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南亚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洋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历史上曾发生十余次巨大地震,地震及其次生地质灾害是威胁东南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合作的主要自然灾害。系统梳理该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评估未来灾害风险格局,对于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及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东南亚地区1900年以来M≥5地震的时空分布统计分析和地震b值计算,揭示出该区的地震活动在时间上表现出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变化的特征;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聚集效应,成丛性强且主要集中在5个地震统计区内,其中印尼—马来多岛弧盆系地震区和菲律宾群岛地震区的地震活动最为活跃。总体而言,东南亚5个地震区的b值偏低,在0.42~0.91之间。该区内的地震b值也存在时空差异,受大地震事件、俯冲带年龄、活动断裂带和震源深度等众多因素影响,但主控因素在不同区域有所不同。地震b值时空变化特征对区域地震活动预测具有启示作用。上述认识为推进“海洋丝路”工程建设和“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对策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2.
地震活动中存在着某些规律性结果(如指数律、幂律关系),并呈现一些前兆图象特征(如空区、条带).我们用细胞自动机模型模拟地震活动的某些规律和活动图象特征,分析产生一种或几种规律或特征的动力与介质因素,所得结果可作为它们的机理解释,为利用地震活动性预报地震的方法提供物理依据.本文通过引入断层和硬块体的存在,建立介质非均匀的细胞自动机模型.模型为二维细胞阵网格,每个细胞都具有一定的能量,能量的获取是随机的,而能量的传递和损耗是确定的,模型能得到与实际地震可比拟的地震事件,这说明了地震现象本质上的复杂性可能是随机性与确定性的统一体现.模型的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增长阶段、自组织临界状态,我们给出各阶段的判断依据,并用自组织临界理论解释了各演化阶段的特征.模型成功地解释了Gutenberg-Richter 关系,但 Gutenberg-Richter 关系不能作为自组织临界现象的证据.通过对模型各演化阶段的特征分析,我们认为模型的演化过程体现了实际地震活动的周期性或轮回性特征.强震的震兆特征与其所在的阶段密切相关.强震前地震活动有两种形式:小震—活动增强—主震、小震—活动增强—平静—主震,对地震活动图象的研究表明:如果介质结构是均一的或过于复杂的,地震活动图象均不明显,只有在介质结构不均匀性相对规整、明确的情况下,地震活动图象可出现空区、条带等图形.如果不考虑介质结构的影响,只考虑动力学因素,地震活动图象演化的普示性特征是从无序走向有序.通过对模拟地震序列的分形分析表明:地震的时空分布和强度都呈现分形结构,特别是时空分布非均匀的多分形结构特征;中强地震前时空分布的多分维 D_q 值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江苏—南黄海地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是中国东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带之一。同时,该地区历史上曾频发中—强以上级别的地震,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是威胁该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灾害之一。该区的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和发震机制还不清楚。本文通过整理江苏—南黄海地区的历史和仪器记录地震数据,分析了该区地震活动时空分布格局,发现地震活动主要集中于若干条区域活动断裂带,在时间上具有约60年的平静期,目前仍处于地震活跃期。深部构造研究还表明该区域内地震活跃的南部坳陷和勿南沙隆起区均存在显著的地球物理异常,表明地震活动与区域深部构造有关。东部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作用和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引起的板块边界挤压力和大陆边缘因地形高程差异伴随的重力势能是中国海洋地震的主要驱动力。上述认识不仅加深了对江苏—南黄海地区地震构造环境的理解,同时也能对该区防震减灾公益事业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河北平原地区断层系的分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层形成机理的复杂性和时空展布的不规则性,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定量化结果,应用分形理论可以对断裂构造系进行定量评价,断层分维是断层数量、规模、组合方式及动力学机制的综合体现,因此分维值的大小可以作为断层构造复杂程度一个定量化指标。运用分形理论,对河北平原区主要断裂构造带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出河北平原区NNE向分维值为1.358,纬向断层系分维值为1.183,河北平原区活断层系空间分维值较高,这和研究区地震活动频繁、地质灾害多发一致。最后对河北平原区、渭河盆地和川滇断层系分形值和地震活动性进行了分析对比,发现地震空间分布和分形值的大小有对应关系,且渭河盆地、川滇的分形值大于河北平原地区,河北平原所发生的地震多沿NNE向呈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5.
