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虎  和鹏飞 《探矿工程》2017,44(1):41-45
本着充分依托原有海上油田设施降本增效原则,渤海Q油田在原有生产平台附近新建井口平台、对原有密集井网成功实施了整体加密调整,作业难度急剧增大。通过老井眼数据再处理、新井轨道设计优化、轨道防碰设计、防碰监测等手段形成密集交叉井网井眼轨道精确制导技术。该技术的成功应用提高了作业时效,有效保障了在老油田密集交叉井网整体加密井眼轨迹的顺利实施、减小了碰撞风险。  相似文献   

2.
袁志坚 《探矿工程》2014,41(12):44-48
介绍了大直径气举反循环成套钻具的研制背景、设计原则、结构尺寸和主要技术参数。该套钻具不仅强度大,连接便捷,而且充分考虑了通气、通泥浆、泥浆补给三大通道面积等因素,采用内平设计。经生产试验,完全能满足大直径工程井气举反循环钻进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高温、高压、深井、小井眼尾管固井是固井技术的一个难点,龙16井在各项配套工程技术措施综合应用的情况下施工成功,为高温、高压、深井固井作业积累了经验。龙16井是川北低平褶皱带九龙山构造上的一口预探井,[JP2]原设计2159 mm井眼钻至下二叠系完钻。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纵向上分布多套产层并具有超高压特点,地层裂缝发育,多次出现涌漏同存复杂情况,被迫提前下入1778 mm套管固井以封隔上部复杂井段。采用1492 mm钻头钻至598800 m完钻并进行了尾管固井作业。固井作业前钻井液密度234  相似文献   

4.
为了查明浙江省嵊泗列岛北部海底第四系水文地质情况,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三水文地质队于2007年成功实施了水文地质勘探井--嵊泗二井.该井施工采用小型自升式钻井平台与驳船及辅助船只组合的方式,解决了平台与驳船的连接,克服了风浪和潮汐的影响,以井口管隔离海水并防范地下浅层气逸出;最后采用改造的无簧复位水力式内割刀方式完成弃井作业.整套施工工艺可为海上钻探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王强  柴宿县  董梅 《探矿工程》2008,35(11):13-16
山东新汶矿业集团ZJ02—PJ02对接井,直井ZJ02设计深度为94112 m,斜井PJ02井设计深度为120300 m,两井相距25200 m。设计井身为三开结构并合理配置钻探及造斜专用设备;为防止井斜采用塔式钟摆钻具;根据不同井段,合理选用钻压、钻速和泵量,配制不同的钻井液;采用高精度的PST随钻测斜和最小曲率法计算钻井轨迹,保证了两井的顺利对接连通。  相似文献   

6.
杨转运 《探矿工程》2008,35(11):71-73
在顶管施工中,千斤顶的支座需要巨大的反力支持,这些反力是由工作井的侧壁以及壁后土体提供的。对于超浅层顶管工作井,由于侧壁后土体高差小,提供的反力有限,这就成为超浅层顶管工作井设计施工的一个难点。以实际工程为例,详细介绍了超浅层顶管工作井施工工艺,其中包括预注浆加固、环梁施工方法以及逆作法的施工要点等。  相似文献   

7.
渤海北部LD油田在井网加密、油田大规模综合布置新钻调整井时,存在新钻的25口井与老井井网交叉、井眼轨迹立体三维缠绕问题,其中C6H水平井是此类问题的典型,同时C6H井还需要在可钻性极差的馆陶组底砾岩地层定向造斜。针对上述问题,通过C6H井3种轨迹方案对比、分析,优选出最为有利的方案,结合螺杆马达和旋转导向工具性能分析,最后采用螺杆马达 水力震荡器 微偏心稳定器等钻具组合新方式,顺利实施了C6H井。  相似文献   

