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毕思文 《地质通报》2003,22(8):601-612
首先,从人类面临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地球系统的全球化、地球系统科学与传统地球科学和国内外研究现状4个方面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提出的背景,阐述了地球系统科学的七大特征和六大趋向。其次,详细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与研究方法,主要内容有研究思路、基本概念、地球系统过程和地球系统科学的方法论。第三,构建了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系统的连续动态系统、离散动态系统、地球系统的随机性、地球系统的自组织和地球系统的简单巨系统与复杂巨系统。第四,重点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子系统与各圈层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效应。最后,概述了地球系统的数字表达——数字地球和地球系统科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首先从人类面临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地球系统的全球化和地球系统科学与传统地球科学三个方面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提出的背景;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地球系统科学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详细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与研究方法,主要内容有研究思路、基本概念、地球系统过程、全球-区域信息获取、海量信息处理和分析及系统模型等;第三构建了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系统的连续动态系统、离散动态系统、地球系统的随机性、地球系统的自组织和地球系统的简单巨系统与复杂巨系统;然后重点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子系统与各圈层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模型与效应;第四,概述了地球系统的数字表达---数字地球和地球系统科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最后,简述了中国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方向和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以自动化全站仪为基础组成的自动极坐标实时差分监测系统的构成、系统软件。探讨了系统差分测量的原理及差分测量的精度。系统用于滑坡体、大桥、大坝等变形体的自动化监测系统,在较短时间内可完成多个点位的测量工作,利用检测基点稳定性、基准网的已知信息,可以在无需测量气象元素,简化系统设备配置的条件下,分别实现大气折射、大气折光等对变形点距离和角度测量的实时差分改造。实际应用表明,监测系统组成合理,自动化程度高,测量精度能达到亚毫米。  相似文献   

4.
海绵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功能解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家宏  王佳  王浩  梅超 《水科学进展》1990,31(4):611-618
为加强海绵城市内涝防治基础研究,提出了包括源头控制系统、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蓄排系统等海绵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构建方法,分析其防涝功能及其对应的雨洪量级。以北京通州试点为例,在50年一遇24 h降水339.85 mm的情景下,源头控制系统、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蓄排系统承接的降水量分别为34.00 mm、130.70 mm、175.15 mm。引入GAUSS函数进行非线性拟合,研究了海绵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防涝机理,将防涝功能评估过程转化为对GAUSS函数参数估计的过程。在成本效益分析法基础上,以内涝防治效果、全生命周期成本、占地面积作为决策指标,以不同方案情景下单位面积上的"效益/成本比值"最大化作为目标函数,提出海绵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功能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5.
为使专家系统技术尽早在地学领域取得突破,应该研制智能系统。在人机交换系统中加入智能模块,管理调度各功能模块,即实现人机交互系统到智能系统的升级。将专家系统、骨架系统加以扩充,增加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科学计算等功能子系统的接口,即成为一个研制智能系统的工具—智能骨架系统。文末描述了一个智能骨架系统—SGES的结构和用法  相似文献   

6.
刘家宏  王佳  王浩  梅超 《水科学进展》2020,31(4):611-618
为加强海绵城市内涝防治基础研究,提出了包括源头控制系统、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蓄排系统等海绵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构建方法,分析其防涝功能及其对应的雨洪量级。以北京通州试点为例,在50年一遇24 h降水339.85 mm的情景下,源头控制系统、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蓄排系统承接的降水量分别为34.00 mm、130.70 mm、175.15 mm。引入GAUSS函数进行非线性拟合,研究了海绵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防涝机理,将防涝功能评估过程转化为对GAUSS函数参数估计的过程。在成本效益分析法基础上,以内涝防治效果、全生命周期成本、占地面积作为决策指标,以不同方案情景下单位面积上的"效益/成本比值"最大化作为目标函数,提出海绵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功能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7.
