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CFZ-1500型冲击反循环钻机研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CFZ - 1 50 0型冲击反循环钻机研制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采用曲柄摇杆自动冲击机构 ;采用潜水砂石泵实现反循环 ;采用同步卷筒解决 2根钢丝绳的受力平衡 ;采用棘轮式可旋转冲击反循环钻头。  相似文献   

2.
钻井提速用振动冲击工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甘心 《探矿工程》2021,48(2):85-93
振动冲击工具作为降本增效的有效手段之一,正在得到行业内的广泛认同和重视。本文通过详细列举轴向冲击器、扭转冲击器和复合冲击器等工具的最新研究进展,可以看出振动冲击工具通过合理利用泥浆水力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冲击破岩能量,有效提高了破岩效率,改善了钻头破岩环境,降低了破岩阻力。并根据现场应用情况来看,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钻井过程中的机械钻速,缩短钻井周期。  相似文献   

3.
依据无阀气动潜孔锤冲锤运动的物理过程,提出了一种计算冲击功和冲击频率的方法,并举例说明了该种计算方法的应用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4.
太湖冲击坑溅射物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太湖冲击成因说由来已久,但始终未成定论。近几年在太湖及周边湖泊的淤泥层中发现了许多形态各异的奇石,经多种方法测试研究,确定为太湖冲击坑的溅射物。根据成份,溅射物分为两大类。一类富铁质,以菱铁矿及其胶结的碎屑为主,包括微小球粒、棍状及各种形态的块状和片状体 ;另一类贫铁质,以方解石及其胶结的长英质碎屑为主,碎屑为锐角状的石英晶屑及少量粘土和长英质岩屑。溅射物的大小从厘米级块体到毫米级球粒,再至微米级尘粉都有。溅射物外形多具有旋转扭曲形态及熔壳特征,显示了熔融、塑性- 半塑性特征。这些特征显示其成因经历了冲击震碎、熔融、挖掘抛射、空中飞行,最后溅落在冲击坑及其周围。溅射物的成分反映了太湖靶岩基岩岩性特征。太湖冲击坑溅射物的发现是继太湖诸岛石英砂岩中石英晶体的冲击变质微结构发现之后,又一重大突破。综合其它特征,可以确定太湖为一冲击坑。  相似文献   

5.
吴家祥  苏传福 《安徽地质》2002,12(4):323-326
通过介绍冲击压实机基本原理,分析冲击压实技术特点,结合工程实例,表明冲击压实技术具有减少路基工后沉降、提高路基整体强度及加固软弱地基作用效果显著,同时填石路堤施工工艺的改进和压实标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用于全面钻进的YZX-127型液动潜孔锤的结构特点、性能参数、室内岩样实钻试验效果,展望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根据冲击碎岩理论和冲击反循环钻进中的工艺技术参数,结合工程施工实例对CJF-20冲击反循环钻机的钻进工艺技术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实践表明,CJF-20冲击反循环钻机应用于复杂地层钻进成孔可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8.
孙建华  王建华 《探矿工程》1995,(5):28-29,51
针对井底冲击振动钻具联接螺纹副在生产应用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螺纹设计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了CZ-22型钢绳冲击式钻机改进的必要性及其在施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改型方案的确定和论证,CZ-22型与CZ-22A型钻机的主要区别,改型机方案的实施、效果评价和论证。  相似文献   

