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8 毫秒
1.
零讯     
第26届欧洲地震委员会学术大会在以色列召开两年一度的欧洲地震委员会学术大会于1998年8月23~28日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约250人,提交大会的学术论文共263篇。这次大会只有一个主题报告,题目是“超大城市的地震减灾”,报告人为意...  相似文献   

2.
经不懈努力为物理学、生物学、药学和地震学等各个领域的其他学者扫清道路的20世纪最杰出数学家之一以色列人莫伊西维奇·基尔范德(Moiseevich Gelfand)逝世了。基尔范德的成名,并非依靠攻克著名而棘手的数学问题,而是为他人的研究奠定基础、提供探索手段,他是这个很少有人涉及的领域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3.
地震危害研究12.1地震危害评估的方法本专题属于IASPEI“地震危害损失研究小组”的工作进展报告会,在本届IUGG大会上,共交流了8篇研究报告。以色列的A.ShaPira报告了在研究小组选定的研究试点地区之一──以色列的Eilat的研究工作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4.
李艳琴 《地球》2011,(8):100-101
“自然在报复我们”,以色列环保团体“中东地球之友”负责人GidonBromberg边说,边指着死海北部周围龟裂的土地。这里的土地很像干裂的月球风景,仿佛土地正在下陷,他说这是地下水冲刷地下岩层的结果,海平面正以每年三英尺的速度下滑。  相似文献   

5.
人们曾对地震活动的周期性提出过各种各样的假设,但没有一个得到证明.以色列学者Michael Shimshoni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地震数据中心1968年——1970年三年的全部地震资料,终于找到了一个“夜间地震比白天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工程研究图书馆首先是一个供所有院校的教员和研究生进行地震工程研究的专业研究参考图书馆;其次,又是一个供诸如专门从事地震工程实际工作的政府机构、工程组织和工业组织中工程师们的院校以外小组进行地震工程研究的资料中心。历史地震工程研究图书馆起初的藏书来源于私人捐赠的藏书、论文和有关资料的收集品。从1918年至1960年,加州理工学院的结构工程教授马特尔(R.R.Martel)和他的学生们是第一个在美国国内继续研究破坏性地震问题的进修  相似文献   

7.
苏联著名地震学家、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数理学博士萨瓦林斯基教授是苏联地震研究工作的组织者和国际地球物理组织的积极活动家,生于1911年7月 18日,卒于1980年1月22日。萨瓦林斯基出生于吐尔市一个工程地质学家的家庭,1932年毕业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1931年当他还是学生时就开始在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工作,1940年获硕士学位,1949年获数理学博士学位,以后成为该研究所地震研究室主任,1950年任莫斯科大学教授。他发展了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新方法;根  相似文献   

8.
两年一度的欧洲地震委员会学术大会于1998年8月23~28日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约250人,提交大会的学术论文共263篇.这次大会只有一个主题报告,题目是"超大城市的地震减灾",报告人为意大利著名地震学者潘扎(Panza)教授.  相似文献   

9.
1997年11月下旬,加州理工学院教授西(KerrySieh)邀请我参加由他以及他的一些学生组成的小组对位于班宁附近的莫龙戈印第安人居留地一个拟议中的研究地点进行一天的踏勘。尽管我提倡地震学家进行这项工作已经许多年了,但我还从未花过一整天时间考察地质...  相似文献   

10.
海军总医院新近安装了以色列Elscint公司生产的磁共振仪,调试完毕,正在试机,已扫描十余人次。该机型号是GYREX 2T,磁场强度2特斯拉,是我国第一台磁场达到2特斯拉的医用机。由于磁场强度高,除做一般医用影像诊断外,还可做频谱分析,对磁共振在医学影像上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对某些病变早期诊断更有利。  相似文献   

11.
著名的地震学家李善邦是我国地震事业的开创者。他从事地震科研50年,为我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从农家弟子到书生李善邦于1902年农历九月初一出生在广东省兴宁县田心村一个祖祖辈辈务农的家庭。他6岁开始读书,1920年考进了南京东南大学。他努力苦读,经常在煤油灯下钻研到深夜。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25年,李善邦在东南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经多方托人谋事,终于在一所私立中学任教。那时南京城正处于混乱状态,很多学生不来上课,学校收不到学费,教员的工资也发不出。北伐军占领南京后,他的饭碗又被打破  相似文献   

12.
苏格兰爱丁堡一个研究小组的发言人和鉴定人麦克达夫(Divid MeCduff)于1983年1月26日宣布,该组研究人员研制出的一种地壳计算机模式,能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他说,用以前的地震和地电磁场资料,该组的数学公式成功地预报了1982年12月13日发生在北也门的地震。他希望工商业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可用该程序为贸易或居民中心选择安全地点。他还说他的研究小组正考虑成立一个  相似文献   

