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美科技工作者首次在我国联合进行了为期七天的25m氮氧饱和空气巡潜科学实验,在五天饱和停留期间,四名潜水员进行了60人次50~75m不减压与减压反复巡潜。完成了Doppler监测和肺、心,脑生理功能测试,经53h50min减压,潜水员安全出舱,无一例减压病症。本实验方案对当前饱和潜水的新程序、巡潜深度时限、高压氧暴露限度以及饱和减压等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并对其安全性、实用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饱和-空气不减压向下巡潜的特点、原理,以及计算不减压向下巡潜深度-时程的理论根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计算的方法和步骤,拟定了计算公式。对国内进行巡潜深度-时程的科研设计,以及根据科研实验数据进一步制订空气不减压向下巡潜时间限度表,有一定的参考价位。  相似文献   

3.
中美科学家运用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的模拟海底实验室进行了一次联合潜水科学实验。4名身体健康、技术熟练的职业潜水员参加了此次实验。他们在25m的氮氧环境下饱和暴露了8昼夜,在此期间每天进行60m或80m的水舱巡潜作业,运用氦氮氧三元混合气,并从事中等强度的体力劳动。共完成了32人次的巡潜作业,每次平均2.2h。然后经过53h21min预减压和主减压,安全返回“海面”。在实验过程中,中美科学家对潜水  相似文献   

4.
饱和潜水技术能提高水下作业效率,还可藉巡回潜水来增加水下作业深度,因此从六十年代以来在世界潜水技术先进国家中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进行潜水作业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空气潜水中,脑功能的变化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高压氮会引起人体象酒精中毒样的麻醉症状,因此,一些水下生理和医学家们不但把脑电图作为潜水员选拔的体检指标,而且还用作潜水时健康检查和监护的重要手段.关于长期暴露于高气压环境下人体脑电图变化的研究尚属少见.本工作系统地记录了模拟36.5米氮氧饱和和潜水26昼夜各时期及进行不同深度空气巡潜时的脑电图,以探索长期暴露于高压氮氧环境对人体脑电图的影响以及适应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17名潜水员安全地进行了55人次超过美国海军例外氧暴露时限1.5—3倍的空气巡回潜水实验。生理功能观察和肺活量测定结果表明,在水深70m以浅,潜水员均保持了相当好的智力和操作能力,在连续3d 3倍氧暴露时限的巡潜后期,只有3人肺活量下降,且在次日测定时已见恢复,表明上述暴露是安全的。美国海军例外氧暴露时限中对于70m以浅空气暴露的相应规定显得保守。  相似文献   

6.
80m氦氧饱和-100m巡回潜水医学保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夏海军在东海公海使用DDC-SDC饱和潜水设备系统,成功地进行了我国首次海上氦氧饱和-巡回潜水实潜作业.结合任务完成了一系列饱和潜水医学保障的研究.8名海军潜水员分为两批.在DDC中80m深度下,呼吸氦氧混合气,分别连续生活工作72及30h.每天又借SDC下潜到100m海底,出钟进行巡回潜水作业,共9钟次18人次,有效地进行了多种特定劳动作业.最后经89h饱和减压,潜水员全部平安返回常压,未发生任何潜水疾病.在饱和潜水各阶段,分别监测了一系列生理一医学指标;在国内首次全程监测了动态心电图,获得了宝贵的资料.现场实潜验证了事先制订的饱和潜水医学保障方案,证明切实可行.这一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结束了多年来氦氧饱和潜水技术停留在模拟实验阶段的历史,正式进入海上实际应用的发展新阶段.积累的经验可为今后经济、国防建设中更深的海上实潜作业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章恒笃  王恒星 《海洋学报》1982,4(2):231-240
饱和潜水技术可大大延长水下作业时间、提高潜水作业效率,是开发海底资源、水下施工、援潜救生、海洋考察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近20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人体氦氧饱和潜水模拟实验的深度已达650米,现场饱和潜水为460米,巡潜已达501米.  相似文献   

