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热水成矿作用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本文从热水成矿作用的基本概念、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物理化学与矿床地质等方面对热水成矿作用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热水成矿流体以同生盆地水、表生水包括大洋水为主,在深循环过程中与高温地质体发生作用而获得热量和成矿元素,最后演化为成矿流体;矿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热水喷流孔附近的物理化学梯度带;对于发生在沉积岩中同生盆地水成因的热水成矿作用具有类似油气藏的生成储集模式,在开放型构造中形成渗透浸染状矿化;在封闭构造中,含矿流体首先集中在构造圈闭中,在构造活动期水爆成矿。热水沉积建造及沉积相带划分是热水成矿作用研究的重要方面,横向上一般划分为硅质岩沉积带、碳酸盐沉积带、硫酸盐沉积带,同时伴随着矿化分带;纵向上分为脉状充填带与喷流沉积带。  相似文献   

2.
黑色岩系型矿床是矿床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其成因由于成矿作用复杂而存在争议。为深入理解这种复杂性并为解决争议提供参考信息,通过深入剖析国内外这类矿床的典型实例,述评了矿床成因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并进一步提出了值得加强研究的方向。全球黑色岩系矿床分布广泛,矿床形成过程中受多种地质作用影响,并可主要归纳为3种:海水、热水与生物有机成矿作用。其中,海水和热水为成矿提供元素及有利的成矿条件(如还原的沉积环境)。相比而言,生物有机质的成矿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对海水和/或热水提供的元素进行富集,并在合适条件下成矿。可见,这3种成矿作用的多元复合作用使得成矿过程极其复杂,这是导致很多矿床成因至今未完全确定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后可从两方面开展深化研究:一是揭示多期复杂成矿演化过程;二是剖析生物有机成矿作用。这些认识对沉积岩型矿床的研究同样具有普遍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流体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讨论了流体成矿作用及其机理,流体成矿系统可分为现代海底、陆相热水成矿系统、古代热水成矿系统。热水成矿作用机理主要有不同类型流体混合成矿、热水同生沉积成矿热水-岩石交换作用成矿、液压致裂-水岩交换作用或成矿等4种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4.
赫英 《矿床地质》1987,6(2):29-39
西华山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碱交代作用。一种以钠长石化和白云母化为主,封闭式地呈面型存在于花岗岩体中,一种以钾微斜长石化(红长石化)和云英岩化为主,开放式地呈线型存在于矿脉两旁。两者与花岗岩之问在特征和成分上的连续性和相关性说明导致碱交代的流体主要源自岩浆。对赣南和湘南、西华山和大龙山以及西华山南区和北区的比较观察,显示在岩浆作用、碱交代作用和成矿作用之间存在共同演化之现象,似乎随着地质环境及岩石组合的变化,钨、锡、钼等成矿元素也有不同的组合趋势。研究表明,成矿作用是岩浆作用、碱交代作用等统一过程的结果,且本质的成矿作用是岩浆。  相似文献   

5.
地壳中矿床分布极不均匀 ,这与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密切相关。在地球演化的早期 ,由于在引力收缩和热力膨胀的统一作用支配下 ,放射性、卤族、稀有、稀土元素及碱金属向上迁移 ,而贵金属、有色、铁族、铂族等密度较大的元素则有逐渐向地核聚集的趋势 ,以至于铁、镍、金等元素主要聚集在地核之中。但是 ,在地球形成圈层结构的同时 ,由于地球内外温度差、压力差、粘度差等的存在 ,导致地球发生以地幔热柱多级演化为主要形式的垂向物质运动 ,两者互为依存 ,并构成幔壳运动的原动力。地幔热柱多级演化沟通了深部矿质的迁移通道 ,聚集在地核及核幔界面上的气态金等重元素得以作为地幔热柱的热物质流 ,呈反重力迁移至岩石圈 ,并进而以气 液态向近地表迁移 ,在有利的构造扩容带中聚集成矿。这可能是金银铜铅锌等多种元素的重要成矿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6.
戴杰敏 《矿物学报》1994,14(1):98-104
成矿元素地球化学表征了地壳中元素分布的空间结构,同一地质体中矿元素的初始含量服从正态分布,显示了一种无序的,均匀的空间对称结构,成矿作用就是在远离平衡条件下,成矿元素在有利的地政治协商会议化学条件下富集,初始的空间对称性发生破缺,演化有序的非均匀的空间结构,成矿作用的发生就是元素分布空间结构的转化。本文将铀矿化品位化为序参量,运用序参量演化方程和耗散结构理论,讨论了铀成矿体系的演化和生产铀矿化的条  相似文献   

