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刺络拔罐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脑梗死后偏瘫患者10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刺络拔罐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结束后对比2组患者综合疗效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Fuga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结果。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00%(4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Barth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刺络拔罐可提高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感觉能力及生活能力,减轻神经缺损程度,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促醒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收录的针灸促醒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Excel 2019软件建立文献信息数据库,分析其选穴特点和规律,并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36篇,获得针灸处方136首,涉及腧穴113个、头针刺激区7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1197次,其中人中、内关、三阴交的使用频次最高;腧穴归经频次最高的为督脉、心包经;特定穴以交会穴和井穴为主;腧穴分布部位主要在下肢部、上肢部及头面部、颈项部;聚类分析得到印堂-四神聪-委中-太冲-合谷-足三里-涌泉-百会-三阴交-内关-人中、哑门-极泉-尺泽-神庭-风府-风池-劳宫-曲池、完骨-阳陵泉-隐白3类腧穴配伍。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为现代针灸促醒的典型代表组穴,取穴以人中、内关、三阴交为主,强调醒脑开窍,同时兼顾养髓益神、滋补肝肾、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多选取督脉、手厥阴心包经腧穴,着重四肢部、头面及颈项部腧穴的应用,体现出局部取穴及辨证取穴相结合的特点及形神兼治的重要思想,注重特定穴的应用,以交会穴及井穴的应用为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合玉郎通络方在脑梗死后偏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54 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 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玉郎通络方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均治疗4 周。统计2组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生活质量指数量表(QLI)评分。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3%(45/54),高于对照组的66.67%(36/5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QL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QL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玉郎通络方治疗脑梗死后偏瘫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PC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 例急性PCI患者分为治疗组70 例和对照组30 例,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观察比较2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63/70)、83.33%(25/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1%(67/70)、86.67%(26/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梗死部位分别在幕上和幕下的治疗组患者,治疗1、2周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患者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西医常规治疗,对减少神经功能损伤、提高生活质量及改善预后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针灸治疗癌症术后领域的现状及知识基础,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为针灸在癌症术后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文献来源,纳入针灸治疗癌症术后的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软件对其关键词及引文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可视化图谱。结果:共获得66篇文献,文献数量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热点以针灸治疗乳腺癌、结直肠癌术后为主,研究内容以生活质量、疼痛、护理及术后肠麻痹为主,针灸干预措施主要以经皮电刺激、电针为主。研究趋势和前沿集中表现为针灸治疗结直肠癌及胃癌切除术术后肠麻痹、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预测未来还将会关注该领域针灸起效多途径机制的研究以及临床研究设计方案的改善。结论:揭示了针灸治疗癌症术后领域的热点和趋势,今后尚需加强针灸不同疗法在不同癌症术后领域的运用以及高质量科研论文的产出,以发挥针灸在癌症术后康复的作用及优势,为后期研究及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介绍武连仲教授运用“治脑调神”针刺法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经验。武教授认为产后抑郁症的病位在脑,责之于神,临床辨证分型为神气俱损证和浊闭脑窍证,治疗上善用“治脑调神”针刺法,以“开窍调神”为基础,遵循治脑必调神、调神必开窍、开窍必清心的原则,针对神气俱损证采用镇痉安神、填精养神取穴法,浊闭脑窍证应用升清降浊、升阳导气取穴法,分别进行配方组穴、辨证针刺,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结合现代文献的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案评估,完善具有证据推荐强度的针灸治疗方案,便于临床医师在临证治疗时有据可循。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文献研究方式,检索中文数据库1996~2016年(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进行归纳。结果: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选取腧穴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最多;排名前3位使用频率最高的腧穴是:足三里、天枢、公孙;特定穴选取以下合穴、合穴及背俞穴最佳。结论: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良好疗效与循经取穴及相关经络特定穴的使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通督温肾法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通督温肾法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温针灸治疗。2组均以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0%,对照组为8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JOA评分、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通督温肾法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普通温针灸疗效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20日中国知网(CNKI)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腧穴处方,采用Excel统计腧穴频次,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纳入63篇文献,共计63首穴位处方。使用频次排前5位的穴位依次是听会、翳风、听宫、耳门、中渚;最常选取的经脉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使用频率排前3位的特定穴是交会穴、五输穴和八脉交会穴;腧穴分布情况主要以头颈部腧穴为主,其次是下肢与上肢的腧穴。关联性分析结果提示,核心腧穴处方为翳风-外关-听宫-听会-中渚-耳门,核心穴对是翳风-外关-听宫。结论: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以核心穴组为基础,兼顾祛风、活血、补肾及醒脑开窍,临床应结合经络配穴及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灸对代谢综合征(MS)中医痰湿体质患者糖代谢的调节作用。方法:将64 例MS痰湿体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 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降压、降糖、调脂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针灸隔天治疗1次,以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2组FPG、2hPG、HOMA-IR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与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可以有效调节MS中医痰湿体质患者的糖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针灸治疗抑郁症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检索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中国知网(CNKI)中有关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文献,分别从样本量与研究方法、年度发文量、抑郁症程度和中医证型、治疗方法、作者发文量、学位论文所在机构、基金项目、对照组应用西药情况以及高频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34篇,文献样本量偏小;应用随机对照方法的文献有206篇(88.03%),2011年的文献数量最多,为31篇;大多数研究未明确抑郁症的严重程度;特定人群以女性居多;中医证型中研究最多的为肝气郁结证;治疗方法以针灸法、中医综合疗法和中西医综合疗法为主;目前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公开发表学位论文的大学中基本形成针灸治疗抑郁症研究的“核心大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以省级基金项目为主;对照组选用西药以氟西汀应用最多;高频关键词研究结果符合研究主题。结论: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方案呈多元化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相似文献   

