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数据融合是增强纹理处理的一种方法,是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的重要基础,针对不同的应用目的与数据源应选择不同的融合算法。该文针对IRS-P5/P6影像在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的应用,分别应用乘积法、Brovey变换、HIS变换3种常规的融合方法进行了融合试验,并对融合质量从目视分析和定量分析2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认为HIS变换比较适合于IRS-P5/P6影像数据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采用遥感影像监测开采沉陷演化的准确性,探讨了基于多维纹理特征的影像分类方法。首先提取影像的多维纹理特征:局部方差、局部平均梯度、局部能量和局部信息熵,然后将其与地物光谱值一并作为人工免疫算法中样本的特征向量,利用免疫算法的选择、克隆、变异算子进行自学习得到全局最优聚类中心,从而提高影像分类精度。对淮南煤田进行开采沉陷遥感监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分类总精度为88.26%,Kappa系数为0.853,优于传统的Parallelepiped和Maximum likelihood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水体变化信息的监测,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依据。笔者设计了一种以因子分析为理论手段,通过分析多时相遥感数据中波段序列,得出水体动态变化信息的遥感监测方法。以秦皇岛桃林口水库水位下降为例,在参考"地物波谱特性时相变化曲线"的基础上,统计了研究区内各地物类型的光谱特征变化,采用因子分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方差分析方法对各因子提取水体变化信息的动态识别能力进行显著性检验,确定出能够准确表达水体变化信息的因子,根据水体变化因子构建水体变化识别指数,从而得出研究区内的水体动态变化信息。实验结果表明,在信度α=0.05下,水体变化信息与其他地物变化信息在水体变化因子上的差异性最显著,基于因子分析得到的水体变化识别指数能够准确识别研究区内的水体,并且误检区域较少,对水体变化类型的分类精度达到96.8%,说明本文方法是一种精度较高,能够有效识别水体动态变化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开展地质灾害变形监测的过程中,由于传感器采集数据结果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异常情况,导致对变形情况的监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误差,为此,提出基于多传感器估值融合理论的地质灾害变形监测方法研究。在对多传感器数据进行预处理阶段,引入了估值融合理论,具体采用的融合算法为最小误差均方差法,利用其对传感器采集数据结果中的异常值进行校正。在变形监测阶段,充分利用了多个数据源(传感器)对同一目标进行观测时的特征构成,结合观测特征、实时状态数据与发展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对地质灾害变形情况的有效监测。在测试结果中,设计方法能够获取某地铁隧道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的位移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精度。  相似文献   

5.
考虑地层变异特征一致性的围岩变形不确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正  杨龙才  张勇  赵伟 《岩土力学》2019,40(5):1947-1956
目前地层变异性分析大多基于地层重复性沉积和变异特征一致性假设,而未考虑地质构造和风化作用的影响,忽略了地层变异性特征一致性的检验。为此,提出地层变异特征一致性的检验和分区方法,采用岩土相局部状态转移概率矩阵的相关系数作为一致性的定量判据,基于耦合Markov链模型模拟地层分布,并通过Monte Carlo方法分析隧道围岩变形的不确定性。利用青岛轨道交通某斜井的地质钻孔数据,探讨了地层变异特征一致性对地层分布和变形模拟精度的影响,分析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当地质构造和风化作用导致地层变异特征不一致时,增加钻孔数量无法提高地层分布模拟精度,采用所提方法对地层变异特征一致性检验并分区后,可避免状态转移概率矩阵中局部地层分布特征缺失的问题,提高围岩变形不确定性分析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肖汉 《城市地质》2010,5(1):19-23
本文基于TM和SPOT5的影像在ERDASIMAGINE环境中进行融合,在融合前后分别对TM图像与融合后图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对比分类精度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解释和分析。本文给出了实验的详细步骤以及完整的评价报告。研究结果表明,融合后图像分类精度有明显提高。对融合后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在测绘与地图更新、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监测和政府规划决策等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前地层变异性分析大多基于地层重复性沉积和变异特征一致性假设,而未考虑地质构造和风化作用的影响,忽略了地层变异性特征一致性的检验。为此,提出地层变异特征一致性的检验和分区方法,采用岩土相局部状态转移概率矩阵的相关系数作为一致性的定量判据,基于耦合Markov链模型模拟地层分布,并通过Monte-Carlo方法分析隧道围岩变形的不确定性。利用青岛轨道交通某斜井的地质钻孔数据,探讨了地层变异特征一致性对地层分布和变形模拟精度的影响,分析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当地质构造和风化作用导致地层变异特征不一致时,增加钻孔数量无法提高地层分布模拟精度,采用所提方法对地层变异特征一致性检验并分区后,可避免状态转移概率矩阵中局部地层分布特征缺失的问题,提高围岩变形不确定性分析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前地层变异性分析大多基于地层重复性沉积和变异特征一致性假设,而未考虑地质构造和风化作用的影响,忽略了地层变异性特征一致性的检验。为此,提出地层变异特征一致性的检验和分区方法,采用岩土相局部状态转移概率矩阵的相关系数作为一致性的定量判据,基于耦合Markov链模型模拟地层分布,并通过Monte-Carlo方法分析隧道围岩变形的不确定性。利用青岛轨道交通某斜井的地质钻孔数据,探讨了地层变异特征一致性对地层分布和变形模拟精度的影响,分析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当地质构造和风化作用导致地层变异特征不一致时,增加钻孔数量无法提高地层分布模拟精度,采用所提方法对地层变异特征一致性检验并分区后,可避免状态转移概率矩阵中局部地层分布特征缺失的问题,提高围岩变形不确定性分析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地下水水位变化复杂性,采用模拟生物有机体演化方式的数据处理组合方法,预测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克服了常用数学方法和模型在预测复杂对象时精度低的缺点。该方法应用于地下水水位动态预测中,能很好地反映地下水的周期性动态变化特征,并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0.
