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广元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广元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反思,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广元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生态经济,对广元市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和跨越式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由广元市国土资源局宋明强副局长为团长,青川县国土资源局李元富局长为副团长的广元市暨青川县国土资源局代表团一行于2008年11月2日至6日到浙江回访考察。  相似文献   

3.
岩溶塌陷是枣庄市内的重要地质灾害.以枣庄市市中区为例,借鉴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时空递进分析理论体系和整体思路,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采用有实际研究意义的评价指标,尝试在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密集发生的小区域内开展预测评价工作,在研究区建立了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危害度”四级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四度区划与分区,其中“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划分为四级,“危害度”划分为五级,对岩溶发育进行了预测评价.  相似文献   

4.
以湛江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数据为基础,选取经济货币化程度、经济金融化程度以及保险市场发育程度三个指标来衡量湛江市金融市场的状况,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GDP作为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湛江市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依据计量分析的结果,对如何促进湛江市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增长的自组织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经济变动及影响因素解释的困难性.应用自组织数据挖掘方法,建立一个解释我国GDP增长的自组织模型,同时与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的GDP增长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6.
根据外汇汇率数据的特点,尤其是数据之间的依赖关系这一重要特性,并结合汇率预测要求快且准的原则,以数理统计学为基础,采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ARMA方法。通过数据的平稳性分析、模型的识别、参数估计、模型诊断以及最后预测精度的分析,建立了英镑兑美元汇率的ARMA预测模型并验证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由广元市国土资源局宋明强副局长为团长,青川县国土资源局李元富局长为副团长的广元市暨青川县国土资源局代表团一行干2008年11月2日至6日到浙江回访考察.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从1978年到2001年,GDP年均增长13 3%,比全国平均增幅高出3.7个百分点,GDP增速居全国第3位,GDP总量排在广东、江苏和山东省之后居全国第4位.浙江已由一个农业省发展成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大省.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综合、准确地评价各城市的发展潜力,为科学规划全省城市体系的发展,合理制定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导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经济不均衡增长是区域发展的一种常态。分析区域经济增长时空差异及成因,对于认识和加快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对黄土高原地区近20年来以县市为单元的经济增长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主要结论有:改革开放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GDP水平呈现出持续的快速增长态势。近20年来,陕北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增长最为迅速;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两高一低"的带状分布格局,且这种格局明显地受到极化增长的扰动和重塑;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极化增长特征,且经济增长极的极化作用与增长极之间地位的调整是同时进行的;与常态化的城市产业集聚推动型经济相比,机遇性的资源开发拉动型经济对人均GDP的拉动速度更快,但可持续性较差。未来,黄土高原地区应走以中心城市带动为主,以能矿产资源开发拉动为辅,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更快、更好、更可持续地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为贯彻落买国冢、省、币关于加强矿严资源管理的指不精神,广格执仃石厂严资源思俸规划,投熙币歧肘又件要求,3年来,济南市市中区先后对京福高速公路、南绕城高速路、104国道、103省道两侧可视范围内91家矿山企业实施了关停。该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矿管和监察工作的副局长为副组长的矿山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任务,做到职责清晰,密切协同,坚决关停“三区一线”(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规划区和主要交通沿线)可视范围内的所有山场。  相似文献   

11.
进行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可以为当地制定生态系统保护政策和措施、生态系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受数据源获取困难等因素制约,从乡(镇、街道)尺度开展的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尚不多见。本文通过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选取15个指标因子构建了适宜于乡(镇、街道)尺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统计年鉴数据和Landsat8、HJ-CCD、OM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对部分指标使用统计降尺度处理的基础上,以乡(镇、街道)为评价单元,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兰州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并对压力-状态-响应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生态系统健康整体表现出由城市中心区较差向城市外围区较好的过渡和替换趋势,从乡镇(街道)尺度来看,属于“不健康”、“亚健康”、“健康”、“很健康”的分别有13.5%、28.8%、51.3%、6.2%;② 就协调度而言,有59%的乡(镇、街道)为中度协调区,主要连片分布在城市郊区,其余分布在安宁区的街道,剩余的41%街道为高度协调区和低度协调区,占国土面积的25%,主要分布在城区的街道,零星分布在城市郊区的一些乡镇。  相似文献   