13.
1985年6月12日,苏联卓越的地球物理学家、地球内部物理学方面的著名专家马格尼茨基年满70周岁。他从事科学、教育和科学组织工作已经45年,发展了苏联地球物理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固体地球物理学。他的活动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地球学科中采用精确的数理方法,从而能把他所建立的地球物理方向摆在严格而坚实的科学基础上。由于马格尼茨基的努力,在列入世界科学先进行列的地球内部物理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重大价值的成果,其中每项成果均揭示出地球物理学的新的科学方向,其中可以提及的有:分带熔化分析理论;现代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原因的研究;根据各基准点计算地球内部温度的方法;下地幔物质熔解成氧化物的学说;地球内部各种极值条件下的物质状态的平衡。马格尼茨基创立了一个学派,他多年的教学活动无疑促进了这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他撰写的《地球物理基础》和《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等专著驰名于国内外。马格尼茨基主持国立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物理系地球内部物理学教研室和地球物理学部,领导着苏联科学院施米特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和行星物理研究室。他是学术刊物《地球物理》(苏联科学院汇报)的主编。 1971年他当选为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主席,他为在一系列科学规划中发展国际合作倾注了许多精力。他领导着社会主义国家地球物理研究协调委员会的一个处。  相似文献   

14.
颂词[美国]菲尔森汉克斯艾伦美国地震学会第12次奖章授予华莱士博士(Dr.Robert E.Wallace),以表彰他在地质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发挥的领导作用。他将地震学和地质学两个学科联系在一起,强调两者实际上是一个学科这一千真万确的事实。在过去25年的工作中,鲍勃(对华莱士的爱称——译注)所从事的地震学研究的时间尺度已经从以小时为单位扩展到以世纪为单位。他已不是用千分尺和计算尺游标来确定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我的发言能作为把 2 0 0 0年美国地震学会奖章颁发给亚当·杰旺斯基 ( Adam Dziewons-ki)的授予仪式的一部分 ,并能简要地谈到他的事业和成就 ,对我来说是件令人愉快和很荣幸的事。亚当生于波兰 ,成长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兰被占领和后来的冷战变化中。他在波兰接受了所有的正规教育 ,并于 1 965年获克拉科夫矿业冶金学院技术科学博士学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在 1 95 8~ 1 95 9年度国际地球物理年当他参与在越南实施的一个地磁学观测项目时才第一次进入地球物理研究。亚当研究全球地震学的事业始于 60年代后期 ,作为达拉斯得克萨斯大学的博…  相似文献   

16.
今年10月7日是付承义先生八十寿辰之日。广布在全国各地的学生们和地震工作者向他表示热诚的祝贺。付承义先生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他是国际上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也是我国地球物理科学的一位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相似文献   

17.
1990年12月17日,在为纪念我国自建的第一个地震台——鹫峰台建台60周年的活动中,我荣兴地被邀请,参加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内心感到由衷的高兴。看到我国地震事业六十年来的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我感到无比的欣慰。我于1931年2月5日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来到鹫峰地震台工作。首先见到李善邦先生,他当时是地震台的主任,也是我国地震事业的创始者。1930年他在北京西郊的北安河村西鹫峰山坡上,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地震观测台。台上的工作条件很差,一切从零做起。开头难!开头难!我深有体会。从查文献资料到安装调试仪器以及杂项事务几乎全是他自己动手。李先生本不是学地震专业的,但在旧社会为了生活,而转搞地震研究,他面临新课题的挑战,苦钻地震学专业,很快就掌握了工作原理及仪器的构造使用,在他的艰苦努力下,鹫峰观测台才有了初期的规模。  相似文献   

18.
在某大学文学系学习灾害社会学专业的大四学生大地君也想学习地震科学,希望将来能够从事防灾工作。怎样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研修呢?于是他来到了在地震学和火山学研究方面颇具名气的新堂研究室。  相似文献   

19.
他从小就是一个内向的乖孩子,安静、听话、不爱玩,喜欢一个人坐着,翻看连环画,一坐就是老半天。5岁时,父亲问他想要什么生日礼物,他把爸爸拉进了新华书店。只有80厘米高的他,在高高的书架前欢快跳跃,像一只轻盈的蜻蜒。《上下五千年》的名字突然跃入了他的眼帘。一共是3本,他慢慢地取下来,递给爸爸。爸爸见他感兴趣,就买下来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他。从此,这3本书就成了他走进历史大门的启蒙教材。这套书他读了足足9遍。  相似文献   

20.
一九四九年九月底的一个夜晚,英吉利海峡的朴次茅斯港口,有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国人,快步踏上了一艘开往法国的渡海轮船。当他穿过英伦海峡的迷雾,迎着海风走上甲板的时候,可以看见他的脚步稳重、矫健;他每一步的跨度,总是○点八五米——这是他多年从事地质工作、长期在野外考察养成的习惯:他平时迈开的每一步,实际就成了测量大地、计算岩层距离的尺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