分形理论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毛华海  张哲儒 《地学前缘》2000,7(1):195-204
总结近年来分形理论在成矿作用研究中的应用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主要表现在 :矿床的空间分布具分形和多重分形性质 ,表明成矿作用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具标度不变性 ;钻孔中金属品位的频率分析表明品位的分布具分形和多重分形结构 ,其结构与品位高低有关 ,对预测深部矿体有指导意义 ;矿床的规模、品位的分布也具分形和多重分形结构 ,不同规模的矿床具有不同的分形结构 ,暗示不同规模的矿床具有不同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机制 ;元素在微观矿物表面及区域大面积的分布也具有分形和多重分形结构 ,其结构类型与其成因条件及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根据分形理论,以西藏樟木滑坡群为例,详细分析了滑坡活动时空结构的信息维特征和滑动带土粒度分布的分形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滑坡活动具有很好的分形现象;滑动带土的粒度分维值一般在2~3之间,其平均值约为2.8,分维可作为描述滑动带土粒度成分的参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分维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7.
分形方法在金矿化时空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张均  周乔伟 《现代地质》2000,14(1):56-60
以川西北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为例 ,采用分形方法探讨了金矿化的时空结构特征。研究表明 ,分数维 D值的大小能表征金矿化品位分布的复杂性 ,成矿过程中相关元素组合存在相似的分形结构。利用主成矿元素及相关元素品位数据的分形结构特征可以指示成矿期次 ,厘定成矿演化的时间结构 ;利用地球化学数据的二维空间序列的 R/ S分析方法 ,可以较精确有效地厘定金矿化的空间结构特征。分形方法在矿化时空结构分析中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新疆阿尔泰地区断裂控矿的多重分形机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新疆阿尔泰地区断裂构造非常发育并对热液成矿有重要控制作用。分形分析表明该区断裂和矿床的空间分布均为多重分形分布,断裂的奇异指数为1.597~2.403,多重分维谱值为0.551~1.706;矿床的奇异指数为0.925~2.287,分维谱值为0.138~1.363。断裂的高的奇异指数和分维谱值表明该区断裂构造具有较高的成熟度和连通性,有利于提高岩石渗透性、促进流体流动和热液矿床的形成。断裂构造的多重分形分布导致该区热液成矿作用的多重分形分布。断裂体系演化过程中不同断裂部位变形和渗透性存在明显差异,数值模拟表明断裂与岩性和流体之间存在强烈的耦合作用并导致不同岩性的断裂具有明显不同的断裂渗透率。断裂-脉体系演化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元胞自动机模拟表明只有在分形渗透临界以上连通性较好的脊骨断裂部位是最有利于流体流动和成矿作用的。因此只有在部分有利的断裂部位才能形成矿床,并导致了断裂构造的奇异指数和多重分维谱值明显高于矿床。  相似文献   

9.
西藏樟木滑坡群的分形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分形理论,以西藏樟木滑坡群为例,详细了分析了滑坡活动时空结构的信息维特征和滑动带土粒度分布的分形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滑坡活动具有很好的分形现象,滑动带土的粒度分维值一般在2~3之间,其平均值约为2.8分维可作为描述滑动带土粒度成分的参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分维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
岑况  钟玉芳 《现代地质》1999,13(4):408-414
攀西地区层状基性 -超基性岩体从下到上具有套叠式韵律结构的特征 ,这种韵律由岩石的颜色、矿物的成分、结构等表征。在长期的地球重力作用下 ,物质的液态分异或固相结晶分异为层状岩体韵律成因的关键。提出用类似于 Cantor分形集合法构筑重力分异时空分形集合 ,结果以色谱条带图和直方图表达 ,并与攀枝花层状岩体的野外岩石观察的颜色韵律以及岩体实测的矿物成分、长石的 An号码进行了对比 ,表明岩体实测数据与构筑的重力分异时空分形理论图式很相似 ,揭示了攀西层状基性 -超基性岩体的套叠式韵律结构在成因上具有时空分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混凝土结构损伤的分形特征实验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曹茂森  任青文  翟爱良  张静 《岩土力学》2005,26(10):1570-1574
在物理模型试验中分析了混凝土结构损伤演化中的分形行为,揭示了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生长及表面裂缝分布具有分形特性,表明分形维可以定量描述表面裂缝分布。利用分形几何学研究混凝土结构的损伤演化过程,证明了结构表面裂缝分布分形维与结构力学性能之间存在良好线性相关性,认为表面裂缝分形维可作为度量混凝土损伤程度的损伤特征因子。与基于振动理论的损伤特征因子相比,这一新特征因子具有自己的一些特色和优势,为创建新的混凝土结构健康诊断和安全性评价方法体系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分形概念应用在地球科学中来刻画地质变量与地质体自相似特征。研究表明分形模型常常提供有力工具来刻画地质变量和地质体的基本空间分布结构。许多地质现象的频度和大小之间的分布具有尺度不变性, 如岩石碎片、断层、地震、火山喷发、矿藏和油井等。