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本文对1980年10月15日产生在小黑子区的3级大耀斑作了详细的形态分析,,结果表明:1)耀斑无闪相,耀斑的最大强度为周围来扰区的2.4倍。2)耀斑有M带结构,双带的分离速度为5公里/秒。3)和耀斑有关的暗条位于大尺度磁场的极性分界线上,它在耀斑前和耀斑期间有明显变化,最终全部消失。4)耀斑的微波爆发增量小,上升下降缓慢,米波段有Ⅱ、Ⅲ、Ⅳ型爆发。5)耀斑的x射线辐射引起电离层2级骚扰(SLD)。耀斑无地磁暴对应。6)产生耀斑的活动区在日面存在3周,耀斑产生在活动区的衰亡阶段。以上结果基本与文献相同。 在本文的最后一节,对无黑子或小黑子区的耀斑形成作了简短的讨论,指出由日珥物质下落形成大耀斑所遇到的能量亏缺;日珥物质下落形成的激波,由于磁场的存在而强度削弱,磁场不能通过激波转化为辐射能;无黑子(或小黑子)区的耀斑的形成,在机理上可能与黑子区形成的耀斑类同。  相似文献   

2.
AR6659是22周以来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区,它爆发了22周最强大的高能事件。本文用云南天文台的光球、色球精细结构照片和北京天文台怀柔站的磁场速度场资料,分析了该活动区磁场速度场的二维位形和大耀斑期间的演化特征。本文分析的4个大耀斑均爆发在中性线附近的N极区磁场梯度大的地方及色球速度场的红移区。偏带观测也显示耀斑物质是向红端移动的。耀斑波沿横场传播在离本黑子群几万至十几万公里的地方激起感生耀斑,在原生耀斑与感生耀斑之间往往有耀斑环相连。此外,本文还从演化特征出发分析了耀斑爆发前活动区等离子体的宏观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太阳磁场历来被视为太阳物理一个重要量。在1988年12月15日至12月25日,全国对日面活动区88184(怀柔)进行了联测,这是一个S型黑子。我们利用太阳磁场望远镜取得了纵向磁场图,视向速度场和一系列照片。从Fig.1我们可以看到黑子群的三个暗核(用F1、F2、F3表示)。17日另一个小黑子F4出现并于19日消失,F2向左移动并离开F1。由图2可以看出其磁场非常复杂,三个主要核是S极并被N极围住,在B和C附近有一个孤岛结构,19日它与B联结。 在观测中我们还看到在耀斑期间暗条的破裂和耀斑后暗条重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AR6659是22周以来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区,它爆发了22周最强大的高能事件。本文用云南天文台的光球、色球精细结构照片和北京天文台怀柔站的磁场速度场资料,分析了该活动区磁场速度场的二维位形和大耀斑期间的演化特征,本文分析的4个大耀斑均爆发在中性线附近的N极区磁场梯度大的地方及色球速度场的红移区,偏带观测也显示耀斑物质是向红端移动的。耀斑波沿横场传播在离本黑子群几万至十几万公里的地方激起感生耀斑,在原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综合分析质子耀斑活动区观测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在密集的多极黑子构成的局部区域中,同极黑子分裂,互相排斥,异极黑子相互靠近,向异极区中场强较弱部分的挤压和渗入,是一大批质子耀斑活动区的共同特点.这种黑子间的相对运动,使中性线严重扭曲,呈现出质子耀斑活动区特有的“S”型。根据这些观测特点,寻找到了一种定量估计无力因子的方法。对三个典型的质子耀斑活动区估计了无力因子的变化,并在常无力因子的假定下进行了无力场结构和势场磁能的计算。计算表明质子耀斑发生前无力因子逐渐增加,而势场磁能逐渐减小,减少的势场能量可能正是无力场得到发展的能源,足够质子耀斑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1984年2月25日,日面爆发了一个高能大耀斑。我们取得了该耀斑过程的光球黑子活动区强磁场以及黑子、H_α色球等光学资料。分析表明:1.这种高能大耀斑是产生在有黑子剪切运动、新浮磁流和磁场梯度大的磁中性线(H_n=0)两侧;2.耀斑发展到极大前后,不但会掩盖部分后随黑子半影,而且还会进一步掩盖这些后随黑子本影;3.在高能大耀斑爆发过程中,相应的光球黑子活动区的强磁场会出现变化,磁通量增长率为1.0×10~8韦伯/秒,磁场梯度最大为0.2高斯/公里;4.黑子间的相对运动速度最大可达0.3公里/秒。  相似文献   

7.
