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CPU和GPU协同处理的光学卫星遥感影像正射校正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留杨  王密  李德仁 《测绘学报》2013,42(5):668-675
本文系统地探讨了基于CPU和GPU协同处理的光学卫星遥感影像正射校正方法。首先使用“层次性分块”策略设计了基于CPU和GPU协同处理的正射校正方法,然后通过配置选择优化和存储层次性访问等手段进一步提高了方法执行效率。在Tesla M2050 GPU上对资源三号卫星下视全色影像进行正射校正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大幅提高了光学卫星遥感影像正射校正效率,与传统串行正射校正算法相比,加速比最高达到110倍以上,相应的处理时间压缩至5s以内,可满足对大数据量光学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快速正射校正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方留杨  王密  李德仁  潘俊 《测绘学报》2014,43(6):598-606
本文系统地探讨了使用CPU/GPU协同处理理论对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MTF补偿的方法。首先在GPU上对方法进行了基本实现,并通过三种性能优化策略(执行配置优化、存储访问优化和指令优化)进一步提高了方法的执行效率。在Intel Xeon E5650 CPU和NVIDIA Tesla C2050 GPU组成的CPU/GPU系统中对高分一号卫星全色影像进行MTF补偿,加速比达到42.80倍。在此基础上,为充分利用CPU的计算性能,使用CPU/GPU负载分配策略将部分负载分配给CPU进行处理,使用该策略后,方法加速比达到47.82倍,相应的处理时间压缩至1.62s,可满足对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近实时MTF补偿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随着遥感影像数据量的飞速增长,传统的串行波段配准方法已无法满足大数据多光谱影像的实时配准需求。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CPU和GPU协同的多光谱影像快速波段配准方法。首先进行计算量和并行度分析,将同名点匹配和微分纠正映射至GPU执行,仿射变换系数拟合仍驻留在CPU执行。其次通过核函数任务映射和基本设置,使算法步骤在GPU上可执行,并设计了3种性能优化方法(访存优化、指令优化、传输计算堆叠),进一步提高了波段配准的执行效率。在NVIDIA Tesla M2050 GPU和Intel Xeon E5650 CPU组成的实验平台上,对遥感26号卫星多光谱影像的实验表明,使用该方法加速后的波段配准执行时间仅为3.25 s,与传统串行方法相比,加速比达到了32.32倍,可以满足大数据多光谱影像的近实时配准需求。  相似文献   

4.
自然灾害发生后,由于救灾的紧迫性,应急测绘保障要求我们第一时间提供处理后的灾区影像,但是现阶段我们仅能做到原始影像的快速获取,无法有效地快速处理遥感影像。本文研究了图形处理器(GPU)的并行可编程性和CUDA编程模型特征,通过对遥感影像正射纠正,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和高斯差分算法的CUDA编程设计,在GPU上实现这三种算法的快速并行处理,并与CPU结果对比,证明GPU能够在数据精度和CPU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大幅缩短遥感影像处理时间,加速比可以达到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5.
随着图形处理器(GPU)计算功能的日益强大,人们不再满足仅仅用它来做图形处理,而是越来越多地将其应用在通用计算方面。在遥感影像融合的很多算法中,影像数据都可以被并行的处理。本文针对融合处理中的遥感影像数据源为GPU设计了具有数据级并行性的输入流,介绍了利用OpenGL着色语言在GPU中实现融合算法的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GPU的IHS融合算法的处理速度在数据量较大时较之基于CPU的算法有明显的优势,而且这种优势随图像数据量的增加而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遥感影像CVA变化检测的CUDA并行算法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遥感影像数据量以及复杂程度的日益增加,遥感图像的快速处理成为实际应用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实现遥感影像的实时变化检测,针对基于变化矢量分析CVA的变化检测算法,设计了一种基于统一计算设备构架CUDA的并行处理模型。首先利用地理空间数据提取库GDAL实现大数据量遥感影像的分块读取、操作和保存;其次将基于变化矢量分析的变化检测过程分为变化强度检测、映射表构建和变化方向检测,并借助CUDA C将变化矢量分析算法的3个步骤嵌入到CPU和GPU组成的异构平台上进行实验;最后利用该模型对不同数据量的遥感影像进行CVA变化检测并作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与CPU串行相比,基于GPU/CUDA的遥感影像CVA的变化检测速度提高了10倍左右;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实时变化检测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高分影像预处理是高分应用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影像预处理专业要求高,自动化程度低,流程复杂,制约了遥感应用发展.本文利用分布式云存储技术,自定义流程设计技术,基于IDL影像处理的组件技术,实现遥感和GIS一体化集成,开发了高分遥感卫星影像预处理系统,实现遥感影像管理检索、正射校正、辐射校正等,实际运行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CPU/GPU异构混合系统是一种新型高性能计算平台,但现有并行空间插值算法仅依赖CPU或GPU进行加速,迫切需要研究协同并行空间插值算法以充分利用异构计算资源,进一步提升插值效率。以薄板样条函数插值为例,提出一种CPU/GPU协同并行插值算法以加速海量激光雷达(light detector & ranger,LiDAR)点云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通过插值任务的分解与抽象封装以屏蔽底层硬件执行模式的差异性,同时在多级协同并行框架基础上设计了Greedy-SET动态调度策略,策略顾及底层硬件能力的差异性,以实现异构并行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良好负载均衡。实验表明,协同并行插值算法在高性能工作站上取得19.6倍的加速比,相比单一CPU或GPU并行算法,其效率提升分别达到54%和44%,实现了高效的协同并行处理。  相似文献   

