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地质调查所正以伊豆—小笠原海域为对象进行“有关伴随于海底热液活动的重金属资源评价方法的研究”(工业技术院特别研究,1984—1988年五年计划)。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提出不是大洋中脊的某些岛弧(弧状列岛)具有热液矿床形成条件的可能,以及伊豆—小笠原弧也许相当于那种岛弧之一的观点。作为上述研究项目一环,“白岭号”地质调查船进行了GH85—1号航海(1985年  相似文献   

2.
据说台湾是典型的碰撞带,而日本是典型的俯冲带。但正如日本也有碰撞带(伊豆)一样,台湾亦有像琉球海沟、马尼拉海沟等俯冲带。虽然不能说两者的碰撞带和俯冲带在几何学上的排布完全一样,然而它们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图1)。首先,两者均为火山弧相互碰撞,而其两翼都有俯冲带。例如,伊豆,由于太平洋  相似文献   

3.
日本列岛的地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古生代到老第三纪的骨架形成期、新第三纪的骨架弧化期和第四纪的现代期。在第一阶段,曾经遭受到海西期和阿尔卑斯期造山作用的影响,因而沿日本列岛的延长方向形成几乎近于相互平行的带状构造(见图土)。各带之间的界线均以大的构造线划分,尤其是中央构造线将西南日本分为内带(临近大陆一侧)和外带  相似文献   

4.
郭真 《世界地质》2000,19(3):277-278
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已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但随着防灾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各种防灾措施的加强 ,已逐渐使这些灾害带来的各种损失降低。日本所处地理位置及构造环境特殊 ,很易遭受泥石流、滑坡、火山喷发和地震等突发性地质灾害。1 日本近年的两次火山喷发活动在日本的三个大型岛屿 (北海道、本州、九州 )和火山弧 (伊豆、马里亚纳和琉球 )上分布着 83个活火山 ,其中约有 2 0个在近 5 0年中发生了多次火山喷发。 80~ 90年代间 ,爆发了数次活动性强、爆炸猛烈的大型裂隙式火山喷发活动。1 986年 6月以来 ,伊豆—大岛附近的三…  相似文献   

5.
日本金属矿业企业团自1985年起,作为遥感勘查技术开发业务的一环,开展了以南九州为中心的日本列岛的金银矿床产出位置的研究。据以前的分析结果,南九州的金银矿床产于上新世一更新世前期陆地火山活动形成的陷落构造的边缘,而且南九州的地质位置是“岛弧会合的前缘”(海沟或地堑交叉部分的陆侧),伊豆和北海道东部具有同样的大地构造位置,可期望具备与南九州相似的地质条件(久保田,1986)。  相似文献   

6.
岛弧的岩浆起源——新近的实验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对于日本列岛第四纪火山岩,自从小藤文次郎(1916)以来,进行了大量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可以说在世界岛弧和大陆边缘的火山带的研究中,对它的性质了解得更加清楚了。根据丰富的资料,对这些火山岩  相似文献   

7.
伊豆半岛位于菲律宾海板块的北东边缘.菲律宾海板块在日布岛屿的南面,以伊豆半岛的西侧和东侧的骏河和相模海沟为界.菲律宾海板块与伊豆半岛北部边缘的日本岛相撞.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第三纪火山岩年代地层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玉鲸  殷长建 《地质论评》1999,45(7):204-214
本文对吉林省第三纪年代地层、岩石地层、火山事件地层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案。建立了15个火山事件地层序列。依据区域性地层角度不整合及构造岩浆活动的性质,划分出三个构造发展阶段。对比吉林省及邻区与日本列岛各阶段主要地质事件的特征,获得了第三纪的火山活动构造环境新认识:第一阶段(62~34Ma)总体上为挤压造山环境,由初期的弧后拉张转为后期的挤压,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斜冲地球动力学机制有关。第二阶段(34~5.2Ma)为拉张环境,受日本海盆的打开和演化直接控制。第三阶段(5.2~1.64Ma)为挤压抬升环境,对应着菲律宾海板块向日本岛弧下的俯冲。  相似文献   