邹礼卿 《湖南地质》2011,(10):36-37
点击进入地质资料信息空间检索服务系统,随着鼠标的移动,经纬度、地理、地层、地质资料目录等一组组不同的数据,即刻显示在电脑屏幕上。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系统中的每个地理坐标点上,都将录人其所有地质资料信息,包括野外工作人员拍摄的照片、视频、原始记录等。利用这一系统,地质工作者也可以上传自己在该点所从事的工作成果,供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地下水系统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塔里木盆水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利用地下水系统理论对其地下水进行了系统划分.塔里木盆地为封闭的内陆干旱盆地,属一级地下水系统,根据盆地的沉积环境条件、地表水流域特征,结合地下水补径排条件,进一步划分出二、三级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系统边界和地表水流域边界基本吻合,大流域划分为二级地下水系统,在大流域中,将相对独立的小流域结合地层沉积特点划分为三级地下水系统.盆地内共划分8个二级地下水系统,其中Ⅱ、Ⅳ、Ⅵ3个二级地下水系统可进…步划分出8个三级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系统边界有峡口状输入边界、输入(输出)边界、输出边界、扇问活动边界、地下水分水岭5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地质科学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和时空分布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耦合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自然灾害系统。自然灾害系统是地球整体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基础和中坚是地质科学,因此地质科学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目前的研究表明:自然灾害系统的形成机制与分布,受到了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格局的控制,同时地球下垫面的状况又可以制约自然灾害的孕育、活动和能量释放过程。因此,对和自然灾害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的各种地质条件进行深入研究,是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基础,也是进行自然灾害综合预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常规碳十四制样系统及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几种典型制样系统的优劣,重点介绍了作者改进的常规^14C制样系统。改进后的制样系统将燃烧单元、酸解单元、气体纯化单元、合成碳化物单元、合成苯单元、温度、电路控制单元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可在系统上同时分段、并行、灵活、方便的操作多个样品,相互之间不受时间的约束和影响,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人类对成矿现象的研究,其实是对成矿相关性问题的研究。业已形成的各种成矿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成矿相关性研究基础上,“相关则成系统”,成矿要素组成成矿系统,进而对成矿系统的整体性,结构以及功能等问题进行探讨。成矿系统又是一个非平衡态开放性系统,运用开放性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对成矿系统进行深化认识,试提出协同、耗散超循环成矿原理。  相似文献   

12.
岩浆岩的成因研究在新时期需面向系统地球科学做些转变。单一的封闭体系下岩浆岩成因研究无法协调当前最新的高精度定年结果,也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对地球系统科学和圈层相互作用深度研究的需求。岩浆系统的动态演变过程是当前岩浆岩研究的薄弱环节,也是恢复和构建岩浆系统、探索地壳结构与组成、进一步深入了解地球圈层相互作用机制等的重要内容。将岩石类型的定性描述纳入整个岩浆系统的研究中,将原位微区的时间-成分-温压分析与岩相学、全岩成分分析和实验模拟进行有机相结合,是未来研究圈层相互作用下的动态岩浆系统过程、不同批次熔体复杂相互作用、熔体成分演化,以及岩浆系统环境效应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试论深层地下水人工补给--SPD人工补给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深层地下水回灌方式——SPD人工补给系统,并通过室内沙槽浑水模拟试验,对该系统和常规的直接井回灌法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系统补给深层地下水,具有回灌水质要求低、补给速度快、补给量多、不易淤堵等特点,是深层地下水人工补给的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煤田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存在同一检波点位置重复插拔布设检波器的情况,检波器多次插拔布设存在倾角差异,导致检波器与地表耦合条件变化,影响地震数据采集质量。将检波器倾角参数引入检波器与地表耦合系统。从振动力学的角度推导倾斜检波器“双自由度耦合振动系统”,研究检波器倾角、检波器与地表相对阻尼系数、地表介质参数对耦合系统的影响,分析相同检波点位置重复布设检波器对地震数据采集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检波器倾角的增加将衰减检波器与地表耦合系统的幅频响应,提高耦合系统的谐振频率,说明本次倾斜检波器与地表耦合系统模型构建合理,结果可用于指导和规范地震数据采集工作。   相似文献   

15.
