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北京地区暖季对流天气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丁青兰  王令  陈明轩  王迎春  陶祖钰 《气象》2007,33(10):37-44
对北京地区最近12年暖季(5—9月)雷暴、冰雹、暴雨和大风等各种对流天气进行了气候统计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暖季发生对流的概率很高,按日数统计的气候概率达47.77%,大风、暴雨和冰雹气候概率分别为27.29%、10.84%和6.29%。暴雨多发季节为7月中旬到8月上旬。冰雹集中于6月中、下旬。在对流天气的地理分布上,北京西北部、东北部山区及西南部山区多对流天气,中心区和东南部平原地区对流天气较少。暴雨呈西南—东北方向带状分布,东北部山区、中部和东南部平原地区多发生暴雨,而西北部和西南部山区很少发生暴雨。山区冰雹明显多于平原。西北部和东北部山区大风偏多。暴雨有明显的夜发性。冰雹集中发生在午后到傍晚,占冰雹总站次的76.72%。  相似文献   

2.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EC客观分析场及物理量场,对2016年8月18日祁连地区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得出:我国北方冷空气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交汇,是此次祁连地区产生暴雨的主要原因;副热带高压在青海东北部的稳定维持对青海省东北部地区的强降水天气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董立清 《气象》1990,16(7):58-61
本月,全国大部地区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部分地区冬小麦遭受冻害。北方降水偏多,土壤墒情较好,春播顺利。 天气概况 本月,除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山东半岛、浙江、新疆西北部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1—2℃外,全周其余大部地区月平均气温偏低1—2℃(图1)。北方冬麦区大部各旬气温持续比常年同期偏低1—2℃。加上天气  相似文献   

4.
对 2 0 0 3 - 0 8- 0 8— 1 5秦岭地区连阴雨天气的环流特征和成因分析表明 :乌山长波脊稳定 ,巴尔喀什湖低槽不断分裂冷空气东移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脊线位于 2 5~ 2 7°N,是形成了秦岭地区阴雨天气的环流形势主要特征 ;而 2 0 0 h Pa西风急流在 40°N附近加强稳定时 ,对流层低层偏东风和西南风切变线的维持 ,形成了有利于秦岭地区阴雨天气产生和维持的低层辐合、高空辐散的耦合机制  相似文献   

5.
近50年广西大范围暴雨的大气环流异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10年广西90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Lorenz环流分解方法分析了近50年广西大范围暴雨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近年来广西发生大范围暴雨过程和平均暴雨日数均呈增多趋势。不同天气系统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的环流形势主要表现在副热带高压所处位置和强度的不同。从长时间统计来看,广西大范围暴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北冰洋(130°E- 140°W,70°N-90°N)区域的纬偏成正相关关系,与格陵兰岛北部、赤道印度洋中西部和哈萨克斯坦东北部的纬偏值成反相关关系。北半球高纬度地区(75°N-85°N)和低纬度地区(20°N-30°N)定常波强度增强,中纬度地区(40°N-70°N)定常波强度减弱,低纬度10°N-30°N和中纬度35°N-55°N定常波不平稳度增强,可能是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日数增多的原因之一。在广西大范围暴雨过程中,北极附近区域为定常波最不平稳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东亚阻高与我国夏季暴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晁淑懿  佟光 《气象》1991,17(6):12-17
本文对1966—1989年6—8月亚洲东部中高纬(45—75°N,80—120°E)阻塞高压活动进行了研究。指出,在这种环流背景下,我国东部地区常出现大范围连续暴雨天气。还利用500hPa东亚(100—120°E)地转风场,探讨了我国主要暴雨带与东亚阻高南侧东风、南支西风急流、中纬北风南界以及低纬最大南风轴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章使用常规观测气象资料及内蒙古119个国家站逐小时自动气象观测资料,对2017年内蒙古地区出现的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发现:全年有107个国家气象站出现≥35℃的高温天气754次,全区各盟市均有高温天气出现,站点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乌海市、锡林郭勒盟西北部、赤峰市东北部、通辽市东北部、兴安盟东部等地;高温天气集中发生在6、7月份,7月最多;日最高气温主要出现在15—17时;分析高温站次超过20次的日期,大部分均为全区性的高温天气;极端高温事件比较频发,而且出现时间早、强度大,5月18日东部地区就有20站出现极端高温事件,东部区40℃以上的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5月18日;高温发生时高空对应高压(脊),低层处于暖区,地面减压。  相似文献   

