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相对论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及最近的进展作了统一的和连贯的叙述,以便为射电天文研 究提供一个简明扼要的基础材料。 在类星体和星系核的射电天文的观测研究中,已经揭示出那里存在着相对论运动效应(在0.1—10pc尺度范围内)。而在更大尺度上,例如最近在天鹅座A的西北射电瓣内测到了~60kpc长的射电喷流中,流动也可能是相对论性的。因此不论在小尺度还是大尺度的射电现象的研究中,都需要考虑相对论效应。这些年来,在河外射电天文学中经常要利用相对论流体力学的研究结果,有些工作直接是为射电天文而进行的。本文的目的就是根据这种需要(特别是什对射电喷流的研究的需要),对有关的相对论流体力学研究的基本结果,加以统一的和连贯的叙述,以便为射电天文的研究提供一个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2.
“高于角秒分辨率的射电天文学会议”于1992年7月20—24日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召开,它是由该校所属的Nuffield射电天文实验室主办的。该会议受到剑桥大学出版社,皇家天文协会,曼彻斯特大学,Interferometrics Inc.(美国),MAN(德国),URSI,皇家协会等8个单位的资助。 会议集中讨论利用HST哈勃空间望远镜),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了射电天文设备的观测能力的提高和将遇到的限制因素,评述全波段射电天文学的大型射电天文设备计划和各国射电天文发展的一些共同特征,提出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为我国射电天文学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中国天文学会射电天文学术会议于1980年10月9日到21日在昆明举行。这次会议是我国1958年开创射电天文工作以来,第一次由天文学会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受到了有关领导部门的热情支持和鼓励,王绶琯同志主持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全国十三个单位正式代表52人,列席代表2人。会议共收到论文及报告64篇。代表们就射电天体物理、太阳射电、射电天文方法及仪器设备研制等方面的工作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并  相似文献   

5.
针对射电天文抗干扰技术对于射电天文观测设备灵敏度的影响,分析了评估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对阵列接收系统的噪声温度影响.首先通过噪声信号模型,获取了影响系统噪声温度变化的参数,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天线增益、接收机增益和耦合性等系统参数的不确定性对于噪声温度的影响,最后利用仿真实验分析了理想系统条件下当前主要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对于系统噪声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自适应波束形成的抗干扰方法在天文信号源和干扰信号源重合的情况下已不再适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前半部介绍了一个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射电天文实测研究基地——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NRA-O)的概况和主要实测装备,阐明了它在射电天文领域的地位及其代表性。后半部介绍了它向世界各国天文学家开放的主要射电望远镜八十年代以来的观测课题分布,并对当前射电天文实测研究的动向作了一个简单的剖析。  相似文献   

7.
在射电天文观测中,天文信号十分微弱,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看成是噪声功率的微小增加,需要长的积分时间才能从噪声中显现,因此在进行射电天文数据采集时对采集系统的性能具有较高的要求.针对射电天文数据的特点,从噪声特性、频率特性和同步特性3方面给出了系统性能的衡量指标,围绕这些指标,分别研究了其测试方法,最后以某个实际射电天文数据采集系统为测试平台,进行了指标的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所提指标的有效性和指标测试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日食为射电天文提供了一维高空间分辨率太阳射电观测机会.日食射电观测在太阳射电物理的发展上起过重要的作用.文中对日食射电观测的若干重要因素作了介绍和分析.日食射电观测在我国太阳射电天文发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文中简要介绍了在我国组织观测的1958年、1968年、1980年及1987年的太阳射电日食观测及其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9.
全国射电天文数据和图像处理学术讨论会(3)于1993年10月27日至30日在浙江省岱山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共27人,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南京大学天文系和南京大学信息物理系。会议是由中国电子学会射电天文学分会,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联合实验室,中国天文学会射电天文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天文学会支持和组织的,并由射电天文联合实验室VLBI分部主办。这次学术讨论会的学术报告共29篇,涉及VLBI天文学,分子天文学,米波天文学,毫米波天文学,以及…  相似文献   