10.
临江市永安煤矿地质构造复杂,且已经进入深部开采阶段,煤体采动所形成的矿压对安全生产造成较大威胁。为防治其冲击地压的发生,对其煤层进行了冲击倾向性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煤层在自重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场下水平应力、垂直应力大小及分布规律,得出结论:(1)应力集中区出现在地质构造复杂地带,凡遇褶皱和煤层尖灭处,且强度相对较大,即冲击倾向性相对较强。(2)水平应力最大值接近自重应力,垂直应力最大值约为自重应力的1.8倍。水平应力最大值与垂直应力最大值均出现在煤层尖灭处。(3)数值模拟得出结果和实际开采吻合较好,开采时注意防范,确保矿井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11.
在高层建筑和地下工程的地基加固而进行的土层锚杆施工中,采取圆锥形冲击回转挤密钻头与气动潜孔锤结合,形成了冲击回转挤密成孔的钻进方法。通过在回填土、淤泥质亚粘土、亚粘土和粘土地层中采用该方法获得不同钻进速度的比较,对影响钻进速度的因素、圆锥形冲击回转挤密钻头在钻进过程中同钻头前方土层的相互作用及土层性质变化进行分析,指出圆锥形冲击回转挤密钻头的缺点及适用条件,并提出对该钻头结构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三河尖矿冲击矿压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明华  安里千 《岩土力学》1997,18(A08):97-100
采用试验测定,数值计算,力学机理分析等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三河尖矿发生冲击矿压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李金奎  严如令  夏洪春  李伟  邓超古 《岩土力学》2006,27(Z1):1032-1035
根据峻德地质条件和296工作面回风巷发生冲击地压事故的调查分析,建立了该巷道发生冲击地压的力学模型,分析了产生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并根据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及实现条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预防冲击地压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新型高冲击功液动潜孔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用于全面钻进的YZX-127型液动潜孔锤的结构特点、性能参数、室内岩样实钻试验效果,展望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泡沫潜孔锤既具有泡沫钻进的特点,又发挥了潜孔锤钻进效率高,钻孔质量好的优点,在我国干旱缺水区及岩溶裂隙区相关钻进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实验以WC-70潜孔锤为对象,研究泡沫对风动潜孔锤的影响。结果冲击频率虽然有所下降,但其冲击功却有或高的趋势。可以推断用现有的普通风动潜孔锤,配置相关的设备合理的规程参数进行泡沫潜孔锤钻进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在大量遇到的中软-中硬岩层中采用硬质含金回转冲击钻进的问题,在论述球体冲击器结构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介绍了室内外回转冲击钻进试验使机械钻速明显提高的效果,借助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球体冲击器冲击频率与风压、风量之间高度显著的相关关系式,可用于冲击频率及其它重要工艺参数的预测与控制.全文表明球体冲击器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7.
在高层建筑和地下工程的地基加固而进行的土层锚杆施工中,采取圆锥形冲击回转挤密钻头与气动潜孔锤结合,形成了冲击回转挤密成孔的钻进方法。通过在回填土,淤泥质亚粘土,亚粘土和粘土地层中采用该方法获得不同钻进速度的比较,对影响钻进速度的因素,圆锥形冲击回转挤密钻头在钻进过程中同钻头前方土层的相互作用及土层性质变化进行分析,指出圆锥形冲击回转挤密钻头的缺点及适用条件,并提出对该钻头结构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8.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K/T界面剖面,尽管形成环境各异,但彼此之间的岩石矿物特征却有许多共同之和。对于大多数剖面来说,界面粘土层的底都普遍存在着一个结构特别的冲击层。冲击层的厚度在全球的分布并不均匀,经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可达2-50cm,而其它地区则只有几厘米。冲击层的厚度可能反映了距离撞击抗的远近。  相似文献   

19.
针对偏远山区素填土公路在落石冲击下易产生大面积凹陷破坏的问题,提出运用预应力加筋土路堤解决的方法。为了探究预应力加筋土路堤在落石冲击下的变形性能、力学响应规律和荷载传递机制,设计并实施了落石冲击作用下预应力加筋土路堤和素填土路堤对比模型试验。试验发现:预应力加筋土路堤中形成的凹坑尺寸明显小于素填土路堤,体现了预应力加筋土路堤良好的抗冲击变形性能;随着冲击次数的增加,路堤刚度逐渐增加,导致路堤内部冲击附加应力时程曲线逐渐由“抛物线型单峰”转变为“双峰”分布,且预应力加筋土路堤工况中“双峰”的出现早于素填土路堤;落石在预应力加筋土路堤中的冲击力持续作用时间小于其在素填土路堤中的持续作用时间,且分布更趋均匀,更有利于冲击荷载的扩散;随着冲击次数的增加,预应力加筋土路堤内部冲击力传递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与筋材变形规律一致。结合Levenberg-Marquardt优化算法得到了关于凹坑尺寸和冲击次数的预测方法,可为预应力加筋土路堤在崩塌灾害多发地区的工程应用提供借鉴,为工程预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岩石硬度是反映岩层软硬、可钻性和爆破难易程度的重要指标,解译冲击钻进钻具响应信息可为原位、快速、定量评价岩石硬度提供新思路。采用高精度数字型位移、液压和转速传感器监测冲击钻机的关键传动部位,搭建了冲击钻机数字钻进过程监测系统。平行开展岩石硬度测定和冲击钻进正交试验,建立了各类岩石的钻进响应信息标准数据库,深入剖析推进压、冲击压、旋转速度与冲击耗能之间函数关系,并提出利用冲击耗能指数定量评价岩石硬度的方法。研究发现,推进压和冲击耗能呈负相关的线性关系;冲击压和钻进耗能拟合曲线为开口向上抛物线,各种岩石对应曲率半径不尽相同,但对称轴基本一致;钎杆转速对钻进耗能的影响可忽略。通过对单位体积钻进耗能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滤除了冲击钻进机械参数的影响,定义了可用于表征岩石硬度的新指标:冲击耗能指数η,其离散性小且与岩石硬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利用数字传感技术获取和解译常规钻孔的钻进过程响应信息,可在不额外增加勘测或试验工作量情况下测定岩石硬度,为工程现场直接评价岩体参数提出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