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北地台西缘的上奥陶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宝玉 《地球学报》1983,5(3):65-76
<正> 二十年前,关于华北地台的上奥陶统是否存在,几乎一无所知。一般都认为华北地台无晚奥陶世的沉积。但是,近二十年来,在华北地台西缘的许多地区不断地发现了上奥陶统。这些发现对阐明华北地台古地理、海水进退和构造运动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1960前,王钰、穆恩之、卢衍豪曾提出华北地台可能有上奥陶统的看法。1960年,俞昌民根据陕西耀县(原文为富平县)、宁夏固原县产有与祁连山扣门子组相同种的珊瑚Catenipora uniforma(C.M.Yu),初步肯定含该化石的地层年代为晚奥陶世。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佘太镇地区奥陶纪地层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佘太镇地区的奥陶纪地层位于华北地台的最北缘。过去认为仅存在中下奥陶统,最高层位相当于华北地区的上马家沟组,未作进一步划分。1978年,许长城等发现在该地区有上奥陶统曾作过简要的报道。作者等于1979年对该区的奥陶纪地层又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贺兰山奥陶系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郑昭昌  李玉珍 《现代地质》1991,5(2):119-137
近年来,作者对贺兰山区奥陶系进行了岩石地层及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确证该区寒武系与奥陶系为连续沉积,对奥陶系进行了合理划分和时代厘定,初步建立了11个化石带或生物组合。该区是华北地台西缘奥陶系发育最好、生物地层研究最清楚的地区。根据沉积物及生物特征,确认本区中奥陶统为大陆边缘斜坡相沉积,浊流特征颇为典型。是研究斜坡沉积作用及其相模式、古构造古地理演化及其含矿性的理想地区。  相似文献   

4.
陕西陇县位于西安西北约200公里处,属鄂尔多斯地台的西南缘,地层区划归陕、甘、宁盆缘分区平凉—永寿小区(图1).该区奥陶系发育,上、中、下三统俱全.中奥陶统在这里相当于胡乐期和(氵韩)江期的地层,全为笔石相沉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傅力浦(1975)、陈均远等(1978)先后对本区中奥陶统笔石带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傅力浦根据陇县龙门洞剖面完整、笔石带齐全以及全为笔石相沉积诸特点,修订了原平凉组的含义,其范围相当于从Glyptograptus teretiusculus带—Dicranograptus clingani带的沉积.而陈均远等将这一部分地层重新命名为"龙门洞组".西北区区域地层表陕西省分册使用了"平凉群".笔者同意修订后的平凉组,理由将  相似文献   

5.
根据野外实测剖面及多年积累的古生物地层资料,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包括2个群及以笔石带为据的9个组。强调下奥陶统与中—上奥陶统是该区及整个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层序和盆地原型分界。代表 SaukⅢ上部的下奥陶统在鄂尔多斯、塔里木和扬子地区表现为被动边缘上的以台地相碳酸盐岩占优势的伸展盆地沉积,其顶部风化壳是本区及塔里木大油(气)田的主力储层。以 Tippecanoe(O_2—D_(?))层序和以中—上奥陶统为主的地层,是鄂尔多斯和塔里木最有价值的有效烃源岩层,它代表了加里东期聚敛到碰撞的挠曲型复理石至磨拉石前陆盆地的沉积,而古中央隆起是这个弧后前陆的前隆部位。  相似文献   