岩土参数具有结构性和随机性的空间变异特征,该特征导致岩土参数具有不确定性。以地质统计学作为岩土参数空间变异性分析的理论基础,将分布于研究区的岩土参数视为区域化变量,变异函数既描述了岩土参数整体的空间结构性变化,又描述了其局部的随机性变化,用变异函数理论模型作为描述岩土参数空间变异规律的数学模型。引入集合卡尔曼滤波(EnKF)分析方法,利用时空分布的观测数据,对岩土参数空间变异性进行估值。数值算例表明,EnKF能够有效地融合观测数据,较好地提供岩土参数空间变异性的估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恐龙骨骼化石保护中化石风化状态难以监测的问题,采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TLS)方法获取化石表面的精细三维点云数据,通过间隔7个月前后两期三维数据对比,分析化石表面因风化作用产生的变化。选取山东诸城恐龙化石产地2处恐龙骨骼化石进行了两期数据采集并对化石表面整体及其裂缝进行分析,发现在监测周期内,监测对象整体无明显变化,局部存在斑状变化(偏差达0.7 mm),主要裂缝区域变化小于0.2 mm。实验结果表明本文采取的监测方法可以监测化石亚毫米级变化,对同类化石风化监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冰川遥感监测研究工作中存在的数据源选择问题,首次将国产高分一号卫星数据应用于祁连山系青海境内冰川动态变化监测工作.通过国产高分遥感数据与同尺度的Landsat历史数据对比,从变化面积、变化率、空间变化、类型变化、结构变化等方面阐述祁连山系冰川变化规律.研究对比表明:国产高分卫星遥感数据在采集、处理、监测冰川变化中的应用效果完全可以满足1:10万尺度的遥感调查和监测,不管是光谱信息还是纹理信息都优于ETM等中低分辨率数据;国产高分卫星的多光谱数据与Landsat、Aster等历史数据可以形成对比数据集;祁连山系冰川总体变化不大,但在内部结构与时空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冰川面积和数量呈双降态势;针对冰川的特殊性,能保证在每年的最佳季节获取最优质的遥感数据,对于时间跨度大的遥感监测目标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三峡水库周期性蓄水改变了岸坡内的地下水渗流场和应力场,降低岩土体的剪切强度,对库岸边坡、岩体稳定性影响很大。以往库区岸坡岩体形变监测主要通过设置固定点进行观测,难以发现岩体整体变化情况。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方法能获取岩体整体表面厘米精度的点云数据,具有无需接触目标、获取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非常适合库区高陡危岩体表面三维形变监测。以巫山箭穿洞危岩体为例,采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方法对箭穿洞危岩体进行了为期2年(2017—2018年)共3期监测,以第一期观测目标周围稳定岩体数据为基准,对数据进行重叠点云迭代配准,点云配准精度优于±2.7 cm。针对箭穿洞危岩体在观测时段内的变化情况,构建危岩体区域的基准不规则三角网模型,以点到基准面最近距离法结合危岩体变化区间分析其变形。通过对比分析箭穿洞危岩体3期观测数据,发现相对于2017年,2018年箭穿洞危岩体左侧岩体有变形趋势;在库区蓄水阶段,危岩体局部多处存在明显凹陷变化,局部因蓄水影响发生约?0.03~?0.07 m变形。结果证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库岸高陡边坡形变监测中的有效性,为三峡库区高陡危岩体形变监测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的鄱阳湖水面面积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产高分辨率卫星的快速发展可有效弥补遥感湖泊监测中影像分辨率不足的问题,更加及时、准确地实现湖泊动态监测。利用1996~2012年155景Landsat影像和2013~2016年34景GF影像为数据源,结合湖口站水位监测数据,分别选用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和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方法提取卫星遥感影像的水体信息,同时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了4个时间段的鄱阳湖水体面积-水位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在空间上,鄱阳湖水体面积整体呈现缓慢缩小的趋势;在时间上,除秋季鄱阳湖面积有明显下降趋势外,其他季节整体趋势变化不大;经验证,鄱阳湖四季水体面积-水位呈现二次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急倾斜煤层开采沉陷地面监测工作的实际,针对监测数据分析中噪声太大,较难发现和提取微小沉降变形信息的现状,提出采用小波分析处理变形监测数据的方法,建立了开采沉陷变形模型。