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日,内蒙古自治区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及监测技术培训班在中国农业大学顺利闭幕。此次培训针对拟参加此项工作的技术承担单位组织开展,经过为期两天的培训,各单位业务骨干学习了内蒙古自治区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及监测技术相关政策、理论及专业技术等培训内容。在培训班结业仪式上,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赵大勇副巡视员指出,开展年度耕地质量等  相似文献   

2.
在对项目区耕地基本情况调查基础上,对耕地质量等别采用"因素法"进行评价,通过对新增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的分析,开展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项目区新增耕地质量国家自然等、利用等和经济等有10、11和12等,与乌拉特中旗的等别范围一致,各等别面积合计1732.09hm~2。  相似文献   

3.
在2016年延津县耕地质量等别更新成果的支持下,对土地利用系数进行修正,建立项目尺度上的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指标体系,测算项目区整治前后耕地质量等指数。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系数修正后的项目区耕地自然质量等由5. 73改善到5. 60,利用等由5. 75改善到4. 28;土地整治对项目区土地利用水平影响较显著的因素有表层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灌溉保证率、土壤酸碱度、剖面构型、排水条件。整治后的项目区耕地自然等、利用等均有提升,利用等提升显著,印证了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在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方面具有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4.
在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的支持下,从粮食总产和单产两个维度对2013—2017年河南省耕地产能及其实现程度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耕地产能单产从2013年的12 064.25 kg/hm~2增加到2017年的12 103.57 kg/hm~2,其实现程度相应由93.45%上升到97.54%;2017年,河南省一半地级市的耕地产能单产实现程度超过100%,存在过度利用的问题。(2)耕地产能总产从2013年的9 846.73万t减少到2017年的9 828.79万t,但其实现程度由53.92%上升到59.66%。(3)豫西地区的耕地产能及其实现程度均低于豫东地区,但产能实现程度的增幅相反。  相似文献   

5.
《西部资源》2012,(6):17
呼和浩特市为切实加强耕地质量管理,根据国土资源部、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相关要求,以现有的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根据变更后的第二次土地调查资料数据,开展更新评价工作,对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进行补充完善,建立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相配套的耕地质量等级数据库,认真开展了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一是加强领导。本次呼和浩特市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量  相似文献   

6.
基于等级折算的补充耕地后备资源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后备资源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补充耕地项目的选址和补充耕地的质量,是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工作的重要环节。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中的利用等为基础,根据占用耕地的利用等别确定补充耕地的目标等别,参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相关设计标准及土壤普查资料设定后备资源开发为耕地后各因素的状态,采用农用地分等中利用等的评价方法评定后备资源开发为耕地后的预期等别,以补充耕地目标等别与后备资源预期等别的对比关系为依据,提出了基于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的补充耕地项目后备资源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豫西北太行山地丘陵类型区为例,采用比较法和模型法探讨了耕地整理等级目标的确定问题。研究内容:(1)基于农用地分等的方法,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通过耕地建设等级影响因素标准组合研究,可以确定耕地建设等级的评价方法,进而确定耕地整理的质量等级目标。(2)根据影响因素标准组合,结合土地整理设计工作,确定出影响耕地质量的因素所能达到的标准,该标准能够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和工程标准编制提供依据。研究结论:农用地分等成果与等别评价方法可作为确定耕地建设等级目标的方法与成果基础。  相似文献   

8.
土地开发是通过工程措施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生产实践,新增耕地质量等级成为项目竣工验收和农业分等定级的重要依据,也是农用地估价及土地管理的参考尺度。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评价了陕北风沙滩区农地的相关因素,探讨了耕地评价的等别指数参数和重要因子系数,评定得出开发项目的国家经济等别为12等和13等、与周边地块一致性的结论。文中质量分析评定路线、方法和研判过程也为耕地质量评价在行业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实证案例。  相似文献   