9.
采用卫星遥感方法制作的数字正射影像是获取基础空间信息最快速、高效的手段,利用高精度卫星遥感成图,处理速度快、工艺简便、图像清晰,而且精度达到成图要求。本文介绍了以高分辨率的QuickBird卫星影像为研究对象,利用ERMapper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图像的几何校正、全色与多光谱数据融合方法与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盖利亚  刘正军  张继贤 《测绘科学》2010,35(4):28-30,22
本文探讨利用新一代微卫星遥感数据CHRIS/PROBA定量反演三峡坝区叶绿素(Chl)浓度的方法。首先对CHRIS/PROBA高光谱影像进行去条带、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大气校正等预处理,得到水体像元的遥感反射率;然后结合三峡坝区水质,分析了悬浮物对叶绿素浓度反演的影响,采用半经验回归方法建立了叶绿素浓度反演算法;最后在对算法验证的基础上,将模型应用到经过一系列预处理的影像中,得到三峡坝区叶绿素浓度的遥感反演结果,并对反演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CHRIS/PROBA影像在三峡坝区水质的遥感监测中是可用的,且反演结果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大规模遥感影像全球金字塔并行构建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字塔模型是大规模遥感影像可视化的基础,是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采用不同分辨率的数据来提高渲染速度,从而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大规模数据共享、服务和辅助决策支持。在构造金字塔的过程中,由于遥感数据经常会突破内存的容量,同时会产生大量的小瓦片,小瓦片存贮非常耗时,传统的串行算法很难满足应用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并行大规模遥感影像的全球金字塔构造算法,利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的高带宽完成费时的重采样计算,使用多线程实现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在普通的计算机上实现大规模影像的全球金字塔的快速构建。首先,采用二级分解策略突破GPU、CPU和磁盘的存储瓶颈;然后,利用多线程策略加速数据在内存和磁盘之间的传输,并采用锁页内存来消除GPU全局延迟的影响;最后,用GPU完成大规模的并行重采样计算,并利用四叉树策略提高显存中数据的重复利用率。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明显地提高全球金字塔的构造速度。  相似文献   

12.
“高分一号”卫星影像业务流程化处理平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高重叠度等成像方式为对地观测提供大量数据的同时,也给数据处理和数据产品的生产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针对"高分一号"卫星影像的特点,通过对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处理核心算法和一键式全流程自动化处理关键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种主体基于C/S架构的业务流程化数据处理平台。该平台融合了GPU与CPU异构计算架构,能够根据不同卫星影像产品需求实现相应的业务流程化处理,有效提高了影像产品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和业务灵活性。为了验证该平台的可行性,本文给出了实际的数据生产案例,结果表明,该平台能够实现"高分一号"卫星影像数据的业务流程化处理,能够在减少人工干预的同时生产各级影像校正产品和专题影像产品。  相似文献   

13.
<正>射纠正是生成正射影像的关键步骤。随着国产卫星不断发射升空,国产卫星遥感影像的数据量急剧增加,正射纠正的处理速度越来越受到关注。传统的卫星遥感影像正射纠正多采用串行固定分块策略进行纠正,效率较低,单景处理时间长,单位时间内正射纠正的生产达不到要求,而GPU高性能加速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较高,在实际生产中并没有很好地使用。本文在分析正射纠正算法并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多核并行分块自适应正射纠正方法,能够在台式机和普通笔记本上高效计算,极大地提高了正射纠正的效率,获得了一定的加速比,很好地满足了实际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4.
随着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以遥感影像为代表的栅格数据分辨率越来越高,遥感影像处理呈现出数据量大、复杂度高的特点。近年来,通用GPU的运算性能不断提高为加速密集运算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采用GPU并行技术进行遥感影像处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提出了基于GPU并行计算的巨幅遥感影像坐标转换方法,实践证明,相比于传统的转换方法基于GPU的算法有较为明显的提速。  相似文献   