8.
方形锤头是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的重要钻具,本文简要介绍了一种新型地下连续墙方形锤头的结构设计、施工工法及应用情况。新型方形锤头整体框架采用焊接而成,结构合理,尺寸可根据用户需要优化调整,且具有导向性好、单位面积冲击功高、过水面积大和方便打捞等优点。锤头研制成功后,配合冲击反循环钻机,采用气举反循环工艺,先后在厦门、深圳等多个城市地铁工地施工,施工效率明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型方形锤头的研制成功,为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提供了一种更优的钻具选择。  相似文献   

9.
在地质勘探钻井中一般不需要进行井口压力控制。辽西金羊盆地“羊D1” 钻井采用地质勘探井的钻井工艺方法进行油气勘探,需要预备有井口压力控制措施。地质钻井设备和井控装置如何耦合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以该井为例,介绍了用全液压岩心钻机全孔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工艺施工油气勘探井的施工工艺。钻进中综合考虑了YDX-6型全液压岩心钻机平台的下方空间尺寸、井身结构设计以及本钻井的井口压力控制等要求,选择和设计了一套满足小口径取心钻探施工要求的井控装置。  相似文献   

10.
调整开发井主要用于老油田开发后期重组完善井网和实施层内细分开采,实现稳产和上产。受周围注采系统和生产现状影响,复杂的地层压力系统、多样的地层流体成分等导致调整井固井质量难以保证层间有效封隔。在分析调整井固井面临的各项技术难点以及对固井质量影响基础上,总结目前为保证固井质量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可采取的技术措施与研究方向,为提高调整井固井质量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经济有效开发浅层(300~600 m)低渗透、低丰度油藏,提高油藏采收率,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尝试利用旧井场在老井区部署加密浅层水平井进行调整开发,开展了在复杂工程、地质等多种不利限制条件下具有延长油田特色的浅层高密井网水平井防碰绕障技术研究。通过优化井眼轨迹,精细防碰扫描以及配套的现场工程技术措施,有效控制井眼方位,进行主动防碰绕障。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在该技术指导下浅层水平井均成功穿越或避开老井网,保证了钻井作业的安全进行,为油田浅层难动用油藏中后期开发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闵江本  向蓉  陈博 《探矿工程》2021,48(8):26-32
针对长庆油田?139.7 mm生产套管中下?88.9 mm小套管二次固井环空间隙小、固井施工压力高,水泥环薄、密封完整性难以满足后期措施需求,固井前井筒界面环境差、二界面水泥胶结不佳等技术难点,通过技术创新及改进,研制出适用于小套管二次固井的低摩阻耐压防漏水泥浆体系、热固性树脂水泥浆体系,结合自主研发的界面增强型冲洗液和固井压塞液体系,形成一套长庆油田小套管固井工作液体系。优选性能可靠的固井配套工具,优化小套管固井管串结构,按照平衡压力固井原理,采用一次上返固井工艺,总结出了一套小套管二次固井工艺技术。现场应用10口井,固井质量优良率95%,增产效果显著,为长庆油田老井增潜挖效及套损井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彭泉霖 《探矿工程》2018,45(6):32-35
大塔场构造筇竹寺组、灯影组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且分布广泛,具有巨大的油气藏勘探开发潜力。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在上部地层钻进过程中,发现沙溪庙组井漏问题突出、须家河组岩石可钻性差等诸多难点。为了加快该区块的钻探进程,解决制约钻井提速的技术难题,通过分析前期钻完井和正钻井资料,明确了大塔场构造上部地层钻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点,结合现场实践提出了防止起步井斜方法、大尺寸套管固井技术、凝胶水泥堵漏技术、钻头优选等技术措施,对今后在该区块钻井和固井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文珂 《地下水》1996,18(2):49-50
凤翔县宜井面积485Km,已发展井灌面积12万亩和井渠双灌面积5.9万亩。1994年底,机电井保有量2587眼。其中,未利用机井858眼,占2587眼的33.17%。在未利用机井中有百米以上深机井343眼,深度在80m左右的中深井185眼,深度50m以下的浅井330眼。未配套的机井有106眼、机具失盗的机井285眼,机具老化报废的机井244眼、井水濒临干枯的机井223眼。变压器被盗73台。  相似文献   

