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脾胃与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为用,心气调畅,助血生成、心为脾之母,助脾主运化、心脾相安,神志守舍;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异常、血运异常、脾胃失和三个方面。在脾胃病的治疗上配合调心之法,给予心理疏导和辨证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拓展临床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2.
介绍肖长江教授运用理脾祛瘀法治疗胸痹心痛临床经验。肖教授认为,胸痹心痛多与饮食不当、作息不规律、情志不舒等因素有关,病机为诸因损脾、脾虚致痹,病性为本虚标实,脾胃为发病中枢环节,治疗主张心病从脾论治,首当健运脾胃,次当行气化湿醒脾,兼以活血祛瘀,方用理脾祛瘀通络汤随症加减,临床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3.
李东垣认为饮食不节、形体劳役导致脾胃虚弱,元气不足。脾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脾病可致他脏病,他脏病亦可导致脾病。其调理脾胃虚弱,常根据症状、季节、脉象的异同灵活用药。心脾同病须用泻心火之药,肺脾同病须用泻肺之品和益气扶正之药,肝脾同病须用风药泻之,肾脾同病须用泻肾水及泻阴火伏炽之药。并强调治疗肝、心、肺、肾,或补或泻,都不可忽略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因地制宜、著立新说,与时俱进、阐发新意,认知疾病、执简驭繁,经方验法、巧用妙施,遣方用药、灵活机变五大方面阐述了吴文尧教授诊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吴老在临床辨治脾胃病的实践中,结合地域气候、社会心理、生活习惯等对人的影响,强调师古不泥,灵活运用现代诊疗技术手段结合经典理论辨证论治。临证治疗不离脾胃病之病因病机特点,遣方用药顺应肝脾之特性,处方用药灵活机变,治疗方式多样并见,中西结合、内外兼顾,重视心理疗法及防治结合,临床疗效显著,为脾胃病的诊治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介绍蒋士生教授运用黄连治疗脾胃病的临证经验。蒋教授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擅于运用黄连,认为黄连一药具有清热燥湿、除满消痞、厚肠止泻、泻火解毒等功效,适用于中焦脾胃虚热证。其临证细查舌脉象,把握黄连用量,并灵活配伍,善用药对,如黄连配党参、黄连配半夏、黄连配干姜、黄连配木香等,其通过病证结合、辨证配伍,将黄连用于多种脾胃病的治疗中,并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附典型病案1则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6.
总结国医大师刘祖贻教授基于“杂病调脾、和调五脏”理论辨治肝癌的经验。首先全面探讨杂病治脾调中的中医学术思想,深刻剖析肝病传脾、先实脾土的传变防治理论渊源。其次阐明了肝癌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及肝病传脾由实转虚、虚实夹杂的证候演变规律。最后详细分析总结了刘老治脾调中治肝癌的辨治特色,临证常分早、中、晚三期论治,早期当疏肝行气、健脾扶正;中期当健脾解毒,佐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晚期则当扶正安邪,重在顾护脾胃。三期虽攻补偏重不同,但活血化瘀应贯穿其整个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7.
介绍甘爱萍教授运用膏方治疗慢性脾胃病的经验。其总的原则是重视脾肾双补,尤以调补后天脾胃为先;辨证施治,以衡为本,调和气血阴阳;攻补相益,不可一味进补。其特点是补中寓治、治中寓补、补治结合。对运脾和胃膏方的处方原则、方义及典型病案进行了详细阐述,为中医同道运用膏方治疗慢性脾胃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介绍李天望教授从“中焦湿热”论治脾胃病的经验。中焦湿热证涉及临床疾病广泛,其中以脾胃病居首,是导致脾胃病日趋高发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湿热证病情缠绵、日久迁延,愈后极易反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李教授认为此证有偏湿、偏热、湿热并重之不同,治疗关键在于审证求本,应注意扶正祛邪并举,酌情兼以调肝、活血,随证调整用药,使湿去热化,脾胃功能健运,气机通畅,则诸症自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林珮琴《类证治裁》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脾胃病及新方研发提供参考。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构建《类证治裁》治疗脾胃病的方剂数据库,并对其进行用药频次、性味、归经、功效、高频组合与核心组合的分析。结果:共纳入方剂123首,涉及药物142味。用药频次≥20次的共8味,其中甘草应用频次最多。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肺、胃为主。药物功效以补虚类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物高频组合16组,通过聚类分析得到药物核心组合3组。结论:林珮琴治疗脾胃病始终秉持“以补益脾胃为本”的理念,补行并重,补清兼顾,为现代中医学诊治脾胃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介绍蒋益兰教授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经验。蒋教授认为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病机主要为脾胃亏虚、肾精不足,从而导致气血亏虚、精亏髓少,故以健脾益胃、补益气血、填精生髓为治疗原则,用药以扶正培本为主,且注重顾护脾胃之气,恢复脾胃运化功能。方药主要以经验方脾肾方为基础,随症加减,灵活变通,临床疗效显著。并附验案2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卫生宝鉴》中治疗脾胃病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V2.5,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卫生宝鉴》中所载脾胃病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处方151首,中药168味。频次≥17次的中药有21味,排前5位的依次是陈皮、白术、炙甘草、木香、干姜;温性中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寒性、平性中药;辛味药出现最多,其次是苦味、甘味药;排前5位的中药归经依次是脾、胃、肺、大肠、心经;频次≥14次的中药组合24个,对药物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中药组合17个;聚类分析得到新方聚类的中药组合5组,对应新方组合5组。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得出,《卫生宝鉴》中所载治疗脾胃病的处方注重甘辛温补、健脾消滞,慎用苦寒药,该研究结果可为临床治疗脾胃病开发新药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介绍全国名老中医李永成教授从脾胃论治崩漏的临床经验。李教授认为崩漏的基本病机有三,概括为“虚”“热”“瘀”,临床常从脾胃论治,认为脾虚型崩漏可分为脾胃气虚、脾虚火热、脾虚夹瘀证,临证分别以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逐瘀止崩汤加减治疗。李教授在治疗中十分重视调和脾胃,常以补脾胃、降胃气、通阳明、消食积为主,以开心窍、调肝气、滋肾水、化瘀血为辅,获得佳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3.
多寐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发作性嗜睡病、精神病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多寐与脾胃关系越来越密切。《周易》提出脾为五脏之始,《黄帝内经》从经络循行、卫气产生及作用阐述了多寐与脾胃关系;古代众多医家论述了多寐可归咎于脾胃气虚、脾胃阳虚、痰湿困脾;现代各医家从脾胃论治多寐,效果甚佳。脾胃虚弱是多寐之本,中医论治多寐当以脾胃为先,根据临床情况,同时兼顾调理其他相关脏腑。  相似文献   