9.
县级耕地质量等别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掌握区域耕地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对于科学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监测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位于农牧交错带的内蒙古达拉特旗为研究案例,根据2000年、2007年、2010年、2011年达拉特旗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同时依据国土资源部农用地分等和内蒙古上轮分等技术参数,分析了达拉特旗耕地质量等别时空变化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四个时期的耕地质量结果发生了显著变化,总体上耕地质量呈现增加趋势,且北部平原区尤为明显,南部丘陵区变化不大。这种耕地质量的变化与近年来开展的大规模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综合整治等工程密切相关。根据耕地等别时空变化特征,可以对研究区内的耕地等别演化方向进行预测,以期为制定区域耕地保护和土地整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呼和浩特市为切实加强耕地质髓管理,根据国土资源部、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相关要求,以现有的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根据变更后的第二次土地调查资料数据,开展更新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不同等级耕地保有量的测算——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农用分等成果为基础,探讨了不同等级耕地保有量预测方法.通过建立耕地利用质量等指数与单位标准量产量之间的数学模型,确定各等别的理论单位标准量产量,将其与区域粮食需求量相对照,构建最优线性规划模型,求出不同等别耕地保有量的最优方案,并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测算的耕地保护方案既体现了优先保护优等地的原则,又能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遏制耕地数量迅速减少,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耕地质量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07年中国耕地资源安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耕地资源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3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评价和分析了2007年中国的耕地资源安全状况。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统计数据。研究显示:(1)2007年,中国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分值为0.517,资源安全保障程度不高。区域上,耕地资源安全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特点,高耕地资源安全省份主要有东部和中部的山东、福建、浙江等10个省份以及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低资源安全省份则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包括陕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等省份。②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评价分值为0.195,资源安全分布呈现出东北部较高,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四川盆地较低的特点。生态退耕和建设占用带来的耕地快速减少,以及区域粮食生产定位形成的较高耕地保有量目标是造成以上地区耕地数量安全程度较低的主要原因。③耕地质量安全评价分值为0.151,呈现出东部高、东北部和西部较低的特点。区域耕地自然本底质量(耕地自然质量等别)是造成区域耕地质量安全差别的主要原因。④耕地生态安全的评价分值为0.171,呈现出东北部高、东部低的特点。东部地区耕地资源生态安全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化肥、农药、农膜的过量施用及其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西部地区耕地生态安全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相对严重的耕地水土流失状况。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分析研究当前区域性耕地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格局和态势, 研究其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东北地区为例, 利用“3S”技术, 着 重应用GIS 空间分析优势, 首先分层次开展耕地自然质量评价、耕地利用质量评价与耕地综 合质量评价, 分析耕地自然质量、耕地利用质量与粮食单产的关系, 研究区域耕地数量变化 引起的耕地综合质量空间分布变化; 然后从耕地数量、耕地质量、作物种植制度等方面, 探 讨东北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为本地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的粮食生产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为其他地区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4 年SPOT 多光谱影像、2004 年耕地地力调查数据等, 以山东省即墨市为例, 开展耕地质量评价 研究。采用RS 技术, 从SPOT 多光谱影像中提取耕地质量评价因子, 如反映土壤肥力状况、水分状况、土壤退化状 况等不同信息的NDVI、DVI、RVI, 结合坡度信息、土地利用程度等, 构建了基于RS 技术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压力- 状态- 响应框架( PSR) , 构建评价模型, 旨在开展遥感技术在耕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评价结果表明, 即墨市耕地质量普遍较好。研究将该市耕地分为六个等级, 并针对不同等级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耕地资源保护的政 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是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的基础性工作,等级成果已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的工作中。本文是针对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的方法、过程、成果进行的分析;并对补充完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的探析。  相似文献   

16.
陈诚 《地理研究》2016,35(12):2273-2282
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耕地面临日益严重的质量和数量安全问题,改进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并探索其在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中的应用研究,对于耕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多规合一”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融合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和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成果,重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集成方法,结合耕地质量与规划城镇用地的耦合分析,探索可占用耕地与城市开发边界识别路径,并以南通为例进行验证。研究表明:沿江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沿海地区土壤肥力较差,西部和北部地区土壤肥沃,耕地质量较好。沿江地区规划城镇用地和耕地质量空间匹配较好,可占耕地和开发边界范围较大,北部地区相反。耕地质量评价—耕地与规划城镇用地耦合—可占用耕地选择与边界框定的方法,可以为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提供指引,但城市用地需求和耕地可占用规模确定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青海省西宁市为研究对象,依据《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等方法,构建西宁市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技术,对西宁市2015年和2018年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并分析西宁市耕地质量时空分布和土壤养分特征,探究西宁市耕地质量现状。结果表明:(1)2015年和2018年耕地质量平均等级分别为6.74和6.33,4 a间提升0.41,耕地质量等级总体提升主要来自三、四、五、七等地,其中高、中等地总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2018年较2015年增加1.49%。(2)4 a间的耕地质量等级在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高、中等地主要集中在中部的湟中区及北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简称大通县),低等地主要分布在边缘靠山区及海拔较高地区,耕地质量提升的耕地主要来自大通县、湟源县、湟中区。(3)相较2015年,2018年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增加,其中有效磷含量评价等级上升。研究结果对西宁市全域范围内耕地质量展开综合评价,其结果能够很好地反映该地区当前耕地质量状况,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春雨 《西部资源》2014,(2):17-17
<正>近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调查规划院了解到,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调查规划院受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利用处委托,组织实施对内蒙古白音察干至永泰公段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占耕与补充耕地的评价工作,该评价工作属内蒙古自治区首例。自接到通知起,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调查规划院迅速组织相关人员对该项目建设占用的耕地区域和补充耕地区域进行实地踏勘,并结合农用地分等成果,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对该项目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的质量评价。同时,为保障评价工作有据可依,数据可靠可行,顺利推进内蒙古白音查干至永泰公段高速公  相似文献   

19.
以定级为基础的农用地整理潜力测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用地整理在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保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迄今为止的农用地整理潜力评价仍以耕地数量潜力为重心,忽视对耕地质量潜力的评价。该研究以农用地定级结果为基础,对已有农用地定级指标中的相关因子分值进行调整,建立质量分指数一标准产量对照表,测算农用地整理质量潜力,同时结合区域范围内可增耕地系数测算出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最终测算农用地整理综合潜力,并以该综合潜力作为分析评价农用地整理项目是否可行的依据。以江苏省东台市四灶镇官楼等村农用地整理项目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其经济社会发展潜力空间的可控极限。伴随国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能力需发力深度探索,为国土资源管理,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借鉴、能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为研究区域,通过优选影响本地区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特色评价指标,综合考量巴彦淖尔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能力。研究发现:运用模糊评价法,按照主成分选取适合区域特点的评价指标并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是较为理想的研究路径之一。同时,通过评价及分析研究知,研究区域巴彦淖尔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通过各种资源的空间合理匹配,加之不同土地开发利用方式在时间上的合理引导和政策管控,巴彦淖尔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能力空间及可调剂空间潜力巨大。为进一步提高巴彦淖尔市土地资源承载能力,需尽快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为加快巴彦淖尔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尽早作出研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