9.
梁光河 《地学前缘》2020,27(1):244-259
日本列岛是位于欧亚东缘和西太平洋过渡带上的大陆板块,其来源和成因机制得到了广泛研究,传统上认为其成因是由太平洋俯冲形成的沟弧盆体系的一部分,但仍存在诸多争议。基于地形地貌、地震勘探剖面和盆地构造演化史恢复、古地磁测量和古生物等诸多证据,将南海北部的珠江口盆地、台西南盆地和东海盆地及冲绳海槽的构造迁移进行统一的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大陆板块在新生代由两个区域分别漂移而来。北海道来自赤道附近,而本州、四国和九州来自华南大陆边缘。其成因动力机制与欧亚板块从北大西洋的裂解东漂和印度与欧亚碰撞密切相关,在这个过程中,位于欧亚板块东缘的日本三岛首先发生了裂解,之后发生了漂移。新的大陆漂移模型合理地解释了沟弧盆体系的形成机制和过程,说明了弧状岛弧的成因机制,也给出了所形成的盆地内油气富集的规律。本研究为大陆漂移模式提供了一个新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的构造背景是中国地质学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引入中国后,中国地质学家普遍接受了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导致中国东部中生代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和相应的成矿作用的观点,乃至成为被中外学者普遍认知的理论,至今仍然广泛流传。但是,本文研究认为问题很多。众所周知,岛弧是以玄武岩出露为主,大陆弧则是以安山岩出露最多,而中国东部玄武岩和安山岩极不发育。本文按照大数据研究思路,对日本和安第斯全部新生代岩浆岩的统计研究表明,上述认识基本上是对的:日本弧主要是玄武岩,其次是安山岩;安第斯弧主要是安山岩,其次是玄武岩;而中国东部(以浙闽地区为代表),主要是花岗岩,其次是玄武岩,出现双峰式分布的特征。看来,中国东部与日本和安第斯的构造背景完全不同,中国东部没有俯冲作用的明显证据。其次,岛弧和大陆弧有明显的成分和结构分带,如日本弧,从海沟开始,岩浆活动是从前弧-岛弧-后弧-弧后(frant-arc,arc,rear-arc,back-arc)。安第斯弧不如日本弧明显,从海沟向东到大陆是从弧前杂岩-弧岩浆岩-弧后盆地。中国东部(包括东海大陆架、中国东部沿海)与俯冲有关的结构和成分分带哪里有?我们的研究集中讨论了浙闽地区400km宽度范围内侏罗纪-白垩纪岩浆岩的分布,从年龄到地球化学(Si O2的变化,Mg O、K2O的变化,年龄的变化等等),基本上见不到有从东到西分带的趋势,这种情况如何与板块俯冲作用联系起来呢?岛弧岩浆岩主要来源于亏损的地幔、洋壳、深海沉积物,以及由俯冲带带来的流体,因此,岛弧岩浆岩洋壳的特征非常明显。大陆弧也来自地幔,但是,岩浆穿过大陆壳,会带来明显的陆壳混染的影响,因此安第斯型岩浆岩陆壳的印记比较明显。大陆岩浆岩如果不考虑俯冲带的影响,岩浆岩应当来自高热的软流圈地幔。如果高热的软流圈停滞在岩石圈底部,在那里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应当是大陆溢流玄武岩,而中酸性岩浆岩非常少;相反,如果高热的软流圈突破岩石圈的阻隔而上升到地壳底部,则会加热下地壳底部使之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则是大量的酸性花岗岩,而玄武岩和安山岩很少。峨眉山是前面的情况,中国东部则是后面的情况。中国东部岩浆岩究竟与日本、安第斯有何异同点?应当是岩石学家研究的首要命题,建议中国的岩石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不要仅限于中国东部的研究,而将研究的触角延伸一步,深入细致地研究一下日本和安第斯岩浆岩的情况,再对比中国东部的情况,如此可能会得出新的认识,这样的认识也许才可能有益于解决中国东部岩浆岩形成背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序言近年来因板块构造说的兴起,大大地改变了有关造山运动的见解。而且关于日本列岛周围消亡带的地球物理学知识以及对称变质带的岩石学知识,传播到了欧美,从而形成了一种与日本列岛实体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早在760年间,日本就在北上山地发现了砂金矿床,产出的金也向国外出口.其后陆续发现过一些金矿(见表),均在日本列岛的东南海岸.明治年间,日本加强了金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从台涛、朝鲜等地大量进口金银矿石.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中生代地体—兼论东亚陆缘拼贴带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0 引言作为29届地质大会的必要准备,日本地学界在Episodes第三期(1991)专辑介绍了日本地球科学各领域的最新进展。文章皆出自各学科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之手,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本文综合其若干内容并结合29届国际地质大会的有关文献和近期发表的最新资料,讨论日本列岛的地体构造及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增生弧是发育在增生楔基底之上的岩浆弧,是由于海沟后撤、新的弧岩浆前缘向着洋的方向迁移至早期增生杂岩基底之上.增生弧的发育是?eng?r(1992)提出的增生型(突厥型)造山带的核心动力学过程,然而对其识别与大地构造意义尚存诸多争议.日本岛弧是?eng?r用以建立增生弧模式的范例,其白垩纪以来的岩浆弧发育在侏罗纪和更早的...  相似文献   