6.
塔中北坡下奥陶统地层划分对深化该区沉积构造演化分析、指导该区下古生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首次利用塔中北坡顺南5井采集的45个下奥陶统锶同位素样品,获得了该井对应深度的锶同位素演化曲线,并与全球早奥陶世海水的锶同位素演化趋势进行了对比,同时根据前人建立的奥陶系87Sr/86Sr比值-年龄数据库换算出了年龄值,从而确定了该井下奥陶统鹰山组与蓬莱坝组的界线应位于井深6 950m处,为深化塔中北坡下奥陶统地层划分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什县东南亚科瑞克剖面奥陶系发育,并且该剖面也是塔里木盆地上奥陶统沉积最为齐全的露头剖面之一,尤其是上奥陶统的中—上部发育了许多重要的牙形石属种。本文通过对剖面上灰岩层样品的系统采集和牙形石分析鉴定,将该剖面的奥陶系分为4个牙形石组合和2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依次为:Serratognathus diversus - Bergstroemognathus extensus 组合 , Protopanderodus calceatus - Periodon aculeatus 组合 ,A phelognathus sp. - Tasmanognathus sp. 组合, Belodina confluens- Phragmodus undatus 组合 , Yaoxianog-nathus neimengguensis 带和 A phelognathus pyramidalis带。其中,上奥陶统上部牙形石的重要属种A. pyramida-lis、A. politus、Y. yaoxianensis 和 A. neimengguensis以及上奥陶统上部的A.pyramidalis带与Y.neimengguensis带是首次在柯坪地层分区发现。这些发现初步解决了塔里木盆地覆盖区与露头区上奥陶统不能进行精细生物地层对比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内波内潮汐沉积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海底普遍发育由内波、内潮汐引起的深水牵引流,内波、内潮汐不仅可形成各种小规模、分散的深水牵引流沉积,而且还可建造千米级的大型沉积物波。在古代地层记录中已发现各种厘米级的内波、内潮汐沉积单元,但尚未发现内波成因的大型沉积物波。通过对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碎屑岩段岩心观察和地震剖面的系统分析,发现了该岩段内由内波和内潮汐作用形成的各种牵引流沉积构造单元。已识别出4种内波、内潮汐沉积微相类型及5种基本垂向沉积层序,同时还在研究区中一上奥陶统陆坡相中识别出了内波成因的大型沉积物波。这些内波、内潮汐沉积具有较好的油气潜能,是该区中—上奥陶统潜在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羌塘中部中—上奥陶统达瓦山组的建立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解超明  李才  范建军  王明  刘一鸣  张红雨 《地质通报》2015,34(10):1812-1820
首次在藏北羌塘中部达瓦山地区识别出一套复理石沉积,厚度大于3000m,未见顶底,岩石组合以变质砂岩、杂砂岩和千枚岩为主,夹双峰式火山岩,火山岩岩性为流纹岩和玄武岩。用LA-ICP-MS同位素测定技术对流纹岩夹层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测定,获得锆石的年龄为454.0±2.0Ma和458.3±1.8Ma,时代为中晚奥陶世达瑞威尔—桑比期,代表了达瓦山组的主体形成时代。在剖面测制和区域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中—上奥陶统达瓦山组,代表冈瓦纳大陆北缘中—晚奥陶世裂谷型深水-半深水复理石沉积。中—上奥陶统达瓦山组的发现和建立完善了该区中晚奥陶世的地层系统,进一步确定该区中—晚奥陶世洋盆的存在,对冈瓦纳大陆北缘中—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许鸿基 《江苏地质》1999,23(4):197-201
江苏的徐淮地区 ,大地构造属于华北地台 ,以发育一套巨厚的华北型新元古代—古生代沉积地层为特征 ,基底为华北地台特有的太古宙变质岩群 ,其上为江苏西部地区普遍发育的中、新生代火山沉积盖层。就该区地层发育和出露较齐全的新元古代—古生代的岩石地层序列、岩性岩相特征、古生物组合面貌、海进海退旋回及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概述。  相似文献   

11.
陕西陇县位于西安西北约200公里处,属鄂尔多斯地台的西南缘,地层区划归陕、甘、宁盆缘分区平凉—永寿小区(图1)。该区奥陶系发育,上、中、下三统俱全。中奥陶统在这里相当于胡乐期和(氵韩)江期的地层,全为笔石相沉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傅力浦(1975)、陈均远等(1978)先后对本区  相似文献   

12.
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豫北东姚一带马家沟组出露较全,分布稳定,是进行马家沟组层序地层研究的有利地区.在系统研究野外实测剖面的基础上,根据8个岩性段的岩石组合特征、垂向变化规律,在区内马家沟组中识别出2个Ⅰ型层序界面和5个Ⅱ型层序界面,划分出1个二级层序和6个三级层序.通过讨论和分析该区马家沟组各级层序的特征,建立了东姚一带马家沟组的层序地层格架.结合层序地层特征分析,认为区内马家沟组的沉积环境经历了6次海进海退旋回.对区内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的层序地层研究,可以为研究豫北地区古生代的海平面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马六段在盆地南缘广泛分布,从北向南厚度增大。岩性为含藻石灰岩、云斑灰岩、粉晶白云岩和颗粒白云岩。从早奥陶世华北地台南缘大地构造背景出发,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马六段的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综合露头剖面与井下岩心分析资料及岩性组合特征,探讨了马六段成藏要素及其空间配置关系,指出马六段以局限洼地和白云质石灰岩台坪沉积为主,局部层段发育礁滩相沉积,经后期成岩白云岩化可形成有效的白云岩储层,与上覆富含泥质的平凉组共同形成上生下储型成藏组合,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4.
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豫北东姚一带马家沟组出露较全,分布稳定,是进行马家沟组层序地层研究的有利地区.在系统研究野外实测剖面的基础上,根据8个岩性段的岩石组合特征、垂向变化规律,在区内马家沟组中识别出2个Ⅰ型层序界面和5个Ⅱ型层序界面,划分出1个二级层序和6个三级层序.通过讨论和分析该区马家沟组各级层序的特征,建立了东姚一带马家沟组的层序地层格架.结合层序地层特征分析,认为区内马家沟组的沉积环境经历了6次海进海退旋回.对区内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的层序地层研究,可以为研究豫北地区古生代的海平面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东西部奥陶系对比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鲍志东  李儒峰 《地质论评》1999,45(4):375-381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可分为两个地层分区,即中东部地层分区和西部地层分区。两个分区奥陶系的划分和对比,是一个长期未决的问题。本次工作在露头剖面的古生物组合及岩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剖面的岩石古生物特征和测井曲线特征,将鄂尔多斯盆地东、西部的奥陶系进行了划分和对比:中东部分区奥陶系划分方案与华北地台的基本一致;中东部及西部的下奥陶统均可划分为冶里组和亮甲山组;西部的三道坎组相当于中东部的马家沟一组  相似文献   