以某急倾斜煤层开采沉陷的监测实例,采用matlab小波分析实现了监测数据的处理,对开采沉陷区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沉陷区地质灾害的评估和预测及沉陷区土地的规划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安全监测及数值模拟是评估边坡稳定性状态的两种重要手段,但是,如何根据监测信息及数值模拟成果确定边坡的临界失稳状态一直是边坡工程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首先基于层次聚类方法计算边坡不同类型状态变量监测点的欧式距离,根据距离大小筛选出边坡的有效监测点;然后,计算同种类型状态变量有效监测点的熵权值,采用熵权融合方法对有效监测点进行数据层融合,得到不同类型状态变量对应的融合监测指标曲线;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多种数据层融合监测指标曲线进行特征层融合,得到可反映全部状态变量信息特征的综合监测信息曲线,进而构建了边坡渐进失稳过程中不同监测变量的信息挖掘融合框架;最后,提出了一种缓变曲线的变点搜索方法,采用该方法对综合监测信息曲线开展变点分析,搜索边坡状态渐进演化的突变点(即边坡临滑状态点)。将所提出的方法应用到某公路边坡临界失稳状态的确定中,结果表明,单个监测点或单个融合指标的累积值、变化速率作为边坡失稳判据存在不唯一性,融合多种监测数据建立的综合监测信息序列可以较好地反映边坡状态演化特征,可避免单一状态变量的单一监测点数据对边坡状态的误判,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李达  李永生  罗占夫 《岩土力学》2013,34(2):498-502
复杂条件下如何选择合理的开挖进尺一直是隧道施工的难题之一。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圆形或近圆形隧道开挖过程的时空关系表达式,并给出基于现场位移监测数据的参数计算方法。结合关角隧道9#工区二郎洞断层破碎带现场施工情况及监测资料,建立了该断层破碎带开挖过程的时空效应关系式,结果表明,该关系式能够反映开挖过程中洞周位移的时空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断层破碎带软岩开挖过程的时空效应分析及进尺优化的方法,对关角隧道9#工区几条较大断层破碎带隧道开挖的进尺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开挖进尺是可行的,也解释了断层破碎带围岩隧道开挖“短进尺”的合理性。同时文中也分析了该方法的优点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辛玉琛  张敬东  常义  辛星  金颖  李羚  范长玉 《水文》2017,37(4):68-73
土壤墒情监测迟迟不能实现自动化,主要原因是墒情监测仪器的监测精度始终停留在只能定性地监视旱情的变化趋势,无法用自动监测数据准确分析出不同的干旱等级和计算出对应的受旱耕地面积。结合吉林省墒情监测工作实际,开展了土壤墒情监测仪器拟合公式的研究,提出了土壤墒情监测仪器拟合公式的最佳形式,对于仪器厂家转变观念,改变仪器公式形式,提高仪器监测精度,早日实现墒情监测自动化具有很好地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孟蒙  陈智强  黄达  曾彬  陈赐金 《岩土力学》2016,37(Z2):552-560
受库水位涨落及降雨等影响,库区滑坡位移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基于位移时间序列分析,将滑坡监测位移分解为趋势项与周期项之和。趋势项反映滑坡变形的长期趋势,其主要受滑坡本身地质结构等因素影响。周期项反映滑坡变形的波动性,其主要受外部因素影响。以三峡库区巫山塔坪滑坡为例,考虑长江水位与降雨量影响,采用H-P滤波法从滑坡位移中分解出趋势项及周期项,利用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IMA)对趋势项进行平稳处理并计算趋势项预测值,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计算周期项预测值。趋势项预测值与周期项预测值之和为滑坡位移预测值。与实际监测值及多种方法分析比较,表明综合预测所得结果能较好反映滑坡变形的趋势性和波动性,位移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雷达高度计探测东南极地区冰面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震  秦翔  董庆 《冰川冻土》2003,25(3):268-271
利用美国SeaSat和GeoSat星载高度计,采用再跟踪算法完成雷达高度计数据处理,对大气影响、固体地球潮汛、坡度和水汽进行误差纠正,提取了南极东南部研究区两个年代的从海岸到72°S的数条截面多条冰面剖面.结果表明:Lambert冰川/Amery冰架在1978-1986年间,Lambert冰川以西冰面平均高度上升0.92m,Lambert冰川以东冰面平均高度上升0.47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