8.
1987年夏海军在东海公海使用DDC-SDC饱和潜水设备系统,成功地进行了我国首次海上氦氧饱和-巡回潜水实潜作业。结合任务完成了一系列饱和潜水医学保障的研究。8名海军潜水员分为两批。在DDC中80m深度下,呼吸氦氧混合气,分别连续生活工作72及30h.每天又借SDC下潜到100m海底,出钟进行巡回潜水作业,共9钟次18人次,有效地进行了多种特定劳动作业。最后经89h饱和减压,潜水员全部平安返回常压,未发生任何潜水疾病。在饱和潜水各阶段,分别监测了一系列生理一医学指标;在国内首次全程监测了动态心电图,获得了宝贵的资料。现场实潜验证了事先制订的饱和潜水医学保障方案,证明切实可行。这一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结束了多年来氦氧饱和潜水技术停留在模拟实验阶段的历史,正式进入海上实际应用的发展新阶段。积累的经验可为今后经济、国防建设中更深的海上实潜作业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进行大深度氦氧饱和潜水作业,需贮备大量的氦气,以满足潜水作业的需要。由于氦气价格十分昂贵,必须进行氦氧混合气体的回收,通常简单的方法是回收居住舱减压排出的气体,如果将压力水箱和传物舱所消耗的气体也进行回收,在经济上是很有价值的。 本文总结了200m氦氧模拟饱和潜水实验的氦气回收方法、回收过程、回收设备和取得的回收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交通部石油部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最近成功地进行了300米氦氮氧饱和潜水科学实验,四名潜水员在300米水深压力下停留了七昼夜。实验是5月23日开始的,于6月12日安全出舱。实验包括了潜水生理医学、潜水呼吸器、热水服、水下工具、水下通讯等试验  相似文献   

11.
氮氧饱和潜水减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宝松 《海洋学报》1983,5(1):115-121
饱和潜水是近二千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由于氮气价格低廉,气源易得,运用氮氧饱和结合空气巡回潜水技术,可满足75米以浅近海大量的潜水作业的需要.其经济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是海洋水下工程领域内一次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实验检验了300m海底模拟加压舱群设备,使用氦氮氧三元混合气饱和潜水技术进行潜水生理学和医学研究,并进行了潜水呼吸器、潜水加热服及热水系统、水下液压工具、舱压和氧分压自动控制设备、潜水用氦气回收及净化装置、氦氧通讯机等多种项目的300m试验,填补国内多项空白。这对于我国海洋资源的勘探开发、深海打捞、港口建设、海洋科学考察和国防建设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 1981年5月9日至22日,在我国南海三亚外港利用半潜式钻井平台《南海二号》配属的氦氧饱和潜水设备,成功地进行了302米氦氧饱和潜水模拟实验。这次实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潜水技术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对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氦氧饱和潜水技术是近海工程和海上石油勘探开发中不可缺少的技术。饱和潜水中,利用工程技术设备对人体居住的舱室环境进行精确的控制是保证饱和潜水安全至关紧要的技术。饱和潜水的舱室环境控制主要有三个方面:舱室压力控制;舱室气体成分控制和舱室温湿度控制。  相似文献   

