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互动     
《地图》2008,(4):10-10
收到今年第3期《地图》的时候,我的心中真是百感交集。汶川发生的8.0级大地震,让我简直没有任何心情去关注其他任何事情,当然也无心阅读这期杂志了。在后来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终日沉浸在焦灼与不安中,时刻关注着与地震有关的追踪报道、网络新闻以及各种评论。有一天,我无意中看到一篇专栏文章《谁来说第一个笑话》,说美国遭遇"911"之后,纽约市长朱利安尼却一反低沉悲伤的情绪,  相似文献   

2.
7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两个月纪念日。从这天开始,在地震中受灾严重的北川县重建工作全面展开,按照规划,政府将用三年时间完成北川县城重建。  相似文献   

3.
"5·12" 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地震堰塞湖应急遥感调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在空军、总参等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快速获取了北川、汶川等极重灾区的航空遥感资料.本文介绍了以航空遥感资料为主,结合北京1号小卫星、CBERS-02B等卫星数据快速调查地震堰塞湖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在空军、总参等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快速获取了北川、汶川等极重灾区的航空遥感资料。本文介绍了以航空遥感资料为主,结合北京1号小卫星、CBERS-02B等卫星数据快速调查地震堰塞湖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2008年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岷江流域映秀—茂县段极为严重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利用震后多期高分辨率航空遥感数据并结合解译标志,快速、准确地分析研究区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对科学指导灾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次生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1滑坡、崩塌及其过渡类型——崩滑为主要的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占90%以上);2次生地质灾害广泛分布在岷江两岸山坡,但在映秀—汶川段的发育程度和规模比汶川—茂县段大得多。研究区次生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地震形成的滑坡体趋于稳定,但解译的21个潜在滑坡体中部分已出现活动迹象,其中斗簇和沏底关2个潜在滑坡群更为明显,应对其进行遥感连续动态监测;2泥石流为研究区今后最主要的灾害类型,其中映秀—汶川段为最主要的发生地段。  相似文献   

6.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在空军、总参等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快速获取了北川、汶川等极重灾区的航空遥感资料。本文介绍了以航空遥感资料为主,结合北京1号小卫星、CBERS-02B等卫星数据快速调查地震堰塞湖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5月24日,财政部向国家测绘局紧急下拨测绘保障专项资金2000万元,专项用于测绘部门开展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测绘保障工作。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家测绘局迅速启动测绘应急保障服务预案,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抗震救灾测绘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8.
舒颖 《中国测绘》2008,(3):10-10
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当天夜里,谷歌中国紧急启动了“地震形势图”,让大家可以实时看到四川汶川当地的地理位置、全国各地最新的抗震救灾情况和捐赠链接。谷歌的工程师在包括谷歌地图、资讯、来吧、移动搜索在内的谷歌产品上还增加了一些特性,帮助人们及时获得跟地震相关的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9.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汶川8.0级大地震,震前的定点形变观测值曲线异常很少。震后通过对定点形变观测台站的震前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处理,发现在汶川8.0级地震前存在形变异常,且距震中较近的台站,出现的异常信息的频率较高;距震中稍远的台站,出现的异常信息的频率较低。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其测绘基准被部分损毁,产生形变,无法继续发挥基准控制作用。以地震前、后的四川省GPS网数据为基础,采用GAMIT/GLOBK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根据震前、震后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汶川地震对四川省GPS控制点的影响,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地图》2019,(2):17-17
2000-2017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5%,其中25%以上来自中国。这是基于美国航天局"特拉”号卫星和"阿卡"号卫星的观测数据得出的结论,发表在新一期英国《自然·可持续发展》杂志上。文章称,在此期间中国和印度在陆地植被面积只占全球总量9%的情况下,对全球绿化增量的贡献约1/3.其中中国贡献了全球绿化增量的约1/4,位居全球首位。  相似文献   

