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飞机积冰业务预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研究了飞机积冰的物理过程和影响因子,试验对比积冰算法。采用MM5中尺度数值模式和预报产品,建立了飞机积冰预报模型,用历史飞机报告检验及业务运行验证,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电线覆冰对贵州冬季输电会造成严重影响,覆冰量多以电线积冰厚度来衡量,利用2011~2014年4个冬季常规观测的电线积冰厚度和高影响的气象因子资料,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和判别分析分类方法建立电线积冰厚度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基于有积冰日的回归模型和判别分析模型预报效果较好,TS准确率综合均超过80%,判别分析模型评价略高,对于首次出现积冰时回归方法更好。实际业务中两种模型同时应用,对比预报结果并结合预报经验加以分析,提高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电线积冰灾害是导致电力系统发生事故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基于已有研究成果,从电线积冰相关概念与分类出发,对电线积冰的影响与危害、时空分布、成因、影响因子、预报模型、风险评估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归纳。我国电线积冰灾害以雾凇型积冰和雨凇型积冰为主,主要环境成因包括准静止锋、大气垂直结构和逆温层,同时还受到地形、高度和导线自身特性等的影响。电线积冰灾害总体上呈现北方多雾凇而南方多雨凇的分布特征,20世纪80—90年代的积冰日数较多,90年代后呈下降趋势。为更好地实现电线积冰灾害的模拟与预测,预报模型也在不断完善,包括物理数值模型和统计预测模型;而对于电线积冰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电线积冰灾害的危险性和线路的脆弱性。基于多学科指标构建的电线积冰综合性指标、基于灾变过程的综合风险评估及气候变化对电线积冰的影响将是今后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利用NCEP再分析数据和观测数据,对2000年6月6日甘肃省人工增雨作业时的一次飞机积冰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利用WRF模式对72个飞机积冰实例的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结合飞机飞行速度建立了积冰强度预报模型,通过统计分析和拟合得到预报模型的参数,并利用飞机实测报告对该模型的预报效果进行了回报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对飞机积冰强度的预报准确率为69.44%,强度预报结果偏弱占比25%,偏强占比5.56%。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5—2015年丹东河口桃树花期物候观测资料和宽甸国家基准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象条件光、温、湿等对桃树花期影响,探讨花期前气象要素候值与花期的内在关系,并建立逐步回归预测模型对丹东桃树花期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气象要素候平均气温、候相对湿度和候日照时数对桃树花期的影响显著;作为预报因子而建立的花期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预报准确率满足业务要求。  相似文献   

6.
卞双双  何宏让  安豪  潘晓滨  张云 《气象》2019,45(10):1352-1362
以人工增雨作业获取的飞机积冰实例资料为基础,利用WRF模式对51次飞机积冰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常用七种积冰预报算法对积冰潜势区和强度的预报效果,进而采用评分权重集成法建立了飞机积冰强度集成预报模型,并检验了其预报效果。结果表明:(1)假霜点温度经验法对2002年4月4日积冰个例的预报效果与实况一致,而其他积冰算法预报效果均与实况相差较大;(2)对51次飞机积冰预报效果进行统计检验发现,假霜点温度经验法的预报效果最好,积冰强度预报准确率为72.55%,其次是RAOB法,IC指数法和I积冰指数法次之,改进的IC指数法预报准确率最差,只有19.61%;(3)对比不同积冰算法建立的集成预报模型的预报效果发现,选用IC指数法、假霜点温度经验法、RAOB法进行集成预报时,预报准确率最高,且漏报率、偏弱率及偏强率均能控制在10%以内,比单一预报算法中的最高预报准确率提高了8%,且漏报率降低了4%,偏强率降低了8%。  相似文献   