全球观测系统实地观测的内容和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性观测系统在检测,监测和预测地球系统的变化中发挥着越工重要的作用。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多尺度性,非线性性,突变性,非平衡性等要求各种全球性观测系统之间必须加强联系与协调。评述了全球性观测系统联系与协调的发展趋势,并依据《全球性观测系统实地观测的内容和体系纲要》、介绍了全球性观测系统实地观测的内容和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6.
【意义】源—汇系统研究是当今沉积地质学关注热点,其重建对理解区域构造、气候、海(湖)平面升降、物源供给、搬运通道和分散系统及其相互关系与规模性砂体预测均具有重要作用。【进展】源—汇系统可以根据时间尺度、成因机制、级次等要素进行分类,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物源体系、搬运通道及沉积体系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涉及碎屑矿物年代学定量示踪、源区地貌重建与定量古地貌分析、地貌比例关系分析、沉积物通量定量估算和地层正演模拟综合表征等;源—汇系统要素之间存在定量的收支平衡关系,基于收支平衡模型可预测砂体规模和有利储层分布。沙垒田地区源—汇系统研究表明,均一母岩组成与边界条件约束下汇水高差和汇水面积较大以及地形坡度较陡通常对应形成规模和厚度较大的扇体。【结论与展望】未来源—汇系统研究应加强基于盆地类型和成因的源—汇系统类型和级次划分,加强源—汇系统参数定量研究,不断提高深时源—汇系统要素表征精度,建立具有预测功能的深时源—汇系统要素耦合模型,有效预测砂体时空分布,不断实现多学科与多方法交叉融合,建立具有中国区域地质特色的源—汇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17.
城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系统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市突发性地质灾害是当今减灾的重点,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意识到灾后及时地采取应急抢险救援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灾害应急行动包括建立应急指挥机构,明确职责,并进行资源调配。灾害应急抢险救灾时实性强,其快速反应行动涉及危机管理、预警、撤离、避险,以及维护法律与社会秩序、信息通报、灾情评估。应急救援行动还包括城市基础和生命线的恢复,以确保受灾居民和社区的基本需求。论文在分析城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进展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城市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中的监测预警系统、快速反应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应急避难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空间信息系统和宣传教育系统:通过实施这些应急系统并制定预案可以达到减轻城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成藏动力学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成藏动力学系统是含油气系统理论的新发展,是一门刚刚起步的新学科。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调研,对成藏动力学系统的产生、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的是沉积盆地中流体运动的一个客观存在的天然系统,是通过对成藏最基本条件和连通体系的深入研究,搞清油气成藏的动力学机制进而认识油气成藏模式和富集规律。成藏动力学系统目前在地层压力、流体动力学机制、类型划分、系统叠置的地球化学效应及成藏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但在不同构造背景下的形成与演化研究、各动力学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异常地层压力形成和消散的机制研究以及定量化模拟研究等方面仍将是今后成藏动力学系统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动态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Sun工作站Motif界面环境下,针对塔里木盆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完成了三维油气盆地模拟,包括地史、热史、古水动力史、生排烃史模拟及油气资源量的模拟计算,将塔里木盆地划分为三大油气系统,即满加尔油气系统、塔西南油气系统、库车油气系统,并指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20.
东昆仑造山带的纳赤台群和万宝沟群为沉积-构造混杂堆积,2个群可分为基质系统和外来系统截然不同的2部分。除了古生物的差别外,从所做地球化学分析来看,两系统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稀土元素和Si同位素等分析数据显示两者之间的明显差异,表明它们分别来自不同的沉积环境。基质系统的地球化学指标指示了半深水—深水的外陆棚—斜坡相沉积环境,而外来系统的地球化学指标指示浅水台地相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