8.
李国庆 《大气科学》1982,6(1):95-102
研究不同地区环流之间的相互关联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利用[1—4]等资料对东半球低纬度地区做了一些天气气候分析。对气压资料的分析表明,东南亚、澳大利亚、印度、南太平洋西部、印度洋及非洲东部一些台站的7月地面气压逐年变化有较好的相关。制作并分析了1975年4—9月亚洲夏季风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各月和候的合成云图。发现在印度季风爆发的同时,东半球的主要环流系统都有一次相应的突变。此外,对比研究了亚洲季风区内M_1区(65°—75°E,30°S—30°N)、M_2区(105°—115°E,30°S—30°N)及太平洋T区(145°—155°E,30°S—30°N)的旬平均云量变化,发现在M_1、M_2区南、北半球的云量变化趋势有较好的相关,而在远离大陆的T区,南、北半球云量变化趋势相关差。对其它资料的分析也表明,南、北半球低纬度大尺度环流变化在亚洲季风区范围比在非季风区有更好的相关。  相似文献   

9.
夏季黄、渤、日本海高压与华北暴雨的观测事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1966—1987年夏季(6—8月)逐日500hPa环流图,把在30°—50°N、110°—140°E范围内出现的高压过程按其形成的性质分为五类,即西风带高压、高原高压、副热带高压、西风带高压与副热带高压联合和高原高压与副热带高压联合五类高压过程。分析了上述五类高压过程的时间和地理分布的气候特征,并指出盛夏(7—8月)华北地区,尤其是华北东部和东北南部地区出现的暴雨和大暴雨天气过程与这些稳定的高压形势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NCEP的1.0°×1.0°和2.5°×2.5°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的方法对2014年6月5日广西区域性强雷暴天气过程的雷达特征和环境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地区此次强雷暴天气过程是在500 h Pa前倾槽与地面静止锋配合的有利天气背景下,由两个弓形回波造成的。广西北部地区的弓形回波强度较弱,移动较慢,呈低质心和垂直上升结构,属强降水雷暴系统,造成了短时强降水重复出现,导致大范围暴雨;广西南部地区的弓形回波强度较强,移动较快,具有前侧和后侧入流缺口、前倾结构、中层径向辐合等雷暴大风的典型特征,造成大范围雷暴大风和局地短时强降水。中层环境湿度及垂直风切变的差异是造成广西北部和南部地区雷暴天气类型差异的环境背景原因。广西南部地区中层干区是由副热带高压环流内的干空气在西南急流作用下向北输送造成的。850—500 h Pa西南急流和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则是由高空槽与副热带高压快速靠近导致的强气压梯度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1982年5—8月逐日48与72小时的500毫巴数值预报图进行了统计检验,检验范围为欧亚地区(0°—180°E),实况图系用中央气象台的手工分析图。除了求出各月平均误差分布图和标准差分布图以外,还着重对各类天气系统分别进行预报误差的讨论,得出对各类天气系统的预报能力、预报准确率和预报偏快、偏慢、偏强、偏弱的概率,这有助于预报员了解和使用欧洲中心的数值预报产品。  相似文献   

12.
杨广基 《大气科学》1984,8(2):227-231
Reginald.E.Newell等曾计算了冬夏两季5℃和5°N的沃克环流(Walker Cell),给出了赤道地区纬向气流的特征。Krishnamurti曾根据200mb位势流的计算结果,推论出北半球夏季0°-30°N和北半球冬季15°S—15°N的理想纬向垂直环流圈,给出了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纬向垂直环流的特征。叶笃正等指出青藏高原地形及其夏季的热源作用,使其与西半球、南半球和中、东太平洋的天气系统产生遥相关,给出了青藏高原地区和遥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三角洲位于22°N—24°N,112°E—114.5°E处,其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向海。珠江的各干支流成叶脉形从这里向内陆延伸,而南岭、九连山、云雾山等山脉又楔入其间,构成了辐辏状的犬牙交错地貌。这样的地理景观和地形地貌对入侵这一带的天气系统起着肢解作用,加上准常定的各种气流在这一带交馁和折向,容易触发出各种不同类型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并带来相应的灾害性天气—冰雹、龙卷、强对流风暴。还导致暴雨和台风天气的时空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4月4—5日发生在内蒙古东北部的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背景条件是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鄂霍次克海冷涡,而低空急流、切变线、地面气旋是大到暴雪的主要触发机制;(2)高低层散度的有利配置及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是该次过程的动力原因;(3)充足的水汽条件和不稳定能量的积累以及高空西风急流、低层南风急流和东风急流的共同作用是该次暴雪产生的根本原因;(4)近地面东风的加强,促进了低层的辐合或抬升,有助于垂直风切变加强和上升运动发展,对降水的加强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林琪 《气象》1980,6(3):32-32
711“天气”雷达,原来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警戒强烈灾害性天气的需要。它的某些主要使用技术性能,往往不能满足天气预报和人工影响局部天气试验使用的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总觉得711“天气”雷达天线俯仰范围太小了(-2°—30°)。如对云顶高14公里的雹云,在距离28公里附近,就不能取得完整的回波图像,从而影响了探测的效果。 为了扩大711“天气”雷达探测范围,我们把原来天线俯仰-2°—30°改为-2°—60°。在改装中,加工的零部件少,制作简便,通过一年的实际使用,效果良好。 要扩大天线俯仰范围,主要得改变天线俯仰减速箱的位置和平显、高显的电气参数。大家都知道,711“天气”雷达高度显示的形式是斜距——高度显示器;仰角扫描的范围增大后,显示器扫描必须作相应的改  相似文献   