12.
夜间灯光遥感数据的GDP空间化处理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夜间灯光遥感数据的应用日渐成熟和资源环境研究领域,对空间型社会经济数据的需求增加,利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首次定量探讨夜间灯光数据与统计型的社会经济数据的空间关系。为提高模型精度,按照我国省级行政边界分区建模,分析全国县级的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与夜间灯光指数的空间相关关系,最终建立全国的1km GDP密度图。结果表明,全国范围的夜间灯光数据与第一产业的相关性不明显,相关系数0.554,模型拟合效果差,R2为0.306;夜间灯光数据与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有明显的对数线性关系,尤其是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和,相关系数为0.824,R2为0.679。利用分区模型估算,生成的GDP密度图能较完整地反映全国社会经济分布详况,以及宏观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1IN T R O D U C T IO N With therapiddevelopment ofChina's economy ,there- search on regional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 has at- tracetd a lotof attention(SONG , 1996 ; LUO etal., 2002 ;QIN ,2004 ).At present,the empiricalanalysesare oftenbased on two concep…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遥感的全国GDP 1km格网的空间化表达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针对资源环境研究领域对空间型社会经济数据的需求,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对现有的统计型行政单元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空间化模拟,建立了统一空间坐标参数、统一数据格式、统一的数据和元数据标准的全国1km格网水平社会经济空间数据库。利用1995年遥感数据建立的1:100000比例尺土地利用格局分布图,综合分析人类活动形成的土地利用状态与GDP大小的空间互动规律,建立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评估模型,通过一、二、三产业GDP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关联性,分区建立1995年县级GDP和土地利用格局的空间关联度模型库,实现在1km格网的社会经济数据的空间定量模拟。  相似文献   

15.
城市发展对水体多方面要素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对水资源丰富的城市,迫切需要开展相关监测研究。研究以武汉市为例,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武汉水体保护政策,提出融合水体面积、水质、水体景观、滨水区生态环境4个方面要素的分析技术路线以更为全面的反映城市尺度的水体时空演变特征,具体的,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基于1979—2019年遥感影像获取武汉67个重点水体信息,并以此获取水体面积和水体景观的变化特征;同时,通过梳理多年水质监测数据分析水质变化特征;另外,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分析滨水区生态环境变化;最后,采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MGWR)对重点水体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希冀为政府制定差异化的水体保护政策提供科学支撑,并为其他地区水体的多要素分析提供有益借鉴。结果表明:① 武汉市水体面积呈下降趋势,水体总面积、重点水体面积分别减少10.75%及13.12%,中心城区及郊区水体变化存在显著差异;② 水体景观呈退化趋势,周长面积分维数、平均斑块面积、聚合指数及结合指数分别减少了6.43%,79.35%,1.55%及10.94%;③ 重点水体水质总体呈恶化趋势,其中江河及水库多数常年为III类及以上水体,中心城区湖泊多为V类及以下水体,郊区湖泊多为IV类及V类水体;④ 中心城区及郊区滨水区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表明滨水区生态环境呈恢复态势,其中中心城区滨水区平均RSEI增长了14.29%;⑤ MGWR分析表明,自然气象因素中,相对湿度的增加对江夏区湖泊恢复影响更为显著,降水对水面较小的水体恢复影响更为显著;社会经济因素中,各行政区GDP的增加有助于水体恢复,对中心城区、黄陂及新洲的水体保护影响更为显著;滨水缓冲区内不透水面占比(IS)的增加导致大多数水体面积的减少,然而,对于少数重点修复水体,IS增加是受相关保护政策影响,IS增加有助于这些水体恢复。  相似文献   