16.
基于笔者多年对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晚古生代研究成果,结合野外剖面实测、钻井资料分析、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研究结果,从岩性特征、地层厚度、地层接触关系、物源分析、沉积相类型多方面进行对比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上古生界是华北地台的一部分,因此,其沉积充填及沉积演化研究必须置于晚古生代大华北盆地之中。在此研究基础上绘制了晚古生代各组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沉积相平面展布图,亮点是向东部和南部进行了扩张,并详述了晚古生代沉积演化过程,为该时期华北地台原始沉积面貌的恢复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笔者多年对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晚古生代研究成果,结合野外剖面实测、钻井资料分析、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研究结果,从岩性特征、地层厚度、地层接触关系、物源分析、沉积相类型多方面进行对比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上古生界是华北地台的一部分,因此,其沉积充填及沉积演化研究必须置于晚古生代大华北盆地之中。在此研究基础上绘制了晚古生代各组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沉积相平面展布图,亮点是向东部和南部进行了扩张,并详述了晚古生代沉积演化过程,为该时期华北地台原始沉积面貌的恢复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笔者首次在河南林县发现下奥陶统牙形石,地层可划分为冶里组和亮甲山组。在冶里组建立“Acoclus”oneotensis—Scolopodus restrictus 带;在亮甲山组建立 Paraserratognathuspaltodiformis 带。论证该区下奥陶统中间存在一个沉积间断。  相似文献   

19.
魏玲  沈杉平  张新海  邓晔 《新疆地质》2003,21(2):239-239
1 加里东中期岩溶存在的证据 1.1 地震解释提供的依据 区域二维地震剖面 区域二维地震剖面解释表明,从满加尔坳陷至阿克库勒凸起,中上奥陶统逐层超覆于下奥陶统之上,说明其间存在间断和缺失.塔河油区三维连片及兰尕三维地震解释成果表明,本区南部中上奥陶统与下奥陶统为超覆关系,说明其间存在间断和缺失. 1.2 地层古生物依据 塔中低凸和巴楚断隆下奥陶统与中奥陶统间存在明显间断,缺失早奥陶世晚期—中奥陶世早期沉积,缺失至少8个牙形刺带,沉积间断延续30~50 Ma.在塔河油田南部的S69、LN16等井中发现下奥陶统与中上奥陶统间至少缺失P…  相似文献   

20.
却尔却克山、雅尔当山位于新疆尉犁县库鲁克塔格以南,孔雀河以北,构造位置上处于塔里木地台库鲁克塔格断隆南缘。该地寒武、奥陶纪地层发育良好,层序清楚,化石丰富,是研究寒武系与奥陶系的理想地段。却尔却克山寒武、奥陶纪地层是新疆发现较早的地点,但研究程度却很低。1981年笔者在该区进行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又新发现了雅尔当山的寒武、奥陶纪地层,并在该区测制了完整的地层剖面,采到了丰富的三叶虫、笔石等化石。根据化石、岩性组合,将该区寒武系、奥陶系划分如下: 上奥陶统乌里格孜塔格组划分有第二段(O_3W~2)及第一段(O_3W~1)。中奥陶统却尔却克组划分有第五段(O_2q~5)、第四段(O_2q~4)、第三段(O_2q~3)、第二段(O_2q~2)及第一段(O_2q~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