15.
从大区域宏观重、磁场特征分析,在徐(州)—宿(州)弧形构造范围内有与周围地区在盖层构造上完全不同的构造形迹特征。本文从这一认识出发,探讨了这一地区的基本构造性质,得出以下的认识:徐—宿弧形构造为一复杂的滑推与推覆构造弧,组成滑推与推覆弧的盖层,为—十分复杂的推覆体。(本文为1984年的研究结果,其中部分认识已得到后来地质工作的初步证实。有关滑推与  相似文献   

16.
张用夏 《地质论评》1984,30(5):437-445
华南地区地质构造以出现各种方向的褶皱弧、花岗岩弧、环形构造及广布的火山岩为特征。探讨它们的分布规律及成因,对于认识华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板内构造型式及矿产予测是很有益的。作者在解释滇黔桂地区航磁资料时曾指出,褶皱弧是相邻地区基底上拱并向四周引导的水平侧压力形成的。川东南弧、八面山弧、黔东弧及广西弧围绕在雪峰拱起西北侧及南侧,它们是雪峰拱起上升时形成的外围构造。七十年代初,地震剖面证实了构成川东南弧的各条高背斜均上  相似文献   

17.
晚中生代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汇聚东亚大陆的重要时期,这一构造期促发了华南强烈的岩浆活动和陆内变形,相关俯冲杂岩残留在日本西南、中国台湾到婆罗洲一线。华南大陆特别是岩浆岩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认识,但缺乏与典型岩浆弧相关的中性岩浆岩发现。位于海陆结合部的东海到南海区域,将是开展晚中生代岩浆弧和弧前盆地等研究的优选地区,目前已陆续发现了相关岩浆岩和沉积记录。开展东海到南海这一区域性的岩浆弧和弧前盆地等研究,同时结合东部俯冲杂岩和华南大陆岩浆岩等成果资料,将有助于形成和完善晚中生代古太平洋俯冲体制和东亚活动大陆边缘的演变模式,也是深化认识我国海域中生界沉积盆地性质及其油气潜力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结合海洋地球物理资料和陆上地质资料在分析了过去25年期间已报道的日本古地磁资料之后,重建了日本海的张开和本州的变弯过程.根据这些资料,提出日本海的张开是通过两个阶段的弧后扩张事件完成的:1.在早一中第三纪,日本作为一个完整的刚性地块开始与亚洲海岸分离,顺时针方向旋转25°,并形成了日本海盆;2.在中新世,大和海盐和对马海盐张开,稍后(19百万年前),日本弧与另一个岛弧在北海道中部碰撞.在此阶段,本州开始呈现为两个刚性地块—西南本州和东北本州.当大和海盆和对马海盆继续张开时,西南本州继续顺时针方向旋转45°.由于弧碰撞使北海道固定,而大和海盆继续张开时,东北本州反时针方向旋转了约40°.对马海盆和大和海盆的张开以及北海道内弧的碰撞这两个事件导致在古地磁资料中观测到的早一中新世中期日本弧的变弯过程.12Ma之后,弧后扩张停止.  相似文献   

19.
日本列岛是晚古生代以来洋、陆沿活动陆缘汇聚及南来地体拼贴的产物,在日本海中新世张开以前曾是亚洲大陆的一部分,因此其历史对于完善东亚显生宙后期的构造演化记录是极为可贵的。本文在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1)日本列岛主体是中亚造山带沿走向的延伸,记录了从朝鲜半岛向南中生代亚洲大陆的增生历史。中朝克拉通的东界应在它的西面经图们江带弧形转折后沿朝鲜半岛以东南下。(2)从锡霍特阿林到菲律宾,亚洲前沿以侏罗纪为主的消减-增生杂岩也可能在闽粤沿海的大片中生代火山岩下面发现;长乐-南澳变质带可能相当于巴拉望或西菲律宾地块并与日本的黑濑川带有关。(3)日本学者有关飞骅边缘带是秦岭-大别缝合带向东延续的论述,提示该带可能是中亚和秦岭两个造山带向东延续的复合,中朝和扬子陆块在它以西依次尖灭。  相似文献   

20.
日本列岛属于环太平洋中新生代褶皱的一部分,是现代地球上最活动地带之一。主要含煤地层有上第三系上新统七谷组,下第三系石狩群(北海道)、大迁组(九州),下侏罗统的来马组(本州飞、(马单)地区),上三叠统厚保组(本州山口一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