这群黑子于1988年4月13日出现在日面的东边缘。怀柔编号:88037; Boulder编号4990。日面位置N22,L314。其磁场极性较为复杂,17日在后随主黑子的右上方爆发一次较大的耀斑,尔后在18日、20日和21日在前导与后随之间又不断有些小的耀斑爆发.在此期间,怀柔太阳磁场望远镜取得了光球纵向磁场、光球5324A的单色象、H_β的耀斑单色像和H_β视向磁场的大量资料。 16日后随主黑子右上方有一分立的小黑子(S极),17日,耀斑就产生在它们之间(图1中的圆圈表示耀斑发生的位置)。从图2a、b可以看到,这里的极性复杂,异极性磁区互相挤压。耀斑发生在B_(11)=0的磁场中性线一侧,同样是避开了黑子的本影。这与已有的结论是相一致的。对比16日(图2a)和17日(图2b)的纵场磁图,可以看到在标有1和2的地方分别有一N极在向S极挤压。17日N极把S极分割开来。在2处,N极本来是互相连接的,但其临近的S极亦不断向其挤压渗透,耀斑前,S极把N极给断开了。在这些地方,17日UT0423时,爆发了耀斑,UT0430时,耀斑达到极大,可以看出,耀斑的亮核位于异极区挤压的前峰。耀斑发生的位置的纵场梯度为0.18G/Km。后随黑子的右上方,耀斑爆发前(图2a)其最大磁场强度为640G,爆发后(图2c)最大磁场强度为160G。这表明爆发的过程也是能量释放的过程。 虽然耀斑的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1980年7日14日面3B级耀斑活动区形态、光球磁场和视向速度分布特征。对速度场分析表明,在探讨耀斑机制和活动区模型时,活动区速度场的测量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云台编号569黑子群(Boulder2776)80、11、1—80、11、13的黑子、磁中性线、耀斑、x射线、射电爆发等活动现象进行了描述和统计,结果表明该活动区老黑子群纵场中性线西侧新浮磁通量的发展,它的S极性区域向西老场N极区不断扩展,对该活动区一系列相似耀斑的爆发有着直接影响,并且当这些掩盖新浮磁通量的S极性黑子时对应x事件的比率增大。  相似文献   

10.