7.
建立在数值预报系统上的航空气象要素预报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介绍了建立在数值预报基础上的航空气象要素(颠簸、积冰和云等)预报技术,给出了预报颠簸强度的晴空湍流指数和预报积冰的积冰强度和积冰严重性指数,并利用预报模式进行了模式成云预报和云区诊断分析,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模拟及预报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青泉  张政 《四川气象》1998,18(4):39-43
运用遥相关和相关理论,在上百个预报因子中提取通过一定可信度检验的因子,用Fisher判别方法和极大似然判别方法建立了阿坝牧区雪灾的短期气候预测模型,其拟合效果和试报结果都十分理想,模型的预报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9.
导线积冰的云雾特征观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导线积冰在贵州山区是常见的气象灾害, 导线积冰增长率与气象云雾因子密切相关。研究选择贵州西部、北部、中部3个积冰区进行了专门外场观测, 观测项目有:云滴谱、含水量、气温、风向、风速、导线上积冰的长径、短径。观测分析表明:贵州云滴浓度、特征平均直径没有显著性地区差异; 云滴平均浓度140~312个/cm3, 云滴算术平均直径、均立方根直径、中值体积直径分别为7.5 μm, 11.3 μm和20 μm; 14 μm以上大云滴浓度平均占云滴总浓度的12.5%, 但对含水量的贡献高达78%, 大滴与导线碰撞效率高, 大滴是导线积冰的关键因子; 云雾含水量平均0.20 g/m3; 在0~-6 ℃之间, 含水量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 南北向导线积冰比东西向的积冰多; 导线积冰增长率与含水量的大小成正比, 风速超过3 m/s时, 积冰增长率与风速有较明显的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1~2000年聊城市8个测站汛期降水距平百分率资料,分析了聊城市汛期旱涝气候特征,并利用模糊均生函数的概念建立了相应的旱涝预测模型。将建立好的预测模型用历史资料进行回代检验,并对2001~2003年进行预报试用,拟合值曲线与实况值曲线十分接近,预报结果也和实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1年1月—2013年3月在贵州开展导线覆冰自动观测试验获取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覆冰过程演变及其气象条件变化特征,提出一次完整的导线覆冰过程包括覆冰开始、增长、维持、减弱、消融5个阶段,并得到覆冰过程的气象条件判别指标;基于导线覆冰理论模型的改进并结合气象条件判别,建立了基于过程判别的雨雾凇导线覆冰气象模式,应用该模式对观测获取的多个导线覆冰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检验。结果表明:模式能够模拟自然环境下覆冰的增长,并能够正确模拟出覆冰的减弱、消融,模拟过程覆冰质量变化的最大相对误差小于20%。该模式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案,主要以常规气象观测要素为输入,能够计算输出覆冰全过程逐小时覆冰质量、覆冰厚度及覆冰密度变化,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2009年起,研究组开展了电线积冰野外观测试验及道路结冰规律的观测研究,将电线积冰观测研究从传统的积冰气象条件和积冰厚度观测提升到了积冰气象条件、积冰厚度加积冰天气云降水微物理综合观测研究的新高度,揭示了积冰发生的微物理机制,研究积冰增长率及其影响因子,建立的积冰增长模型较好地模拟了积冰增长过程。对沥青、水泥、土壤三种下垫面温度进行了观测研究,观测高速公路和桥梁不同路基深度的温度变化,并对桥面比路面更易结冰的现象从能量平衡方面做了理论解释。本文以作者团队取得的成果为主线,不求大而全,学习梳理相关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积冰发生频次的时空分布、积冰天气微物理特征、积冰增长率及其影响因子、积冰气象条件、积冰增长模型构建、道路结冰及积冰数值预报等几个方面,并对电线积冰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登文  杨静  吴兴洋 《气象》2011,37(2):161-169
利用气象电线积冰观测资料、探空观测数据、自动站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2008年低温冰冻雨雪灾害天气过程中贵州电线积冰的分布特点,讨论了贵州电线积冰的气象条件,并对电线积冰的融冰条件进行了讨论.分析认为此次低温冰冻雨雪灾害天气过程中,贵州电线积冰严重,积冰范围广、时间长,相对而言贵州中东部地区积冰较厚;贵州电线...  相似文献   