7.
沈廷远 《矿产与地质》1995,9(6):481-486
在分析区域成矿地质和金矿床类型的基础上,认为与金成矿有关的主要元素均源自前震旦系。在沉积环境的改变,导致岩相和成矿元素含量的聚集,并在后期构造一热液作用下,迁移富集成矿。同时建立了发展演化的综合构造成矿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8.
河南桐柏破山银矿床原生地球化学异常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破山银矿是典型的变质碎屑岩型层控特大型银矿床,位于南阳、吴城断陷盆地之间,它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地质发展历史,其成生、演化具多阶段性。成矿作用是在沉积、成岩、变质的基础上,经后期热液作用叠加,主要成矿作用为加里东晚期地下热水溶滤富集。成矿物质来自上元古界歪头山组上、中部,主要成矿元素具有明显的分带现象——上部富银、下部富锌。矿体周围紧密伴有Ag、Pb、Zn、Cd、As、Cu、Mn、(Sb)等元素组合异常。在对矿床原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总结的基础上,建立原生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和找矿评价的地球化学标志。  相似文献   

9.
南秦岭泥盆系成矿带热水沉积成矿系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南秦岭中晚古生界学积区属造山前盆地,中泥盆世发生的海度喷流沉积事件及随后进入造山期的构造发展进程决定了本区成矿作用的基本类型及其演化,产于泥盆系中的各类铅锌矿床,铜矿床和金矿床不同程度具层控性质,矿化均与钠长岩,硅质岩,富铁镁碳酸夺为特征的热水沉积或蚀变有较密切联系,基于矿床时空分布,矿物组合及共生顺序以及成矿作用演化的分析,确定它们可能是一个与热水沉积作用有关的成矿系列,这个成矿系列的建立对我国  相似文献   

10.
广西大厂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同位叠加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厂矿田各地质历史时期地质环境条件以及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分析表明,100号矿体是大厂矿田内层状、脉状两种基本矿化类型之外的独特类型,可称为块状矿化类型,属有机成矿成因。大厂矿田成矿元素多、品位富、规模特大的原因在于基底Sn等成矿元素预富集作用、泥盆纪热水沉积成矿作用、有机成矿作用、燕山期花岗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等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多种成矿作用在特定空间部位叠加。  相似文献   

11.
<正>流体成矿作用研究是判定矿床形成机制和探索矿床形成过程中成矿元素及成矿介质的来源、运移、演化及富集保存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流体包裹体是流体成矿作用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单个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尤其是单个流体包裹体的成矿元素含量的研究一直是流体成矿作用研究的难点。目前有LA ICP MS、SRXRF和PIXE等方法可以获取单个流体包裹体的成分信息,其中单个流体包裹体的体积数据对于后两种方法的准确估值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扬子地块西南部地球化学异常层与地壳演化和成矿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裘愉卓  于炳松 《矿物学报》1997,17(4):369-375
本文通过对扬子地块西南部自上元古界板溪群到三叠系发育在盆地和下斜坡背景中泥质岩的系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首次发现了下寒武统、上泥盆统和上二叠统这三个在元素地球化学性质上明显不同于其它层位的地球化学异常层。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层与本区地壳演化和成矿作用关系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后太古代沉积地层中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地壳演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可通过这些地层的元素地球化学体系来恢复地壳发育和演化历史;同时,在正常沉积地层中,元素的富集和亏损程度是有限的,只有在那些与地壳发展演化的特定阶段相对应的层段中,某些元素才有可能高度富集而成为重要的矿源层。这对应用元素地球化学体系正确认识地壳演化和成矿作用的时控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硫铁矿成矿学演化的物质基础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硫铁矿成矿物质有多种来源。硫-铁以及杂质元素在地壳发展进程中,随硫化铁成矿作用不同阶段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硫铁矿主要化学组分的成矿演化,可划分为热液、沉积、生物、变质及多成因复合五种模式。  相似文献   