16.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防气象卫星计划作战线扫描系统(DMSP/OLS)夜间灯光图像开始更多的应用于人文经济研究中。由于原始影像存在较多问题,如DN值饱和、年际不连续问题等,因此在使用之前需要对影像进行校正。“传统不变区域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校正方法,但仍存在部分问题,如未考虑目标区域长时间尺度上的微弱变化以及连续校正前基准年份的选取。本文对传统不变目标区域法进行改良,以黑龙江鹤岗市作为不变目标区域,选取3期辐射定标影像作为参考影像对DMSP/OLS稳定夜间灯光影像进行饱和校正,通过对比各年份影像饱和校正情况,选出最为合理的基准年份,从而对饱和校正后的影像进行连续性校正。为验证影像校正精度,本文从国家像元DN值、省级GDP与电力消费量、地级市GDP和县域GDP 4个层面与对应DN值进行线性回归检验,结果显示经改进方法校正后DMSP/OLS稳定夜间灯光影像TDN与市级GDP的拟合度(R2)平均值为0.85,远大于传统方法校正TDN与市级GDP拟合度(R2)平均值的0.53,且随着时间推移,传统不变目标区域法校正后拟合度逐渐降低至2013年的0.40,而利用改进后方法进行校正的拟合度未出现递减现象,2013年其R2仍为0.88,表明与传统不变区域法相比校正精度明显提高,饱和问题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7.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GDP的空间化可以为灾害风险分析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空间化代用数据的选择是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空间化的关键,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作为研究区,将夜间灯光、全球人口密度(LandScan)和亚洲人口密度(AsiaPop)空间分布信息作为代用数据,将市级GDP统计数据空间展布到栅格单元,以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为指标,利用县级统计数据对展布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并对比3种数据对GDP空间模拟的表达效果。结果表明:相对于夜间灯光和LandScan数据,AsiaPop模拟得到的综合误差最小;基于夜间灯光和LandScan的GDP空间展布误差格局比较接近,即存在经济较发达的市辖区GDP值被低估、市郊区县GDP被高估的误差“两极区”倾向,而基于AsiaPop的GDP空间展布误差格局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不密切。因此,利用单一代用数据很难合理地反映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综合夜间灯光、人口密度、道路和建筑物等多源空间数据是提高GDP空间展布精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云南沿边地区包括8个地州,共56个县,其中有25个县市与老挝、缅甸和越南直接毗邻,具有重要的地缘位置。本研究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在实现云南沿边地区GDP空间化的基础上,对GDP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深入探讨,这对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及促进地区共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采用土地利用数据对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数据的第一产业进行空间化拟合,采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对GDP的第二、三产业进行拟合,将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空间化拟合的结果相加,实现云南沿边地区1992-2013年的GDP的空间化拟合。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沿边地区GDP空间分布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土地利用数据对第一产业建模的效果较好,拟合的多期数据的相对误差均低于1.12%,采用夜间灯光数据,基于“分类回归”方法对第二、三产业拟合相对误差最大仅为6.404%,最终二者之和拟合的GDP拟合精度都较好,相对误差最大仅为4.241%;② 22期GDP数据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正的相关性,且均为显著集聚;③ GDP空间分布局部集聚的高值-高值区域集中在开远、蒙自等县域,低值-低值地区集中在绿春、西蒙等地区;④ 云南沿边地区县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在1992-1996年逐渐增强,1996年之后,经济差异波动缩小,空间关联效应呈现波动式的增强和减弱;⑤ 云南沿边地区的三维插值结果均呈现出西北至东南一线的“洼地-丘陵-平地-高峰”地势变化格局,沿边地区的东南角地区即红河州的建水、个旧和开远等县市的GDP最高,“丘陵”地势主要集中在腾冲、保山市以及最南部的景洪地区,“洼地-平地”地势主要分布在沿边地区西北角的贡山和福贡等县域、西南角的西蒙和孟连等县及中部区域的绿春和江城县等地区。  相似文献   

19.
城市热岛效应作为城市范围的一种典型气候特征,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了解城市热岛时空演变及形成原因对缓解城市热环境和提高人居舒适性有着重要意义。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首先,基于Landsat卫星2005、2010、2016年的热红外影像数据反演得到地表温度,采用均值标准差方法对地表温度进行划分得到多等级的热岛强度,分析城市热岛的空间格局和随时间的演变规律;其次,提取不透水层、植被、裸土和水体4种典型地物类型,统计不同年份下各热岛强度之间的转移信息并计算相关的热力景观格局指数;接着,依据离市中心的距离将中心城区分为30级缓冲区,统计分析每一级缓冲区内各地物类型的面积比例与热岛强度信息。最后,以各地物类型的统计数据,结合离市中心的距离,建立各影响因子与热岛强度之间的多元关系模型,综合分析地物类型和市中心的距离变化对城市热岛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中心城区整体热岛强度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高等级热岛强度的热力斑块面积逐步扩张,热力景观类型的多样性随时间推移呈下降态势。不透水层对热岛强度的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不透水层盖度越高,热岛强度越大;热岛强度随离市中心距离的增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