14.
350m模拟氦氧饱和—370m巡回潜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名海军潜水员,呼吸氦氧混合气,在饱和居住舱内,经过2.5d,加压到350m饱和深度。在此深度实施了370m的巡回潜水,有效地完成了规定的援潸作业内容。在高气压下,潜水员未出现明显高压神经综合征症状。在350m深度连续生活工作三昼夜后,经14.5d减压,顺利回到常压,潸水员无任何减压病症状,确保了安全。在全过程22d的不同阶段.分别测定了多项医学指标,潸水员反应感觉良好,有较好的适应和作业能力.一系列医学保障措施是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加、减压方案都是安全的。此研究的完成,表明我国已具备了实施350m大深度饱和潜水医学保障的能力。对国防和经济建设将会有一定的军事、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本工作研究了36.5米和50米氮氧饱和暴露对人体二氧化碳通气反应的影响。用重复呼吸法测定了两组共13名健康男性受试者的二氧化碳通气反应。氮氧饱和条件下的氧分压维持在0.30绝对压左右,而测定通气反应时的吸入气中的氧分压是0.98绝对压,二氧化碳分压是0.07绝对压,其余为氮气。此外,还测定了受试者的终末潮气二氧化碳分压。实验结果表明:1.二氧化碳通气反应随压力升高而下降。2.二氧化碳通气反应曲线的截距在不同深度均未见有明显的变化。3.在高压条件下,静息状态的终末潮气二氧化碳分压比常压对照值有明显的增加。高压下的二氧化碳通气反应的下降和终末潮气二氧化碳分压的升高,在减压返回海平面后均能恢复到常压水平。高压下的这些变化,可能是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敏感性的改变所致,也可能是由于呼吸阻力增加引起的呼吸功增加所致,或是两个因素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78年1月—1981年11月渤海温盐、溶解氧场逐月调查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最大熵谱分析、调和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渤海表底层溶解氧和表观耗氧量场季节循环时空模态与机制。渤海表底层溶解氧(DO)场主要有2种时空模态:表、底层DO场第一模态季节变化主要由表、底层温度、盐度场第一模态控制;表、底层DO场第二模态季节变化主要由表、底层温度场第二模态控制。渤海表、底层表观耗氧量(AOU)场季节变化主要有2种时空模态:季节循环时间为增氧非对称型的表、底层AOU第一模态;季节循环时间为耗氧非对称型的表、底层AOU第二模态。渤海表层存在连续7个月的自然贫氧和富氧海域,底层存在连续8、9个月的自然贫氧和富氧海域。在增耗氧强盛期,生物生耗氧为主,饱和增减氧次之。在增耗氧衰弱-增强期,饱和增减氧为主,生物生耗氧次之。渤海环流、浮游生物分布、黄河口入海月径流量、海水饱和溶解氧等季节变化是驱动AOU模态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渤海存在较强的季节性生物生耗氧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参考南海二号半潜式钻井平台上挪威3x潜水设备公司300米氦氧饱和潜水舱生命维持系统进行了改进设计,并应用于25kgf/cm~2加压舱获得成功。本设计较3x潜水设备公司的生命维持系统,具有系统简化、省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应用生态动力学模型简化法,建立了现场船基培养实验计算营养盐半饱和常数和浮游植物细胞内营养盐比例的方法,并获得了东海甲藻和硅藻的营养盐吸收半饱和常数、营养盐氮磷比和硅氮比的取值范围及建议取值。甲藻:氮半饱和常数2.50μmol/L、磷半饱和常数0.16μmol/L、营养盐氮磷比建议取值为15.80;硅藻:氮半饱和常数3.99μmol/L、磷半饱和常数0.38μmol/L、硅半饱和常数3.35μmol/L、营养盐氮磷比20.45、营养盐硅氮比建议取值为0.49。  相似文献   

19.
陈国根  肖卫兵 《海洋学报》1985,7(3):388-394
参加训练者为4名健康男性饱和潜水员,年龄23.3±0.5岁(均值±标准差,下同),身高173.8±3.9厘米,体重66.1±4.4公斤,体表面积1.75±0.07平方米,有实际潜水经验.训练前经详细临床检查,符合进舱要求.训练在2300型饱和潜水甲板居住舱内进行,分为生活及卫生两舱,总容积25.5立方米,舱内温度控制在30±2℃,相对湿度60-80%.在200米停留的53小时及107小时15分的减压过程中,氧分压分别为0.4及0.6ATA.加压前两周对潜水员进行了肺功能测试方法的训练,使能熟练掌握.在加压前的常压下测试一次,作为对照,在200米高压停留期间测试两次;在减压过程中,分别在127、80及38米深处各测试一次,为避免压力变化对测试的影响,测试时暂停减压;在减压完毕后5小时,在舱内测试一次,以观察减压后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20.
由江西九江船舶工业公司九江船用机械厂制造的我国首套300米海底模拟高压舱群于8月3日在上海成功地进行了“300米氦氮氧饱和潜水科学实验”,并通过国家级鉴定。这套300米海底模拟高压舱群进行科学实验证明: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水舱室气泄漏率和密封性能分别超过国际标准的17倍和21倍.氦氮氧混合饱和潜水技术是国际上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大深度潜水新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挪威、法国等国家所拥有.1980年,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