10.
简讯     
简讯“射电天文学前沿”学术讨论会盛况空前中国天文学会恒星和行星、星系与宇宙学、射电天文、高能天体物理、星表和天文常数、高空和大气外天文观测、天文仪器和技术等七个专业委员会以及中科院射电联合开放实验室联合发起召开的“射电天文学前沿”学术讨论会,于199...  相似文献   

11.
回顾了射电天文设备的观测能力的提高和将遇到的限制因素,评述全波段射电天文学的型射电天文设备计划和各国射电天文学发展的一些共同特征,提出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为我国射电天文学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由于所观测的宇宙信号非常微弱,射电天文极易受到有源业务的干扰。有限的频谱资源和中国观测台站无线电环境的日趋恶化,制约了中国射电天文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为保护射电天文观测频率,广泛调研国际电信联盟的相关规则和建议书;结合实测,分析中国现有和规划中的台站无线电环境情况,开发适用的无线电干扰监测系统。对于中国部分现有和新建的大型射电天文设备,通过与各级主管部门协商,在台址周边设立无线电宁静区,从而为射电天文观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无线电频谱保障。  相似文献   

13.
在这篇短文中,我只准备简略地讨论一下在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中,射电天文有怎样的作用。 单独讨论射电天文一种观测手段对天体物理的作用,是很困难的问题。因为,天体物理是一门相当综合的学科。一项天体物理的成果,往往是不同研究方法,不同观测手段,不同理论领域的合作的结果。很难将射电天文从其他方法、其他手段中孤立出来。  相似文献   

14.
全国射电天文研究及技术方法的进展研讨会于1999年11月8~12日在厦门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共有来自我国各个天文台、站的52名代表,发表论文35篇。大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就射电天文研究和技术方法进行了内容广泛的研讨。这是我国自成立射电天文专业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盛...  相似文献   

15.
云台射电室的前身是新技术室里的一个小组,1972年开始活动,最初只有2—3人。1975年自行研制成功一台3.2厘米波长的场强仪,在选择太阳射电观测站址和培训技术队伍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1977年安装了波长3.2厘米的太阳射电望远镜(北台研制),开始了太阳射电试观测。1978年经上级决定成立射电天文研究室,同年按照全国天文规划的建议把陕台的太阳射电工作合并到云台,陕台的二台太阳射电望远镜运来云台,其中一台波长8.2厘米的太阳射电望远镜重新安装调试后投入常规观测,直到今日。1979年的电室开始进行声光型太阳射电频谱仪的实验研究,建立了声光实验装置和宽频  相似文献   

16.
经过全国太阳射电天文工作者的协力筹备,1985年4月15日至20日在南京南京大学召开了首届“太阳射电天文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天文台、站,各大学天文专业的3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提出学术报告共21篇,会议就22周太阳活动峰年射电观测和1987年9月23日在国内开展日环食射电联合观测研究课题进行了学术论证,得出了一致同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是射电天文上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成象设备。世界上第一架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于六十年代中期在英国建成,它是射电天文技术方法上的一次重大突破。首创者为此获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述了射电高时间分辨率(HTR)观测技术情况,从天文角度论述了HTR技术在观测太阳、恒星射电方面的重要意义。建议不仅是太阳射电、宇宙射电的相关课题和设备亦应注意配备HTR技术。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天文学会射电天文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天文学会和上海天文台联合举办的“1987年射电天文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9月1日至3日在上海天文台举行。有来自全国11个单位的代表共39人参加,提交的学术论文报告共51篇。 这次学术讨论会的主要目的是交流近一、二年来射电天文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时为“亚太会议”的召开进一步作好学术准备工作。提交会议的学术论文报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可分为下列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描述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地面站天线射电天文测量系统以及用射电天文方法进行天线参数测量的硬件和软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