15.
针对面向汛旱情监测应用中遥感影像处理耗时过长的问题,包括辐射校正、几何纠正、遥感指数计算等过程,对其业务化工作流程进行了分解分析。结合统一计算架构(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CUDA)的存储结构和程序设计模型,将数据处理过程划分为数据读取、直方图统计、栅格分割、波段计算、重采样和数据输出等模块,对波段计算及重采样等模块设计了并行处理方案,并通过实验确定了栅格划分的最佳尺度,基于栅格数组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映射方法加速了数据传输效率,最终提出了基于CUDA架构CPU-GPU协同的并行处理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辐射校正及遥感指数计算的波段计算模块可节约58.9%的时间;几何纠正效果最为显著,最邻近像元重采样和双线性内插重采样模块的最终加速比分别能够达到9倍和7倍以上。  相似文献   

16.
在地理国情监测项目中,使用了大量的卫星遥感影像,这些卫星遥感影像单景数据都大于2GB。利用GDAL的快速高效的影像读取功能,动态分块读取图像,能够很好地处理这些大数据,采用扫描线算法提取地理国情监测项目的影像有效边界,实现影像接边和影像坐标范围检查。  相似文献   

17.
在介绍和分析GPU并行编程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在GPU上进行Geo Eye-1影像正射纠正的算法过程。利用NVIDIA Quadro 600显卡对31 985像素×15 251像素的3波段Geo Eye-1影像进行正射纠正,其总体速度比没有加速的算法提升40%以上。试验结果表明,采用GPU并行处理技术可以提升遥感影像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18.
原始卫星遥感影像中包含严重的几何变形,几何粗校正不能满足制图要求,必须进行几何精校正。几何精校正依赖一定数量的地面控制点,本文在应用RBN/DGPS采集地面控制点的过程中,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了RBN/DGPS导航与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一方面针对手持GPS导航功能的不足,使用基于粗校正遥感影像的导航方式,实现路线导航功能,帮助测量人员准确、快速地找到已设计的控制点,另一方面实现坐标数据采集功能,提出了判断数据稳定性的采集算法并实现了数据的自动处理。  相似文献   

19.
正射校正是卫星遥感影像后续处理、分析与应用的必要基础,而目前光学卫星数据自主定位精度尚不能达到1—2像元,正射影像产品的生产仍需依赖地面控制点对成像几何模型进行修正。针对国产光学卫星数据的现状、特点和应用需求,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自主研发了国产光学卫星正射影像产品和自动正射系统,本文从精细化影像自动配准、成像几何模型优化、影像正射校正、几何不确定度评估、太阳照射和卫星观测角度计算、基于地理格网的影像剖分等方面对相关产品及其自动生成算法进行介绍。其中,基于L1范数约束最小二乘的RPC模型全参数优化方法,可在影像幅宽较大或几何定标精度不足时获得比常规附加像方仿射变换参数的RPC模型更高的校正精度;提出顾及控制点精度的区域网平差方法,在利用从空间分辨率较低的参考影像获取的控制点修正成像几何模型时,可在满足参考影像几何约束的前提下,通过多次观测减小成像几何模型的随机误差、提高影像的几何定位精度;基于不确定度传播理论,建立了正射影像产品逐像元几何不确定度评估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可用于规模化的正射影像产品生产,分布于全国不同区域的实测检查点表明所生产的16 m分辨率国产高分正射影像产品绝对几...  相似文献   

20.
Landsat长时间序列数据格式统一与反射率转换方法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预处理程序,即陆地卫星生态系统干扰自适应处理系统(landsat ecosystem disturbance adaptive processing system,LEDAPS)。该程序通过使用MODTRAN太阳能输出模型,校正太阳方位、日地距离、TM或ETM+带通以及太阳辐照度,将定标影像转换为表观(top-of-atmosphere,TOA)反射率影像,并将通过浓密植被(dark dense vegetation,DDV)算法插值生成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AOT)以及通过相关资料获得的臭氧(O3)浓度、大气压及水汽值等用于6S辐射传输模型,生成地表反射率产品。以LEDAPS可处理的标准数据Landsat7 ETM+和统一格式后的非标准数据Landsat5 TM影像为例,介绍了长时间(1987—2011年)序列数据的选择、格式统一以及算法的实现过程,同时给出了校正后影像效果评价的方法。结果表明,标准数据和非标准数据经过LEDAPS处理后生成的地表反射率产品能有效降低大气中O3、水汽及气溶胶等对影像真实反射率的影响,为土地覆盖变化和干扰因素等的长时间序列监测和生物物理参数的遥感反演提供科学产品,有助于在国内形成处理长时间序列影像数据的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