12.
为规避传统温针灸操作中的诸多不足,赵征宇教授将锡箔纸引入针灸临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锡箔纸辅助温针灸方法,包括簇刺法、鼎灸法、参差灸法,具有针感持久、导热力好、热力深透、安全性能高、简便卫生、实用性强等优点,延伸了温针灸的治疗作用,提高了温针灸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黄芪九物汤加减联合开窍通络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 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 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及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九物汤加减联合开窍通络针法治疗。观察对比2组综合疗效、神经功能(NIHSS)评分、肢体功能(FMA)评分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62%(44/47),高于对照组的76.60%(3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上肢、下肢FMA评分,NIHSS评分,SF-36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九物汤加减联合开窍通络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能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肢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小醒脑针刺法联合西药治疗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 例PP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 例。对照组给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小醒脑针刺法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2、4、8周后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10%(27/29),高于对照组的68.97%(2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DHI、HAMA、HAMD评分治疗2、4、8周后均降低,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醒脑针刺法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PPPD起效快,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头晕等主观症状,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现代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取穴规律,为临床取穴提供依据和思路。方法:查阅近5年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临床文献,对检索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结果:共纳入542篇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文献,涉及119个穴位,合4356频次。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取穴应重视足经和阳经的使用,重视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局部以腰部背俞穴为主,远端以下肢五输穴、下合穴及八会穴为主。从经络角度而言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督脉为主;从腧穴角度而言,以环跳、委中、腰夹脊、阳陵泉、肾俞、昆仑、承山等为主。  相似文献   

16.
介绍孔立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眩晕的经验。分析归纳围绝经期眩晕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气虚痰蒙,临证治疗以补气治本,化痰开窍治标。用当归黄芪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组方标本兼治。并根据患者的不同伴随症状,辨证加减,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针灸治疗糖尿病前期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自建库以来公开发表的与针灸治疗糖尿病前期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文献38篇,临床研究34篇,共用49个腧穴,频次为251次。腧穴集中在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选穴以足三里、脾俞、三阴交、肾俞、胃脘下俞、中脘、关元、丰隆、肝俞、胃俞为主,耳穴取肾、脾、胃、肺为主,以背腰部、腹部分布较多,特定穴以背俞穴、交会穴、募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糖尿病前期取穴以背俞穴、募穴、交会穴为主,遵循远道取穴、局部取穴原则治疗。  相似文献   

18.
多汗症归属于中医学“汗证”范畴,中医学认为,汗证的发病与阴阳营卫失衡、腠理开合失调密切相关。针灸是临床上治疗汗证的常用手段之一,但针灸治疗多汗症的机制仍有混淆。本文基于调和阴阳、腠理治疗原则,立足于经典文献,从以足太阳膀胱经发挥调和营卫表里、司膀胱津液气化、燮理五脏六腑等生理功能,结合针刺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现代研究来探讨多汗症的治疗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取穴规律,以期为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取穴提供指导。方法: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针灸”为检索词,查阅中国知网(CNKI)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对其中所选用的腧穴进行整理、归纳,分析腧穴的种类、归经、所属部位及使用频次。结果:纳入文献共34篇中,用穴共72个,其中十四经穴66个,经外奇穴6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461次(其中主穴117次,配穴344次);最常用的主穴有足三里、胃脘下俞、肾俞、脾俞、三阴交、合谷、关元、肝俞、曲池、太溪;归经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为主;特定穴中以背俞穴、合穴及经外奇穴为主;配穴主要以病变四肢取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以背俞穴结合病变四肢取穴为主,主穴与配穴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介绍程红亮主任医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经验。程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以通调督任为治疗思想,创新性地提出“咽为经脉之所聚”的理论,确立了以项部取穴+舌咽部取穴+辨经取穴的治疗思路,灵活运用表里经配穴、俞募配穴、远近配穴及局部配穴等,构建了在辨经论治指导下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规范化、标准化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