1989年1月14日AR5312(怀柔编号89009)活动区,产生了一个2B级耀斑。该活动区经纬度为L306、S32,黑子群磁场分类为δ型。耀斑开始时间为0202UT,结束为0534UT,持续了3个多小时。北京天文台磁场望远镜,得到了一系列较完整的高分辨磁场及速度场资料,包括光球5324A的矢量磁场图和色球4861A的纵向磁场图(图1、2)。从耀斑前后的磁图得到以下结果: 1、耀斑初始亮点位于纵向磁场中性线附近高度剪切区域(见图1B区)、新浮磁流区(图2D区)以及双极磁结构对消区。前两种区域均能形成电流片,并且引起磁流体不稳定性,从而激发耀斑,但对消区和耀斑的关系不是很清楚,有待于理论工作者进一步探讨。 2、耀斑极大时间过后,光球和色球H_(11)=0线附近纵场梯度均有明显下降。 3、在强剪切区域(图1B区),5324A横向磁场和H_(11)=0线之间的夹角在耀斑极大时间过后有明显增大,该现象表明磁能释放后,磁场剪切缓解。 4、耀斑初始亮点产生后磁场高度剪切区、新浮磁流区和双极对消区,其触发耀斑的作用和周围的磁场环境有密切关系,特别是象具有磁海湾结构这样的活动区,似乎更容易产生耀斑。 5. 该活动区色球磁场位形,较光球磁场位形复杂,主要表现在:色球的纵场出现了一些磁弧岛结构,其原因可能是光球之上的磁力线高度剪切区及扭绞所致。0411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太阳活动峰年期间,云南天文台观测到80—575号活动区,日面坐标S12L97,过中经日期11月11.7日,从11月5日到17日连续观测13天。 该活动区在日面通过期间,频繁地爆发耀斑,其中有一部分耀斑有强烈的x-线和短波突然中断事件相伴生。11月6日0542UT.,发生的一个X9/3B级耀斑伴生的X级x-线事件,强烈程度仅次于1978年7月11日的那次。 该活动区的形态特征之一是它的黑子群为第21太阳活动周以来面积最大的一群。它是云台80—529老活动的回归黑子群,许多新黑子在老黑子的周围浮现,从而变成一个非常复杂的FKC型黑子群,面积大,磁场梯度大,具有δ-结构。全群的平均磁场强度约为2000高斯,在几个主黑子中测量到最大磁场为3300高斯。 这个复杂的黑子群中,观测到了强烈的运动、旋转,分离,合并和黑子间的相互作用。老黑子中发现一个反常光桥,它是在两个本影合并起来时形成,而不象通常在黑子将分裂时出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1989年4月9日发生在小黑子活动区的3B级大耀斑作了形态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耀斑具有双带结构,活动暗条被耀斑的双带包围在中间。2.和耀斑有关的S形活动暗条在耀斑爆发前后有明显变化,最终全部消失。3.耀斑的X—射线事件引起电离层2级和1级扰动(SID)各一次。4.离带观测表明存在着物质的下降运动。5.黑子半影具有旋涡结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收集了1980年5月下旬从日面东边缘转出的三个活动区的有关形态资料和对应耀斑活动,分析得到结论如下:1.H_α单色像中出现的低磁弧是活动区迅速发展的重要标志。2.光球下面的扰动引起的黑子运动使磁流管扭曲是储能的重要条件。如果缺乏这种运动,即便是在复杂的磁场环境里也不利于大耀斑的触发。3.在 H_α和 H.K 线观测到黑子本影上出现的亮桥光谱。它的出现引起黑子分裂,从亮桥出现到周围谱斑被加热进而触发耀斑往往有1—2天的时间差,说明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物理联系。4.观测到与耀斑有联系的暗环的膨胀和上升,说明新磁流浮现区与老场作用是触发耀斑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详细分析了1989年7月5日有连续发射的耀斑对应的活动区磁场。得出:磁场强度和黑子面积分布都有“前导大后随小”的特征;两异极黑子挤压位置的中性线呈“V”形;产生连续发射的四个耀斑核,除一个位于宁静背景上外,其余三个均位于中性线两侧;连续发射最明显的B点耀斑核位于磁剪切和磁挤压的交点以及磁场梯度最大(0.52高斯公里~(-1))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1980年7月14日日面(B.R.2562)3B级耀斑活动区的形态、光球磁场和视向速度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该耀斑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活动区速度场的测量,对于探讨耀斑模型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廿一周峰年期间云南天文台观测到的廿个无黑子区耀斑,得到如下结果: 1.