12.
收集整理了全球1976年至2022年初的198个强震(Mw≥7.5)信息,统计分析了强震发生的时空分布、震源深度分布和强震发震类型占比,并结合公开发表的典型强震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同震形变场图,分析了强震同震形变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强震空间分布呈条带状聚集,主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强震大多发生在各大板块交界处,与现代大地测量观测到的地壳强应变区域重合;强震时间分布存在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现象,1976―1992年为相对平静期,1992年至今为相对活跃期,强震发生频率有逐年增加趋势;在收集的全球198个强震中,发生在海洋中的强震占大多数,陆地强震仅有44个,且绝大多数强震属于逆冲断层地震,按震源深度统计,浅源强震最多且分布广泛,占比达81.3%;InSAR卫星对地观测新技术可以捕获强震的全域同震形变场,详细呈现强震同震形变的空间范围和分布特征,其中陆地强震同震形变波及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发震断层两侧附近的条带状区域,离断层越远,形变衰减越快,而且形变关于断层呈不对称性。运用全球覆盖的InSAR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地壳形变监测技术,拼接全球不同位置的活动断层形变信息片段,有可能揭示陆地强震的全周期孕震形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编者的话     
"保护群众生命安全,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最高价值。"在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这样强调。"5·12"汶川特大震发生后,徐绍史部长多次带队深入四川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  相似文献   

14.
汶川大地震灾情发生后,全国测绘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测绘技术优势,利用地震前后的基础测绘成果资料,及时提供抗震救灾测绘保障服务。截至5月25日,测绘部门已为各部门提供41万张各类灾区地图、2610GB基础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相似文献   

15.
在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中,针对"四川省44县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具体要求,结合工作实际,通过MapGIS软件对各县(市)图件中震后地质灾害点进行平面坐标到地理坐标的转换,将重新计算获取得到的地理坐标与地质灾害点的属性信息一一对应连接,从而便于系统数据库构建时灾害点数据的录入与管理.  相似文献   

16.
宫鹏  张晗  张海英  梁璐  王雷 《遥感学报》2011,15(4):863-868
地震对平坦地区引起的损失用中等分辨率的卫星数据比较难于辨认。但是,2011-03-11在日本仙台发生的9.0级大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海啸造成日本东北部近海岸带的低洼陆地巨大的淹没损失。如果能及时获取当时海啸淹没的遥感影像,应该能够获得比较准确的淹没区制图。但是,我们能够获得的资料仅仅是地震发生以后3天的中国环境减灾卫星1号的多光谱成像数据,我们报告利用这份资料获得的淹没区的  相似文献   

17.
《国土资源通讯》2010,(24):42-42
<正>刘如松2001年11月从九龙镇调任清平乡,现任绵竹市清平乡人大主席,分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清平乡为"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境内各类地质灾害隐患多达139处。"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刘如松放弃节假日休息,暴雨期间一直坚守岗位,前往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监测。  相似文献   

18.
基于IGS全球电离层TEC地图数据,提取到汶川地震上空TEC时间序列。使用移动Chapman-Miller太阳日变化分析方法,研究了地震前后15天TEC异常现象。结果显示,地震前6天(除5月9日外) TEC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小现象,5月9日TEC周日峰值出现延迟现象;5月3日,即地震前第9天出现了TEC增大现象。离发震时刻较远的4月29日出现了TEC减小现象;震后3天也出现了明显的减少现象。排除磁暴等因素后,认为这些异常现象可能是汶川地震引起的地震-电离层耦合效应。  相似文献   

19.
地震孕育过程伴随物质迁移、能量释放与信息交换。通过遥感手段获取地表、大气及电离层变化信息,进行地震异常分析与前兆识别,已成为遥感与地震科学交叉研究热点。本文收集整理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国内外发表的该地震潜在遥感异常研究论文;回顾了盖层、大气层、电离层的20个遥感参量异常显现的个体特征,分析了其时空关联性,揭示了总体时空特征。研究表明:(1)汶川地震遥感异常显现是逐渐增多、增强和聚拢的,地震短临前兆突出;(2)震前3个月开始,短—临遥感异常由盖层、大气层往电离层渐次显现,与岩石圈—盖层—大气层—电离层 (LCAI) 耦合范式吻合;(3)短—临遥感异常显现位置与发震断层相关性较强,主要集中于龙门山断裂带(LMSFs)及其周边区域;(4)多种短—临遥感异常区覆盖震中,且多个条带状异常区与LMSFs走向一致,体现了孕震后期LCAI耦合的局地效应。本研究有益于内陆大地震孕育后期的遥感监测分析,也可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空间信息技术用于汶川地震救灾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近年来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给世界各国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空间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救助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12"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全国相关涉灾部门充分利用空间信息技术为汶川地震救灾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支持,在灾害应急响应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地震灾害快速响应的空间信息需求以及汶川地震救灾的空间信息技术支持2个角度,从高时空分辨率遥感数据获取、遥感数据快速处理、灾害信息变化检测与次生灾害监测等3个方面,分析了空间信息技术在救灾中具体发挥的作用.总结了空间信息技术辅助汶川地震救灾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空间信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自然灾害救助,提出了中国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