14.
介绍卜献春教授治疗老年糖尿病的经验。卜教授认为老年糖尿病多为虚证,以脾肾为本,痰瘀为标,临证时不必拘泥于“三消”辨证,可从脾肾论治,兼化痰祛湿、活血化瘀等治法入手。其中脾胃气虚证者方用七味白术散健脾益气、生津止渴;肾阴亏虚证者方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润燥止渴;阴阳两虚证者方用金匮肾气丸温阳滋阴、补肾固摄;肾虚血瘀证者方用养胰通脉饮滋肾健脾、活血通脉。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5.
通过总结分析韦尼克脑病(WE)的主要病因和该病的临床特点,从中医学脾土理论出发,探讨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对本病的防治特色。中医学认为,患者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气血不足,或外邪阻滞,损伤脾胃,坤土失运,导致维生素B1摄入不足,是WE的发病原因。中医治疗应顾护脾胃,祛除致病因素,以补虚为主,保证化生有源。西医治疗应已病早识,及时诊治,评估患者营养状态,补充维生素B1。  相似文献   

16.
介绍朱莹教授运用升降理论治疗脾胃病经验。朱教授治疗脾胃病多从“气机升降失常、升清降浊失职”入手,通过调节脾胃气机升降,运用健脾理气、化痰祛湿之法,顺应脾胃的生理特性,遵循辨证辨病、中西药健运、生活情志养护3个步骤。诊疗思路清晰,切中病机,用药精准,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7.
介绍谭宝教授治疗慢性脾胃病经验。谭教授认为,脾胃虚弱是慢性脾胃病的发病基础,瘀血阻滞为病机关键,依据疾病病程长短、临床症状、镜下异常表现进行辨证施治。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遵东垣之旨首重中焦,顺清任之意补虚化瘀,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法,同时善用风药、虫药活血祛瘀,强调运用食疗方法善其后以补中气,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理。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8.
从湿邪郁滞,气血失和;气机逆乱,情志失调;肝脾失调,肌弱筋痿三个方面探讨了肝脾不调在肛门湿疹中的重要作用。并从肝脾同治、标本兼顾的整体观出发,治以清肝健脾,调和气血;疏肝理气,拨转中焦;柔肝舒筋,运脾长肌,并结合心理疏导与提肛等运动,以便取得更佳疗效。  相似文献   

19.
介绍朱莹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朱教授善调脾胃,在治疗脾胃相关疾病时强调顾护脾胃、调畅情志、辨证施治,其擅用药对,常用药对有枳实、白术,海螵蛸、瓦楞子,蒲公英、白及、黄连等。其认为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则气血充,气血充则正气盛,正气盛则病自愈。在临床过程中,朱教授还注重患者心理情志因素的调整,在临床中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中医经典理论,从肝、脾、肾三脏分析膝骨关节炎的中医病机,阐述现代医家对于膝骨关节炎的中医治则治法。肝血充足、肝气条达,则筋脉强盛;脾胃强盛,气血充足,则肌肉充实;肾精充足,则骨骼强健;若三脏亏虚,则筋脉、肌肉、骨骼虚弱,痰、郁、瘀等病理因素产生而导致膝骨关节炎发生。因此在治疗上当明辨脏腑亏虚主次及各种病理因素在膝骨关节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治疗上予以补益与祛邪,根据侧重对症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