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微波遥感在大气边界层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柏林  徐进 《气象学报》1992,50(1):99-106
本文利用5mm(54.5 GHz)微波辐射计遥感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廓线,并利用大气边界层数值模式,预报大气边界层的发展。首先改善5 mm微波辐射计遥感大气温度层结的方法,提高精度;其次建立模拟和预报大气边界层发展的一维数值模式,用微波辐射计观测结果每3小时对模式进行一次初始化,使模式能跟踪和预报实际大气边界层的发展,并用实测资料做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龚知本  吴际华 《大气科学》1980,4(4):319-326
本文给出了大气二氧化碳对CO_2激光辐射各谱线吸收的计算公式,并利用标准大气资料计算了各谱线的吸收值。发现在P支谱线中,P(16)线吸收最大;在R支谱线中,R(16)线为最大。当转动量子数J大于或小于16时,吸收值随J值的增大或减小几乎成指数减小。为了验证计算公式的可靠性,在实验室中进行了模拟大气测量,其测量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给出了大气二氧化碳对CO_2激光辐射各谱线吸收的计算公式,并利用标准大气资料计算了各谱线的吸收值。发现在P支谱线中,P(16)线吸收最大;在R支谱线中,R(16)线为最大。当转动量子数J大于或小于16时,吸收值随J值的增大或减小几乎成指数减小。为了验证计算公式的可靠性,在实验室中进行了模拟大气测量,其测量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AIRS资料反演大气温度廓线的通道选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水平 《气象科学》2009,29(4):475-481
通过引入信息容量的概念,给出了一种对高光谱大气探测资料所包含各种大气参数有效信息进行描述的方法;然后以信息容量为指标,设计了利用"逐次吸收法"进行通道选择的计算方案;最后针对利用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 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探测资料反演大气温度廓线进行了通道选择试验.从将本文试验选择结果与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DAAC(Distributed Active Archive Center)进行AIRS产品反演时所使用通道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利用信息容量为指标,并按照"逐次吸收法"进行通道选择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微波遥感大气湿度层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大气噪音谱,用接收1.35cm微波噪音,遥感大气湿度层结。研制了1.35cm微波辐射计(v=22.235 Gc)。用迭代法反演大气湿度层结,在野外实验中与无线电探空仪对比,比湿相差的百分比,均方根偏差在700 mb以下<20%,650 mb以下<29%;大气中水汽总含量的测量,两者相差为3%。为了遥感雨中含水量,研制3cm微波辐射计(v=9.37 Gc)。并测试了大气噪音。  相似文献   

6.
微波遥感低空大气温度层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大气噪音谱,用接收5mm微波噪音,遥感低空大气温度层结。研制了5mm微波辐射计(C型机 v=54.4 Gc)。在野外实验中与无线电探空仪对比,在3km以下,温度层结偏差2—3°K。为了能够在云天情况下遥感大气温度层结,研制了8mm微波辐射计,并进行了接收大气噪音的实验。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讨论东亚地区大气辐射能收支研究工作的第一部分,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 (1)本文利用文献[1]的水汽各吸收带的吸收光谱实验资料,求得了一个适合于手算的水汽对太阳辐射的总吸收能量公式(公式(6))。并把式(6)与Mugge—Moller公式进行了比较。 (2)利用公式(6),计算了东亚地区39个测站1,7月自地面到100毫巴各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量,及其对大气的加温率。本文还进一步考虑了云的订正、大气对地面反射辐射的吸收,而求得了东亚地区对流层大气吸收能量的分布。 (3)利用1958—1960年中国地区的一些地面总辐射和反射率观测资料,以及本文计算的大气中各种吸牧能量,讨论了中国地区行星反射率的分布和地球大气系统中各种太阳辐射能的收支。  相似文献   

8.
黄润恒 《大气科学》1981,5(4):349-358
本文概要地介绍了水汽分子的微波吸收特征,计算了各种地表条件下地-气系统的微波波谱,讨论了利用水汽1.348厘米吸收带的微波辐射遥感大气水汽分布的可能性及其特点。运用变分的方法将遥感水汽的非线性方程线性化,讨论了线性化遥感方程的适用范围。对一系列的探空资料进行了模拟反演,讨论了影响反演精度的几个因子以及微波空对地遥感水汽分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新书架上     
《中国晴空和云雨大气的微波辐射和传播特性》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微波遥感组著,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1982年2月,161页。本书从微波通信、雷达、地球环境遥感、以及射电天文等工程和研究等各方面的实际需要出发,系统讨论了大气的气体成分和云雨对微波的衰减、吸收、散射、雷达反射率和大气自身的微波背景辐射,给出了系统的定量数据。全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给出了上述各种特性的计算理论公式,讨论了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微波大气传输模式的各方面问题;第二部分以图和表的形式给出3~75千兆  相似文献   

10.
1.引言美国海洋大气局(NOAA)波传播实验室(WPL)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大气技术部(ATD)会同其它一些单位,于1978年9月在博尔德(Boulder)观象台(BAO)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野外试验,取名为“长生鸟计划”。该计划动用了装有探测仪器的飞机、地面气象网、雷达、激光雷达、声波探测器、微波辐射计、光学测风仪、无线电探空测风仪、定高气球以及为积累基本资料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