15.
水平钻井连通水溶采卤一直是开采井矿盐资源最常用和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但由于地层条件复杂、饱和卤水结晶、套管破损等因素造成盐井组采卤运行过程中通道堵塞,一直是制约盐井组运行年限的主要原因。近些年,对堵塞井组修治常用方法有憋压、通井、开窗侧钻,其中水平井开窗侧钻重新对接现有溶腔在很多盐田区块修井中被广泛应用。在河北宁晋石盐田Y2-Y4井组修井过程中,存在老溶腔无法再利用的情况,此时老溶腔成为井组二次对接的“累赘”。在该区块首次采用井组井型互换(水平井改直井,直井改水平井)的方法,避开了老溶腔,实现了老井组的再利用。  相似文献   

16.
根据用途不同,大直径工程井成井后套管直径一般在450~1300 mm范围,井眼和套管尺寸大、套管质量大是该类工程的显著特点之一。简要介绍了大直径工程井常用下管方法、套管连接方式及大直径工程井套管强度设计原则。结合工程实例,阐明了只要科学地进行套管柱强度设计、采用合理的下管方法和套管柱连接方式,选用提升力100 t的钻机也能安全实现重约300 t套管的下管作业。  相似文献   

17.
秦沛  齐如明  李斌 《城市地质》2008,3(1):11-13
盐卤井对接施工中,能否成功对接(中靶),一方面取决于定向井的定向精度,另一方面决定于直井溶腔的建立(通称“建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建槽未能严格按要求进行会导致溶腔与计算不符,造成对接失败或重复工作。而溶腔的设计计算,与目的(盐)层厚度、倾角及采卤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8.
河南WR-1地热勘探井设计有新近系馆陶组和奥陶系2个勘探目的层,需要各自进行成井和测试工作,馆陶组成井测试完成后需要继续钻进完成奥陶系成井。在井身结构设计时,从套管设计、固井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改进,解决了馆陶组成井管柱固井、钻孔与套管级配以及过滤器参数设计等问题,并通过实钻验证。本文主要介绍了该地热勘探井井身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点要素、设计过程等,并结合实钻过程,对井身结构的设计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使其更具现场操作性,为其它类似同井双目的层地热勘探井工程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全国有近100万眼水井需要修复,除采用钻探方法修井外,还可采用测井的技术方法进行旧井检测,然后进行修复。介绍了各种测井技术在旧井检测中的应用及进行水井修复的方法,还介绍了笔者研制的一些新的方法、设备,分析了修井的经济效益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云南思茅盆地位于特提斯成矿带东南段,上白垩统勐野井组是该区域一套广泛分布的含盐地层,该组内赋存有中国目前唯一的前第四纪固体钾盐矿床。对思茅盆地江城地区勐野井组石膏和黄铁矿样品,利用电子探针和质谱仪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黄铁矿的n(S)/n(Fe)平均值为202,为硫富集型黄铁矿;黄铁矿的w(Co)/w(Ni)值为301~1074,变化范围较大;黄铁矿的δ34SV-CDT值为-836‰~-336‰,平均值为-633‰,而石膏的δ34SV-CDT值为66‰~107‰,平均值为948‰。通过对黄铁矿n(S)/n(Fe)、w(Co)/w(Ni)、硫同位素以及石膏硫同位素进行分析,认为勐野井组石膏层在成岩期后受到了热液蚀变的作用,热液蚀变导致石膏被还原形成S2-,S2-与热液带来的Fe结合形成了粒状黄铁矿。通过对思茅盆地江城地区勐野井组黄铁矿、石膏的成因机制研究得出,受印度板块俯冲活动控制,深部热液对该区上白垩统勐野井组内原生蒸发岩有明显改造作用并有多种金属矿物伴生。思茅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热液活动频繁,多期次的热液作用对盆地金属成矿有积极影响,对勐野井组钾盐有不利的改造作用,使得原生钾盐发生蚀变,普遍发生重结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