中国白垩纪的矿床大量地分布在东北、阴山-燕山、华北地台、秦岭-大别山、扬子地台和东南沿海等6个矿集区, 它们是中国白垩纪矿床分布的重要地区, 而西北和西南地区已知的白垩纪矿床尚少; 中国白垩纪矿床分布具有在时间上集中于早白垩世, 在空间上集中于东北和华南的分形特性。以中国白垩纪金矿床为例, 对金矿床空间分布进行了分形建模与预测, 该方法不仅适用于金矿床, 而且还适用于其它矿床, 具有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种基于MATLAB的地震视应变计算方法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MATLAB实现了一种简便对地震视应变的计算方法。先由该软件从地震目录找出所要研究区域中符合震级、经纬度范围的地震目录,从而根据地震视应变计算公式计算出每个符合要求的地震所对应的视应变,之后对该区的地震视应变以3年为窗口、1年与1平方度为时空步长,逐步滑动,便可以研究地震视应变场的时空动态演化。此软件具有简便、快速、实用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地震的多重分形统计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地震分布的多重分形统计特征。研究地震多重分形性质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于地震预报的可能性。采用推广Grassberger-Procaccia算法从典型震区的地震数据计算地震多重分形分布的广义维数谱以确立较敏感的强震前兆,讨论了该算法的精度,数据量要求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初论分形地质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申维 《世界地质》1998,17(4):75-84
介绍了分形分布的概念和分布函数,分形的概念及其在地震,地貌,岩石,构造,矿床评价和矿产预测等地质研究领域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岩体结构分形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丁多文 《岩土力学》1993,14(3):67-72
岩体结构包括两个基本要素:结构面和结构体。通过分形理论研究岩体结构,得出结构面和结构体分布具有分形特征。根据结构网络图,可分别求出结构面和结构体的分形维数D_(PF)和D_(VF)。结构面分布分形维数D_(PF)越大,反映结构面分布越复杂,优势面(南京大学罗国煜教授提出)发育的方向范围就越大,相应地岩休质量就更差;结构体分布分形维数D_(VF)越大,反映结构体大小分布的状况是大的结构体所占分量趋于增加,结构面的密度、迹长、总面积趋于变小,则岩体质量趋于变好。最后指出结构面和结构体分布分形维数是决定岩体质量的两个指标,是对岩体质量进行评价的合适指标。  相似文献   

17.
基于岩体结构面分布分形维的岩体质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尽管岩体结构面具有空间上的不规则性和结构网络上的复杂性,但由于它又具有自相似的特征,可以运用分形理论来对其进行研究。运用盒计维数法对某矿山巷道围岩体结构面分布的分维数进行计算,验证了岩体结构面分布的分形特征。通过对岩体结构面分布分形维值分布规律的分析发现,分形维数越大、结构面分布越密集,结构面迹线越长,岩体质量越差,表明可将岩体结构面分布的分形维作为岩体质量评价的指标。将计算所得的岩体结构面分布的分维数与按工程岩体分级标准对相应岩体分级所得的岩体质量等级进行对比,提出了一个以岩体结构面分布的分形维作为分级指标的岩体质量评价方案。  相似文献   

18.
2010年青海玉树Ms 7.1级大地震引发了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其中地震落石是除地震滑坡外沿断裂带及其邻侧最常见的现象。对玉树震区落石的调查发现,该区多处存在非常典型的多期地震落石分布现象,指示该区地震落石的发育与其他古地震现象类似,具有多期性和一定的原地复发性。实地调查表明,该区地震落石分布的主要特征为:多集中发育在活动断裂带附近的陡峭基岩斜坡下方,分布零散,且滚动较远,并常与古地震滑坡相伴生。初步获得的8个地震落石钙膜U系测年结果分布在距今6030±300a BP、4720±210a BP、3530±490~3560±280a BP、2010±160a BP、1090±70a BP、760±20a BP和230±20a BP年龄段,与该区古地震探槽和滑坡反映的地震事件比较吻合,进一步揭示玉树断裂带附近在全新世中晚期发生过多期可导致地表产生地震落石的事件。同时也说明,地震落石及其钙膜测年是特别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潜在古地震研究方法或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近年来,一些学者把分形几何学理论用来研究水系和断层的几何结构特征.因为其分维值的大小对应着一个地区构造活动的强弱程度,进而得出分维值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本文拟应用分形几何学理论对马边-永善地震带及其邻区的构造及地震活动与该区水系分维值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该地区构造活动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构造分形特征与油气分布关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本文应用分形几何理论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体系的分布进行了定量研究,在研究标定尺度范围内,该区断裂体系的平面分布具有良好的统计自相似性和分形特征,在双对数坐标系中,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直线拟合的相关系数平方(R2)均在0.97以上。该区4个已知油气田断裂构造的分维数D值均大于1.3,明显高于整个区域内4个反射层的断层分维数(平均D=1.218)。可以认为断裂构造的分维值大于1.3的部位是该区油气聚集分布的有利区。断裂体系分数维值越大的地区,有利于油气藏的分布,其单位面积内的油气地质储量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