14.
基于常规气象资料的小时标准冰厚模型及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综合考虑雨凇和雾凇积冰增长以及热力融冰和升华脱冰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基于常规气象资料的小时标准冰厚模型。模拟2008年和2013年浙江省两次严重电网覆冰灾害期间的标准冰厚,并用事故线路调查资料、电线积冰观测站和模拟导线拉力监测点的观测资料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显示:事故线路的最大标准冰厚观测值与模拟值相关关系达到0.01显著性水平,电线积冰观测站的日标准冰厚观测值与模拟值的平均绝对偏差小于0.6 mm,模拟导线拉力监测点的小时标准冰厚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决定系数为0.8093,均方根误差为0.8 mm。说明模型比较准确地描述了天气过程对电线积冰的影响,能够较好地反映标准冰厚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基于雾条件下能见度估算的导线覆冰气象模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分析导线覆冰模型理论框架及其影响导线覆冰增长强度的主要气象因子的基础上,根据四川省二郎山观冰站2006年1月—2009年3月的覆冰观测资料和同期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发现覆冰密度仅与气温相关显著,运用非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导线覆冰密度模型;利用能见度与液态水含量的转换关系估算了空气中的液态水含量及其输送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气温、风速等常规气象观测要素为参数的导线覆冰模型,以便于工程应用。对模型拟合结果进行分析,实测冰厚和拟合冰厚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340,拟合冰厚的均方根误差为28.61 mm。  相似文献   

16.
The Chaine and Skeates icing model is a semi-empirical model. It is based on the formulations proposed by McKay and Thompson (1969). Horizontal ice accretion thickness is assumed to be the observed precipitation amount adjusted by the appropriate ice density. Clear ice density is assumed to be 900 kg/m3. Vertical ice accretion thickness is proportional to precipitation rate and wind speed. Ice accretion occurs only at temperatures near or below freezing. All impinging water is assumed to turn into ice. The freezing fraction is assumed to be on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ice thicknesses are changed into equivalent radial thickness (Chaine and Castonguay, 1974). All parameters used in this model can be derived from routinely observed meteorological data. Icing amounts estimated by this model are very sensitive to wind speed and precipitation rate. Model simulated 30-year return period equivalent radial ice amounts for 20 Quebec locations are compared with collocated Passive Ice Meter data and the results are found to be reasonable. The variation of ice amount with height can be estimated by a log function proportional to 10 m icing amounts, except in British Columbia. Also the 30-year return period equivalent radial ice estimates due to freezing precipitations for 303 locations in Canada are calculated and an Ice Map is plotted. In the future, more work needs to be done to estimate ice amounts due to other forms of icing such as in-cloud rime icing and wet snow. These quantities should be added to the current amounts to make the ice map complete. Anecdotal ice information should be collected to validate the map.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建立的导线覆冰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1-2009年冬季四川省二郎山观冰站的覆冰资料和气象资料,在明确影响导线覆冰因子及建立覆冰模型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分析了覆冰厚度与若干气象因子的联系,结果发现覆冰增长与水汽压、风速等单一气象指标之间的相关并不理想;尝试用若干气象指标综合咸水汽输送量指标,该指标与覆冰增长率有较显著的相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风速、温度、水汽压等常规气象观测要素为参数的导线覆冰模型,将综合覆冰拟合的冰厚与实测冰厚值进行比较,拟合结果较好地模拟了实际覆冰,达到工程应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湖南电线覆冰厚度估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湖南省9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其中28个站有电线积冰观测业务)自建站至2008年的日气象观测资料,雪峰山、东山峰高山站的部分电线积冰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地理信息资料,开展了气象要素、温度垂直结构、地理信息等环境因子对电线覆冰厚度的影响分析;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电线覆冰厚度与环境因子的回归模型;在对回归模型进行统计检验的基础上,开展了自建模型与其他两种相关模型的比对分析。检验及比对结果表明,自建模型具有可用性。  相似文献   

19.
飞机积冰气象条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晶  李想 《气象科技》2020,48(4):561-569
飞机积冰的直接影响气象因子包括大气温度、云中过冷水含量、过冷水滴大小。飞机积冰气象条件的研究对于飞行安全保障、飞机适航验证、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飞机积冰气象条件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文章对飞机积冰气象条件的外场观测、天气系统、监测识别、预报方法、气候分布等方面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飞机探测结果表明,过冷水时空分布具有明显不均匀性,国外以大量飞机积冰观测试验为基础统计分析了积冰环境,并制定了用于飞机积冰适航验证的一系列标准。产生飞机积冰的主要天气系统是锋面、高空槽线和切变线,冻雨往往产生强积冰。综合多源遥感数据各自的优势信息,建立飞机积冰区域识别技术是主要趋势。具有对云水显式预报能力的中尺度模式为预报飞机积冰提供了更好的工具。同时将多种监测数据、模式数据相融合的实时积冰潜势系统是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