专属性。与晚侏罗世俯冲带型火山岩有关的叶腊石(含寿山石)、瓷土和优质高岭土等矿产;与早白垩世陆内裂谷型火山岩有关的明矾石、珍珠岩、沸石和膨润土等矿产;与新生代陆间裂谷型玄武岩有关的蓝宝石、红宝石、红锆石和风化壳型三水铝土矿,以及产于火山口湖的硅藻土、膨润土和泥炭等矿产。  相似文献   

16.
印尼-巴新中-古生代叠合盆地群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目前已在部分地区取得了重大突破。将叠合盆地群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了盆地结构构造解析、油气地质条件对比以及已发现油气分布规律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表明:新近纪,多板块相互碰撞导致众多叠合盆地发育;但中-古生代,统一的大地构造背景使得叠合盆地群均主要发育二叠系和侏罗系2套主力烃源岩。主力储层受三角洲时空演化的控制;早-中侏罗世,三角洲发育在澳大利亚板块西北缘,导致宾都尼(Bintuni)盆地、波拿巴特盆地主要发育侏罗系砂岩储层;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三角洲迁移至澳大利亚板块北缘,导致巴布亚(Papuan)盆地主要发育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砂岩储层。油气展布受盆地结构控制,“宽冲断、窄前渊”型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冲断褶皱带地层变形相对平缓的构造单元中;“窄冲断、宽前渊”型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前渊斜坡带上的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和构造-地层圈闭中。   相似文献   

17.
根据已知地质事实,用历史分析法,探讨华南晚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古板块构造轮廓及其演化史。认为当时华南地区存在扬子古板块和华夏微板块。晚元古代(含早震旦世)扬子古板块在其东南部华南幼拉槽扩张推动下向北西漂移,在其前缘(北西侧)形成安第斯型主动大陆边缘;晚震旦世至早古生代,扬子古板块在秦岭海槽扩张推动下向南东漂移,在其前缘(南东侧)形成岛孤型主动大陆边缘。并通过与南海古板块的碰撞,形成华南加里东褶皱系,此过程亦可简化为华南褶皱系的开一合过程。肯城运动是反映上述古板块构造格局改变的一次重要变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及境外天山铅锌矿床多有发现,如哈萨克斯坦Tekeli、Shalkiya和Achisai,乌兹别克斯坦Kurgashinkan和Uchkulach,塔吉克斯坦Altyntopkan,中国新疆乌拉根、彩霞山、阿齐山、阿尔恰勒等大型—超大型铅锌矿床,构成了天山巨型铅锌成矿带。这些铅锌矿床形成于怎样的地球动力学背景?铅锌成矿的基本地质特征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成矿类型?受何要素控制?未来找矿突破方向在哪里?这些都是颇受关注的地质找矿问题。在广泛矿产地质调查和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国及境外天山作为整体,综述了天山造山带构造演化和重要铅锌成矿环境、典型矿床特征与成矿系统/成矿类型,总结了天山地区铅锌成矿演化过程,并分析了区域铅锌成矿特点与找矿突破方向。结果表明:天山造山带经历了前寒武纪古陆形成、洋-陆俯冲增生、陆-陆碰撞造山和陆内成盆4个地球动力学过程,先后出现了元古宙古陆边缘裂陷盆地、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岛弧、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与中—新生代山前/山间盆地4类重要铅锌成矿环境。在元古宙古陆边缘裂陷盆地环境,主要受同生断层、还原性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等控制,形成了古陆边缘裂陷盆地铅锌成矿系统与SEDEX型铅锌矿床;在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岛弧环境,主要受弧岩浆活动、断裂构造、地层等控制,形成了增生岛弧铅锌成矿系统与矽卡岩型、斑岩型、岩浆热液脉型、VMS型铅锌矿床;在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环境,主要受被动陆缘海相碳酸盐岩、张性开放空间、逆冲推覆构造等控制,形成了碰撞造山铅锌成矿系统与MVT型铅锌矿床;在中—新生代山前/山间盆地环境,主要受盆地三元结构、油气运移与红层“漂白”、硫酸盐岩等控制,形成了山前/山间盆地铅锌成矿系统与砂岩型铅锌矿床。由此可见,天山地区存在多种铅锌成矿环境和不同铅锌成矿系统与成矿类型,其铅锌成矿表现出长时间、多期次、多类型叠合成矿和一定继承性的演化特点。尽管沉积岩容矿铅锌矿床(包括SEDEX型、MVT型和砂岩型)在全球铅锌矿产资源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天山地区增生岛弧铅锌成矿系统则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北天山岛弧带,哈萨克斯坦—伊犁板块南、北缘和中天山地块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伊犁板块北缘与东天山中天山地块元古界SEDEX型铅锌找矿、境外中天山地块北缘与南天山造山带古生代被动陆缘碳酸盐岩地层MVT型铅锌找矿、新疆西南天山山前/山间盆地砂岩型铅锌找矿前景良好,也仍值得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地块为前震旦纪地块。古生代,本区进一步演化成为一个由大陆裂谷发育起来的不成熟洋壳——准噶尔海槽。该海槽向西可与苏联巴尔喀什相通,并将哈萨克斯坦古板块肢解为南、北两大陆块。早石炭世末,本区结束了洋壳历史,重新成为大陆克拉通,托里北——达拉布特一线为缝合线位置。中石炭世以后,以碰撞后构造为主导,发生过三次明显的块断运动和A型俯冲。北东向的达拉布特断裂系就是在本区地壳缩短的背景下产生的走滑断层和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20.
辽北华北陆块北缘存在巨型的晚前寒武纪造山带,其标志有:开原蛇绿混杂岩、构造混杂岩、阿拉斯加型岩体、碰撞造山型花岗岩、榴辉岩高压变质带。它们呈狭长的带状分布于辽北建平—阜新—铁岭—清原一带,是晋宁造山运动期间,古亚洲洋板块和古西伯利亚板块依次向古华北板块俯冲碰撞造山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