无黑子区耀斑的一般特征是:1) 无黑子区耀斑的自然产率约3%,2) 其卡林顿经度分布有向东飘移的趋势,3) 无黑子区的耀斑多为低能耀斑,4) 无黑子区耀斑产生的背景条件和黑子区耀斑一样,必须在耀斑区的太阳大气中存在异极性磁场结构。无黑子区耀斑都发生在沿大尺度磁场中性线(H_=0)延伸的暗条两侧或其附近。 2.在耀斑前,由于磁场的扰动,使被浮托在H_=0线上的宁静暗条在耀斑前几小时到一两天激活,临近耀斑位置的一段暗条先是发展增大,同时伴随着谱斑增亮,在耀斑爆发前几分钟或与耀斑发展的同时,该暗条迅速衰减乃至完全消失。与此同时,有的无黑子活动区的可见纤维与暗条的交角由大变小,表明活动区所受的力由挤压力逐渐转化为剪切力。本文还粗略地估计了无黑子区耀斑的能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太阳活动区无力场模型,以观测的光球磁场为边值,外推Hale 16747活动区在4月5—9日的三维磁场,并且讨论了这些磁场结构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此活动区的磁流管在快速升浮的同时,还在不断扭绞;(2)产生磁力线扭绞的主要原因是前导黑子的逆时针旋转,以及中部δ结构的发展;(3)4月5日在前导黑子东侧看到的一些细长纤维的走向为横场方向,因而可能是气团运动的轨迹;(4)活动区耀斑产率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用活动区磁场演化来说明;(5)4月7日和8日发生了二个相似耀斑,各有4块近于直线排列的亮区,是由于存在二组串排的弧拱状磁力线造成的。这些结果不同程度地支持了文[1]和[2]中的一些推测。  相似文献   

18.
AR8 2 1 0活动区的黑子磁场结构是反极性排列 ,开始是负极性的主黑子上半部被正极性所包围 ,随后又在主黑子下方浮现正极磁场 ,引起主黑子作顺时针方向旋转约 90°,当正极性磁场强度减弱后 ,主黑子又呈弱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该区域产生的高能耀斑爆发与黑子磁场变化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AR5395超级活动区,出现在罕见的高纬度,光球黑子是磁场结构复杂的δ结构大群体(1989年3月13日,半球面积极大达3589),S极本影呈U形从三面包围中间的N极本影。密聚的黑子结构,除了出现整体的向东漂移运动,各本影还有以0~1.1°/天的不同速度作平移运动,同时,群体内三个小区域又产生旋转运动。其演化过程是  相似文献   

20.
Boulder88161(AR5060)黑子群是1988年所有黑子群中最大的一群,后随部分有一δ型黑子F3。图1为7月2日的白光照片。 1、光学耀斑:(1)S级小耀斑数在28日最大,之后几天逐步下降,但仍保持在每天3~5个。(2)X-射线强度与S级耀斑个数基本一致。M级事件与1,2,3级耀斑相对应。(3)射电流量曲线与耀斑的1,2,3级个数相对应。 2、黑子群的纵向磁场演化:纵向场结构变化十分明显。浮现磁通逐渐变强,梯度最大为0.4~0.5G/Km,在耀斑处为<0.35G/Km。对耀斑处磁通量逐日上升。在耀斑前几天上升很快。黑子群横向场:在3B级耀斑处横向场很弱,尤其在耀斑的位置上。而在黑子后随部分有很强的横向场存在。 3、耀斑的发生过程:7月2日的3B级耀斑约从0030UT开始,0056UT极大,约一个多小时后才消失。此处中性线扭曲,形成一种湾形结构。一条横躺的S形暗条勾出了中性线形状。另有一束很粗的暗条从这一区域出发与黑子后随部分相连。耀斑初始是由S形暗条西端开始发亮的。约5分钟后后随部分有增亮,8分钟后消失。在S形暗条处耀斑增亮达到极大,形状是沿着中性线和暗条走向的。达到最大面积时,发亮区域覆盖了S极性区。 分析:88161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新生黑子群。后随部分磁场复杂多变,而大的耀斑并没有发生在那里。其原因:(1)大耀斑不同于小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