16.
东风波对成都市天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学民 《四川气象》1999,9(3):58-58
东风波是热带天气系统,当它西移时,四川盆地受影响的地区主要在30°N以南,30°N以北,若没有西风系统或高原系统配合,一般不受东风波系统的影响,本文讨论东风波对30°N以北成都市天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建辉 《气象学报》1984,42(1):125-129
众所周知,东南亚地区过赤道气流的转换和推进,对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热带辐合带的建立,台风的发展,以及我国南部的天气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了解过赤道气流转换的基本状况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1975年7月~1980年6月共5年的低纬地区850毫巴和200毫巴图,分析了东南亚赤道地区(10°N—10°S,90—140°E)低空和高空过赤道气流转换的一些特征,并且发现南北半球低纬高压带的摆动对东南亚过赤道气流的转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地面自动站资料和NCEP提供的0.5°×0.5°高时空分辨率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1—2日一次暴雨过程中,湖北西北部与东北部降水差异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西北部的降水发生在高低空急流发展时期,且西北部很快处于后一个高空急流的右前方,不利于西北部降水持续发生;东北部降水发生在高空急流稳定期与低空急流发展期,高低空急流耦合,诱发中尺度低涡形成,导致持续性强降水。2)水汽输送在西北部集中的时间短,提供的水汽有限;在东北部集中的时间长,提供的水汽充足。3)西北部不稳定能量释放得快;东北部一直存在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该地区天气尺度系统猛烈发展,激发重力波,造成强降水。4)西北部锋生位于随高度向北倾斜的锋区中,随着冷空气的南下,强降水很快结束;东北部锋生位于随高度向南倾斜的暖区锋区中,冷空气与稳定的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对峙,产生较强的倾斜项锋生,有利于东北部的长时间强降水。  相似文献   

19.
江西持续性冻雨的行星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常规气象地面观测资料和NECP 2.5°×2.5°的再分析资料,对1959—2008年期间发生在江西的持续5 d及以上的冻雨天气过程进行行星尺度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江西持续性冻雨天气期间,500 hPa高纬度地区的阻塞高压、中纬度的低槽以及低纬度的分裂小槽和地面沿中国中东部侵入的强冷空气有利于江西持续性冻雨天气的维持;同时,700 hPa有来自低纬地区的稳定的"湿舌"和西南急流存在,不仅有利于中层逆温结构的形成,也是水汽输送的主要机制。距平相关分析得到,持续性强冻雨天气发生期间,海平面气压、1 000~500 hPa和1 000~925 hPa厚度场的距平相关系数基本都在0.7以上,多数情况下达到0.8以上,表明江西持续性强冻雨天气期间高层和底层的天气系统是稳定少变的。  相似文献   

20.
相似预报方法是一种基于历史相似个例的预报方法,在综合考虑天气发生的环境场和气候场的条件下,可实现高时空分辨率强对流天气的客观预报。利用2016—2019年5—9月宝鸡市自动气象监测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及ECMWF细网格0.25°×0.25°模式预报资料,应用相似预报方法对宝鸡市2020—2021年5—9月短时暴雨和雷暴大风天气进行预报和检验。结果表明:短时暴雨平均预报成功率和预报成功指数分别为0.852和0.304,14—20时预报效果最好;雷暴大风平均预报成功率和预报成功指数分别为0.837和0.254,20—02时预报效果最好;两类强天气漏报率均低于0.33,空报率均在0.75以下;相较配料法,相似预报法对两类强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和预报成功指数均有较大提升,且空报率和漏报率也明显降低,能够较好地预报出短时暴雨和雷暴大风未来24 h的对流潜势,在宝鸡地区表现出更高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