14.
开合构造的地球化学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清禄  杨巍然 《地质通报》2004,23(3):232-237
“开”“合”是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存构造带的开合演化过程中,有相应的地球化学作用过程的响应。拉脊山及东秦岭早古生代开合旋回中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从开到合,稀土元素含量、轻稀土元素富集程度、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等由低到高演化,而碱度则由高向低演化;由地球化学反映的一些岩浆作用属性、地壳构造属性也有相应的演化规律。作为地质作用过程的一部分,内生成矿作用过程与构造的开合有着密切的联系。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与地球构造动力之间的耦合作用是认识构造开合地球化学响应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1生物成矿作用的机理在常温有水的自然条件下,生物(特别是微生物)成矿作用的机理主要有以下四种(刘魁梧,1990):(1)生物使成矿元素直接堆积成矿。生物在其自身的生理活动过程中,从稀溶液中浓缩沉淀成矿元素,从而造成了这种元素在生物体中富集。当生物死后下沉海底或地底,经过成岩作用过程,便能造成生物体中的成矿元素直接堆积成矿。  相似文献   

16.
从29届地质大会看矿床地质学研究的进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全面概括地介绍了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有关矿床地质学的进展和发展趋势,重点对海底热水成矿、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和黑矿型矿床新模式作了详细介绍,此外也对成矿流体、矿床成因理论、矿床实验研究、矿床形成环境和演化规律,以及隐伏矿床的勘查方法等方面作了简要介绍。地幔流体研究和区域成矿学日益受到重视,一些新的基础理论,如化学动力学、表面化学、耗散结构、分形几何学以及非线性热力学和动力学等开始引用于矿床学研究。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在勘查中的应用有较明显的进展。矿床学研究的4个重要趋势是:1.向宏观发展:如地球历史中成矿作用的时空演化和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2.向微观深入:如同位素地球化学、成矿实验和水—岩作用机理的研究;3.成矿多来源、多成因和多阶段的研究;4.现代成矿作用与古老成矿作用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云南个旧锡矿床成因研究综述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从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地质发展史出发,依据矿石光片鉴定及鲕状黄铁矿电子探针分析,综合分析前人提出的岩浆热液成矿和热水沉积成矿的证据,认为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既存在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又有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为热水沉积-岩浆热液叠生矿床。  相似文献   

18.
热水沉积成矿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热水沉积成矿作用是当今地质学和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要课题,至今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的综合调查分析,对热水沉积成矿的概念、矿物岩石学标志、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机制及其与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重点评述了热水沉积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的判别标志。文章认为,对地质环境背景、有机地球化学与分子古生物学、成矿系统与成矿动力学以及现代海底热水沉积成矿机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是热水沉积成矿研究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从构造演化—岩浆作用—成矿流体系统将火山岩-花岗岩型铀矿作为统一体开展成矿作用研究。在总结华南热液型铀矿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区域铀时空分布特征,结合成矿溶液的氢、氧同位素组成,从动力学过程阐述了成矿物质来源,并进而分析了成矿流体演化及成矿作用过程。认为早寒武世富铀地层是华南热液型铀矿最本质的铀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是岩浆水和降水混合的产物,岩浆作用形成了成矿物质的"汇"区,燕山期伸展或向伸展过渡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的岩浆作用,促成了成矿热液系统的形成、演化及成矿作用的发生,随着岩浆作用物质-能量场的减弱,华南热液型铀矿成矿作用终止。  相似文献   

20.
中元古界昆阳群因民组铁铜矿的成矿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志群 《矿产与地质》1996,10(2):100-107
因民组是川滇地区重要的铁铜矿赋存层位之一。系统地研究了因民组铁铜矿床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和包裹体的特征,阐明成矿作用具有火山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